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和赞美陶渊明的诗句精选

(第一首)

五柳茅宅一老翁,只求闲淡不求功,

银霜银发满庭耀,黄酒黄花尽日逢,

朝踏农歌沾白露,夜邀明月醉狂朋,

凡尘之外风流士,且笑世人在梦中。

(第二首)

人境结庐远俗尘,安能五斗折腰身。

荷锄南垅甘粗食,酌酒东篱喜德邻。

诗派田园风雅淡,情怡山水性纯真。

桃源本在心深处,无忮无求乐草民。

(第三首)

南亩躬耕志不移,悠然采菊绕东篱。

官场未改书生节,斗米难摧贫士眉。

厌作池鱼遭网困,宁当林鸟脱笼羁。

茶清酒淡凡尘远,目满田园腹满诗。

(第四首)

高人拂袖远嚣尘,一烛一锄隐此身。

岂肯折腰求粟米,甘从田事问芳邻。

诗浓篱畔情难抑,酒醉花前梦也真。

脱去乌纱心上锁,风清月白作尧民。

(第五首)

巍然傲骨出凡尘,岂向权门折此身。

退隐东篱寻菊友,躬耕南亩接芳邻。

园蔬斗酒常怡兴,柳宅桃源更养真。

安得人间多乐土,群黎尽作葛天民。

(第六首)

骞翮远翥折陶潜,羁鸟脱网返自然。

寄意田园多益善,持节茅舍老弥坚。

南山种豆文朴质,东篱采菊心渺远。

隐逸诗宗身有托,安居何复桃花源。

(第七首)

心空玉素了无尘,竹影松风涧底身。

愿挽青荷常作伴,羞陪牙市侩偶从邻。

勘穿世上千般假,淬炼灵川一点真。

所以陶公收大悟,蓬蒿掩面做诗人。

(第八首)

九月登临始见秋,山峦平野旷清流。

黄菊拢捻千丝雨,兰杜纫结万点愁。

村路满仓迂落雁,汀沙回暖唱渔舟。

步兵相访东篱下,车到穷途足未休。

(第九首)

雾锁庐山菊闹香,流云蔽日雁声长。

秋深漫忆东篱事,冢冷悲怜古道肠。

对景何须愁此别,论心岂可叹之伤。

今来信识陶公意,面向高台读旧章。

(第十首)

陶公真乃君,为饱丧斯文。

纵有贪觞意,亦非叩子门。

一诗换百盏,百盏醉一心。

读罢挥零涕,庆余无此贫。

(第十一首)

别将旧念渗新尘,乱缕青锋快脱身。

岸圃清流斟挂盏,眉间气节悦围邻。

与其圣赐生机涩,莫若自由主意真。

泊雨飘风无所谓,我行我素最怡人。

(第十二首)

归兮一曲别凡尘,宁卸朱绂不折身。

金菊枝头秋露滴,布衣座上暮云邻。

情钟柳宅诗添兴,意寄桃源梦更真。

醉卧南山心地阔,怡然堪比葛天民。

(第十三首)

红燃翠黛燕盘旋,台榭荒凉露水圆。

杏子晶莹荷自在,故园寂静草无边。

庐山万载云烟在,归去来兮栗里怜。

采菊东篱心境远,溪鱼泉酒总流连。

(第十四首)

后人最敬是渊明,赞叹陶公好性情

避世偏欢菊艳冷,脱俗独乐酒香浓

松迎暴雪洁来到,竹炼强风净自生

朱户重楼高百尺,我心何必去逢承

(第十五首)

性本洒脱率且真,田园归隐等闲身。

躬耕陇亩非心志,平济天下叹隐沦。

日月久随樽酒饮,浮云偏作野松邻。

柴门掩断纷纭事,归去辞安厌世心。

(第十六首)

陶公一念卧南山,抛却仕途听鹤欢,

采菊垂溪得淡泊,锄云沽酒堪悠然,

功名利禄多奸佞,斗角勾心少忠言,

三笑虎溪心彻悟,桃花源里醉流年。

作文赞美陶渊明

(一)

喜欢陶渊明的生活方式并非一两天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一直都很羡慕。

原因在于他的淡,淡泊名利。想来他的才华是毋庸置疑的,不然这一篇篇流传千古的作品能如此声名远扬?但他却隐于田野乡村,而并非像世人一样将光芒放射得耀眼。仅从这一点便可以得知,于他而言,这名利不过是世人间互相争夺来,争夺去的一个幌子罢了,是毫无意义的。

当一个隐者,这种感觉应该更不一般。闲云野鹤般自由自在,不需要看任何人的脸色度日,那种悠然,那种坦然,自然也是普通人无法比拟的。他就有此先见之明,远离那污浊不堪的俗世,来到这悠闲自在的世外,过着这样羡煞世人的生活。果然乐极!

那就是“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的心境了吧,也许在他心中,重要的并不是居庙堂之高时的锦衣玉食,而是处江湖之远时的田野风情吧!

尽管陶渊明如此地想“独善其身”,但他心中仍放不下“兼济天下”,否则它早已解脱,何苦又来“举杯浇愁”呢?

这样就是这个想满足于田园乐趣、而又企图帮助那些有着痛苦生活的人民,的一个“大写的人”,心中充满了无限的苦闷。

即使他不为五斗米折腰,即使他远离这凡尘俗世,他那颗“金子”般的心灵却依然无法归于平静。

也许就是因为这样,他始终无法极乐般逍遥自在,但率性自然,洒脱无羁的陶渊明确实让人由衷羡慕的,在像我这样的后人心中也是不可磨灭的。

(二)

踏进古诗文的天地,迈着轻快的步伐,呼吸着新鲜的空气。顿觉神清气爽,慢慢地放慢了脚步。思绪开始无限飞扬。在没有喧嚣,没有争吵,没有污秽的这里,我要追随你,接受你的洗礼,享受着你带给我的一切。

桃花源的那次相识让我难忘。那是一个神秘而又美丽的地方。在天空的映照下桃花源显得更加美丽。炊烟绕过鸟儿刚刚停息的枝头。到处可以听到的鸟鸣犬吠是一天幸福生活的开始。在这里,人人安居乐业,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百姓热情朴实,为每一位客人备上美酒佳肴。他们在这里过的安逸,幸福,不愿外人打扰。也许你早已厌倦了官场中的阿谀奉承,明争暗斗,也许桃花源就是你心中向往的天堂。

在你心中,永远保留着对自由和安适的渴求,你愿做一个安贫乐道,不热衷于荣华富贵,心中坚守自己信念的.隐士。尽管环堵萧然,短褐穿结,但仍安然自若。

在官场中,你是一位真正的勇士。你不愿为五斗米而向乡里小儿折腰,从此退隐江湖,归隐田园。你是一个做官的人,怎会懂得农田的劳作。在南山下,你洒下一片豆子却草盛豆苗稀,但你仍乐此不疲。每天迎着朝阳出门劳作。在南山的巍峨下怀藏的是你那宁静而自由的心。傍晚你背着锄头,行走在乡间小路,即使露水沾满你的衣角,也从不抱怨。也许这就是你所向往的生活,也许这样你的心才会慢慢沉淀下来,静静的享受这个世界。

多想和你一样,追随着内心最渴求的地方。多想和你一起奔跑在自由与惬意的国度里。静静地享受着生活的美好,静静地享受你带给我的一切!

(三)

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是乡里小人也——陶渊明。

很早就听说陶渊明很了不起,有骨气,不向权贵低头。

陶渊明又名潜,是东晋伟大的诗人,出生在没落的地主家庭,他青年时代有远大的抱负,曾经三次做官,但由于官场的黑暗和腐朽,他最终选择了辞官回乡,过隐居生活。

陶渊明归隐后,生活变得十分贫困,要过年了,(.)别人都是忙忙碌碌的,而他家却还冷冷清清的,由于他爱写诗,于是他挥笔写下一副传于后世的对联,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八九”横批是:“南北”。读过书的人一看就知道他的意思,上联缺“衣”下联少“食“横批没有“东西”,陶渊明用自己的只是创去连宣泄困苦,虽然身苦,看心态乐观,不改初衷。作文

他那“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更是勉励后人以天下苍生为重,以节义贞操为重,折腰时心已愧,不趋炎附势,保持善良纯真的本性,不为世上任何名利和浮华所改变。

比如他的《五柳先生传》中,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写出了他不涉官场的尔虞我诈,不陷入世俗的恩恩怨怨,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娴静少言,不慕容利,点点风骨,跃然纸上,从不为“五斗米折腰”到“娴静少言,不慕容利”陶渊明在我心中一直以一个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立居。作文

人生在世,始终一帆风顺是天方夜谭的,面对挫折坚信,我们绝不能望而生畏,徘徊不前,生活的积极者,应像陶渊明一样为自己的志向“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求名利,保持一颗快乐的心,于浊世中,洁身独立。

赞美陶渊明的作文8篇

篇一:归去来兮看陶渊明

喜欢陶渊明的生活方式并非一两天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一直都很羡慕。

原因在于他的淡,淡泊名利。想来他的才华是毋庸置疑的,不然这一篇篇流传千古的作品能如此声名远扬?但他却隐于田野乡村,而并非像世人一样将光芒放射得耀眼。仅从这一点便可以得知,于他而言,这名利不过是世人间互相争夺来,争夺去的一个幌子罢了,是毫无意义的。

当一个隐者,这种感觉应该更不一般。闲云野鹤般自由自在,不需要看任何人的脸色度日,那种悠然,那种坦然,自然也是普通人无法比拟的。他就有此先见之明,远离那污浊不堪的俗世,来到这悠闲自在的世外,过着这样羡煞世人的生活。果然乐极!

那就是“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的心境了吧,也许在他心中,重要的并不是居庙堂之高时的锦衣玉食,而是处江湖之远时的田野风情吧!作文

尽管陶渊明如此地想“独善其身”,但他心中仍放不下“兼济天下”,否则它早已解脱,何苦又来“举杯浇愁”呢?

这样就是这个想满足于田园乐趣、而又企图帮助那些有着痛苦生活的人民,的一个“大写的人”,心中充满了无限的苦闷。作文

即使他不为五斗米折腰,即使他远离这凡尘俗世,他那颗“金子”般的心灵却依然无法归于平静。

也许就是因为这样,他始终无法极乐般逍遥自在,但率性自然,洒脱无羁的陶渊明确实让人由衷羡慕的,在像我这样的后人心中也是不可磨灭的。

篇二:回到桃花源的陶渊明

弃彭泽微官,松翠菊黄,琴书而外醉三斗;开田园诗派,韵真辞朴,千百年来第一人。

——题记

家,是安乐窝,是避风港,那里有天伦之乐,有浓浓亲情。你浪迹天涯海角,不管是得志还是失意,家都使你魂牵梦绕。

陶渊明,我国田园诗派的开创者,在经历了八十一天的官场生活后,亦然决定摆脱官场的束缚,回到自己那魂牵梦绕的家,享受天伦之乐。

回到桃花源的陶渊明,是快乐的,他归心似箭,“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他兴奋异常,“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回到桃花源的陶渊明,是悠闲的。他悠然自得,自娱自乐,“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他成日“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不是还观赏“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风而知还”的景象。

回到桃花源的陶渊明,是自由的。他“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回到桃花源的陶渊明,找到了自己想要的升华,笔下所写的都为真性情。试问,有谁能发出“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这样的感慨。

回到桃花源的陶渊明,是我所羡慕的。他有胆识,也有勇气辞去官职,归隐田园。即使他家境贫寒,也决意不再答应做官。这份坚持,让我感动。

陶渊明的一声,平淡无奇,色彩缤纷。他虽在政治上没有什么大的成就,但却留下了无数传颂千古的诗句。陶渊明笔下所出,都包含了他对大自然的喜爱。让人读着亲切,回味无穷。

陶渊明,一个敢于追求自我的人。喜欢他,不仅喜欢他的诗,他的词,更他那句句中透露出的自然清新的味道。这种味道令我着迷,也令我向往。

陶渊明所做的一切虽已成历史,依旧受人们喜爱。这就是自然的影响力。从古至今,没有一个人不向往大自然,没有人不热爱朴素的生活。

这些,只有陶渊明做到了。他真是“韵真辞朴,千百年来第一人。”

篇三:赞美陶渊明

天性所致,喜欢自由天然的东西,对于生活的要求很简单,大胆的追求自己想要的,不管不顾他人的眼光,在恬适、宁静的乡村,他不需要原则,不需要规定,不需要框架,一颗真挚的心,足矣。

对于陶渊明,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我是十分欣赏景仰的,曾作过几年小官,却还是欣然于回家的感觉,不被名誉、世俗、官场、财富蒙蔽双眼,而是朝着生命里最真实的东西步步贴近,在权贵们争先恐后地想挤进那个官人的世界时,他却在一旁冷眼相望,这位洁身自好的五柳先生,早已超脱世俗,进入到他的那个“桃花源”的梦境里去了,他不喜欢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不喜欢争权厮杀,在官场被黑暗气息所束缚,干脆一走了之,不再争名夺利,来到人间仙境,开开心心地去享受“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美好景色去了。这样的淡泊、恬雅,这样的热诚、感性,在于他把生命的一切都当作自然的风景,以欣赏的`心态,一一平淡看过、走过,最终回归到他心灵的归属,还是这个无穷的自然。

他从不贪恋物质生活,反而对精神生活有更高的要求,“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他就像一颗种子,活在繁花绿叶当中,受到大自然的庇护,洗心则净,每日游走在岁月的最前头,不会为生存而绞尽脑汁,更不会为功成名就而作践自己,这种逍遥不会有孤独,修养身心,使他能清醒的活在那个丑恶的世界,只有他在享受当下最美的物质资源。

对于我们现在的蜗居,陶渊明的隐居要更显得舒适得多,他把他得期望和欲望都投放在大自然中,乐此不疲地,享受着自然带来的作用,

他始终有一种信仰,那是一种强烈鲜明的感觉,无法猜测他的深度,这是不能被人所窥视的,只有亲身经历、体验后才知道,那是生命的真实意义,那些形同虚设的官场生活,简直就是人生的祭品,只会让人更加迅速地接近死亡。

我一直坚信陶渊明从未逃避,他的才华、他的胸襟、他的思想、他的情感,永远都留存在世间,从未离开,只是方式不同,他所习惯的是那种更加平易近人的自然,那种与生俱来的亲切感,也只有这样志存高远的人,才拥有得来。

现在的社会,不知何时才会出现“陶渊明”,他就像是一种科学规律,等待人们去进一步发现和了解,他拥有的高度,在这个生活千篇一律的社会中,更是难以突破。追求奢侈,过充满黄金的生活,有劳斯莱斯,在好的地域买一套能背跨几代人的房子,拥有精致的商业头脑,努力赚钱,进入上流社会,信奉“有钱才是硬道理”让名牌打包自己,一夜暴富,这是诸名年轻人所梦想的,那么如果没有这个城市呢?如果哪天自然灾害把这一切都毁了呢?你的人生追求还有价值吗?每天忙到虚脱,健康、幸福、快乐,这些还是我们原来最本质的需要吗?天真、善良、淳朴、坚强、诚实,这些还是这个世界上最最伟大的本性吗?世界的颠覆者依旧是上述中的我们,依旧是“陶渊明”的所作所为,他应该能给我们或多或少地启导。

陶渊明在那个社会没有为政府带来多大的价值,但我觉得,他的生活本身就是他最宝贵的价值,他的人格与处世态度更是我们将要为当代世界创下的价值。

篇四:赞美陶渊明

陶渊明的飘淡,即使到了今天,也仍能从几页文字中读出,一种隐逸之美。他就是隐士,在残破简陋的草庐里也能饮酒赋诗自得其乐的人。

很难想象,在一个无米无炊的境地怎么才能活得如此自在。没有大悲大怨,反而还透出几分乐的味道。也许这正是陶渊明之所以为陶渊明的原因吧!东晋,一个遥远且陌生的年代,从容不迫地走出了中国文化屈指可数的几个人物,陶渊明首当其冲。《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无不是脍炙人口的佳文,而每一篇的内容虽不一样,但作者对美好的向往却始终如一。正因为这种追求,他才毫不犹豫地辞官隐居。

后来的中国文人仕途失意时首先想到的便是陶渊明,苏东坡也曾说过“渊明吾师也”是否也是因此?恐怕更多程度上还是他的文章吧!陶渊明从来就是为自己而写,这在中国是为数不多的。因为隐居才可能这样,以此来舒展自己。读别人文章的时候,总觉得有一道门槛客客气气地把人挡在外面,而读陶渊明的,却就像在叩问自己的心灵,使得心灵深处无法表达的部分得以舒缓。正是这种心灵的共鸣,才让这千百年来无数的士大夫这么推崇陶渊明。陶渊明的文章就像是冷雨的街头永远温馨的客栈,暴雨狂风大海上的安宁港湾。

可以这样说,整部中国历史上像陶渊明这样的,仅此一人。上古隐士的残文断章古怪而深奥,竹林七贤又有一股反叛的情绪。论隐士之文,陶渊明是当之无愧的无冕之王。当然,在西方还是找得出相似的,在千年后的美国,梭罗独自来到了瓦尔登湖旁住下,像极了当年的陶渊明。而他的《瓦尔登湖》也与陶渊明的意向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陶渊明身上,我看到了很多人的影子以及那早已消散的品格。可是这样的人现在却越来越少,这不可谓不是一个悲哀。

当看着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时,是否听到了一个高亢嘹亮的声音在舒啸?“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篇五:雨·陶渊明

读懂一个人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况且要读懂千年前的古人?当我背诵着陶渊明的诗文,懵懵懂懂、跌跌撞撞走来的时候,慢慢发觉陶渊明的文字,沉郁中飘逸着琼露的芬芳,孤寂中跳动着天人的吟唱。把一切放下,恍若遁入空门,眼障散去,眼前一个明丽、纯净的桃花源忽现。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走进了九江,走进了五柳先生、走进了桃花源的梦里。鹅卵石小道,被雨水浸泡着,水汪汪的,土黄、青白、灰黑…各色石子相间,曲曲弯弯,雨水,清澈的,不染一丝杂尘。我不忍踩下去,那会踩破这里的静。在北方,少有这天气。黄尘飞舞,即便下雨,也是满目黄流、泥汤四溢,哪能不稀罕江南的雨,细细的、柔柔的,悄悄地,象女儿一样缠缠绵绵,不由你不想点什么,被雨水洗过的树叶,清翠饱满,肿胀的滴下一滴滴绿汁儿,一朵朵浅浅的水花笑着,干瘪的心,瞬间滋润起来,鲜亮起来,哦,一草一木,一水一石,都是生命的精灵,这就是江南,本该自豪,抑或骄傲的纯真,也许正是江南雨的柔情孕育了上善若水的风骨,江南才那么蓬勃,那么率性,那么自然,丝毫不见刻意的雕琢,曲意的迎合。透过都市的熙攘, 1500多年前陶渊明“委心任去留”的背影,匆匆消失在雨幕中。湿漉漉的小道、湿漉漉的树林、湿漉漉的空气,我的心灌满了湿漉漉的情愫,雨水,氤氲着,郁郁苍苍,前行,石阶苍黑,苔鲜嫩绿,格外打眼!雨雾挟裹、绿树环抱,青砖黛瓦,廊柱翘檐,骆驼山墙,陶渊明纪念馆,灰暗、朦胧、孤寂,深邃,似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我的心一下子被攫去了,暗淡幽远的韵律解读着一千多年前陶渊明抛却喧嚣,回归草莽的平淡与寂然,这是怎样一块静地,还是净地更确切些。细雨绵绵,寂寥无声,杂念烦扰随风化雨,局促之所,寥廓、空灵,酥雨轻抚,如陶先生温润鼻息。一千多年前,陶公应该也是在这样的雨里,独步幽思,惊雨珠通透,感翠叶震颤,洞悉了生命的本真,毅然决然开始寻找灵魂之所,在田野荒草中,与风为伴、与水为邻,筑起了自己的精神大厦。

暂避绵绵雨幕,远离滚滚红尘,我搁浅于千年前的“草庐”里。翠松掩映,亭台错落,竹影婆娑、氤氲弥漫,彩廊斑驳,青砖灰暗,质朴近乎简陋、粗率近乎原始,这应是陶先生心仪的吧,还好,千年之后,还有人懂。“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有人说,简约是一种境界,张扬着一个人的智慧与品位。事实上,当我们对生命的体验真正达到了一定的层次,我们就会感受到生活中的筒约是一种轻松之美,一种灵动之美。就像“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白日掩荆扉,对酒绝尘想”,随性而为,而不去看着别人怎样活着,轻松、愉悦。这就是陶渊明,“寓形宇内”却能“委心去留”。世人解读隐士,景仰之余难掩“远之”意味,内心不无对失意者不识时务的轻贱,循着陶公足迹一路回溯,从彭泽辞官到归隐田园,过上躬耕、饮酒、作诗的生活,陶氏后裔陶博吾的龙门对言及“弃彭泽微官松翠菊黄琴书而外醉三斗,开田园诗派韵真辞朴千百年来第一人”, 找寻自由的陶公,弃的岂止是微官,得的岂止是田园诗。“请息交以绝游”在常人看来是自命清高的迂腐,“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是穷困潦倒的落魄。“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陶公挣脱羁绊,超然世外的决绝与睿智,我辈又能领悟几何?我顿然醒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能是排遣内心的愁绪与慵烦,那是回归自然的超然与欣喜,“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怎能是潦倒落魄的无奈,那是大彻大悟的平静与澹然。

当人们习惯用自己的标准去评判一个人,进而要不惜为此口诛笔伐的时候,自古及今,权力、地位、财富、荣誉,这些社会所公认的价值尺度总在自觉不自觉的左右我们的思维。人们往往会因为公众认同而忽视对问题实质的慎思,扶老携幼呼号前行,走向不可名状的未来。不管人类社会怎样发展,人性异化多么纷繁,能够抚慰人性的东西,几千年来变化几何,人类社会发展的目的应该是尽可能的打破桎梏人类健康成长的枷锁,无论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层面的,然而现代社会在尽可能的丰富物质方面东西的时候,人类内心的苦闷与迷茫,似乎并不见少,甚至于在物质层面的努力,在加重着人类内心的痛苦与迷茫,到底是因为人类自身的发展,欲望随之扩展,还是现代人类迷失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广袤原野。陶公闹中取静,乱中求真,返人生于自然,还质朴于天性,以一粒凡尘,提醒我们,人该怎样活着。

透过傍晚弥漫的雨雾, “清风高洁” 的三层牌坊,孑然矗立,山岗深处,葱茏环抱,隐约看见墓碑默然屹立,暮雨中更显冷清,孤寂中足见超拔。踯躅,幽思,朦胧之处、真幻之间,仿佛看到陶公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篇六:平生最慕陶渊明

平生慕陶令,五柳品自馨。

神浮遍市井,气定皆山林。

欲学鲲鹏志,怎奈斥鷃心。

非为无益事,何遣有涯身?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晋朝最伟大的诗人。说到他最著名、最广为人传咏的莫过于那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了。陶公眼见世俗是非混淆,便从此无意混迹于市井,毅然辞官归隐。在南山下,东篱旁,菊丛中,陶公忘却了烦恼,忘却了名利,忘却了尘世。没有了寤寐思服,也就没有了辗转反侧,自然过得是优哉游哉。他在山林之间找到了真趣,找到了自我,找到了大自在。

陶渊明是高人。如果不是高人,怎能写出似“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意味深长,耐人寻味的千古佳句呢?陶渊明是逸人。如果不是逸人,怎能脱离世俗,安于贫寒,用心体会山水之乐,并且感受的是如此之深之切呢?陶渊明是神人。如果不是神人,怎能像神仙一般的魂游太清,常作逍遥之游,而又丝毫不被尘世俗物所牵绊呢?

他就是这样一位“高人”、“逸人”、“神人”。

杜甫诗云:“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陶渊明的确有了“千秋万岁名”,但他的身后事却并不寂寞。只因他是陶渊明,只因他是一位避世的贤者,只因他用如橼大笔向黑暗的社会做了最坚决的斗争,只因他留给后人太多的传奇经历。对他的评说,或褒或贬,或赞成或反对,千百年来争论从未停止过……

我常说,人生而乃方石一块,棱是棱角是角。有的人选择把自己放入河流中,经过了水的不断冲击,他的棱角被日渐磨平,变得无比圆滑;有的人选择一直在岸上待着,虽说经年风吹日晒,他却仍旧棱角分明。很明显,应将陶渊明归入后者。

其实,我对陶公亦是有一个逐步认识、理解、向往的过程的。原来我对陶公所持避世之态度,是否定的,是批判的,是难以理解的。我对男子汉大丈夫的理解和大多数人一样,就是要顶天立地,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简言之,就是要“出世”。而绝非像陶老夫子一样,躲在深山老林,不食人间烟火,装成个聋子,哑巴,瞎子。去“避世”。后来,我才真正意识到:陶公乃大智慧也!在刚走出家门,接触到亲人以外的人和世界的时候,我总是想着改变,要把一切改变成我心中的理想状态,把自己当做是耶稣式的救世主。渐渐的,我发现,这个世界自有这个世界的法则,不是一人之力就能够改变的。而我更不是什么耶稣,充其量是“一粟”而已,是那沧海里小的难以再小的一粒粟,能激起什么大的波澜来呢?置身于无边的天地间,微末的我,该怎样放言?放言,往往如泥牛入海般了无消息,甚至会招致嘲笑,怨恨;不放言,就表示顺从,有时就要说违心话,办违心事,自己良心会受到谴责。所以经常会感到进退两难,令我不知所措。现实和理想,生存和自我,仿佛生来即为天敌,根本冰炭难以同炉,要是有它就必定没它。这还是在现今这样一个相当文明、发达、文明、自

有的时代,而今尚且如此,更何况陶渊明是身处在一千多年以前的封建帝制的统治之下,其处世之艰难,可想而知。我忽然与陶老夫子竟有些同病相怜,惺惺相惜之感。我顿时觉得陶公不是真心想成“聋哑瞎”,而是不与绝大多数叫板,采用隐蔽战线,看似无为,实则无为而无不为。陶渊明非但不瞎,他还是个千里眼;非但不聋,他还是个顺风耳;非但不哑,他还是个歌唱家。他用最尖锐的目光,看透了压迫者的本质;他用最灵敏的听觉,听到了劳苦大众的心声;他用最嘹亮的歌声,赞美了劳动人民的质朴。他用最华美而又无比辛辣的语言,鞭挞了暗无天日的封建统治!

之所以陶渊明显得十分另类,是因为他始终保持着“方石”的本色。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他的隐居,其实就是像我所说的“在岸上”的一种生活,是在有意保持自我。是不是单纯的明哲保身呢?绝对不是!假使说陶渊明真的要保身的话,又何来那一道道檄文一样的诗作跟文章呢?不过,保持“棱角”,不是讲非得归园田居,一个人只要有良心,敢于说真心话,又何必计较身在山林还是市井呢?

人生,譬如登山,高山仰止,还未启程,早已胆寒。假如,所看的只是眼前,所想的亦是眼前,也就忘记了前途的崎岖,经过的艰险。反倒时时不同,处处新鲜,不知不觉,已达山巅。你若问:“什么是快乐?”我答:“随遇而安。”反正,我这个人向来胸无大志,很少去跟某个人争某件东西,夺某项名誉。我认为,有失才有得,有得必有失。跟别人抢这个抢那个,得到的是身外物,失去的是原有的快乐,得不偿失。有时候在看动物因为食物而自相残杀时,我们会说:“都是同类,如之何必?”说这话时,我们忘了人类自己。兽尚有人性,人却是有兽的性,有些人在名利之前的争夺比禽兽夺食还要狠三分呢。话说回来,得到了金钱、名誉、地位,就真的快乐了吗?那又有多少人坐着私家车,在鳞次栉比的大厦间来回穿梭,心中念着的,却依旧是骑着自行车,奔波在无边的田野中的快乐?

个人地位最高莫过于皇帝。但是,你要叫我穿龙袍,坐龙椅,还不如给我一刀来得痛快。我觉得做一个小老百姓多好啊!吃饱,穿暖,要多自在有多自在。精神追求向上看,物质追求向下看。要是你一天到晚嚷嚷着:“我要当皇帝!”我估计,你就算想瞎了眼也难当得上。争名夺利在我看来是没什么意思的,也许是我道行不够高深,还未得到无上法门,故而不能参详其中的妙趣吧?我觉得,与其浪费时间在明争暗斗中内耗,还不如把这些时间花来自我提高。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表现的是一种精神,一种境界,正所谓“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回不改其乐也”。培根说:“财富是德行的累赘。”富了富过,穷了穷过,安于现状,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我们经常说:一切都是过眼烟云,可我们又经常想像神仙一样,在云彩间漫步。有多少人是肯爱千金轻一笑?出发的久了,就忘记为了什么而出发。多些时候,静下心来好好想一想吧!其实,又不是经常让你拯救地球,维护世界和平,哪里有那么多”正事“可以做?不说不笑不打不叫不热闹,几十年的光阴,不做一些”无聊“的事情,岂不是要活活闷死?

我虽羡慕陶渊明,学习陶渊明,却不愿成为陶渊明。我羡慕陶渊明,羡慕的是他的大自在;学习陶渊明,学习的是他的保持真我;说不愿成为,是因为不可能实现。毕竟,陶渊明就那么一个,我也不会再有第二个。一个人永远不可能完全脱离整个社会,除非你想“自绝于人民”。如果每个人都成了隐居者,那是多少呢?是六十亿。就目前地球上的森林面积我估计够呛,又要住房危机了。所以,做隐居梦,还是早点清醒吧!老老实实,安分守己,与世无争,守好自己的一片天,这就是大自在,这就是真自我。还是那句话:知足常乐,随遇而安。

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语。好了,天马行空,信口开河,胡侃一气,过激之处,万望海涵!

篇七:我眼中的陶渊明

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是乡里小人也——陶渊明。

很早就听说陶渊明很了不起,有骨气,不向权贵低头。

陶渊明又名潜,是东晋伟大的诗人,出生在没落的地主家庭,他青年时代有远大的抱负,曾经三次做官,但由于官场的黑暗和腐朽,他最终选择了辞官回乡,过隐居生活。

陶渊明归隐后,生活变得十分贫困,要过年了,别人都是忙忙碌碌的,而他家却还冷冷清清的,由于他爱写诗,于是他挥笔写下一副传于后世的对联,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八九”横批是:“南北”。读过书的人一看就知道他的意思,上联缺“衣”下联少“食“横批没有“东西”,陶渊明用自己的只是创去连宣泄困苦,虽然身苦,看心态乐观,不改初衷。作文

他那“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更是勉励后人以天下苍生为重,以节义贞操为重,折腰时心已愧,不趋炎附势,保持善良纯真的本性,不为世上任何名利和浮华所改变。

比如他的《五柳先生传》中,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写出了他不涉官场的尔虞我诈,不陷入世俗的恩恩怨怨,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娴静少言,不慕容利,点点风骨,跃然纸上,从不为“五斗米折腰”到“娴静少言,不慕容利”陶渊明在我心中一直以一个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立居。作文

人生在世,始终一帆风顺是天方夜谭的,面对挫折坚信,我们绝不能望而生畏,徘徊不前,生活的积极者,应像陶渊明一样为自己的志向“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求名利,保持一颗快乐的心,于浊世中,洁身独立。

篇八:向陶渊明致敬

今天是放假的第三天,心情还是很烦躁,如果真的能继续上学的话,那我就真的会谢天谢地了,哎,不想再玩游戏了,不知不觉间,快初三的我变了许多,为什么?我也不知道,对于生活我也缺少了幼时的幻想,而多了一分对生活的无奈。曾几何时,我还告别了童年。

早晨的阳光透过玻璃射到了屋内,让人有种隔世之感,可在这个世界里,哪里有真正的宁静呢,恐怕即使是归隐田园的陶渊明在山林里时,也会有一种噪音一直缠绕着他的吧。忽然有些佩服陶老,尽管他的隐居不会对那个动荡的社会产生任何影响,但最起码他能够有一方净土可以歇息,但这个时代到哪里去寻找这个地方呢?恐怕是永远都找不到吧。

陶老,九泉之下的你看到了我的这篇文章会有什么样的感悟呢,不会追着我打吧。

呵呵,陶老,我,在这里向你致敬,学校的时光很快就会过去了,但愿我能用我这16年的学习时光来换取我64年的幸福。

赞美陶渊明优秀作文

平生慕陶令,五柳品自馨。

神浮遍市井,气定皆山林。

欲学鲲鹏志,怎奈斥鷃心。

非为无益事,何遣有涯身?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晋朝最伟大的诗人。说到他最著名、最广为人传咏的莫过于那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了。陶公眼见世俗是非混淆,便从此无意混迹于市井,毅然辞官归隐。在南山下,东篱旁,菊丛中,陶公忘却了烦恼,忘却了名利,忘却了尘世。没有了寤寐思服,也就没有了辗转反侧,自然过得是优哉游哉。他在山林之间找到了真趣,找到了自我,找到了大自在。

陶渊明是高人。如果不是高人,怎能写出似“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意味深长,耐人寻味的千古佳句呢?陶渊明是逸人。如果不是逸人,怎能脱离世俗,安于贫寒,用心体会山水之乐,并且感受的是如此之深之切呢?陶渊明是神人。如果不是神人,怎能像神仙一般的魂游太清,常作逍遥之游,而又丝毫不被尘世俗物所牵绊呢?

他就是这样一位“高人”、“逸人”、“神人”。

杜甫诗云:“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陶渊明的确有了“千秋万岁名”,但他的身后事却并不寂寞。只因他是陶渊明,只因他是一位避世的贤者,只因他用如橼大笔向黑暗的社会做了最坚决的斗争,只因他留给后人太多的传奇经历。对他的评说,或褒或贬,或赞成或反对,千百年来争论从未停止过……

我常说,人生而乃方石一块,棱是棱角是角。有的人选择把自己放入河流中,经过了水的不断冲击,他的棱角被日渐磨平,变得无比圆滑;有的人选择一直在岸上待着,虽说经年风吹日晒,他却仍旧棱角分明。很明显,应将陶渊明归入后者。

其实,我对陶公亦是有一个逐步认识、理解、向往的过程的。原来我对陶公所持避世之态度,是否定的,是批判的,是难以理解的。我对男子汉大丈夫的理解和大多数人一样,就是要顶天立地,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简言之,就是要“出世”。而绝非像陶老夫子一样,躲在深山老林,不食人间烟火,装成个聋子,哑巴,瞎子。去“避世”。后来,我才真正意识到:陶公乃大智慧也!在刚走出家门,接触到亲人以外的人和世界的时候,我总是想着改变,要把一切改变成我心中的理想状态,把自己当做是耶稣式的救世主。渐渐的,我发现,这个世界自有这个世界的法则,不是一人之力就能够改变的。而我更不是什么耶稣,充其量是“一粟”而已,是那沧海里小的难以再小的一粒粟,能激起什么大的波澜来呢?置身于无边的天地间,微末的我,该怎样放言?放言,往往如泥牛入海般了无消息,甚至会招致嘲笑,怨恨;不放言,就表示顺从,有时就要说违心话,办违心事,自己良心会受到谴责。所以经常会感到进退两难,令我不知所措。现实和理想,生存和自我,仿佛生来即为天敌,根本冰炭难以同炉,要是有它就必定没它。这还是在现今这样一个相当文明、发达、文明、自

有的时代,而今尚且如此,更何况陶渊明是身处在一千多年以前的封建帝制的统治之下,其处世之艰难,可想而知。我忽然与陶老夫子竟有些同病相怜,惺惺相惜之感。我顿时觉得陶公不是真心想成“聋哑瞎”,而是不与绝大多数叫板,采用隐蔽战线,看似无为,实则无为而无不为。陶渊明非但不瞎,他还是个千里眼;非但不聋,他还是个顺风耳;非但不哑,他还是个歌唱家。他用最尖锐的目光,看透了压迫者的本质;他用最灵敏的听觉,听到了劳苦大众的心声;他用最嘹亮的歌声,赞美了劳动人民的质朴。他用最华美而又无比辛辣的语言,鞭挞了暗无天日的.封建统治!

之所以陶渊明显得十分另类,是因为他始终保持着“方石”的本色。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他的隐居,其实就是像我所说的“在岸上”的一种生活,是在有意保持自我。是不是单纯的明哲保身呢?绝对不是!假使说陶渊明真的要保身的话,又何来那一道道檄文一样的诗作跟文章呢?不过,保持“棱角”,不是讲非得归园田居,一个人只要有良心,敢于说真心话,又何必计较身在山林还是市井呢?

人生,譬如登山,高山仰止,还未启程,早已胆寒。假如,所看的只是眼前,所想的亦是眼前,也就忘记了前途的崎岖,经过的艰险。反倒时时不同,处处新鲜,不知不觉,已达山巅。你若问:“什么是快乐?”我答:“随遇而安。”反正,我这个人向来胸无大志,很少去跟某个人争某件东西,夺某项名誉。我认为,有失才有得,有得必有失。跟别人抢这个抢那个,得到的是身外物,失去的是原有的快乐,得不偿失。有时候在看动物因为食物而自相残杀时,我们会说:“都是同类,如之何必?”说这话时,我们忘了人类自己。兽尚有人性,人却是有兽性,有些人在名利之前的争夺比禽兽夺食还要狠三分呢。话说回来,得到了金钱、名誉、地位,就真的快乐了吗?那又有多少人坐着私家车,在鳞次栉比的大厦间来回穿梭,心中念着的,却依旧是骑着自行车,奔波在无边的田野中的快乐?

个人地位最高莫过于皇帝。但是,你要叫我穿龙袍,坐龙椅,还不如给我一刀来得痛快。我觉得做一个小老百姓多好啊!吃饱,穿暖,要多自在有多自在。精神追求向上看,物质追求向下看。要是你一天到晚嚷嚷着:“我要当皇帝!”我估计,你就算想瞎了眼也难当得上。争名夺利在我看来是没什么意思的,也许是我道行不够高深,还未得到无上法门,故而不能参详其中的妙趣吧?我觉得,与其浪费时间在明争暗斗中内耗,还不如把这些时间花来自我提高。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表现的是一种精神,一种境界,正所谓“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回不改其乐也”。培根说:“财富是德行的累赘。”富了富过,穷了穷过,安于现状,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我们经常说:一切都是过眼烟云,可我们又经常想像神仙一样,在云彩间漫步。有多少人是肯爱千金轻一笑?出发的久了,就忘记为了什么而出发。多些时候,静下心来好好想一想吧!其实,又不是经常让你拯救地球,维护世界和平,哪里有那么多”正事“可以做?不说不笑不打不叫不热闹,几十年的光阴,不做一些”无聊“的事情,岂不是要活活闷死?

我虽羡慕陶渊明,学习陶渊明,却不愿成为陶渊明。我羡慕陶渊明,羡慕的是他的大自在;学习陶渊明,学习的是他的保持真我;说不愿成为,是因为不可能实现。毕竟,陶渊明就那么一个,我也不会再有第二个。一个人永远不可能完全脱离整个社会,除非你想“自绝于人民”。如果每个人都成了隐居者,那是多少呢?是六十亿。就目前地球上的森林面积我估计够呛,又要住房危机了。所以,做隐居梦,还是早点清醒吧!老老实实,安分守己,与世无争,守好自己的一片天,这就是大自在,这就是真自我。还是那句话:知足常乐,随遇而安。

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语。好了,天马行空,信口开河,胡侃一气,过激之处,万望海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