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进酒》小李孱弱灰暗 大李悲中带壮

引导语:《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短箫铙歌的曲调,下面是小编收集的李白与李贺两首《将进酒》的比较资讯,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将进酒》,汉乐府旧题,属《鼓吹曲·铙唱》。它的传统内容,是以劝酒为辞,写人们追求醉酒时的精神状态。

李白和李贺的《将进酒》,都围绕这一传统内容展开。文人常有的怀才不遇、人生易老、及时行乐等思想,诗中也都有所流露,但由于两位诗人所处的时代,以及思想性格的差异,两首诗的风貌,又有很大不同。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 李白《将进酒》

鉴赏: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短箫铙歌的曲调,属汉乐府《鼓吹曲·铙歌》旧题。题目意译即“劝酒歌”。

《宋书》:汉鼓吹铙歌十八曲,有《将进酒》曲。

《乐府诗集》:《将进酒》古词云:将进酒,乘大白,内容多写宴饮游乐,咏唱饮酒放歌的事。

宋何承天《将进酒》篇曰:“将进酒,庆三朝。备繁体,荐佳肴。则言朝会进酒,且以濡首荒志为戒。若梁昭明太子云,洛阳轻薄子,但叙游乐饮酒而已。”

唐代李白沿用乐府古体写的《将进酒》,影响最大。

李白咏酒的诗篇极能表现他的个性,本诗为长安放还以后所作,思想内容更为深沉,艺术表现更为成熟。诗由黄河起兴,感情发展也像黄河之水那样奔腾激荡,不易把握。而通篇都讲饮酒,字面上诗人是在宣扬纵酒行乐,而且诗中用欣赏肯定的态度,用豪迈的气势来写饮酒,把它写得很壮美,也确实有某种消极作用,不过反映了诗人当时找不到对抗黑暗势力的有效武器。酒是他个人反抗的兴奋剂,有了酒,像是有了千军万马的力量,但酒,也是他的精神麻醉剂,使他在沉湎中不能做正面的反抗,这些都表现了时代和阶级的局限。理想的破灭是黑暗的社会造成的,诗人无力改变,于是把冲天的激愤之情化作豪放的行乐之举,发泄不满,排遣忧愁,反抗现实。

李白在《将进酒》一诗中表达了对怀才不遇的感叹,又抱着乐观、通达的情怀,也流露了人生几何当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但全诗洋溢着豪情逸兴,取得出色的艺术成就。《将进酒》即其代表作。

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烹龙炮凤玉脂泣,罗帷绣幕围香风。吹龙笛,击鼍鼓,皓齿歌,细腰舞。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坟上土。

—— 李贺《将进酒》

先看诗境。

李白诗歌,一开始展现的是黄河由天而降,东奔大海的景象,和人生很快地由少变老,倏忽间青丝变为白发的过程。空间的广阔,时间的迅疾,使人震荡不安。而席间的饮者,不以散尽千金为可惜,不以富贵圣贤为羡,痛饮狂歌,飞扬跋扈。要学曹植宴客,恣情欢谑;要烹羊宰牛,一饮三百杯;要卖掉五花马、千金裘,换取美酒,销尽万古愁。这种诗境,显得壮浪纵恣、气势磅礴。

李贺之作描绘的是一个花天酒地的筵席。盛酒以琉璃之杯,酒色如琥珀之浓。菜肴是珍异油腻的,伴以龙笛鼍鼓、美人歌舞。其声、其色、其味、其情,都给人以兴奋和刺激。但它的效应不是使人精神发越、外向,通向广阔的天地,而是让人更加颓靡,越发加重对这狭小天地的依恋。密不透风的罗帷绣幕,把这片天地紧紧围。外界的景象,又以春天日暮、花落如雨和荒冢古坟为标志,沉重地压在与宴者心上。

这样,就造成整个诗境的局促与压抑,与李白诗境的阔大开张,大异其趣。

再看抒情主人公的精神面貌与性格。

在李白诗中,那雄伟奔放的黄河,象征性地体现着诗人的精神,它那非凡的气势,和李白浪漫不羁的性格之间,有一种契合。黄河从天而落,激浪翻腾,宛如诗人汹涌喷发的情感漩流。诗人慨叹年华虚掷,但不是陷于悲观绝望,难以自拔,而是借助酒力,从愁闷中冲决而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这是何等气派!不仅要用世,而且达到充满自信的程度。只有对自己的高材和价值有充分的估计,才可能有这种快意的抒发!在自作声价的同时,诗人还纵观历史。既看不起钟鼓馔玉的富贵,也不愿效法蹭蹬寂寞的圣贤,他要以典裘卖马换来的美酒,冲销历史上贤愚不分、才智之士不得舒展怀抱的“万古愁”。

酒在李白那里,给他增添了抗争的力量和信心。李白在醉酒中向封建社会充分地表现了他的狂傲,发泄了深广的`忧愤。读这首诗,仿佛傲岸倔强、热情豪迈的诗人就在眼前。诗中抓住了烈士对酒的契机,突出地表现了当时百感交集、心潮激荡和内在情感的冲撞、拼搏,但无论是悲愁还是欢乐,是愤郁还是自信,都以强有力的形式表现出来,决不纤弱和气馁。它体现了不仅属于李白个人,同时也是属于盛唐时代的强大精神力量。

历史发展到中唐,社会已无“大道如青天”(李白《行路难》)的恢宏气象,平辈长于李贺的孟郊慨叹说:“出门即有碍,谁谓天地宽。”(《赠崔纯亮》)昔日的盛世景象,昔日许多文士的特殊际遇和荣宠,只能加深人们对于现实的沮丧与失望。越来越多的士子感到精神空虚、内倾,怪谲、醉生梦死、追求心灵慰安、贪恋物质享受,逐步取代积极用世、意气风发的人生态度和豪迈乐观的精神。

李贺生活的元和时期,知识分子的这种转变虽然还不普遍,但李贺因其特殊遭遇和心理气质,却在诗歌中较早地反映了这种精神状态,成为中唐后期最先表露晚唐诗歌征兆的诗家。

李贺《将进酒》境界的压抑局促,反映了诗人心理的沉闷窒塞,精神的软弱内倾。诗中以极为新艳的词语,描写了槽滴珠红的美酒、烹龙炮凤的佳肴、龙笛鼍鼓的乐声、皓齿细腰的歌舞,极力铺陈,津津乐道。其场面之热烈,气氛之浓郁,以及语言节奏所传达的那种情绪之震颤,都充分表现了诗人在物欲驭使下心灵的追求。而这种追求与一般人的单纯追求物质享受又有不同。

诗的最后四句,从极奢极欲的华筵,掉转笔去写外部环境和诗人的内心活动,让我们看到,在兴致似乎是最高、最浓的当儿,诗人心底上的浓厚阴影,于是暴露出李贺追求“终日酩酊醉”的思想逻辑,绝不是李白的“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求其名”,更不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千会散尽还复来”。而是:落红如雨,青春将暮,何不珍惜那珠红的新酒,那玉脂烹炮的美味,那轻歌曼舞的场景,趁青春之时终日酩酊大醉呢?要知道“酒不到刘伶坟上土”啊!

这与李白相比,心灵该是显得多么孱弱和灰暗!李贺所追求的,与其说是物欲,又不如说是一种麻醉。他有无穷无尽徘徊于生和死之间的忧虑和悲伤。与李白悲中见壮,虽然怀着万古愁,而仍对未来抱有充分信心是很不相同的。

李白的诗,如黄河浑灏流转,那种恣意挥洒,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笔法,那种参差错落的句式,以及在诗中频频出现的奇伟的意象,巨大的数额,都显示了盛唐诗歌的气势魄力。李贺的诗,艳美紧凑,意象多为珠、玉、花、雨、皓齿、细腰一类偏于细美之物。它的场面热烈,色彩富丽,但由于结尾四句的反跌,热烈和富丽反而引向空虚和幻灭。

悲壮的离别的诗句

离别就像一片落叶,飘落了思念,离别亦是一条线,牵动着人们的心。我们无法不离别,只能为离别留下只言片语。

1) 门外若无南北路,人间应免别离愁。——唐·杜牧《赠别》

2) 影渐不见声渐无,情思却被天涯阻。

3)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唐·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4) 风萧萧兮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5)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6) 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暮霭纷纷。

7)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唐·杜甫《赠卫八处士》

8)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南唐·李煜《相见欢》

9)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唐·杜牧《赠别》

10) 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潇潇雨。

11) 短聚别离愁满腹,翘首凝望,身影无寻处。

12)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13) 春去秋来不相待,水中月色长不改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14)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北宋·黄庭坚《寄黄几复》

15) 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秋风清》唐·李白

16)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7)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唐·李白

18)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长相思二首》唐·李白

19) 月光欲到长门殿,别作深宫一段愁。()——唐·李白《长门怨》

20)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21) 一曲哀怨幽恨诉,曲尽人散,临行叮咛嘱。

22)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23) 望夫处,江悠悠,化为石,不回头。

24)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25) 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26)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27)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28)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29)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30) 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

31. 玉惨花愁出凤城,莲花楼下柳青青。____聂胜琼《鹧鸪天・别情》

32. 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____李清照《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

33. 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____苏轼《南乡子・和杨元素时移守密州》

34.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____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35. 黄菊开时伤聚散。曾记花前,共说深深愿。____晏几道《蝶恋花・黄菊开时伤聚散》

36. 离愁万种,醉乡一夜头白。____施耐庵《念奴娇・天南地北》

37.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____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一》

38.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____李白《送友人》

39.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____白居易《南浦别》

40.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____孟浩然《留别王侍御维 / 留别王维》

41. 谁知江上酒,还与故人倾。____周紫芝《临江仙・送光州曾使君》

42.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____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43.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____李白《送友人》

44.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____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5.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____黄景仁《别老母》

46. 江南春尽离肠断,苹满汀洲人未归。____寇准《江南春・波渺渺》

47. 自是浮生无可说。人间第一耽离别。____王国维《蝶恋花・满地霜华浓似雪》

48. 当时轻别意中人,山长水远知何处。____晏殊《踏莎行・碧海无波》

49. 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____王实甫《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

50. 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k月。____纳兰性德《菩萨蛮・问君何事轻离别》

关于悲壮的超越阅读答案

①凡人不幸陷于末世,注定了要上演悲剧;一个大有作为的人不幸陷于末世,同时也是他那个时代的悲剧。郑成功,无疑是晚明的一位军事天才兼政治天才:取名“成功”,就径直道出了他经邦济国、扶助乾坤的赫赫大志,又字“大木”,寄寓的同样是独木柱长天的煌煌抱负。倘若他与刘邦并世,当不失为登台拜将的韩信;倘若他替李唐定鼎,将不亚于凌烟阁上的秦琼;且看他的云水角襟:“只有天在上,而无山占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但他不幸生活在朱明王朝的薄暮,自打踏上政治舞台,浓重的悲剧雾霭就把他重重包裹。

②郑成功真是生不逢时。早在17年前,在他还是只有20岁的时候,朱明王朝就在李自成农民大军的炮火中降下了帷幕;随着吴三桂投降爱新觉罗氏,满人进关,入主中原,仓促的南明弘光政权,以及随后并起的鲁王、唐王政权,也都旋起旋灭;如今,抗守西南一隅的桂王朝廷亦是幕燕鼎鱼,倾覆在及。而他,既然生为大明遗民,有幸为唐王朱聿键亲赐国姓,自是矢志廓清山河,不惜和清军血战到底的了。这是一段艰辛曲折、可歌可泣的历程。想当初,他焚去儒服,披上战袍,高擎反清复明大旗,统率有志之士,连袂云,挥汗雨,雄视江东,是何等壮怀激烈!比方说最近四年多来,他就以厦门、金门两岛为根据地,三次誓师北伐;其中,以第三次声势最为浩大,大兵一路进入长江,连克瓜洲、镇江,直捣金陵。“缟素临江誓灭胡,雄师十万气吞吴。试教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信朱。”至今想起,犹令人仰天长啸,血沸神飞。可惜呀,可惜!由于他被空前的大捷冲昏了头脑,误中了金陵城守军的缓兵计,末了,反落得损军折将,惨败而归。

③天未厌乱,国步多艰,方今之时,伪满朝廷的气焰正炽,山河纷纷沦于敌手,形势对义军极为不利。如何才能扭转时局呢?谈判,——在这之前不是没尝试过,说到底,那只是敌人诱降的翻版,他又岂甘自毁节操;开仗,这是早晚免不了的,不过,将不再是他们主动北伐,而是清军大兵压境,四面围剿。以区区两岛目前的实力,要和胡运当空的清军抗衡,显然凶多吉少,只怕扬州、江阴的惨烈局面又是在眼前重演。史可法公的《复多尔衮书》固然写得辞采飞扬,“城存我存,城亡我亡”的誓语也不失昂愤激烈,结果,不过是使淋漓的鲜血更加淋漓,至多是增加几缕悲壮的尾音而已;恨血千年土中碧。老天啊,老天!以四海之广,八荒之大,难道就没有我义军更好的出路吗?

④突然,海上狂风大作,洪波如山涌起,俄而,就像神话中仙人骑辟水兽从龙宫跃出,远近的海水唰地分开一条大路——该是冥冥中有神的力量启示,郑成功在刹那间完成了生命的突围:他决计战略转移,先行跨海东征,收复眼下荷兰人强占的台湾……

⑤以后的故事,就是大家熟知的了。他本人没有来得及吟唱的,山河已经替他镌刻了;时人没有来得及升华的,历史已经替他弘扬了。山不转水转,他以悲壮的战略转移超越了悲壮。这是大义之上的大义,战场之外的战场。它超越了单一民族的狭隘视野,是个体生命在错综复杂的国家、民族矛盾面前所爆发出的最强度的璀璨。伟业不一定在顺境。伟业不一定在全过程。尽管,郑成功在收复台湾后的第二年,便不幸日落中天,遽然病逝。但他奇迹般地从绝境中把握住了未来。他是以大智大勇、大忠大义去撞击时代,从而在华夏民族大一统的版图上,留下了倚天仗剑的永久性造型。(作者:卞毓方)

12、下列对这篇传记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5分)

A、文章运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用饱含激情的笔调回顾了郑成功充满着浓郁悲剧色彩的命运,给读者以现实感、苍凉感、真实感。

B、郑成功诗词的点染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第一段中的“只有天在上”诗,再现了郑成功被浓重的'悲剧雾霭重重包围的现实。

C、第四段中的景色描写既自然地引出了下文的“跨海东征”,收复台湾,又恰到好处地衬托出人物当时的心情。

D、作者在解毒郑成功的同时,实际上也是在观史、读史。“城存我存,城亡我亡”的誓语固然不失昂愤激烈,但事实只能是“使淋漓的鲜血更加淋漓”。

E、文章的语言典雅而不矫揉。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使作品更增添了审美情趣,由此激发了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13联系全文,根据下面的思路,谈谈你对文题“悲壮的超越”的理解。(不超过100字,6分)。(1)具体含义:

(2)象征含义:

14、第五段中说:“他本人没有来得及吟唱的,山河已经替他镌刻了;时人没有来得及升华的,历史已经替他弘扬了。”试简析这句话的含义。(4分)

答:

参考答案:

12、A B(A项“浓郁悲剧色彩”和“苍凉感”表达过当,本文的感情色彩是悲壮而不悲凉;B项“只有天在上”句表现的是郑成功的才能和“大志”)(5分,答对一项得3分)

13(每点不能超过50字,每点2分,语言流畅清晰1分,共6分)

(1)具体含义:郑成功在山河沦于敌手、形势对义军极其不利的情形下,战略转移,跨海东征,收复了被荷兰人强占的台湾。(4分)

(2)象征意义:郑成功以悲壮的战略超越了单一民族狭隘的视野,在华夏民族大一统的版图上,留下了永久性造型。(5分)

14、(1)内容上:展现郑成功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才能,突出他的智勇忠义;(2分)

(2)结构上:为下文写郑成功的“超越”(收复台湾)作铺垫。(2分)

悲壮的超越阅读答案

凡人不幸陷于末世,注定了要上演悲剧;一个大有作为的人不幸陷于末世,同时也是他那个时代的悲剧。郑成功,无疑是晚明的一位军事天才兼政治天才:取名“成功”,就径直道出了他经邦济国、扶助乾坤的赫赫大志,又字“大木”,寄寓的同样是独木柱长天的煌煌抱负。倘若他与刘邦并世,当不失为登台拜将的韩信;倘若他替李唐定鼎,将不亚于凌烟阁上的秦琼;且看他的云水角襟:“只有天在上,而无山占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但他不幸生活在朱明王朝的薄暮,自打踏上政治舞台,浓重的悲剧雾霭就把他重重包裹。

郑成功真是生不逢时。早在17年前,在他还是只有20岁的时候,朱明王朝就在李自成农民大军的炮火中降下了帷幕;随着吴三桂投降爱新觉罗氏,满人进关,入主中原,仓促的南明弘光政权,以及随后并起的鲁王、唐王政权,也都旋起旋灭;如今,抗守西南一隅的桂王朝廷亦是幕燕鼎鱼,倾覆在及。而他,既然生为大明遗民,有幸为唐王朱聿键亲赐国姓,自是矢志廓清山河,不惜和清军血战到底的了。 这是一段艰辛曲折、可歌可泣的历程。想当初,他焚去儒服,披上战袍,高擎反清复明大旗,统率有志之士,连袂云,挥汗雨,雄视江东,是何等壮怀激烈!比方说最近四年多来,他就以厦门、金门两岛为根据地,三次誓师北伐;其中,以第三次声势最为浩大,大兵一路进入长江,连克瓜洲、镇江,直捣金陵。“缟素临江誓灭胡,雄师十万气吞吴。试教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信朱。”至今想起,犹令人仰天长啸,血沸神飞。可惜呀,可惜!由于他被空前的大捷冲昏了头脑,误中了金陵城守军的缓兵计,末了,反落得损军折将,惨败而归。

天未厌乱,国步多艰,方今之时,伪满朝廷的气焰正炽,山河纷纷沦于敌手,形势对义军极为不利。如何才能扭转时局呢?谈判,——在这之前不是没尝试过,说到底,那只是敌人诱降的翻版,他又岂甘自毁节操;开仗,这是早晚免不了的,不过,将不再是他们主动北伐,而是清军大兵压境,四面围剿。以区区两岛目前的实力,要和胡运当空的清军抗衡,显然凶多吉少,只怕扬州、江阴的惨烈局面又是在眼前重演。史可法公的《复多尔衮书》固然写得辞采飞扬,“城存我存,城亡我亡”的誓语也不失昂愤激烈,结果,不过是使淋漓的鲜血更加淋漓,至多是增加几缕悲壮的尾音而已;恨血千年土中碧。老天啊,老天!以四海之广,八荒之大,难道就没有我义军更好的出路吗?

突然,海上狂风大作,洪波如山涌起,俄而,就像神话中仙人骑辟水兽从龙宫跃出,远近的海水唰地分开一条大路——该是冥冥中有神的力量启示,郑成功在刹那间完成了生命的突围:他决计战略转移,先行跨海东征,收复眼下荷兰人强占的台湾……

以后的故事,就是大家熟知的了。他本人没有来得及吟唱的,山河已经替他镌刻了;时人没有来得及升华的,历史已经替他弘扬了。山不转水转,他以悲壮的战略转移超越了悲壮。这是大义之上的大义,战场之外的战场。它超越了单一民族的狭隘视野,是个体生命在错综复杂的国家、民族矛盾面前所爆发出的最强度的璀璨。伟业不一定在顺境。伟业不一定在全过程。尽管,郑成功在收复台湾后的第二年,便不幸日落中天,遽然病逝。但他奇迹般地从绝境中把握住了未来。他是以大智大勇、大忠大义去撞击时代,从而在华夏民族大一统的'版图上,留下了倚天仗剑的永久性造型。

13.下列对这篇传记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文章运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用饱含激情的笔调回顾了郑成功充满着浓郁悲剧色彩的命运,给读者以超越现实的悲凉感、真实感,对当今两岸关系有暗示作用。

B.郑成功诗词的点染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第一段中的“只有天在上”诗,再现了郑成功被浓重的悲剧雾霭重重包围的现实。

C.第四段中的景色描写既自然地引出了下文的“跨海东征”,收复台湾,又恰到好处地衬托出人物当时的心情。

D.作者在解读郑成功的同时,实际上也是在观史、读史。“城存我存,城亡我亡”的誓语固然不失昂愤激烈,但事实只能是“使淋漓的鲜血更加淋漓”。

E.文章的语言典雅而不矫揉。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使作品更增添了审美情趣,由此激发了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14.文章第一、二段充分渲染了郑成功的“不幸”与“生不逢时”,这样的写法有何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联系全文,根据下面的思路谈谈你对文题“悲壮的超越”的理解。(6分)

具体含义:

象征意义:

参考答案:

13.(5分)AB(A项中,“浓郁悲剧色彩”和“苍凉感”表达过当,本文的感情色彩是悲壮而不悲凉;“对当今两岸关系有暗示作用”在文中无依据。B项中,“只有天在上”句表现的是郑成功的才能和“大志”)

14.(4分)①内容:展现郑成功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才能,突出他的智勇忠义,为塑造人物服务;②结构:为下文写郑成功的“超越”(收复台湾)作铺垫。

15(6分)①具体含义:郑成功在山河沦于敌手、形势对义军极其不利的情形下,战略转移,跨海东征,收复了被荷兰人强占的台湾②象征意义:郑成功以悲壮的战略超越了单一民族狭隘的视野,在华夏民族大一统的版图上,留下了永久性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