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杂文随笔

自高中毕业后,虽有时也背两首诗,但从来没有背过李清照的《如梦令》,直到......

新校区,图书馆还没有建成。偶尔勤快想学习,也只能去教室。我住在六公寓,我们班教室在一教,是学校的两个尽头。如果学校是圆形的话,六公寓和一教应在一条直线的两端。而且我们班属于终年见不到阳光的班级,因此四季凉爽,尤其是冬天。北方的冬天,九月末就来了,更令人痛苦的是班级暖气坏了一个冬天,现在又到冬天了,还无人问津。所以本着怕走路,怕冷的原则,我和室友总是厚着脸皮去三教蹭别人的教室。

现在教室都不锁门,所以蹭教室比较容易,我一般也只在自己班级学,到晚上真是太冷,所以就在三教。

北方冬天天黑的比较早,晚上四点半就吃完饭,然后便背着书包跑上三教四楼,一个个教室走过去,看哪个教室没有人。

蹭教室的人实属很多,我们也曾蹭了不少教室,但终究是不怎么好意思去有人的班级,毕竟是别人的班,怎么敢堂而皇之的进入。其实大多数人都无所谓不会说什么,但最近几天,发现好多班级门上用粉笔写着硕大的“禁”字或“非本班人士禁止入内”,真是有些尴尬。

让人最尴尬的不是这些事。上学期,有次我自己一个人去三教,把四楼整层都走遍了,不是在上课便是有人,然后突然发现有个教室好像没人,就悄悄地从后门玻璃往里看了看,嗯,没人,我又走到前门看了看,还是没人,我很欣喜地一推门,往里走了一步,惊恐地发现靠门边那排桌子中间,有一男一女搂在一起,很是亲密,显然他们也被我吓着了。可是我吓得更厉害,赶紧把门一关,拔腿就跑,非常害怕有人追过来骂我破坏他们美好情调。

等我下到三楼,我便想起李清照的这句词,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我在心中向他们忏悔了千百遍,也不知他们是否能感受到。

自此以后,我就很少去别人教室,太刺激,太惊悚,就算偶尔去了,我也是让同学开门。当然,检察教室有没有人时,也更仔细了,说句难听的,更像做小偷了,每每去找教室,耳边就有一个词无限循环,偷偷摸摸...偷偷摸摸.....

人们常说不能在一条阴沟里翻两次,我觉得甚有道理,可没想到昨天又翻了。

今天都下雪了,明明才9月29号,所以可以看出,昨天也不会多暖和,于是我们又去了三教,开学前几周都有去的.,可是前段时间心情不好,便没怎么学习。

一直认为晚上找教室好找,一般没开灯的教室就没有人。

其实昨天空教室挺多的,可惜,一个班级灯坏了;一个班级垃圾成堆,一股刺鼻的气味充满教室;还有一个班级,垃圾也不少,虽没什么太刺激性味道,但满是飞着的小虫子......只能无奈果断地弃了,好不容易找到个没开灯的,没写“非本班人士禁止入内”的教室,大概看了下也没看到人,然后......我果断地一推教室门,一对情侣华丽丽地坐在后排,吓得我门都没关飞奔而走。最后只得找了另一个阴森森地教室。

一坐下,我又开始忏悔,吓着他们却忘了给他们关门,心里又默念了N遍“对不起”,最后只能泪流满面。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之前忘了的尴尬并着现在的尴尬一起涌现,唉,只能长叹一声“生不逢时”。

真心不知道为什么写这个可以写这么久。下次应该会更抵触三教了。

期待学校赶快竣工,最起码先给这些情侣做些幽会场所啊,天天躲在教室里,大家心脏都会承受不了的。唉,或者给我们做个图书馆也行啊。到现在想想,心还扑通扑通跳,作孽啊。

(ps:图书馆好像也不行,以前的图书馆,也是情侣约会的圣地,唉,让我们单身的何地自容啊。)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争渡的是我,惊起的是他们】

杂文随笔

一日友聚

昨日:一壶清酒,两水悠悠,三窗共台,四方末散,五福门下,六角同檐,七里飘香,八万同甘…九丈意段,十堂辛酸…今日:十里桥头,九载聚欢,八方共患,七眠难缠,六怀福门,五盼同台,四留情意,三窗畅谈,二人独坐,一舍难欢…

掠风起,孤云寂,风起狂阑万丈骑…心息阵风出凉意…水色山光,空岭远影,化海洋,流心淌…

埙曲记

愤慨心激素未息 ,括平欢腾出兰既。漂沐月聘花耸离 ,热康难系苦作涕, 星繁高月梦追奇, 一凉埙曲寒颤起 ,古候千丝瓜熟蒂, 今等万缕往事忆,夜深峭 ,寒声萧, 丝万缕 ,志状举 ,宽升堂 ,众身梁, 以记暖心房.....

焦夜

夜郊南归空浪挥 ,席枕难闲审缠绵, 推影笑叹尽谈深 ,何真归根泪满斟, 遥望挠伤月引光 ,浪尽劈林四更吟 ,归展冲缓慢条短 ,盼观辞乱共呈欢。

漫路

旧故草木,丛叶斑根,起落无常,聆耳倾听之。大阳东丈,故脸西幕,一容二串留言论,三笑四连绵延争。晓梦知迷惑人眼,放幻灭境失人尊,北星七斗志同向…弃失执得总在睛,阔鸿心…羡煞得知音

求缘

此生红石系姻缘,纵横千里藏悲欢。未负沉尽入海流,众览晓月搭线牵,隐金难唤过路人,至同道合存异言…

修生

天之真理,人之常情,人生苦度佛海,练一身躯材之就,修养身心兮,著就文理香火,难得步步为扣,依锦妙算成舟,文书无边,化理无际...

让的杂文随笔

“讓”从“言”,从“襄”,

表示用语言或行动帮助他人,

予人方便,不争执,以别人为先。

                                                                                                                                         ——《说文解字》

下晚自习回家,樱花大道和鹿龄路十字路口遇红灯,拉闸停下,发现脚底下赫然印着“车”“让”“人”三个一米见方的庞然大字,用白油漆刷在斑马线内侧,灼灼醒目。

“真好。”我会心地笑了。

“樱桃节”在即,樱桃沟周边道路正在修整,应该是刚刚才刷上去的温馨提示。三个宋体字棱角方直,我却觉着它们像仲春的月色一样皎洁温柔,无论是骑车的,开车的,看到这几个字,想必也会松了油门,敛了急躁,为步履蹒跚的幼童和老人温柔地让行吧。穿过斑马线,就是老人和孩子们休闲娱乐的樱花广场,让他们走得从容缓慢一点,有什么不好呢?

翌日清晨,迎着习习微风去学校,才发现二中门口、莲花路,每一个右向行驶的斑马线内都刷上了这样的爱心提醒。

校门已开,孩子们鱼贯而入,时间尚早,路上车辆不多,靠校门一侧新刷的“车让人”几个字显得有些落寞,让我想起几年前在这里发生的一幕。

那是学校组织孩子们参加公益劳动,出校门时恰逢上班高峰期,车水马龙,孩子们排着长长的队伍穿越马路,两旁的`车辆行人有的自觉停下避让,有的许是赶着上班,鸣笛催促,右边驶来的一辆红色轿车,丝毫没有停下的意思,似乎想冲破队伍,护送孩子们的我又急又恼,直接伸出双臂呈“大”字挡在车前,他这才极不情愿地停下。车速不高,没有惊心动魄的场景,倒是某个孩子在日记里写着“老师用娇小的身躯凛然挡住小车,就像一只保护雏鸡的母鸡对抗庞大凶恶的老鹰”令我忍俊不禁。

如今,校门外有了斑马线,线内又有了昭然提示,想必不会再出现那样的情形了吧。

经济刚刚发展起来的家乡小城,私家车渐渐多了,这种价值不菲的代步工具似乎成了财富和身份的象征,坐在车里的人,往往会不自觉地滋生出一种优越感,倘遇行人慢慢腾腾不肯避让,或无视红绿灯不守交通规则,虽不敢横冲直撞,也会戾气冲天狂按喇叭,甚至伸出头去谩骂。

这情形,总令我想起文明落后的古代社会,驾着高头大马的纨绔子弟和坐在八抬大轿里的老爷们,趾高气扬,一路高喝:“闲人避让”,横行无忌,妇幼老弱倘避之不及便有性命之虞。

因此,我喜欢那些驾车平缓、不喜鸣笛的司机,遇到拥堵或乱闯的孩子、耳背的老人,他只是慢下来,停下来,心平气和地看着他们走上人行道,再轻踩油门。他们开车,就像做人一样修养尚好,沉稳内敛,令人敬重。

记得多年前读过一本书,作者去西方旅行,问驾车的司机,为什么不对无视规则的行人鸣笛,司机回答:“我们驾着车已经很方便了,为什么还要对没有驾车的弱势群体鸣笛呢?应该是我们给他们让路。”

龙应台先生曾在北大演讲时说,衡量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尺子,是看这个城市如何对待它的弱势群体——贫、弱、老、幼、残、乞。

也许,车流如织,高楼林立,并不能代表一个城市的文明和进步,那些满怀关切的倾情提醒,那些小小的暖心的日常行为,一种人文和谐的美好氛围,才能带给我们更多的幸福感。

樱桃红了,美丽的茶乡又将迎来四方宾客,“车让人”这朴素的几个字也许不能为火热的节日增色添光,但,小城会因此多一分包容礼遇,让出一份纯善厚博;小车那冰冷坚硬的钢铁之躯,也会因驾车人的温和礼让而变作谦谦君子,让远方来客宾至如归。

我相信,“让”的种子已在路边悄悄发芽,春风化雨,这朵文明之花终将开遍小城,开在每一个茶乡人的心间,这里,将不再听到刺耳的鸣笛,只有花香、茶香,鸟语、人语,恬静、安详。

让的杂文随笔

“讓”从“言”,从“襄”,

表示用语言或行动帮助他人,

予人方便,不争执,以别人为先。

——《说文解字》

下晚自习回家,樱花大道和鹿龄路十字路口遇红灯,拉闸停下,发现脚底下赫然印着“车”“让”“人”三个一米见方的庞然大字,用白油漆刷在斑马线内侧,灼灼醒目。

“真好。”我会心地笑了。

“樱桃节”在即,樱桃沟周边道路正在修整,应该是刚刚才刷上去的温馨提示。三个宋体字棱角方直,我却觉着它们像仲春的月色一样皎洁温柔,无论是骑车的,开车的,看到这几个字,想必也会松了油门,敛了急躁,为步履蹒跚的幼童和老人温柔地让行吧。穿过斑马线,就是老人和孩子们休闲娱乐的樱花广场,让他们走得从容缓慢一点,有什么不好呢?

翌日清晨,迎着习习微风去学校,才发现二中门口、莲花路,每一个右向行驶的斑马线内都刷上了这样的爱心提醒。

校门已开,孩子们鱼贯而入,时间尚早,路上车辆不多,靠校门一侧新刷的“车让人”几个字显得有些落寞,让我想起几年前在这里发生的一幕。

那是学校组织孩子们参加公益劳动,出校门时恰逢上班高峰期,车水马龙,孩子们排着长长的队伍穿越马路,两旁的车辆行人有的自觉停下避让,有的许是赶着上班,鸣笛催促,右边驶来的一辆红色轿车,丝毫没有停下的意思,似乎想冲破队伍,护送孩子们的我又急又恼,直接伸出双臂呈“大”字挡在车前,他这才极不情愿地停下。车速不高,没有惊心动魄的场景,倒是某个孩子在日记里写着“老师用娇小的身躯凛然挡住小车,就像一只保护雏鸡的母鸡对抗庞大凶恶的老鹰”令我忍俊不禁。

如今,校门外有了斑马线,线内又有了昭然提示,想必不会再出现那样的情形了吧。

经济刚刚发展起来的家乡小城,私家车渐渐多了,这种价值不菲的代步工具似乎成了财富和身份的象征,坐在车里的人,往往会不自觉地滋生出一种优越感,倘遇行人慢慢腾腾不肯避让,或无视红绿灯不守交通规则,虽不敢横冲直撞,也会戾气冲天狂按喇叭,甚至伸出头去谩骂。

这情形,总令我想起文明落后的古代社会,驾着高头大马的纨绔子弟和坐在八抬大轿里的老爷们,趾高气扬,一路高喝:“闲人避让”,横行无忌,妇幼老弱倘避之不及便有性命之虞。

因此,我喜欢那些驾车平缓、不喜鸣笛的司机,遇到拥堵或乱闯的孩子、耳背的老人,他只是慢下来,停下来,心平气和地看着他们走上人行道,再轻踩油门。他们开车,就像做人一样修养尚好,沉稳内敛,令人敬重。

记得多年前读过一本书,作者去西方旅行,问驾车的司机,为什么不对无视规则的.行人鸣笛,司机回答:“我们驾着车已经很方便了,为什么还要对没有驾车的弱势群体鸣笛呢?应该是我们给他们让路。”

龙应台先生曾在北大演讲时说,衡量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尺子,是看这个城市如何对待它的弱势群体——贫、弱、老、幼、残、乞。

也许,车流如织,高楼林立,并不能代表一个城市的文明和进步,那些满怀关切的倾情提醒,那些小小的暖心的日常行为,一种人文和谐的美好氛围,才能带给我们更多的幸福感。

樱桃红了,美丽的茶乡又将迎来四方宾客,“车让人”这朴素的几个字也许不能为火热的节日增色添光,但,小城会因此多一分包容礼遇,让出一份纯善厚博;小车那冰冷坚硬的钢铁之躯,也会因驾车人的温和礼让而变作谦谦君子,让远方来客宾至如归。

我相信,“让”的种子已在路边悄悄发芽,春风化雨,这朵文明之花终将开遍小城,开在每一个茶乡人的心间,这里,将不再听到刺耳的鸣笛,只有花香、茶香,鸟语、人语,恬静、安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