诗经秦风蒹葭赏析

诗经蒹葭全诗把主人公迷茫而伤感的情思衬托得生动感人。

蒹 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诗经国风秦风蒹葭》

【注解】①蒹葭:jiānjiā,水边的芦苇等植物;②伊人:那个人(恋人);

③溯洄:沿着曲折的水边逆流而上;④晞:xī,干;⑤湄:mi,水边;

⑥跻:jī,升高,向高处登;⑦坻:ch ,水中的小洲或高地;

⑧涘:s ,水边;⑨右:引申为曲折;⑩沚:zhǐ ,水中的小洲。

【题解】

《诗经》是我国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共305篇。原名《诗》或《诗三百》,汉以后始称为《诗经》,约编成于春秋中叶,相传由孔子删定。全书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160篇,是各诸侯国的土风歌谣,多为民歌;雅分大雅、小雅,105篇,是周王朝京畿一带贵族文人所作的乐歌,也有少数民谣;颂分周颂、鲁颂、商颂,40篇,是西周及诸侯鲁国、宋国统治者祭祀天地宗庙的乐歌。

国风是《诗经》中的精华,是我国古代文艺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国风中的民歌以绚丽多彩的画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表达了劳动人民对受剥削、受压迫的处境的不平和争取美好生活的信念,表达了青年男女对美满婚姻的向往和追求,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雅诗和颂诗都是统治阶级在特定场合所用的乐歌,它们在思想内容上无法与具有现实主义精神和人民性的国风相比,但由于它们或多或少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因此,也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认识价值。《诗经》是我国文学光辉的起点,它所表现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影响最大。《诗经》在我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极高的地位。

《诗经》的表现手法多用赋、比、兴;句式以四言为主,间有杂言,四言节奏鲜明而略显短促;结构重章叠句,一咏三叹,回环往复,节奏舒卷徐缓;押韵方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是一章之中只用一个韵部,隔句押韵,韵脚在偶句上,这是我国后世诗歌最常见的押韵方式;语言形象生动,丰富多彩,往往能以少总多、 情貌无遗(《文心雕龙物色》)地表达诗人情思。

【译文】

芦苇密密又苍苍,晶莹露水结成霜。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旁。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流而下寻她,仿佛就在水中央。

芦苇茂盛密又繁,晶莹露水还未干。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边。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崎岖难登攀。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芦苇片片根连根,晶莹露珠如泪痕。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边。逆流而上去找她,路途艰险如弯绳。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赏析】

《蒹葭》属于秦风。周孝王时,秦之先祖非子受封于秦谷(今甘肃天水)。平王东迁时,秦襄公因出兵护送有功,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后来秦逐渐东徙,都于雍(今陕西兴平)。秦地包括现在陕西关中到甘肃东南部一带。秦风共十篇,大都是东周时代这个区域的民歌。

《蒹葭》是《诗经》中历来备受赞赏的一首抒情诗。全诗洋溢着抒情主人公对伊人的真诚向往和执着追求的爱恋之情。主人公面对苍苍芦荡、茫茫秋水,上下求索,苦苦寻觅。虽历经千辛万苦,但伊人始终让人隔河企望,飘忽不定,可望而不可即。全诗字里行间流露出主人公望穿秋水而

全诗共三章,每章八句。每章开头二句皆以秋景起兴,描绘出一幅水乡清秋图;三、四句展示诗的中心意象,点明主题:伊人在水一方,主人公隔河企望,追寻伊人;后四句描述追寻境况:一是道阻且长,二是幻象迷离,两者皆以伊人不可得为旨归。

这首诗最主要的艺术特色是意境朦胧、含蕴不尽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伊人究竟是什么人,没有具体所指,甚至是男是女都无从确认,飘忽不定,似近而远;再加上宛字的妙用,使诗的意境显得空灵朦胧,引人遐想。每章开头都是写景,通过苍凉凄迷的环境对主人公寻觅无所得的忧伤凄婉的心境起到了很好的衬托作用,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另外,诗歌采取重章又追求不得的失望、惆怅之情。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叹,层层推进,步步深化,达到了反复抒情的目的。

诗的每章开头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通过对眼前真景的描写与赞叹,绘画出一个空灵缥缈的意境,笼罩全篇。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友人的心境。正如《人间词话》所说:《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具有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和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

诗经国风秦风蒹葭

《国风·秦风·蒹葭》是《诗经》中的一篇,为先秦时代汉族民间情歌。

蒹 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注解】

①蒹葭:jiānjiā,水边的芦苇等植物;②伊人:那个人(恋人);

③溯洄:沿着曲折的水边逆流而上;④晞:xī,干;⑤湄:mi,水边;

⑥跻:jī,升高,向高处登;⑦坻:ch ,水中的小洲或高地;

⑧涘:s ,水边;⑨右:引申为曲折;⑩沚:zhǐ ,水中的小洲。

【题解】

《诗经》是我国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共305篇。原名《诗》或《诗三百》,汉以后始称为《诗经》,约编成于春秋中叶,相传由孔子删定。全书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160篇,是各诸侯国的土风歌谣,多为民歌;雅分大雅、小雅,105篇,是周王朝京畿一带贵族文人所作的乐歌,也有少数民谣;颂分周颂、鲁颂、商颂,40篇,是西周及诸侯鲁国、宋国统治者祭祀天地宗庙的乐歌。

国风是《诗经》中的精华,是我国古代文艺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国风中的民歌以绚丽多彩的画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表达了劳动人民对受剥削、受压迫的处境的不平和争取美好生活的信念,表达了青年男女对美满婚姻的向往和追求,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雅诗和颂诗都是统治阶级在特定场合所用的乐歌,它们在思想内容上无法与具有现实主义精神和人民性的'国风相比,但由于它们或多或少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因此,也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认识价值。《诗经》是我国文学光辉的起点,它所表现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影响最大。《诗经》在我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极高的地位。

《诗经》的表现手法多用赋、比、兴;句式以四言为主,间有杂言,四言节奏鲜明而略显短促;结构重章叠句,一咏三叹,回环往复,节奏舒卷徐缓;押韵方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是一章之中只用一个韵部,隔句押韵,韵脚在偶句上,这是我国后世诗歌最常见的押韵方式;语言形象生动,丰富多彩,往往能以少总多、 情貌无遗(《文心雕龙物色》)地表达诗人情思。

【译文】

芦苇密密又苍苍,晶莹露水结成霜。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旁。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流而下寻她,仿佛就在水中央。

芦苇茂盛密又繁,晶莹露水还未干。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边。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崎岖难登攀。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芦苇片片根连根,晶莹露珠如泪痕。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边。逆流而上去找她,路途艰险如弯绳。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赏析】

《蒹葭》属于秦风。周孝王时,秦之先祖非子受封于秦谷(今甘肃天水)。平王东迁时,秦襄公因出兵护送有功,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后来秦逐渐东徙,都于雍(今陕西兴平)。秦地包括现在陕西关中到甘肃东南部一带。秦风共十篇,大都是东周时代这个区域的民歌。

《蒹葭》是《诗经》中历来备受赞赏的一首抒情诗。全诗洋溢着抒情主人公对伊人的真诚向往和执着追求的爱恋之情。主人公面对苍苍芦荡、茫茫秋水,上下求索,苦苦寻觅。虽历经千辛万苦,但伊人始终让人隔河企望,飘忽不定,可望而不可即。全诗字里行间流露出主人公望穿秋水而

全诗共三章,每章八句。每章开头二句皆以秋景起兴,描绘出一幅水乡清秋图;三、四句展示诗的中心意象,点明主题:伊人在水一方,主人公隔河企望,追寻伊人;后四句描述追寻境况:一是道阻且长,二是幻象迷离,两者皆以伊人不可得为旨归。

这首诗最主要的艺术特色是意境朦胧、含蕴不尽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伊人究竟是什么人,没有具体所指,甚至是男是女都无从确认,飘忽不定,似近而远;再加上宛字的妙用,使诗的意境显得空灵朦胧,引人遐想。每章开头都是写景,通过苍凉凄迷的环境对主人公寻觅无所得的忧伤凄婉的心境起到了很好的衬托作用,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另外,诗歌采取重章又追求不得的失望、惆怅之情。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叹,层层推进,步步深化,达到了反复抒情的目的。

诗的每章开头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通过对眼前真景的描写与赞叹,绘画出一个空灵缥缈的意境,笼罩全篇。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友人的心境。正如《人间词话》所说:《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具有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和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

诗经秦风蒹葭原文

《国风·秦风·蒹葭》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集《诗经》中的一篇。全诗三章,每章八句。以下是“诗经秦风蒹葭原文”,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原文

蒹葭

作者:佚名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注释

①蒹葭(jian jia):芦苇。苍苍:茂盛的样子。②伊人:那个人。 ③溯涸:逆流而上。丛:追寻。④溯游:顺流而下。⑤凄凄:茂 盛的样子。(6)晞(XT);干。(7)湄:岸边。(8)跻(ji):登高。 (9)坻(Chi):水中的小沙洲。(10)采采:茂盛的样子。(11)已:止,干。 (12)涘(si):水边。(13)右;弯曲,迂回。(14)沚:水中的小沙洲。

译文

芦苇茂密水边长,

深秋白露结成霜。

我心思念的那人,

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流而上去追寻,

道路崎岖又漫长。

顺流而下去追寻,

仿佛就在水中央。

芦苇茂盛水边长,

太阳初升露未干。

我心思念的那人,

就在河水那岸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

道路险峻难攀登。

顺流而下去追寻,

仿佛就在沙洲间。

芦苇茂密水边长,

太阳初升露珠滴。

我心思念的那人,

就在河水岸边立。

逆流而上去追寻,

道路弯曲难走通。

顺流而下去追寻,

仿佛就在沙洲边。

赏析

为了自己心爱的人而上下求索,不管艰难险阻,矢志不渝,这是一种可歌可泣的坚贞和追求精神。那个“伊人”,其实也可以看作一种尽善尽美的境界,一种指向理想的超越。

这让人想起一篇叫做《海鸥乔纳森》的小说。海鸥乔纳森从不愿像自己的同类那样一心盯住眼前的.臭鱼烂虾,总想飞得更高,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为了练习飞翔,他的翅膀被折断受伤,依然不改初衷,同伴们引诱他,讥笑他,他照样坚持自己的追求,宁愿饿着肚子,也不去追逐眼前的吃食。

乔纳森想达到的,是对凡夫俗子的超越。是向尽善尽美的境界靠近,是努力向理想冲刺。《蒹葭》的主人公所追求的,也是自已心月中尽善尽美的理想,是自己魂牵梦绕的意中人,因此不惜一切代价去上下求索,不断追求。

对于真正的求索者来说,目标是一种指向,达到目标固然重要,更重要的还是过程。人生本来就是一个过程。生存的价值和意义,就存在于过程之中,同样,追求的价值和意义也存在于过程之中。如果忽视过程,实际上也是忽视了追求本身。

尽善尽美的境界,无论是从理论上说,还是从实际上说,都是不可能达到的。换句话说,尽善尽美只是一种理念,一种心灵指向的理想。它指引我们在平庸琐屑的生命历程中向前渡过,就像夜中照亮道的火光,迷途中的指南针一样,让我们不断地前行,追求。

诗经秦风蒹葭全文

蒹和葭是同一样东西,就是芦苇,蒹是小芦苇,而葭是大芦苇。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诗经秦风蒹葭全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诗经秦风蒹葭全文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意译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解读

这首诗出自《诗经·国风·秦风》。此诗历来存在不同的`理解。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说法:

(1)那个“所谓伊人”,隐喻周王朝礼制。如果逆周礼而治国,那就‘道阻且长’、‘且跻’、‘且右’,意思是走不通、治不好的。如果顺从周礼,那就‘宛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意思是治国有希望。

(2)“所谓伊人”比喻贤才、人才。“贤人隐居水滨,而人慕而思见之。”

(3)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这就是一首爱情诗。

由于此诗本写之事已无从查实,诗中的“伊人”所指亦难以明确,因而以上三种说法均难以最终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