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年味的诗句

年味在美味的菜肴中。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都在准备丰盛的晚餐,下面小编整理的关于年味的诗句,欢迎来参考!

1、《除夜雪》陆游

北风吹雪四更初,

嘉瑞天教及岁除。

半盏屠苏犹未举,

灯前小草写桃符。

2、《除夜》来鹄

事关休戚已成空,

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

又将憔悴见春风。

3、《元日》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4、《癸巳除夕偶成·其二》黄景仁

年年此夕费吟呻,

儿女灯前窃笑频。

汝辈何知吾自悔,

枉抛心力作诗人。

5、《迎春》叶燮

律转鸿钧佳气同,

肩摩毂击乐融融。

不须迎向东郊去,

春在千门万户中。

6、《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7、《生查子·元夕》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8、《除夜》白居易

岁暮纷多思,天涯渺未归。

老添新甲子,病减旧容辉。

乡国仍留念,功名已息机。

明朝四十九,应转悟前非。

9、《新年作》刘长卿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10、《春思》皇甫冉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

家住层城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

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

关于年味的句子

1、年味还在一声声祝福中、一串串红灯笼中,一副副对联中……年味真浓!

2、我说,年味是欢乐,是团圆,是幸福,你说呢!

3、年味,是烟花爆竹那硝烟的味道;是采办年货那喜气洋洋的味道;是吃年夜饭那幸福温暖的味道;也是看春晚那兴致勃勃的味道;更是以上所有味道都混合起来的,喜庆团圆的味道。

4、春节已经从中国的传统佳节变为世界性的节日,年味也已从中国弥漫到全球。年味谱写着民族文化魅力的乐章,年味是全球中华儿女的同一首歌。

5、年味儿是攥在孩子们手里的冰糖葫芦。

6、年味儿是捧在妈妈手里开花的`大馒头。

7、年味儿是白白胖胖的全肉馅的饺子。

8、年味儿是掉了牙的奶奶赏给的红包。

9、年味,是快乐的,是和谐的,更是充满亲情的。我希望年味会永远这样浓!

有关于年味的散文

昨天下午,女儿问我:“妈妈,就要过年了,为什么我不觉得兴奋呢?感觉和平时没啥两样。”我一边忙着手里的活一边叨叨说:“你们现在吃肉不香,穿缎不光,赶上好社会了,都没吃过苦那里知道甜了。”说完这话想想大人又何尝不是这种感觉呢!少了年味,多了稀松平常。

小时候巴不得过年呢!娘家那时候的生活条件还算是不错的,我们家姐弟两个,累赘小,父亲还是较早的个体户,母亲又是个精明能干的主妇,过年的时候带着我们姐弟俩先去仅有的一家百货公司,看好了人家墙上挂着的最新最好看的衣服样式,拿在手里给我们姐弟俩前后左右比划好了,又给售货员还回去,直接带我俩奔向卖布的柜台,算好尺寸,扯了布,买了扣子,扯了花垭垭(类似现在的蕾丝边)。然后,经母亲的巧手剪裁好后,缝纫机就开始“哒哒哒,哒哒哒”忙个不停了,缝好熨平整之后,让我俩往身上一穿,站在立柜的穿衣镜前一照,甭提多美了。绝对不比百货公司卖的差,以至于每年过年我们姐弟俩的衣服总比别家孩子的衣服穿的新颖。

在吃的方面,那时物产远没有现在丰富,但是,每逢过年杀猪宰羊的情景总会让我们一帮孩子尾随追逐看热闹,大人们则挎着竹篮,左顾右盼,挑挑拣拣看好了想要的肉,割肉的师傅一刀拉下去,挑着秤杆一称和你报的斤两不差上下。有了肉的垫底,再去光顾糖酒公司和七一商店,那时的这两家商店囊括了烟酒茶糖,甜点干货,调料百味,香蜡纸烛,烟花爆竹也在其中,所有过节的吃食应有尽有。尽管物品的丰富程度和如今的超市比起来连冰山一角都不算,却也人头颤动,前拥后挤,常有篮子聚过头顶,孩子们死死拽着大人的衣角生怕走丢,随着欢笑声,嘈闹声,哔哩吧啦的算盘声涌向各自要买的`年货柜台前,在这种紧张又欢快的氛围中,年的味道愈演愈烈……

那时,过年是件十分喜庆又隆重的事,进入腊月二十,年味也随之显现出来,那时家家户户会蒸各种花式的枣花馍,炸各种样式的麻叶,炸鸡蛋酥和柿子疙瘩,再做上一米筛(一种可以过滤水分的竹编筛子)的豆腐放在家里慢慢吃,条件好的人家还会卤一锅下水,在正月里切一盘熟肉待客可是极有面子又显示生活富足的事,那时我们姐弟俩没少偷吃熟肉,唯一的猪尾巴还被我俩分做两段给吃掉了,等母亲发现时,我俩比猫溜的都快。

日子在忙忙碌碌中到了除夕也基本就绪了。中国人讲究过节要团圆,在我们家乡这里过年的时候要供奉祖先牌位,吃了除夕晌午饭,贴上春联和窗花,净了面洗了脚,一家人收拾干净利索后,在牌位的供桌前摆设香案,各色干果和炸麻叶以及几样凉菜分盘分碗装好,一一排列齐整,香蜡烛火也点上,还不忘倒满酒盏,最后朝西方响一挂鞭炮,一家人齐刷刷跪下迎接祖先回家过年。

按照我们当地的习俗,除夕晚上和大年初一是要喝“头脑汤”的,“头脑汤”的由来无从考证,简单的讲是一锅配菜丰富,味道辛辣醇厚的素饺子汤,主要的配菜包括精心切的炸豆腐丝,豆芽、木耳、角片(油炸的面叶)以及凉粉(切方块)和青菜。汤里依据个人口味轻重放了胡椒粉以及各种调味料,煮熟的饺子连汤和炒好的配菜汇在一起,再倒少许香油,撒些葱花立马成就了一锅味道十足的“头脑汤”,除夕喝了“头脑汤”,一家人坐下“守岁”,年——才算是拉开了序幕。

大年初一,孩子们像打了鸡血似的,天微亮就从被窝里爬起来了,一改往日笤帚疙瘩上身都叫不醒的怂样,迅速穿好放在枕边的新衣服,新鞋,洗了又洗的脸蛋和不常光顾的脖子,尤其女孩子臭美是天性,抹点擦脸油,精心梳个辫子再卡(qia)个发夹,匆忙喝了“头脑汤”美美的站在一边看一帮半大小子放鞭炮,不时的跳着脚,猫着腰捂耳朵。大人们更是里里外外忙碌的迎客送往,小辈会去长辈家里磕头拜年,爷爷奶奶,叔叔伯伯,大娘婶婶比平时叫的都甜,声音也高了八分贝,自然长辈们的压岁钱也都细数分发给我们。所谓的“压岁钱”也就是驱邪纳吉,寓意吉祥美好!年初一的中午饭大部分家庭以——肉扯面为主,小炒肉里放了炸豆腐,木耳和黄花菜,熬的浓郁而不腻的卤子,浇在刚从锅里捞出的一指宽的扯面上,一碗极具诱惑力的美味无时不刻挑战着旧旱的味蕾,那时一年到头也只有过节才能吃上肉,可想而知一碗肉扯面该是多大的诱惑了。

过了年初一,便开始串亲戚了,对于我们孩子来讲自然是好吃好喝,还有压岁钱可拿简直不亦乐乎。大人们坐下来拉拉家常,吃吃饭,能喝酒的再喝点,喝的高兴了划拳声也此起彼伏起来了。

幸福的时光总是太短,转眼间十五元宵节就到了,我的家乡这里也和中国多数地区一样会扎灯笼,闹红火。家家户户都会亲手糊灯笼,农村最为常见的是纸灯。那时,父亲会找来竹篾扎好灯笼的框架,五角星样的灯笼,父亲扎的最为拿手,母亲买来各色彩纸剪剪画画,我们也跟着手忙脚乱地帮忙,把蝴蝶,孔雀,梅花都糊在了灯笼上,再绑几个彩纸穗固定在五角星的几个角上,傍晚扯一条电线下一个灯泡,灯笼瞬间绚烂了整个院落,我和弟弟又蹦又跳围着灯笼转,还会拽着父母跑到街上看别人家的灯笼,一盏盏形态各异,五颜六色的灯笼打破了漆黑的夜空,男女老幼沉浸在笑语声中。多少年过去了,经历了世事无常,可那时一家人的欢乐永远定格在我的记忆中。

大概从正月十三起就陆续有了闹红火,有踩高跷的,扭秧歌的、摆旱船的、耍狮子的,这些红火也大部分延续至今。虽然,今天随着各种娱乐的不断出新,这些红火看起来也不那么夺人耳目了,可在我小时候的八十年代中期,人们可供娱乐的项目实在寥寥无几。因此,过元宵闹红火就格外的博人眼球了。那时候,人们三五成群,簇簇拥拥,拖家带口,肩膀上架着孩子,脖子伸的老长往最热闹的地方钻,在唢呐锣鼓声中万人空巷,更有万众风情笼罩在小城的上空。

一年又一年,时光就这样在指缝间溜走。当年那个小姑娘,如今也年过四十有余了。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现今的街上你想要的以及你没想到的商品应有尽有。在吃的用的方面一脚踏进超市,商品琳琅满目,丰富到无所没有,生活条件好了,人们也舍得花钱了,平时都吃香喝辣,穿的也都光鲜亮丽。归根结底,年味蕴藏在亲手蒸的枣花馍里,饱含在毛笔写的春联和全家人一起糊的灯笼里,更是藏匿在母亲亲手缝制的新衣和卤的一锅下水里。什么都成了花钞票就能买到的,大人孩子过年也就少了期盼和欣喜,大概年也因此渐渐失去了原汁原味吧!

此时,已是午夜。明天又逢除夕,年也将至。千言万语尚不能道明此刻心境,感慨之余更多感恩,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感恩亲朋好友的爱戴之意!感恩爱我的和我爱的你们的陪伴!更感恩祖国!感恩这伟大的盛世!如果,没有国泰民安,我们又怎能“吃肉不香,穿缎不光”,又怎能“安得广厦,高枕无忧”。所以,常怀感恩之心,常亿当年之苦,便会品得今日生活之甘甜。

关于记忆中的年味散文

过来小年,就开始迎接大年了。迎接大年,啥都要“新“的,母亲给父亲和我们姊妹五人,买了新衣、新袜子、新鞋子、新帽,唯独她自己没有,我们心里不平,嚷嚷着,母亲却说:”我灶前灶后一把的,穿那新衣服干啥?我那旧衣服洗干净,也就是新的啦“这就是我的母亲,朴实而伟大的母亲。

母亲忙活了,她把所有的被子、褥子、床单、衣服拆洗干净,三大盆衣物,母亲洗了每每一天,我们充当母亲的下手,端水、晾衣,大妹子时不时地拿起然毛巾,给母亲擦汗,二弟、三弟也时不时的端出热水给母亲喝。母亲笑盈盈地说:“新年要有新样子,洗掉旧尘迎新年“。该拧被单的水了,母亲拽一头,我们姊妹五人拽一头,拧水。母亲一拉,我们五人”嘟嘟嘟“朝前走去,乐得”咯咯“只叫;母亲一松手,我们五人”咚咚咚“往后退。母亲笑得喘不过气来,就在这一拉一扯中,拉出了一院子的笑声,也拉出了迎接新年的帷幕。

洗净的衣物,晾晒了一个院子,花花绿绿的衣物,随风飘荡,我们在衣物中左躲右藏,捉起迷藏来。衣物晾过“老鼠墒“(安康方言,就是晾晒的不干不湿),母亲就用”蒸饭汤“浆衣物(蒸饭汤,安康的方言就是米饭汤),浆过的衣物,用棒槌轻轻拍打,拍打的平平展展,然后再次晾晒,这一晾晒出来的衣物,有棱有角,有线有条,板板页页,丑陋的旧衣物,焕发了迷人的光彩。

在我们帮母亲洗衣物的同时,父亲也在打扬尘,父亲用旧报纸做成一个高高的帽子,戴在头上,我们打眼一看,活像一个过去受批斗的“牛鬼蛇神“我们乐的哈哈大笑,母亲却说”笑啥子哩笑?你们的'父亲是咱们村里的能人,啥牛鬼蛇神不牛鬼蛇神的!快去给你们的父亲帮忙。“我们惟命是从。

父亲负责“高空作业“,我们负责”低空清扫“,父亲将屋顶、楼板、横担、墙壁、门角、旮旯等上面的灰尘,一一清扫干净,落在地面的灰尘,我们打扫的干干净净。扫完灰尘的屋子,亮堂多了,在这样的土屋里,我们依然感受到温馨。如果我们攒下的报纸多,还会将父母和我们的卧室,再重新糊上一层报纸,这种散发着墨香的小屋,多么温暖和谐。

打扫完扬尘,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美化屋子——第一道靓丽的风景就是重新装点格子门和窗户。我家有四扇窗户和六扇格子大门,父亲分别用红、黄、绿、白四种纸,裱糊门窗,巧手的母亲会剪纸,剪出各式各样的窗花,装点门窗,“蝴蝶“在窗子上翩翩起舞,”喜鹊“在格子门上”嘎嘎“直叫,特别是我家的六扇格子大门,木雕的各种麒麟和母亲贴上的窗花,遥相呼应,煞是迷人,到了夜晚,灯光从堂屋射出来,五彩缤纷的光,洒满院落,不比城里的霓虹灯差多少。我们在院落里,追踪五彩的光,蹦啊!跳啊!喊啊!父亲是个书法高手,这时,父亲找来状纸,龙飞凤舞地写上李白、杜甫的诗句,用毛巾蘸广告,在条幅的四周摁出美丽的边花来,这些父亲亲手书写、裱画出来的作品,不亚于大师们的作品,我们喜爱有加,将它们张贴在我们的小屋里,显露出浓浓的书香文化。

不知道现在的年,还有没有那样浓重的打扬尘活动?我家的扬尘,都是妻子按时请清洁工来打扫的,我还想重温当年打扬尘的温馨,今年的扬尘,由我全权负责打扫,只是我爱的母亲去了,如论如何也找不出当年的温暖来。

关于描写年味的散文

我们都在和时间赛跑,无论外面的世界有多大,多精彩,都要回家。

——题记

相信大家到不惑的年龄都会对过年有抵触情绪或者根本不喜欢,但对于漂泊的游子来说却是不一样的心情。进入腊月,一种期盼油然而生,屈指数来,一天、两天、年越来越近,那一颗心早就飞回了千里之外的老家,那种望眼欲穿、辗转反侧无眠想家的滋味是没出过远门的人体会不到的。沾了大集团的光,我们不用在熙熙攘攘的火车站、汽车站里去挤去拼,也不用骑着摩托风餐露宿的往家赶;而是每一年的腊月二十六,公司包十几个大客车鱼贯驰骋在高速路上,那时,年味顿时浓郁起来,幸福把心里添得满满的!

那物质匮乏的年代,“过年”对于小时候的我们无疑是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曾记得一到小年,那种殷切的期盼就表现得淋漓尽致,一直纠缠着奶奶问:“奶奶,还有几天过年呀,?”这时候,奶奶就会用弯起的手指头在我鼻子尖轻轻地刮一下,笑着说:“馋猫,盼过年了,多大点出息呀!”是呀,因为过新年,精打细算的娘亲就会把猪圈里喂养了一年的大肥猪在年前杀掉,在卖掉大部分的同时一定会留下几块肉在年后走亲戚用,也会留下一小块肉和猪下水给我们打牙祭。娘亲会把早就准备好的黄豆芽、豆角干、海带等,再倒上煮肉的汤,当然还会有几小块零碎的肉放在一起煮得透烂,俗称“烂菜”。至今,那份醇香无疑是天下最美的盛宴。记得娘亲把煮好的猪下水放到我睡觉的屋里,每天我看着那些美味总是垂涎三尺,常常半夜馋的起来偷吃,也不敢多吃,只敢吃一点点,几天过去,过年家里来了亲戚才会发觉那些美味都已大半进了我的胃里,一番痛骂是怎么也少不了的。

新年的时候,不管家里再怎么困难,娘亲总是会扯几尺涤卡(一种布料),给我们弟兄四个做身新衣服,让我们开开心心的过年。对于新衣服不新衣服的,那时的我都是不很在乎,我在乎的是可以和小伙伴们肆无忌惮的跑着,疯着,捉迷藏,因为年三十到初二,父母亲是绝不会骂人的,据说是为了讨一年的吉利。那时候可不像现在家家有电视有电脑的。夜幕降临,年三十我们有熬夜守岁的习俗,大街上人声鼎沸,人来人往,打灯笼,放鞭炮的,相互祝福新年好的声音不绝于耳。那种感觉那种快乐早已被高科技的产物所代替,现在的孩子是绝对感受不到了。“不当家不知柴米贵”,现在我也有了自己的孩子,细细想来,那困苦的年代父亲和娘亲是多么的不容易啊!

每当新年贴对联的时候,我的眼前总是浮现一幅唯美的画面,一个儒雅的中年人挥笔泼墨,在一张张红纸上笔走龙蛇,而一个小屁孩儿屁颠屁颠的挨家挨户的去送对联。那时候经济困难,村里的乡亲父老都是买几张红纸央求懂些毛笔字的人来写几幅春联,讨些吉利的话语,作为有着资深学历的父亲当仁不让的担当起这个角色。每年的二十九,父亲就早早的收拾好桌子,研墨涮笔大显身手,而八九岁光景的我自然成了父亲的得力助手。写完了,晾干了笔迹,父亲就会告诉我,这是你大叔家的,那是你二伯家的,于是我就屁颠屁颠的给送去,当然回来的时候断少不了裤兜了多了些花花绿绿的东西。这个世界最残忍的就是岁月,那个年代的欢乐和年味已成追忆,天人永隔的思念已经让我度过了快二十个春秋,每年的春节我就会想起我的父亲,您是否还是那个儒雅的书生,是否还在挥毫泼墨笔走龙蛇呢?

“百善孝为先”,这句话对我来说或许是一句空谈。漂泊的日子里我常常望着千里之外,想着,念着,不知道娘亲她老人家是否安好。"有母在,不远游”,可我为生活所迫,不得不浪迹天际,曾经娘亲一连打了七天的点滴我一无所知,后知的心痛不言而喻;就是对于妻子、孩子也是愧疚得很,聚少离多的日子给予不了应有的呵护和责任。年味是什么?我想是游子回到家看到父母那灿烂如向日葵一样的笑脸!年味是什么?我想是一家人幸福团圆的笑声。

一不小心,麻糖弄甜了年味;一不小心,时光弄醒了记忆。春天摇晃着绿色的酣梦,那梦中是否已是繁花似锦?一年又一年,哪年的春节记忆最深?一不小心,人生已经过了半;一不小心,多少往日的美好变成了追忆;一不小心,又一次迎来春天的笑容,明媚的'阳光冉冉,那一片姹紫嫣红开在了心海!

大年三十,娘总是张罗了一大桌子菜,幸福知足地看着我们弟兄几个胡吹海侃,看着几个儿媳忙里忙外,孩子的笑声,弟兄几个的猜拳划酒的吆喝声,儿媳妇们窃窃私语声唱响了最美的歌谣。相信那一刻是母亲最幸福的时候!

有人说,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物质上的满足,年味已经很淡了,人们总是窝在家里玩电脑、看电视、玩手机,大街上没有了往日人头攒动的红火场面。我认为不然,我喜欢弟兄几个相聚在母亲家那种惬意的聊天,喜欢一大家子坐在一块吃着、聊着、谈谈今年的打算,总结去年的成果。母亲的家就是凝聚的绳,把我们紧紧的地连在一切!

有一首红了多年的歌是这样唱的:“找点空闲找点时间,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带上笑容、带上祝愿,陪同爱人常回家看看,妈妈准备了一些唠叨,爸爸张罗了一桌好饭,生活的烦恼跟妈妈说说,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谈谈,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给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

对于这首歌,我有自己的认为和理解。在农村没有退休金,当老人年老体弱干不动活,挣不到钱时,儿女们必须尽到应尽的责任,就算父母不想连累儿女我们也要赡养父母,给予父母最大的照顾和孝。常回家看看,帮父母干干活,拾掇拾掇家,切莫到子欲养而亲不待晚矣!

年味是什么?是父母亲那知足幸福的笑容,是满街的大红灯笼高高的挂起,是喜庆的对联贴起来,是母慈子孝的温馨,是久别的夫妻相聚的哽咽,是亲朋好友相见时的欣喜,是未过门媳妇初见公公婆婆的羞涩,是见面就问新年好的祝福,是游子回归故里的欣慰……

无论外面的世界有多大,有多精彩,我们都在和时间赛跑,在路上,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