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化选修学习心得(精选3篇)

英国人和美国人虽然说着相同的语言,却有着完全不同的处事态度与生活习惯。在很多生活细节上,你一眼就能区分出高冷的英国人和不拘小节的美国人。以下是由小编整理的关于英美文化差异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英美文化选修学习心得1

英美文化教学是英语语言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因此将一门知识性较强的课程转变为结合语言技巧与功能的复合型课程,可以令教学课堂充满灵活性,通过交互式多维的教学策略,进行文化知识“读”的输入,“说”的输出,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神经,将被动地吸收转化为主动的表达,以多样化的口语活动开展更多元化的教学课堂。

一、新世纪的英美文化教学

(一)演进中的交互式教学理念

交互式语言教学(Interactive Language Teaching)是当今越来越被广泛运用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强调教学的核心在于“交际”,将语言视为实现人际关系和进行人与人之间社会交往的工具,H.Douglas Brown的主要原则是“自动性、内在动机、策略输入、面对风险、语言和文化的联系、交互性语言以及交际能力”,也即交互式的教学同时涉及了学生和教师两个角色的元素,师生通过语言交际和互动来完成课堂实践,传统的交互式教学理念只是要求一个教师与少数学生之间展开,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教学手段的日新月异,交互教学的课堂已经拓展到,人人交互,人机交互等多维的模式。

作为语言学习主体的学生,即是交互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不仅应该和老师之间有互动的过程,还必须投入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游戏与竞赛的环境当中去。英语教学课堂搭建了一个人与人对话,人与人沟通的平台,更借助多媒体计算机的有效利用,进行尽可能多的交流和互动。这一模式无疑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能动性,培养一定的创新思维与探索精神,还能够树立团队意识与合作观念,将语言学习有效性最大化。

(二)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必然联系

在二十世纪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英语教育必须紧跟步伐,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实践,针对生源的特点,结合办学的条件,才能走出有特色的英语教学道路并取得相应的成效。英语教育并不满足于语言技能的训练,而是将语言知识、应用能力、学习策略、文化交流广贯穿一致,以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英美文化教学主要指英美国家文化知识的教与学。从英美文化知识的功能角度看,可分为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两种。

知识文化:包括哲学、文学、艺术、历史、宗教等领域。这类知识常被称为事实文化和成就文化,关于此类知识的学习能让学生对英美文化有个大致的了解。而交际文化则侧重两方面内容:一是关于一个民族的日常言语行为,包括问候、致谢、道歉、称呼语等;二是带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委婉语、谦逊语、客套语、禁忌语等词语的运用。这种文化知识常被称为行为文化,是属于英语文化意识范围的知识,是英语教学的重点内容。对这种文化意识差异的理解是决定中西方跨文化交流是否顺利和成功的关键。

英语学习者只有掌握好这两类英美国家文化知识,才能较好地保证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由此可见,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要真正学会一门语言,必需了解其所代表的文化。学习英语知识,掌握英语技能,提高英语运用能力与熟悉英美文化背景知识密不可分。

二、交互式英美文化课堂教学

既然西方文化的学习是英语语言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那么如何有效地进行英美文化概况及相关知识的教学十分值得探讨与研究。

(一)教学知识的输入与输出

早在20世纪80年代,Swain就已经提出仅仅依靠可理解输人还不能使二语学习者准确而又流利地使用语言,成功的二语学习者既需要接触大量的可理解输人,又需要产出可理解输出,而“输出驱动假设”则更进一步的认为输出比输入对外语能力发展的驱动力更大,并认为应该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寻求知识盲点以激发补充盲点的欲望,从教材教法各环节着手营造输出氛围,促使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所输入的内容用英语表达。

根据这一理念,将一门单纯英美文化概况课变成一门融“阅读”与“口语”为一体的课程,是可行、也是势在必行的一项改革。将阅读课程与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课程相结合,通过包括专有词汇、句式、英美国家社会与文化先关信息的学习,进行知识的“输入”,同时加以阅读技巧的训练,再通过训练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输出”,以提高口语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借助“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英美概况”等相关教材作为阅读材料,结合阅读技巧,一方面,对学生进行阅读能提提高的训练,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阅读学习英美国家及文化知识,实现知识的“输入”,再通过口语活动的方式,又实现了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即实现知识的“输出”,从而实现“读”与“说”两种语言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又达到对所学知识的吸收、消化,变为自己的信息点,从而从容输出的过程。

(二)交互式教学的读说策略

1、课内与课外阅读的结合

英美文化作为一种知识性输入的学习,阅读是必经的过程。各种相关的主题,包括国家历史背景、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教育制度、文学发展,以及体育活动,外交政策、节日传统风俗习惯等多方面的内容,可谓天罗地网,涉及到了一个国家与社会的方方面面,只有进行详尽地阅读,才能系统地了解一个国家和地区文化发展的来龙去脉,从而由内而外地理解其文化特质。因此,文化概况教学课堂的阅读训练势在必行,除了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略读方式,还让他们了解文本细读的方法,进行对词汇尤其是专有名词的学习,以及熟练掌握较为典型的短语和句型。倘若光读而不练,只能纸上谈兵,而无法充分地运用所阅读到的知识。

因此应当充分利用课本内容阅读与相关课外文化阅读材料,“以量促学,以量促质。”除了阅读技巧的训练,还应该注意阅读的广度与深度,根据课本单元进行相关主题的课外阅读活动,比如在讲授英国媒体报章单元时,可以适当地介绍报刊阅读的方法,并让学生阅读相关的报刊。学习教育体制的同时,可以列出阅读材料让学生们进行横向和纵向就不同国家的教育体制进行对比;学习文学单元的时候,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阅读相关的文学作品节选或文章,从而拓展文化阅读的点、面、线。师生共同面对阅读文本材料,并就文本材料的内容进行交流与联系,同时为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也可以将收集课外文本材料的任务分配给学生的学习合作小组,让他们通过要点总结、概要写作的方式进行课堂交流、分享与反馈,自然而然地,从知识的输入活动转化为一种输出活动。

2、知识输出的训练方法

语言学习的目的是运用,将所了解的文字内容装载进大脑,并用各种方式将它消化最终变为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英美文化的教学,除了阅读学训练之外,还必须有口语训练和写作的训练,以达到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的目标,通过多元化的方式来进行知识的输出活动。

针对口语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开展个人与团队两种方式的“对话”,“角色扮演”,“口头复述 ”,“主题演说”以及辩论、翻译、演讲、报告、讲解等多种灵活的口语活动,从而将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知识的学习与运用相结合,将阅读的输入活动与口语的输出活动合为一体。但除了依托课文阅读与课外阅读材料组织口语活动,还应最大程度地发挥多媒体计算机以及网络的功能,通过影视教学来加强这种文化环境与语言环境。在教师的.引导下播放适合教学单元环节的影视视频,既能营造语言氛围又能创造出原汁原味风土人情的文化环境,有效地增进学生对于英美文化传统的理解,教师还能与学生就视频内容结合教学专题进行交流与讨论,展开更多的口语练习。

比如介绍英国皇室时可以通过影片《国王的演讲》、《女王》等视频片段,而学习政体党派单元时可以播放《铁娘子》、以及首相卡梅尔的演讲视频等等。此外,还可以通过不同的小游戏来进丰富多彩的口语活动,比如节日单元可以让学生们制作感恩节海报、制作复活节彩蛋甚至万圣节面具,然后对自己的“产品”进行“推销与介绍”,甚至进行表演;又或者让学生们制作国家地区地图,分述不同地域的地理、气候、文化特质等内容,还可以通过知识竞赛的游戏策略来操练学生所学过的知识,通过抽签、抢答、选答等灵活多样的游戏方式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动力,促进学生认知的进步与提升,增进学生刨新意识与潜能的发展,真正做到寓教于乐。不仅如此,在完成了所有的口语活动之后达到还可以让学生们将陈述过的主题书写报告或摘要、评述,从而达到对知识的再一次梳理与实践应用。

三、结语

凡是有交际目的、交际需求、交际对象的语言应用都是最有效的语言学习,因此交互式的教学课堂能够令英美文化教与学事半功倍,而将一门知识性较强的课程转变为结合了语言技巧与功能结合的复合型课程,令教学课堂充满了灵活性与变通性,通过“读”的输入,“说”甚至是“写”的输出,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神经,将被动地吸收转化为主动的表达,再借组计算机多媒体网络与影视视频,创造一个浸入式的文化空间,通过多样化的口语活动和游戏策略,能够开展出更多元化的教学课堂,从而形成一种“教”与“学”。

英美文化选修学习心得2

文学是经由语言文字组成的一门艺术,它开拓了文字的无言之境,是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因为不同的文化形态会滋生出不同的文学作品,英美文化作为西方文化的重要代表,两国文学的发展深受两国文化的影响。而文学评论与文学作品的关系又是极其微妙的,它们相伴而生、相互影响、共同发展。因此以文学作品为桥梁,可以建立起不同民族文化与不同文学评价之间的潜在联系。本文从文学评论的概念入手,在对英美文学的发展历程与文学特点进行相应阐述的基础上,分析与探讨了英美文化差异对两国文学评论的影响。

一、文学评论的概念

总体来说,对文学作品进行的所有书面形式的评论都可以称为文学评论。艺术高度与政治高度是文学评价的两个重要标准。具体来说,文学评论是对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文化现象与发展规律进行的研究与探索,其目的是为了给文学创作实践提供参考意见,让文学创作形成“文学作品、文学评论、文学提升”的良性循环机制。其中对文学评价结果的论证过程,是文学评论的核心环节。

文学评论家在对文学作品进行评价的过程中,要有理有据、合情合理,不能信口雌黄、胡编乱造。他们需要旁征博引许多不同的材料来对自己的评论结果进行论证。但是因为各国文化底蕴的不同,不同文学评论家在进行相同的文学作品的评价时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果,这也是文学评论的一个弊病所在。相比之下,英国文学评论较为保守,而美国文学评论相对激进。

二、英美文学的发展历程

1、英国文学的发展历程

按照时间发展的脉络,英国文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五个发展阶段:

1)、中世纪时期的文学作品注重对故事情节画面性的描述,文章结构具有相对的完整性,主题多为劳苦人民对暴政的反抗,代表作品有《贝奥武甫》;

2)、新古典主义时期,英国文学作品体现出启蒙主义的精神,开始了对现实生活的思考,但是这种思考倾向于私怨的发泄,“反讽”是其主要特征,代表作品有《格利佛游记》;

3)、浪漫主义时期英国文学进入了高速发展期,此时的文学作品更加注重对宗教感情的倾诉,文学作品中蕴含了丰富的想象力,代表作品有《天真之歌》;

4)、现实主义时期的英国文学作品减弱了想象力在文学创作中的地位,遵循客观、实际的文学创作手法,代表作品有《利己主义者》;

5)、后现实主义时期的文学作品在对现实主义创作手法有效吸收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从对现实生活中个人状态的思考,上升到了对社会政治问题思考的高度,代表作品有《苹果车》。

2、美国文学的发展历程

按照战争发生的时间,美国文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五个发展阶段:

1)、殖民地时期,此时美国文学的发展深受英国文学的影响,同时呈现出一定的清教思想。代表作品有《受领圣餐自省录》;

2)、独立战争时期,由于政治的独立,美国文学也显示出一定的民族文化倾向,出现了爱国主义文化的启蒙。代表作品有《被驳倒的农夫》;

3)、南北战争时期,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美国文学出现从浪漫主义到现实主义的转化,此阶段文学作品的思想更为自由与乐观,出现了较多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代表作品有《汤姆·索亚历险记》;

4)、二战时期,在动荡的大环境下,美国文学作品出现了许多不同的流派,其中以现代派文学与左翼文学最为有名,内容较多的反映当下的社会面貌与人的精神面貌,代表作品有《荒原》;

5)、二战以后,美国文学中以战争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大幅增多,出现了对战争的反思,传记体文学发展繁荣。代表作品有《美国人》。

三、英美文学的不同特点

1、英国文学的特点

英国地靠欧洲大陆西北部海岸的岛国,大不列颠岛与爱尔兰岛的东北部是其主要的国土领域。绵延悠长的海岸线与冬暖夏凉的温带海洋性气候,让英国在依靠海洋战略获得发展同时,也把与海洋一样博大的胸怀与深幽的神秘发展到了文学领域。英国的文学在富含浪漫主义情感的同时,极具包容性。随着经济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英国文学在经历文艺复兴以后,出现了人的思想的觉醒,出现了对人与现实社会的歌颂,文学创作逐渐摆脱以往宗教思想的束缚。启蒙运动期间,英国的文学作品主要是为政治革命运动服务,哲理性和政论性是其主要的特征。启蒙运动以后英国的文学走过了浪漫主义时期、现实主义时期以及后现实主义时期的几个重要阶段。

虽然英国文学的发展历程久远,演变过程复杂。但是总的来说,英国文学作品的发展因为受经济、社会、宗教、历史等不同人文因素的综合影响,还是呈现出了一定的发展规律,经历了浪漫、写实、实验、批判、多元等多维度的阶段。英国文学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形成了帝国叙事的主要特色,强调民族的自信与自强,文学批评较为深沉与严谨。

2、美国文学的特点

美国是一个濒临两大洋、远离旧大陆的多民族移民国家。由于辽阔海岸线的存在,让美国避免了旧大陆的纷争的战事,获得了较为平稳的社会经济发展空间。美国文学在十九世纪之前,一直都处于对英国文学的依附状态,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文学个性,采用的是英国式的叙事手法与表现形式,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独立战争以后随着美利坚合众国的成立,美国文学开始逐渐摆脱英国文学的束缚,出现了蕴含本民族文化的文学特色,倡导人权与独立。在本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之中,美国文学独立、自由、多元、开放的文学特征得以突显。

美利坚合众国成立以后,跳脱出英国文学影响的美国文学进步了自己的发速发展期,先后经历了启蒙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批判现实主义的发展轨迹,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变迁,美国文学形成了与英国文学截然不同的文学特征,美国文学更加注重个人独立意志的抒发,文学批评生动而轻快。

四、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通过前文的论述,我们大致梳理了在英美两国不同的文化积淀下两国文学的发展历程,不同的地理环境、自然情境、社会情况、经济状况、战乱纷争等造成了英美两国迥然有异的文学发展脉络,给英美文学评论的发展起到了不同的作用。接下来,笔者将从文化语言差异、文化历史差异两个方面,来详细论述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1、文化语言差异的影响

语言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它既是不同民族文化形成的基础与纽带,也是不同文学评论产生的基础与媒介。语言文字的存在为英美文化的流传与文学评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不同的语言代表着不同的文化追求与文化信仰,因此不同的语言环境下也会产生不一样的文字表达方式,从而衍生出不一样的文学评论特征。虽然英美两国的通用语言都是英语,但是英式英语与美式英语除了在文法与句式上存在不同以外,两者产生的文化背景与传达的文化内涵也截然不同。同样的语言也是文学作品得以出现与发展的重要提前条件,文学作者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对特定的文学内容进行描述与表达,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加工、提炼、概括、提取等完成文学形象的塑造与文学寓意的营造,具有强烈的民族性与文化性。

英国的语言文化,受历史传统影响,一直具有较强的民族性,同时英国文学也启蒙较早,具有悠久的发展历程,英国作为西方发达国家的代表,其文化沉积较深,经济发展较快,在国内外都具有极大的影响。英式英语借助英国在经济与政治上的优势地位,在国内外的运用也普遍,英式英语成为了世界沟通交流的通用语言。但是也正式因为英语语言较为完善的发展历程与较为重大的国际影响,英国的语言文字更加强调规整与规范,其文学评论也相对的保守,文学评论界一直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缺少创新与创造。英国文学评论家的在使用语言文字进行评论工作的过程中注重对评论规矩的服从,用词遣句严谨、慎重,个性特征无法得到有效施展,英国文学评论在潜藏对民族语言的敬畏感,也显示出传统、呆板的个性特性。而美国受殖民地文化的影响,其语言文字早期受英国的影响较大,在美国独立以后,受多民族移民文化的影响,它的语言发展也显示出自由、多元的特征。同时由于美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形成时间较短,国家在获得较快发展速度的过程中,遗留的历史问题也较少,文学评论中具有很强的对权威反抗、独立思考的精神,因此在美国的文学评论中充满了创造力与创新力,更加的崇尚自由,更加的张扬个性。

2、文化历史差异的影响

虽然有人说过“英美是一个民族、两个国家”。它们的民族文化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具有同根同源的特征,尤其是早期的美国文化的发展基本上是对英国文化的复制与照搬,两者具有极强的民族渊源,许多没过重要的城市地名也是来源于英国。如美国的“纽约”,就源自英国的“新约克”。但是后期英美两国的截然不同的历史发展进程,造成了两国文化内涵的差异,同时也给两国的文学评论产生了不一样的影响。

英国的文化历史悠久,宗教中超脱于现实世界之外的神秘力量、崇拜信仰,一直深深的影响着英国文化的发展。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宗教在英国文化中占有着绝对重要的主导权,人们借助宗教来表达对现实的祈愿,求得精神世界的安慰。宗教中神秘的神权主义、严苛的禁欲主义等一直对英国文学的发展产生着或多或少的影响。文艺复兴以后,人本主义思想逐渐抬头,人们开始产生对人自身发展与需求的关注。文学作品也开始逐渐的朝着理性化与人性化的方向发展,人本主义思潮成为了英国文学评论界的主流,但是由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彻底,英国的文学评论还是较为保守与守旧。随着历史的变迁,当前英国文学评论界中也出现了一些反人本主义倾向的思潮,开始反思人本主义对英国文学评论发展的负面影响,如评论形式的单一化,评论创造力的不足等,英国文学评论的正在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而美国文学在继承美国文学人本主义思想的过程中,把本国独立、自由的民族理念与其融会贯通,拓展了人本主义的内涵与外延,美国文学评论界对人本主义的解读更为激进,推崇评论观点的创新与自由。

五、结语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它经由我们的生产与生活而产生,同时也对我们的生产与生活产生影响。文学作为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它的发生与发展,深深的根植于文化这片土地。英美文化作为西方文化的重要代表,它是西方意识形态的一种缩影。而英美文学因为英美历史文化的不同,也显示出不同的发展历程与文学特点。语言文化的差异、历史文化的不同,造成了英美文学评论不同的发展走向,我们要正视这些差异的存在,在用“求同存异”的眼光看待英美两国文学评论发展的同时,用更为开阔的视野看待世界文化的发展。

英美文化选修学习心得3

谚语,是人们集体创造的艺术语句,是民众丰富的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它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含义深刻、富有哲理。谚语与一个民族不同时期特定的自然环境、风俗习惯、历史、神话传说、宗教信仰、价值观紧密相联。掌握英语谚语的文化内涵,有助于更好的使用语言。

一、自然环境

1.天气。在英国,天气是人们见面时经常谈到的话题。因为英国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它地处一个岛国,四面临海,天气多变。此外,西方人比较注重个人隐私,所以人们见面时,谈论天气是最好的选择。由此也就产生了很多这方面的谚语。例如:

Ne’er cast a clout till May be out.

Rain before seven,fine before eleven.

Into every life a little rain must fall.

在上面几个与天气有关的谚语中,第二个更好的体现了天气的多变性。最后一个中的“雨”是一个隐喻,比喻困难和挫折。因为每个英国人偶尔都会被雨淋湿,就像每个人的一生都会偶尔遇到挫折和困难一样。

2.航海。英国地处西半球,是一个岛国,四面环海。地理环境使他们长期从事海上活动,因此,英语中出现了大量有关航海和水的谚语。由于经常接触与海洋有关的事物,这些活动和事物给英国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逐渐形成了一种概念。如:

Many drops of water will sink the ship.

It’s a hard sailing when there’s no wind.

以上有关航海的谚语都体现了英国作为一个岛国的文化。

二、风俗习惯

1.动物。动物和人类共同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对人类有较大的影响,它们的特征、习性、喜好影响着人们对动物的态度以及人们的思想,久而久之,动物文化也就产生了。正如陈德章写到,“动物的语言在所有语言当中自己的隐含意义,也就是说人们常常把他们的感受、情感或自然现象和各种各样的动物联系起来,许多动物成为了人们思想的一种象征,并在语言中反映出来。”

①狗和猫。英语谚语中的狗,不仅仅指的是动物本身,而且常常被当作人们忠实的朋友和家庭成员中的一员。因此用来形容的谚语大多都是褒义,这和汉语文化当中,人们对狗的态度截然不同。除狗以外,猫也是欧洲人喜欢的另外一种动物,也有大量的谚语。如: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That cat won’t jump/fight.那种办法行不通。

②牛和马。英国人养牛主要来产奶和肉,偶尔用牛来耕种。而马常常被用来耕种,在古代,他们常常把马当作重要的运输工具。这就产生了与马和牛有关的一些谚语。如:You cannot sell the cow and drink the milk.鱼与熊掌不可兼得;All lay loads on a willing horse.马善人骑,人善人欺。

由此可以看出,这些包含有动物词汇的谚语,能让人们深刻感受到其中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折射出人类语言文化与动物的关系。

2.食物。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饮食文化。在英国,小麦、大麦和燕麦是主要谷类作物,小麦主要用来制作面包,大麦主要用来酿酒,燕麦则主要是牲畜的饲料。面包、牛油、果酱和奶酪、布丁都成为家常食品,因而也就产生了许多这方面的谚语。如:Butter to butter is no relish.(黄油加黄油不成美味),它的比喻意义是千篇一律的东西令人生厌;There’s no use crying over spilt milk.(牛奶泼了,哭也没用),比喻为无可挽救的事而忧伤是没有用的。

3.酒。英国人见面,喜欢在酒吧里喝酒。有时候也在家里喝酒。很自然,在他们生活中许多关于酒的言语也就产生了。如:

Wine and wenches empty men’s purses.

Wine is a turncoat,first a friend, then an enemy.

三、宗教

宗教是一个民族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语言与宗教密切相关。而谚语又是语言的精华,故其必然摆脱不了宗教的影响。众所周知,西方人信奉基督教,现代英语中就有不少谚语体现了他们的民族文化。如:The 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之;The Devil take the hindmost.落后者遭殃;Crosses are ladders that lead to heaven.十字架是登上天堂的梯子;Every man must bear his own cross.人人都得背自己的十字架;The cross on his breast and the devil in his heart.十字挂胸前,鬼魅藏心间。

在上面的几个谚语中,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常常用God,Devil,Cross以及Heaven等,表现他们的倾向和爱憎。例如在上面的第四个谚语中,cross一词原指耶稣基督殉难时所背的十字架,谚语借此喻指人人都得肩负生活重担、忍受生活中的苦难。

四、历史

历史的发展对语言文化的影响比较显著。随着历史背景的变化,旧的语言逐渐衰亡,新的语言不断产生。谚语是民众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在历史的进程中好比一面镜子,能清楚地反映其历史的变迁。如:All roads lead to Rome.条条道路通罗马,‘殊途同归’;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罗马不是一天建的,‘伟业非一日之功’。

这两条谚语足以反映出“罗马人的征服”对英语的影响,足以反映出罗马帝国昔日的辉煌。虽然历史事件过去了几百年,甚至几千年,但是历史的遗迹可以从谚语中找到踪迹。

五、神话传说

在西方,希腊和罗马神话很有名,因此很多谚语都牵扯到希腊罗马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和典故。我们要理解言语的深层含义,必须了解相关的神话传说。如:

Without Ceres and Bacchus,Venus grows cold.

Far from Jupiter,far from thunder.

上面的谚语中,我们如果只从字面上看,就很难理解。例如,理解第一个谚语时,我们要知道Ceres是罗马谷类女神,Bacchus是希腊神话的酒神,而Venus是罗马神话中爱与美的女神。只有知道这些,我们才能理解这个谚语的真实含义——没有食物和酒,人们发现很难去爱任何一个人。理解第二个谚语时,如果知道Jupiter是罗马神话中的宇斯神,那么理解整个谚语就很容易了。

六、价值观

价值观念是位于文化的深层结构,价值观念的不同决定文化的不同。西方的价值观念主要体现在他们的个体主义观念以及他们的时间观念和对待个人隐私的态度等方面。谚语作为民众思想的结晶,必然能够反映一个民族的的价值观。如:No man is an island.没有人是一座孤岛;Time is the best healer.

在上面的谚语中,前一个体现了西方世界的个人主义色彩。从后一个句子中,我们可以看出英美人对时间的珍视程度。以上充分说明谚语鲜明的文化特性,因此,学习谚语是培养文化差异意识的有效途径。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谚语是文化的一面镜子,它受文化的影响同时又反映文化。英语谚语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历史背景、价值观念中诞生的。英语谚语蕴含了不同的文化因素, 对文化的了解有助于更好地使用语言。因而谚语是语言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

英美文化选修学习心得

篇一

I am a non-English major freshman students, is the course of British and American culture, is in a better

language learning ideas. I think that language is a part of culture, to learn a language, it is best to learn the language and related cultural background, because it can reflect the development of different customs and social history.

Learning a language is not an isolated le

arning process. Any language is a language used in a certain region of a person in a certain context through the spoken or written language form of mutual communication and use.

Therefore, in English teaching, we should not only teach the language knowledge, train the ability of using language, but also strengthen the relevant cultural

background knowledge and permeability. If you do not, students will be frustrated in language communication. For example, some students to teachers cannot make an appointment in advance, which do not meet the English habit of communication. In the Anglo-American, friends and relatives, students find the teacher, doctor, patient travel to find a hotel, or even hair, dresses and so must make an appointment, just go in the consent of the other

party, and not do casual visitor. Moreover, in Britain, to interfere in other people's affairs will be regarded as no knowledge, lack of education. Generally speaking, in the ordinary communication and English should be avoided as far as possible we are accustomed to Lao homely, such as not to ask people's age, height, weight, wage, family, marriage, because these are regarded as personal privacy.

Finally, I want to say to the teacher say "Thank you!". Although it has been the end of the course, but you taught me some truth in life will benefit me all my life.

篇二

我是09级计算机应用技术1班的“可乐”同学,本着对外国文化的浓厚兴趣选择了这门英美文化选修课,这门课很有趣,也使更深刻的了解到英美文化的差异和各自的特点,同时结合我国的文化也能了解外国文化与我国文化的差异。英国与美国,是当今世界社会上的两大强国,这两国在很多方面有着极其相似的地方,都说的是英语,都是资本主义国家,都主宰着当今世界诸多事件的走向,都有着严格的法律制度与健全的社会体系,都拥有莘莘学子们梦寐以求的世界上首屈一指的高等学府英国人和美国人互不服气,英国人说美国人没有历史,美国人说英国人不懂未来。

通过学习知道英美文化的同源性是不可否认的,更确切地说,应该是美国文化秉承了英国文化的很多东西。英国文化是美国文化的根源。这是因为美国历史受英国的影响。英美文化有非常多的相同之处。但是也有随着历史的演变,文化的传承,独立发展200多年的美国文化由于有不同的生态环境已经产生了诸多变异。今天我们再来看英美文化,已经有很多区别了。英美语言差异,尽管英美两个国家都是讲英语的,但是美国英语和英国英语是不相同的。这两种英语的差异还是很大的,学英语的人都知道,英语中有英式发音和美式发音两种。英国人的英语,相对而言,发音比较清楚,连读的部分较少,一般听起来相对比较字正腔圆;而美国人说英语,则秉持这能省则省,能连就连的原则,因此,对于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人来说,听英国人的发音相比较下会舒服得多,而如果要习惯美音,恐怕只有在美国生活过的人才真正做到了。另外,两国在字词上的用法也有很多的不同。还有英美生活习俗差异英国人和美国人在自己日常生活习俗上也有区别。从服饰上看,英国人非常讲究衣着,讲究绅士风度,西装革履,皮鞋锃亮。美国人则比较随便,想穿什么就是什么,以自己舒适为主,不会去介意别人的评价,别人也不会去评价。有的英国女士接待黄皮肤朋友时,专门涂抹上黄色面霜,以表示对朋友的亲近和尊重。美国人可方便多了,近几年,美国流行大花裤衩,校内校外,老老少少,都少不了它的影子。但这也并不是说,他们到处随意,在一些场合,他们也是西装革履,文质彬彬,很有些“绅士”的派头。但如果一看到没有旁人,这些“绅士”就原形毕露,鞋也脱了,领带也松了,扣子也解了,脚也搭起来了。再有美国人的性格和英国人也是不相同的。有人把美国人的性格概括成:热情、开朗、冒险、创新、奔放活剥、直白的幽默,而相对应英国人的性格特点是:冷漠、含蓄、内敛 、保守、理性严谨、绅士的幽默这就是英美文化各自的特点。英美的教育理念不同。美国人孜孜不倦的追求平等和自由,体现在教育上就是美国的教育体制具有多元性、开放性、国际性、灵活性的特点,使美国教育既能满足不同人群、不同层次的人们的需要,确保教育公平和机会均等,又能满足并充分发挥不同受教育对象的个性特点,使教育充满活力和生机。而英国人的保守与严谨,体现在教育上就是严谨的学风,完善的教育体系。它拥有一套严格的质量监控体制,各大院校的教学质量评估与科研水平评估结果向全世界公布,英国的高等教育会定期受到检查。

整个课程老师以认识和解读英美文化为切入点,深刻形象的讲解了英美文化的内涵关联。在提高学生文化学习意识的基础上, 提高学生的'文化观察能力、文化思索能力、文化甄别能力和文化探索能力。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我对英美文化有了深刻了理解,让对各国文化的学习产生了更浓烈的兴趣。

09级计算机应用技术1班 大名:宇宙超级无敌美少女 1

篇三

我是一名来自物电学院的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之所以选修英美文化这门课,就是本着更好地学好外语的想法的。从初中到高中,一直以来,我就认为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要想学好一门语言,最好先学习和了解与这门语言相关的文化背景,因为它能够体现出各地风俗的差异及社会历史的发展。

美国语言学家Edard Sapir 说:“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文化反映的是社会所想所做,而语言表达了社会的想法。”脱离了文化的语言是空洞而又无意义的,脱离了语言的文化是没有传承性的,因此,语言与文化是不可或缺的。从这个意义来说,学习一个国家的文化和学习这个国家的语言同等重要。

在外语学习中,缺乏必要的背景知识使会对篇章中某些词语特有的文化内涵体会不出来,这样,即使知道每个词的词典意义也是不可能正确理解篇章的内容。例如,“a couple who happened to have been the First Family of the nation” 这段话的字面含义是:一对有幸成为美国第一个家庭的夫妇。The first family means the President’s family in the US.但是,“the first family”的真正含义是美国总统之家,而不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家庭。如果对美国惯用语有所了解,那么就不难理解这个句子的真正含义。另外,中西方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例如:中国人喜欢关心他人的工作收入、家庭生活、社会交往等情况。而西方人则因为崇尚个人主义, 将自己的收入、家庭、婚姻、年龄等情况视为隐私,而不愿他人了解此类信息。同时,西方人比较自我,经常以自我为中心。深入了解这些中西方文化差异,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弄懂作者的意图,进而提高阅读能力。因此,掌握好文化知识有助于促进语言的学习。

例如:一张试卷,在做听力题时,判断一个人的听力, 实际上是对一个人的英语水平、知识面、分析及联想能力的综合检验, 即使材料中有些生词, 也能根据上下文猜测出它们的意思。但是遇到一些我们不熟悉的材料或与英美文化背景知识有关的材料时, 听起来就感到难得多。尽管有的材料比较简单, 也听懂了字面意思, 但由于缺乏文化背景知识而不能理解其中的真正含义。例如: 这是美国人常讲的两个笑话:(1)A: Where are you fromB:I’ll ask her. ( Alaska) A: Why do you askher(2) A: Where are you f romB: How are you. ( Hawaii) 。这两个笑话中, 在A 看来B 是答非所问, 但如果A 了解美国的地理概况, 知道美国有两个远离大陆的洲: 阿拉斯加( Alaska) 和夏威夷( Hawaii) , 那么就不会闹出把Alaska 听成I’ll ask her. 把Hawaii 听成“ How are you? ”的笑话了。同样,在做翻译题时,即使是一些简单的词语,也不可不顾具体的语言习惯、语言环境和语言习俗,而随意处理。拿dog 一词为例。Dog 是个十分简单的词,但由于中英文化的差异, 弄不好就会出现错误。“狗”一词在中国人看来总是贬义的, 如我们常用“癞皮狗”、“丧家犬”、“走狗”、“狗头军师”等等来描绘我们所厌恶的人。但在英美国家, 人们对狗的看法和我们截然不同, dog在英语中,特别是在谚语中往往含有褒情善意。如果我们把dog 一词一律译成汉语的“狗”字或把汉语的“狗”字按字面意思译成英语的dog,就可能会曲解原意,闹出笑话。例如:(1)Every dog has his day;(2)You ,indeed,a lucky dog;(3)Last night my father came dog tired.如果初学者不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往往会想当然地把它们分别译为:(1)每条狗都有自己的节日;(2)你真是一条幸运的狗;(3)昨晚我爸爸回到家中像狗样累。而正确的翻译是(1)人人皆有得意时;(2)你这是个幸运儿;(3)昨晚我父亲回到家中非常累。

其实,在英语课外活动中,也渗透了英美文化。如,看英美电影,听英美歌曲等。从Ghost《人鬼情未了》的真挚爱情中留下了我感动的泪水,从Top Gun《壮志凌云》的青春豪情中

让我激动不已,从Schindler’s List《辛德勒名单》的生命尊严中感受到了人生真谛而影片中丰富优美的语言不仅让我更全面的了解英美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而且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有助于全方位地提高听力﹑口语﹑阅读能力,扩大词汇量,提高词汇的运用能力。听学英美歌曲也是渗透英美文化的途径之一,许多经典之作,都反映了不同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文背景。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航母。”文化包括大到文学、艺术、音乐、建筑、哲学、历史、科技等领域,小到诸如民族传统、风俗习惯等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而语言则是人类先天的说话能力通过后天的社会语言环境触发而习得的一套知识系统。语言是最好的承载文化信息、反映社会文化生活的工具。语言和文化互相依存、并行发展。没有文化就没有语言;没有语言,文化也无从谈起。每一种语言都与一种特定的文化相对应。英语自然也不例外。事实上,我们所讲的大部分文章都是从英美原文摘取下来的,其作者在写作时假定读者与他们本人属于同种文化背景的。

学习语言不是一个孤立的学习过程。任何一种语言都是在一定言语使用区域中的人在一定的语境下通过口语或书面语形式相互交际而使用的。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讲授语言知识,训练语言运用能力, 而且还要加强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和渗透。若不这样做,学生就会在语言交际中受挫。比如,有的学生去外教住所不提前预约,这不符合英美人交流的习惯。在英美,走亲访友、学生找老师、病人找医生、出差找旅店、甚至理发、裁衣服等等都要预约,在取得对方同意后才去, 而不做不速之客。再如, 对英美人来说,干涉他人的私事会被视作没有知识、缺乏教养。一般来讲,在与英美人的普通交往中应尽量避免我们所习惯的唠家常,如不宜问人家的年龄、身高、体重、工资、家庭、婚姻状况等,因为这些都被看成是个人隐私。此外,有些学生常爱给外教提一些意见,例如一个学生说过:“ You’d better put on more clothes and don’t go out too much, for it is going to be very cold in Shanghai these days.”这显然是中国人的一种关心方式,但却会使老外反感,他会认为“应该做”、“最好做”和“不要做”这样的祈使语气有教训人的味道,何况穿多穿少和外出多少次属于私事,用不着别人操心。

同时,英语中还有许多固定的表达方式是不能随意改变的。如:“How do you do”回答也是“How do you do”买了东西问价钱时可以说“How much, please”不说:“How much do you change me”吃完饭付钱时说:“Waiter, bill please.”不说:“Excuse me, sir.We’ve finished eating. How much is it please”打电话问对方是谁,要说“Who is speaking, please”, “Who is it please”不说“Who are you”( 你是谁),“Where are you”( 你在哪儿) ,“What’s your surname”(你贵姓)英语中委婉语很多,以至于有时很难听出对方真实心情因而回答时应特别注意。如问“How do you like the film”对方回答“I think its very interesting.”这往往表示对方不怎么喜欢而不是字面意思很有趣又如“What do you thin k of my new coat”对方回答“I think the pocket is very nice. ”表示对方不太喜欢。英美人一般不当面说不好,所以尽量只说好的否则就说不知道或不了解。如“Do you like our teacher”可以回答“Well, I don’t k now him very well.”有时出于礼貌遇到不熟悉的人时可以不言真情,例如A问B“How are you”尽管B患了重感冒但还是回答“Fine, thank you.”一般不说“Not very well. I’m afraid.”之类的话。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要靠语言传播和继承。学习外语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学习这门语言文化的过程。只有了解了语言文化,对语言的认识才能更加准确,对语言的运用也会更加灵活。在大学外语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当让学生了解到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并结合多样的教学方法将语言与文化知识结合起来,使得我们的学生今后能够更加自如地、准确地运用这门国际语言。

最后,我想和老师说声“Thank you!”。虽然这门课已经结束,但您教我的一些做人的道理将会使我终生受益。

英美文化选修学习心得体会(精选3篇)

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可用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一起来学习心得体会是如何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英美文化选修学习心得体会(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英美文化选修学习心得体会1

英美文化教学是英语语言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因此将一门知识性较强的课程转变为结合语言技巧与功能的复合型课程,可以令教学课堂充满灵活性,通过交互式多维的教学策略,进行文化知识“读”的输入,“说”的输出,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神经,将被动地吸收转化为主动的表达,以多样化的口语活动开展更多元化的教学课堂。

一、新世纪的英美文化教学

(一)演进中的交互式教学理念

交互式语言教学(Interactive Language Teaching)是当今越来越被广泛运用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强调教学的核心在于“交际”,将语言视为实现人际关系和进行人与人之间社会交往的工具,H.Douglas Brown的主要原则是“自动性、内在动机、策略输入、面对风险、语言和文化的联系、交互性语言以及交际能力”,也即交互式的教学同时涉及了学生和教师两个角色的元素,师生通过语言交际和互动来完成课堂实践,传统的交互式教学理念只是要求一个教师与少数学生之间展开,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教学手段的日新月异,交互教学的课堂已经拓展到,人人交互,人机交互等多维的模式。

作为语言学习主体的学生,即是交互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不仅应该和老师之间有互动的过程,还必须投入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游戏与竞赛的环境当中去。英语教学课堂搭建了一个人与人对话,人与人沟通的平台,更借助多媒体计算机的有效利用,进行尽可能多的交流和互动。这一模式无疑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能动性,培养一定的创新思维与探索精神,还能够树立团队意识与合作观念,将语言学习有效性最大化。

(二)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必然联系

在二十世纪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英语教育必须紧跟步伐,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实践,针对生源的特点,结合办学的条件,才能走出有特色的英语教学道路并取得相应的成效。英语教育并不满足于语言技能的训练,而是将语言知识、应用能力、学习策略、文化交流广贯穿一致,以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英美文化教学主要指英美国家文化知识的教与学。从英美文化知识的功能角度看,可分为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两种。

知识文化:包括哲学、文学、艺术、历史、宗教等领域。这类知识常被称为事实文化和成就文化,关于此类知识的学习能让学生对英美文化有个大致的了解。而交际文化则侧重两方面内容:一是关于一个民族的日常言语行为,包括问候、致谢、道歉、称呼语等;二是带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委婉语、谦逊语、客套语、禁忌语等词语的运用。这种文化知识常被称为行为文化,是属于英语文化意识范围的知识,是英语教学的重点内容。对这种文化意识差异的理解是决定中西方跨文化交流是否顺利和成功的关键。

英语学习者只有掌握好这两类英美国家文化知识,才能较好地保证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由此可见,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要真正学会一门语言,必需了解其所代表的文化。学习英语知识,掌握英语技能,提高英语运用能力与熟悉英美文化背景知识密不可分。

二、交互式英美文化课堂教学

既然西方文化的学习是英语语言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那么如何有效地进行英美文化概况及相关知识的教学十分值得探讨与研究。

(一)教学知识的输入与输出

早在20世纪80年代,Swain就已经提出仅仅依靠可理解输人还不能使二语学习者准确而又流利地使用语言,成功的二语学习者既需要接触大量的可理解输人,又需要产出可理解输出,而“输出驱动假设”则更进一步的认为输出比输入对外语能力发展的驱动力更大,并认为应该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寻求知识盲点以激发补充盲点的欲望,从教材教法各环节着手营造输出氛围,促使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所输入的内容用英语表达。

根据这一理念,将一门单纯英美文化概况课变成一门融“阅读”与“口语”为一体的课程,是可行、也是势在必行的一项改革。将阅读课程与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课程相结合,通过包括专有词汇、句式、英美国家社会与文化先关信息的学习,进行知识的“输入”,同时加以阅读技巧的训练,再通过训练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输出”,以提高口语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借助“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英美概况”等相关教材作为阅读材料,结合阅读技巧,一方面,对学生进行阅读能提提高的训练,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阅读学习英美国家及文化知识,实现知识的“输入”,再通过口语活动的方式,又实现了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即实现知识的“输出”,从而实现“读”与“说”两种语言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又达到对所学知识的吸收、消化,变为自己的信息点,从而从容输出的过程。

(二)交互式教学的读说策略

1、课内与课外阅读的结合

英美文化作为一种知识性输入的学习,阅读是必经的过程。各种相关的主题,包括国家历史背景、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教育制度、文学发展,以及体育活动,外交政策、节日传统风俗习惯等多方面的内容,可谓天罗地网,涉及到了一个国家与社会的方方面面,只有进行详尽地阅读,才能系统地了解一个国家和地区文化发展的来龙去脉,从而由内而外地理解其文化特质。因此,文化概况教学课堂的阅读训练势在必行,除了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略读方式,还让他们了解文本细读的方法,进行对词汇尤其是专有名词的学习,以及熟练掌握较为典型的短语和句型。倘若光读而不练,只能纸上谈兵,而无法充分地运用所阅读到的知识。

因此应当充分利用课本内容阅读与相关课外文化阅读材料,“以量促学,以量促质。”除了阅读技巧的训练,还应该注意阅读的广度与深度,根据课本单元进行相关主题的课外阅读活动,比如在讲授英国媒体报章单元时,可以适当地介绍报刊阅读的方法,并让学生阅读相关的报刊。学习教育体制的同时,可以列出阅读材料让学生们进行横向和纵向就不同国家的教育体制进行对比;学习文学单元的时候,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阅读相关的文学作品节选或文章,从而拓展文化阅读的点、面、线。师生共同面对阅读文本材料,并就文本材料的内容进行交流与联系,同时为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也可以将收集课外文本材料的任务分配给学生的学习合作小组,让他们通过要点总结、概要写作的方式进行课堂交流、分享与反馈,自然而然地,从知识的输入活动转化为一种输出活动。

2、知识输出的训练方法

语言学习的目的是运用,将所了解的文字内容装载进大脑,并用各种方式将它消化最终变为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英美文化的教学,除了阅读学训练之外,还必须有口语训练和写作的训练,以达到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的目标,通过多元化的方式来进行知识的输出活动。

针对口语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开展个人与团队两种方式的“对话”,“角色扮演”,“口头复述 ”,“主题演说”以及辩论、翻译、演讲、报告、讲解等多种灵活的口语活动,从而将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知识的学习与运用相结合,将阅读的输入活动与口语的输出活动合为一体。但除了依托课文阅读与课外阅读材料组织口语活动,还应最大程度地发挥多媒体计算机以及网络的功能,通过影视教学来加强这种文化环境与语言环境。在教师的引导下播放适合教学单元环节的影视视频,既能营造语言氛围又能创造出原汁原味风土人情的文化环境,有效地增进学生对于英美文化传统的理解,教师还能与学生就视频内容结合教学专题进行交流与讨论,展开更多的口语练习。

比如介绍英国皇室时可以通过影片《国王的演讲》、《女王》等视频片段,而学习政体党派单元时可以播放《铁娘子》、以及首相卡梅尔的演讲视频等等。此外,还可以通过不同的小游戏来进丰富多彩的口语活动,比如节日单元可以让学生们制作感恩节海报、制作复活节彩蛋甚至万圣节面具,然后对自己的“产品”进行“推销与介绍”,甚至进行表演;又或者让学生们制作国家地区地图,分述不同地域的地理、气候、文化特质等内容,还可以通过知识竞赛的游戏策略来操练学生所学过的知识,通过抽签、抢答、选答等灵活多样的游戏方式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动力,促进学生认知的'进步与提升,增进学生刨新意识与潜能的发展,真正做到寓教于乐。不仅如此,在完成了所有的口语活动之后达到还可以让学生们将陈述过的主题书写报告或摘要、评述,从而达到对知识的再一次梳理与实践应用。

三、结语

凡是有交际目的、交际需求、交际对象的语言应用都是最有效的语言学习,因此交互式的教学课堂能够令英美文化教与学事半功倍,而将一门知识性较强的课程转变为结合了语言技巧与功能结合的复合型课程,令教学课堂充满了灵活性与变通性,通过“读”的输入,“说”甚至是“写”的输出,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神经,将被动地吸收转化为主动的表达,再借组计算机多媒体网络与影视视频,创造一个浸入式的文化空间,通过多样化的口语活动和游戏策略,能够开展出更多元化的教学课堂,从而形成一种“教”与“学”。

英美文化选修学习心得体会2

文学是经由语言文字组成的一门艺术,它开拓了文字的无言之境,是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因为不同的文化形态会滋生出不同的文学作品,英美文化作为西方文化的重要代表,两国文学的发展深受两国文化的影响。而文学评论与文学作品的关系又是极其微妙的,它们相伴而生、相互影响、共同发展。因此以文学作品为桥梁,可以建立起不同民族文化与不同文学评价之间的潜在联系。本文从文学评论的概念入手,在对英美文学的发展历程与文学特点进行相应阐述的基础上,分析与探讨了英美文化差异对两国文学评论的影响。

一、文学评论的概念

总体来说,对文学作品进行的所有书面形式的评论都可以称为文学评论。艺术高度与政治高度是文学评价的两个重要标准。具体来说,文学评论是对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文化现象与发展规律进行的研究与探索,其目的是为了给文学创作实践提供参考意见,让文学创作形成“文学作品、文学评论、文学提升”的良性循环机制。其中对文学评价结果的论证过程,是文学评论的核心环节。

文学评论家在对文学作品进行评价的过程中,要有理有据、合情合理,不能信口雌黄、胡编乱造。他们需要旁征博引许多不同的材料来对自己的评论结果进行论证。但是因为各国文化底蕴的不同,不同文学评论家在进行相同的文学作品的评价时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果,这也是文学评论的一个弊病所在。相比之下,英国文学评论较为保守,而美国文学评论相对激进。

二、英美文学的发展历程

1、英国文学的发展历程

按照时间发展的脉络,英国文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五个发展阶段:

1)、中世纪时期的文学作品注重对故事情节画面性的描述,文章结构具有相对的完整性,主题多为劳苦人民对暴政的反抗,代表作品有《贝奥武甫》;

2)、新古典主义时期,英国文学作品体现出启蒙主义的精神,开始了对现实生活的思考,但是这种思考倾向于私怨的发泄,“反讽”是其主要特征,代表作品有《格利佛游记》;

3)、浪漫主义时期英国文学进入了高速发展期,此时的文学作品更加注重对宗教感情的倾诉,文学作品中蕴含了丰富的想象力,代表作品有《天真之歌》;

4)、现实主义时期的英国文学作品减弱了想象力在文学创作中的地位,遵循客观、实际的文学创作手法,代表作品有《利己主义者》;

5)、后现实主义时期的文学作品在对现实主义创作手法有效吸收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从对现实生活中个人状态的思考,上升到了对社会政治问题思考的高度,代表作品有《苹果车》。

2、美国文学的发展历程

按照战争发生的时间,美国文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五个发展阶段:

1)、殖民地时期,此时美国文学的发展深受英国文学的影响,同时呈现出一定的清教思想。代表作品有《受领圣餐自省录》;

2)、独立战争时期,由于政治的独立,美国文学也显示出一定的民族文化倾向,出现了爱国主义文化的启蒙。代表作品有《被驳倒的农夫》;

3)、南北战争时期,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美国文学出现从浪漫主义到现实主义的转化,此阶段文学作品的思想更为自由与乐观,出现了较多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代表作品有《汤姆·索亚历险记》;

4)、二战时期,在动荡的大环境下,美国文学作品出现了许多不同的流派,其中以现代派文学与左翼文学最为有名,内容较多的反映当下的社会面貌与人的精神面貌,代表作品有《荒原》;

5)、二战以后,美国文学中以战争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大幅增多,出现了对战争的反思,传记体文学发展繁荣。代表作品有《美国人》。

三、英美文学的不同特点

1、英国文学的特点

英国地靠欧洲大陆西北部海岸的岛国,大不列颠岛与爱尔兰岛的东北部是其主要的国土领域。绵延悠长的海岸线与冬暖夏凉的温带海洋性气候,让英国在依靠海洋战略获得发展同时,也把与海洋一样博大的胸怀与深幽的神秘发展到了文学领域。英国的文学在富含浪漫主义情感的同时,极具包容性。随着经济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英国文学在经历文艺复兴以后,出现了人的思想的觉醒,出现了对人与现实社会的歌颂,文学创作逐渐摆脱以往宗教思想的束缚。启蒙运动期间,英国的文学作品主要是为政治革命运动服务,哲理性和政论性是其主要的特征。启蒙运动以后英国的文学走过了浪漫主义时期、现实主义时期以及后现实主义时期的几个重要阶段。

虽然英国文学的发展历程久远,演变过程复杂。但是总的来说,英国文学作品的发展因为受经济、社会、宗教、历史等不同人文因素的综合影响,还是呈现出了一定的发展规律,经历了浪漫、写实、实验、批判、多元等多维度的阶段。英国文学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形成了帝国叙事的主要特色,强调民族的自信与自强,文学批评较为深沉与严谨。

2、美国文学的特点

美国是一个濒临两大洋、远离旧大陆的多民族移民国家。由于辽阔海岸线的存在,让美国避免了旧大陆的纷争的战事,获得了较为平稳的社会经济发展空间。美国文学在十九世纪之前,一直都处于对英国文学的依附状态,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文学个性,采用的是英国式的叙事手法与表现形式,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独立战争以后随着美利坚合众国的成立,美国文学开始逐渐摆脱英国文学的束缚,出现了蕴含本民族文化的文学特色,倡导人权与独立。在本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之中,美国文学独立、自由、多元、开放的文学特征得以突显。

美利坚合众国成立以后,跳脱出英国文学影响的美国文学进步了自己的发速发展期,先后经历了启蒙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批判现实主义的发展轨迹,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变迁,美国文学形成了与英国文学截然不同的文学特征,美国文学更加注重个人独立意志的抒发,文学批评生动而轻快。

四、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通过前文的论述,我们大致梳理了在英美两国不同的文化积淀下两国文学的发展历程,不同的地理环境、自然情境、社会情况、经济状况、战乱纷争等造成了英美两国迥然有异的文学发展脉络,给英美文学评论的发展起到了不同的作用。接下来,笔者将从文化语言差异、文化历史差异两个方面,来详细论述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1、文化语言差异的影响

语言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它既是不同民族文化形成的基础与纽带,也是不同文学评论产生的基础与媒介。语言文字的存在为英美文化的流传与文学评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不同的语言代表着不同的文化追求与文化信仰,因此不同的语言环境下也会产生不一样的文字表达方式,从而衍生出不一样的文学评论特征。虽然英美两国的通用语言都是英语,但是英式英语与美式英语除了在文法与句式上存在不同以外,两者产生的文化背景与传达的文化内涵也截然不同。同样的语言也是文学作品得以出现与发展的重要提前条件,文学作者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对特定的文学内容进行描述与表达,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加工、提炼、概括、提取等完成文学形象的塑造与文学寓意的营造,具有强烈的民族性与文化性。

英国的语言文化,受历史传统影响,一直具有较强的民族性,同时英国文学也启蒙较早,具有悠久的发展历程,英国作为西方发达国家的代表,其文化沉积较深,经济发展较快,在国内外都具有极大的影响。英式英语借助英国在经济与政治上的优势地位,在国内外的运用也普遍,英式英语成为了世界沟通交流的通用语言。但是也正式因为英语语言较为完善的发展历程与较为重大的国际影响,英国的语言文字更加强调规整与规范,其文学评论也相对的保守,文学评论界一直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缺少创新与创造。英国文学评论家的在使用语言文字进行评论工作的过程中注重对评论规矩的服从,用词遣句严谨、慎重,个性特征无法得到有效施展,英国文学评论在潜藏对民族语言的敬畏感,也显示出传统、呆板的个性特性。而美国受殖民地文化的影响,其语言文字早期受英国的影响较大,在美国独立以后,受多民族移民文化的影响,它的语言发展也显示出自由、多元的特征。同时由于美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形成时间较短,国家在获得较快发展速度的过程中,遗留的历史问题也较少,文学评论中具有很强的对权威反抗、独立思考的精神,因此在美国的文学评论中充满了创造力与创新力,更加的崇尚自由,更加的张扬个性。

2、文化历史差异的影响

虽然有人说过“英美是一个民族、两个国家”。它们的民族文化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具有同根同源的特征,尤其是早期的美国文化的发展基本上是对英国文化的复制与照搬,两者具有极强的民族渊源,许多没过重要的城市地名也是来源于英国。如美国的“纽约”,就源自英国的“新约克”。但是后期英美两国的截然不同的历史发展进程,造成了两国文化内涵的差异,同时也给两国的文学评论产生了不一样的影响。

英国的文化历史悠久,宗教中超脱于现实世界之外的神秘力量、崇拜信仰,一直深深的影响着英国文化的发展。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宗教在英国文化中占有着绝对重要的主导权,人们借助宗教来表达对现实的祈愿,求得精神世界的安慰。宗教中神秘的神权主义、严苛的禁欲主义等一直对英国文学的发展产生着或多或少的影响。文艺复兴以后,人本主义思想逐渐抬头,人们开始产生对人自身发展与需求的关注。文学作品也开始逐渐的朝着理性化与人性化的`方向发展,人本主义思潮成为了英国文学评论界的主流,但是由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彻底,英国的文学评论还是较为保守与守旧。随着历史的变迁,当前英国文学评论界中也出现了一些反人本主义倾向的思潮,开始反思人本主义对英国文学评论发展的负面影响,如评论形式的单一化,评论创造力的不足等,英国文学评论的正在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而美国文学在继承美国文学人本主义思想的过程中,把本国独立、自由的民族理念与其融会贯通,拓展了人本主义的内涵与外延,美国文学评论界对人本主义的解读更为激进,推崇评论观点的创新与自由。

五、结语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它经由我们的生产与生活而产生,同时也对我们的生产与生活产生影响。文学作为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它的发生与发展,深深的根植于文化这片土地。英美文化作为西方文化的重要代表,它是西方意识形态的一种缩影。而英美文学因为英美历史文化的不同,也显示出不同的发展历程与文学特点。语言文化的差异、历史文化的不同,造成了英美文学评论不同的发展走向,我们要正视这些差异的存在,在用“求同存异”的眼光看待英美两国文学评论发展的同时,用更为开阔的视野看待世界文化的发展。

英美文化选修学习心得体会3

谚语,是人们集体创造的艺术语句,是民众丰富的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它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含义深刻、富有哲理。谚语与一个民族不同时期特定的自然环境、风俗习惯、历史、神话传说、宗教信仰、价值观紧密相联。掌握英语谚语的文化内涵,有助于更好的使用语言。

一、自然环境

1.天气。在英国,天气是人们见面时经常谈到的话题。因为英国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它地处一个岛国,四面临海,天气多变。此外,西方人比较注重个人隐私,所以人们见面时,谈论天气是最好的选择。由此也就产生了很多这方面的谚语。例如:

Ne’er cast a clout till May be out.

Rain before seven,fine before eleven.

Into every life a little rain must fall.

在上面几个与天气有关的谚语中,第二个更好的体现了天气的多变性。最后一个中的“雨”是一个隐喻,比喻困难和挫折。因为每个英国人偶尔都会被雨淋湿,就像每个人的一生都会偶尔遇到挫折和困难一样。

2.航海。英国地处西半球,是一个岛国,四面环海。地理环境使他们长期从事海上活动,因此,英语中出现了大量有关航海和水的谚语。由于经常接触与海洋有关的事物,这些活动和事物给英国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逐渐形成了一种概念。如:

Many drops of water will sink the ship.

It’s a hard sailing when there’s no wind.

以上有关航海的谚语都体现了英国作为一个岛国的文化。

二、风俗习惯

1.动物。动物和人类共同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对人类有较大的影响,它们的特征、习性、喜好影响着人们对动物的态度以及人们的思想,久而久之,动物文化也就产生了。正如陈德章写到,“动物的语言在所有语言当中自己的隐含意义,也就是说人们常常把他们的感受、情感或自然现象和各种各样的动物联系起来,许多动物成为了人们思想的一种象征,并在语言中反映出来。”

①狗和猫。英语谚语中的狗,不仅仅指的是动物本身,而且常常被当作人们忠实的朋友和家庭成员中的一员。因此用来形容的谚语大多都是褒义,这和汉语文化当中,人们对狗的态度截然不同。除狗以外,猫也是欧洲人喜欢的另外一种动物,也有大量的谚语。如: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That cat won’t jump/fight.那种办法行不通。

②牛和马。英国人养牛主要来产奶和肉,偶尔用牛来耕种。而马常常被用来耕种,在古代,他们常常把马当作重要的运输工具。这就产生了与马和牛有关的一些谚语。如:You cannot sell the cow and drink the milk.鱼与熊掌不可兼得;All lay loads on a willing horse.马善人骑,人善人欺。

由此可以看出,这些包含有动物词汇的谚语,能让人们深刻感受到其中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折射出人类语言文化与动物的关系。

2.食物。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饮食文化。在英国,小麦、大麦和燕麦是主要谷类作物,小麦主要用来制作面包,大麦主要用来酿酒,燕麦则主要是牲畜的饲料。面包、牛油、果酱和奶酪、布丁都成为家常食品,因而也就产生了许多这方面的谚语。如:Butter to butter is no relish.(黄油加黄油不成美味),它的比喻意义是千篇一律的东西令人生厌;There’s no use crying over spilt milk.(牛奶泼了,哭也没用),比喻为无可挽救的事而忧伤是没有用的。

3.酒。英国人见面,喜欢在酒吧里喝酒。有时候也在家里喝酒。很自然,在他们生活中许多关于酒的言语也就产生了。如:

Wine and wenches empty men’s purses.

Wine is a turncoat,first a friend, then an enemy.

三、宗教

宗教是一个民族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语言与宗教密切相关。而谚语又是语言的精华,故其必然摆脱不了宗教的影响。众所周知,西方人信奉基督教,现代英语中就有不少谚语体现了他们的民族文化。如:The 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之;The Devil take the hindmost.落后者遭殃;Crosses are ladders that lead to heaven.十字架是登上天堂的梯子;Every man must bear his own cross.人人都得背自己的十字架;The cross on his breast and the devil in his heart.十字挂胸前,鬼魅藏心间。

在上面的几个谚语中,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常常用God,Devil,Cross以及Heaven等,表现他们的倾向和爱憎。例如在上面的第四个谚语中,cross一词原指耶稣基督殉难时所背的十字架,谚语借此喻指人人都得肩负生活重担、忍受生活中的苦难。

四、历史

历史的发展对语言文化的影响比较显著。随着历史背景的变化,旧的语言逐渐衰亡,新的语言不断产生。谚语是民众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在历史的进程中好比一面镜子,能清楚地反映其历史的变迁。如:All roads lead to Rome.条条道路通罗马,‘殊途同归’;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罗马不是一天建的,‘伟业非一日之功’。

这两条谚语足以反映出“罗马人的征服”对英语的影响,足以反映出罗马帝国昔日的辉煌。虽然历史事件过去了几百年,甚至几千年,但是历史的遗迹可以从谚语中找到踪迹。

五、神话传说

在西方,希腊和罗马神话很有名,因此很多谚语都牵扯到希腊罗马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和典故。我们要理解言语的深层含义,必须了解相关的神话传说。如:

Without Ceres and Bacchus,Venus grows cold.

Far from Jupiter,far from thunder.

上面的谚语中,我们如果只从字面上看,就很难理解。例如,理解第一个谚语时,我们要知道Ceres是罗马谷类女神,Bacchus是希腊神话的酒神,而Venus是罗马神话中爱与美的女神。只有知道这些,我们才能理解这个谚语的真实含义——没有食物和酒,人们发现很难去爱任何一个人。理解第二个谚语时,如果知道Jupiter是罗马神话中的宇斯神,那么理解整个谚语就很容易了。

六、价值观

价值观念是位于文化的深层结构,价值观念的不同决定文化的不同。西方的价值观念主要体现在他们的个体主义观念以及他们的时间观念和对待个人隐私的态度等方面。谚语作为民众思想的结晶,必然能够反映一个民族的的价值观。如:No man is an island.没有人是一座孤岛;Time is the best healer.

在上面的谚语中,前一个体现了西方世界的个人主义色彩。从后一个句子中,我们可以看出英美人对时间的珍视程度。以上充分说明谚语鲜明的文化特性,因此,学习谚语是培养文化差异意识的有效途径。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谚语是文化的一面镜子,它受文化的影响同时又反映文化。英语谚语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历史背景、价值观念中诞生的。英语谚语蕴含了不同的文化因素, 对文化的了解有助于更好地使用语言。因而谚语是语言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

英美文化背景知识汇总

In Britain all children have to go to school between the ages of 5 and 16. In the US children must go to school from the age of 6 to between the ages of 14 and 16, depending on the state they live in.

Subject In England and Wales the subjects taught in schools are laid down by the National Curriculum(课程), which was introduced in 1988 and sets out(制定) in detail the subjects that children should study and the levels of achievement they should reach by the ages of 7, 11, 14 and 16, when they are tested.

The National Curriculum does not apply in Scotland, where each school decides what subjects it will teach. In the US the subjects taught are decided by national and local governments. Whereas British schools usually have prayers(祈祷) and religious(宗教的) instruction, American schools are not allowed to include prayers or to teach particular religious beliefs(信仰).

Examinations At 16 students in England and Wales take GCSE examinations. These examinations are taken by students of all levels of ability in any of a range of subjects and may involve a final examination, an assessment(评价) of work done during the two year course, or both of these things. At 18 some students taken A-level examinations, usually in not more than 3 subjects. It is necessary to have A-levels in order to go to a university or polytechnic(综合技术大学).

In Scotland students take the SCE examinations. A year later, they can take examinations called HIGHS, after which they can either go straight to a university or spend a further year at school and take the Certificate(证书) of Sixth Year Studies. In Scotland the university system is different to that in England and Wales. Courses usually last four years rather than three and students study a larger number of subjects as part of their degree.

In the US school examinations are not as important as they are in Britain. Students in High Schools do have exams at the end of their last two years, but these final exams are considered along with the work that the students have done during the school years. Social Events and Ceremonies(仪式) In American high schools there is a formal ceremony for Graduation (=completion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wear a special cap and gown and receive a diploma(文凭) from the head of the school. Students often buy a class ring to ear, and a yearbook, containing pictures of their friends and teachers. There are also special social events at American schools.

Sports events are popular, and cheer leaders lead the school in supporting the school team and singing the school song. At the end of their junior year, at age 17 or 18, students held in the evening. The girls wear long evening dresses and the boys wear TUXEDOS. In Britain, there are no formal dances or social occasions(场合) associated(和...有关) with school life. Some schools have SPEECH DAY at the end of the school year when prizes are given to the best students and speeches are made by the head teacher and sometimes an invited guest. However, in many British schools students and teachers organize(组织) informal dances for the older students.

Government in Britain and the US

Government in Britain National government The center of government in Britain is PARLIAMENT(国会), which makes all the important laws for the country about crimes and punishment, taxation(犯罪), etc.

Parliament is made up of the House of Commons, the House of Lords and the monarch(贵族). The Houses of Parliament are in Westminster in London and sometimes “Westminster” itself is used to mean Parliament. The House of commons (or the Commons) is the lower but more powerful of the two Houses. It has 650 elected members, called Members of Parliament or MPs, each representing people in a particular area or constituency. The House of Lords (the Lords) is the higher but less powerful of the two Houses. It has over 1,000 members, none of whom is elected. These members include: people who have titles like Lord or Viscount(子爵) which have been passed down to them on the death of their father (hereditary peers(世袭贵族)); people who are given titles as a reward for their long service in public life, but whose children do not INHERIT(继承) their title (life peers); and some important leaders of the Church of England (Archbishops(大主教) and Bishops(主教)).

The government brings BILL (=suggested laws) to the House of Commons, which are discussed by MPs. The bills then go to the House of Lords to be discussed. The House of Lords can suggest changes to a bill, but does not have the power to reject it (=refuse permission for it to be passed). When bills come back to the Commons, MPs vote on them and if they are passed they are signed by the monarch and become Acts of Parliament At present England, Scotland, Wales, and N Ireland are all governed by Parliament in Westminster.

In N Ireland the political parties are different but their MPs still go to the House of Commons. In Scotland there is a lot of discussion about whether Scotland should have some separate or partly separate form of government. The same is true in Wales Local government Local government is Britain, also known as Councils, can make small laws (bylaws) which only apply in their area, but these are usually about small, local matters. For instance, they may be about fines that will be made for people who park in certain streets.

Councils are paid for by local taxes and also by an amount of money given to them each year by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Their main job is the organizing and providing of local services, e.g. hospitals, school, libraries, public transport, street-cleaning, etc. They are also responsible for setting the amount of local tax that people must pay and for collecting this tax. Local councils(议会) are elected by people within each town, city, or country area.

The people who are elected, known as councilors, usually represent one of the national political parties, but are often elected because of their policies on local issues(问题) rather than the national policies of their party. Government in the US All levels of government in the US (federal(联邦), state, and local) are elected by the people of the country. Federal government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US specifically limits the power of the federal (=national) government mainly to defence(国防), foreign affairs, printing money, controlling trade and relations between the states, and protecting human rights. The federal government is make up of the CONGRESS(国会), the President, and the Supreme Count(最高法院). Congress Congress, the central law-making body in the US, is made up of the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and the Senate. The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is the lower but more important of the two houses of Congress. It has 435 members, called Representatives or Congressmen/Congresswomen elected by their state. The member of Representative(代表) for each state depends on the size of the population of the state, with each state having at least one Representative. The Senate is the higher but less powerful of the two houses of Congress. It has 100 members, called Senators(参议院), elected by their state. Each state has two Senators. Congress decides whether a BILL (suggested law) becomes law. If the Senate and the House of Representative both agree to a bill, the President is asked to agree. The President can veto(=say no to) the bill(议案), but Congress can still make it a law if 2/3 of the members of each house agree to it.

state government has the greatest influence in people’s daily lives. Each state has its own written Constitution(宪法) (set of fixed law), and among the state there are sometimes great differences in law on matters such as property, crime, health, and education. The highest elected official of each state is the Governor. Each state also has one or two elected lawmaking bodies (state Legislature) whose members represent the various parts of the state.

Local government concerns laws made at the town, city or county level. These laws are usually limited to a small area and concern such thing as traffic, where and when alcoholic drinks can be sold, or keeping animals. The highest elected official of a town or city Council. Every law at every level of government must be in agreement with(一致) the United States constitution. Any citizen who thinks he or she has not been given their rights under the law may argue their case through all the courts up to the Supreme Court (the final Court of Appeal in the US) if necessary, and any law which is found not in agreement with the constitution (unconstitutional) cannot be kept in fo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