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揭阳县》阅读题及答案

至揭阳县

丘齐云

登高不尽翠微悬,海色真堪睥睨前。

桑浦关门来急峡,蓝田削壁挂飞泉。

城中竹树多依水,市上人家半系船。

可是河阳潘令在?于今五岭净烽烟。

注:丘齐云,字谦之,明万历四年(1576年)任潮州知府。桑逋,山名,位于揭阳、潮州交界处。蓝田,地名,原属揭阳,后划归丰顺。潘令,晋朝诗人潘岳,曾“为河阳尹,民有逋负(欠赋税)者,令植桃一株,官为之输。及任满去,一县皆花,因号花县”。

(1)这是一首描述揭阳县城(榕城)风光的诗作,诗人抓住榕城景物多的特点来写?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2分)

(2)请结合全诗,分析诗歌尾联所蕴含的思想感情。(5分)

参考答案

(1)(2分)丘诗抓住榕城多水的特点来写,从“海色真堪睥睨前。桑浦关门来急峡,蓝田削壁挂飞泉。城中竹树多依水,市上人家半系船”等诗句可以看出。

(2)(5分)全诗前六句写景,诗人选取了青山碧海、削壁飞泉、竹树依水、小船人家等意象,描画了揭阳的绮丽风光和市人的.安适生活,让人仿佛置身于 江南水乡、桃源胜境。(2分)后两句抒怀。诗人借用河阳潘岳的典故,(1分)更用“净烽烟”三字直接表明揭阳(榕城)县域大治、人民安居的太平景象,饱含 诗人对揭阳美丽风光的无限喜爱与热情赞美。

关于使至的阅读题及答案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2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

22.用自己的`话,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示的画面。(2分)

参考答案:

21.诗人以“蓬”、“雁”自比,从中透露出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2分)

22.黄沙莽莽,无边无际,草木不见,行旅断绝。极目远眺,一缕孤烟劲拔坚韧、刚直有力地升腾在天的尽头,俯首远瞰,黄河横贯沙漠,天空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意思对即可,2分)

夏至阅读题答案

夏 至

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南方各地从日出到日没大多为十四小时左右。夏至这天虽然白昼最长,太阳高度角最高,但并不是一年中最热的的时候。因为,近地层的热量,这时还在继续积蓄,并没有达到最多之时。

过了夏至,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农业生产因农作物生长旺盛,杂草、病虫迅速滋长蔓延而进入田间管理时期,高原牧区则开始了草肥畜旺的黄金季节。这时,华南西部雨水量显著增加,使入春以来华南雨量东多西少的分布形势,逐渐转变为西多东少。如有夏旱,一般这时可望解除。近三十年来,华南西部6月下旬出现大范围洪涝的次数虽不多,但程度却比较严重。因此,要特别注意作好防洪准备。夏至节气是华南东部全年雨量最多的节气,往后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出现伏旱。为了增强抗旱能力,夺取农业丰收,在这些地区,抢蓄伏前雨水是一项重要措施。

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这种热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人们称"夏雨隔田坎"。唐代诗人刘禹锡在南方,曾巧妙地借喻这种天气,写出"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著名诗句。

夏至日是我国最早的节日。清代之前的夏至日全国放假一天,回家与亲人团聚畅饮。《礼记》中也记载了自然界有关夏至节气的明显现象:“夏至到,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槿荣。”说明这一时节可以开始割鹿角,蝉儿开始鸣叫,半夏、木槿两种植物逐渐繁盛开花。从中医理论讲,夏至是阳气最旺的时节,养生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着眼于一个“长”字。

在夏至节,浙江金华地区有祭田公、田婆之俗,即祭土地神,祈求农业丰收。为防止害虫发生。夏至共十五天,其中上时三天,二时五天,末时七天,此时最怕下雨。而在多旱的北方则流行求雨风俗,主要有京师求雨、龙灯求雨等,祈求风调雨顺。

1.结合文本,说说夏至这天具有什么特点?(2分)

2.过了夏至,华南西部的气候有什么变化?(2分)

3.文章引用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是用来说明什么?(2分)

4.文章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请说出两种,并指出相关语句。(4分)

答案:

1.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 (2分)

2.雨水量显著增加,逐渐转变为西多东少 (2分)

3.热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 (2分)

4.列数字:南方各地从日出到日没大多为十四小时左右;(4分)

夏至共十五天,其中上时三天,二时五天,末时七天,此时最怕下雨。

举例子:华南西部雨水量显著增加,使入春以来华南雨量东多西少的分布形势,逐渐转变为西多东少。

引用:唐代诗人刘禹锡在南方,曾巧妙地借喻这种天气,写出"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著名诗句。

《礼记》中也记载了自然界有关夏至节气的明显现象:“夏至到,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槿荣。”

夏至阅读答案

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南方各地从日出到日没大多为十四小时左右。夏至这天虽然白昼最长,太阳高度角最高,但并不是一年中最热的的时候。因为,近地层的热量,这时还在继续积蓄,并没有达到最多之时。

过了夏至,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农业生产因农作物生长旺盛,杂草病虫迅速滋长蔓延而进入田间管理时期,高原牧区则开始了草肥畜旺的黄金季节。这时,华南西部雨水量显著增加,使入春以来华南雨量东多西少的分布形势,逐渐转变为西多东少。如有夏旱,一般这时可望解除。近三十年来,华南西部6月下旬出现大范围洪涝的.次数虽不多,但程度却比较严重。因此,要特别注意作好防洪准备。夏至节气是华南东部全年雨量最多的节气,往后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出现伏旱。为了增强抗旱能力,夺取农业丰收,在这些地区,抢蓄伏前雨水是一项重要措施。

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这种热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人们称"夏雨隔田坎"。唐代诗人刘禹锡在南方,曾巧妙地借喻这种天气,写出"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著名诗句。

夏至日是我国最早的节日。清代之前的夏至日全国放假一天,回家与亲人团聚畅饮。《礼记》中也记载了自然界有关夏至节气的明显现象:“夏至到,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槿荣。”说明这一时节可以开始割鹿角,蝉儿开始鸣叫,半夏、木槿两种植物逐渐繁盛开花。从中医理论讲,夏至是阳气最旺的时节,养生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着眼于一个“长”字??

在夏至节,浙江金华地区有祭田公、田婆之俗,即祭土地神,祈求农业丰收。为防止害虫发生。夏至共十五天,其中上时三天,二时五天,末时七天,此时最怕下雨。而在多旱的北方则流行求雨风俗,主要有京师求雨、龙灯求雨等,祈求风调雨顺。

1.结合文本,说说夏至这天具有什么特点?(2分)

2.过了夏至,华南西部的气候有什么变化?(2分)

3.文章引用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是用来说明什么?(2分)

4.文章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请说出两种,并指出相关语句。(4分)

答案:

1.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 (2分)

2.雨水量显著增加,逐渐转变为西多东少 (2分)

3.热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 (2分)

4.列数字:南方各地从日出到日没大多为十四小时左右;(4分)

夏至共十五天,其中上时三天,二时五天,末时七天,此时最怕下雨。

举例子:华南西部雨水量显著增加,使入春以来华南雨量东多西少的分布形势,逐渐转变为西多东少。

引用:唐代诗人刘禹锡在南方,曾巧妙地借喻这种天气,写出"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著名诗句。

《礼记》中也记载了自然界有关夏至节气的明显现象:“夏至到,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槿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