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的厨房优美散文

母亲的厨房一生都是最干净的。即使到了她生病后,手脚已不灵便时,无论何时走进厨房,地面都一尘不染,灶台、案几干干净净。母亲一生的厨房也是最神奇的,无论生活当时多么艰苦,食材多么稀少,她都能从粗茶淡饭中时刻让我们见证奇迹。

她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若想要看一个人的家庭怎么样,先看看他家的厨房。”厨房的干净与否可以看到一家人的生活状态,女主人对家人的投入等。在这小小的空间里,她为了这个家庭奉献了自己一生的大部分时间。

一年四季,无论田地里劳作多辛苦,她有多疲惫,不管她身体多不舒服,只要一到家,第一件事,就是挽起袖子,为家人做一顿丰盛的饭食。虽然当时条件有限,但她总能想着法子让我们饥肠辘辘的肚子得到安慰。经年累月,她都毫无怨言的用她的手艺和精致可口的饭菜温暖我们的心灵和肠胃。

记忆中有很多事都深深地刻在脑海里,久久挥之不去。

父母亲对老人很孝敬。刚开始记事的时候,家里的饭菜是分为两档的。每日做饭时,锅里的馒头有两种色彩,黄色的,是玉米面参杂着白面粉做成的,粘粘糊糊的,没有口感,不耐饥饿。另一种是纯面粉做的白馒头,是专意为家里老人而做的。虽然不像小说《平凡的世界》里一开始描述的孙少平在学校吃的饭食有亚、欧、非(黄,白,黑)三种色彩。虽同为70年代末,毕竟我那时要好得很多。

每次当我馋了的时候,总想伸手去抓一个白馒头,母亲则用爱怜的眼光,轻轻的推开我,告诉我,这是给爷爷奶奶准备的。他们辛苦了一辈子,牙齿不是特别好,体质也弱,应该吃点好的。我似懂非懂,恋恋不舍的把手挪开,然而眼睛还是像粘在了白馒头上一样,久久不愿离开。妈妈总是能想到别的办法让我转移开注意力。虽然爷爷奶奶每次都不要,都分给大家,或给我多分一些,但是锅里的白色彩还是经常吸引着我。

这样能记起的日子大约就一、两年吧。后来弟弟曾经问过我这里是否属实,他似乎没有多少印象。到他出生的时候家里已经好了很多,不再有两种色彩的馒头了。

后来大家的日子很快就好转了。那样对锅里馒头留恋的目光自然少了许多。那时期的经历给了我最早的关于孝敬的教育,直到今日都难忘。现在看着自己的孩子,更懂得了其中的含义。我想,如果现在也有两种馒头,那么我肯定会把白馒头呈给自己的父母,也会告诉我的孩子,并感谢父母亲对我的养育和教导。

第二件事是关于姐姐的。姐姐的中学在离家大约15里以外的集镇。每年到了冬天,由于没有暖气,学校宿舍特别冷,和其他同伴一样,姐姐每周末回家一次。为了能在温暖的家里多呆一晚,大多数孩子都是在周一大清早,吃一顿饭,再离开家。踏着黑夜朦胧的寒星,在冷风中赶赴学校,追逐乡里人内心深处期盼的成龙成凤之路。

每到周一早上,母亲总是第一个早早地起床,蹑手蹑脚,缓缓地拉着风箱,徐徐地往锅里添水做饭。有时候,天寒地冻,缸里的水结了冰,她就先把水瓢加热,再把它放到冰上,让冰融化,一切都悄无声息的进行,为的是不把大家吵醒。在准备好姐姐上学所需要的一切后,很快一锅热气腾腾的,充满温情的饭菜就预备停当。

每次在晨光中送走姐姐,母亲总不忘留一点给我。逐渐地,我熟悉了早起饭菜的清香。每到周一早上,我都会偷偷聆听着母亲的脚步声,诺诺地爬在锅台边上看着母亲忙碌。有时母亲发现了我,总是笑着说:“谗猫,快去睡吧,天亮还早着哪!妈给你留了点在锅里,你好好读书,将来,我也像给你姐做的一样,做你喜欢吃的!”我满心欢喜地躺下,想象着如姐姐一样早日读书,走出村庄,享受母亲给我的特别关爱。后来我如愿以偿,母亲也一直履行着她的诺言。我吃到了满屋的清香,也品味到了母亲的浓浓爱意。

后来我走出了村庄,融入了城市。当年稚嫩的想法,现在却难以企及了。虽然没有了早起赶去学校的辛苦,却再也闻不到屋子里母亲早起的饭菜飘香,母亲饭菜的味道却成了一辈子挥之不去的情结。

多么想再一次爬在灶台前,看着水蒸汽从锅里缓缓升起时笼罩着母亲若隐若现的样子,很慈爱,很飘渺,也很美,如同画中飞来之仙,大爱至纯莫过于此吧!

母亲忙碌的身影不单单只是出入在自家厨房。母亲的饭菜做的自然是好极。

小时候学校里的老师都是公派的,早饭和午饭是要到村里各家各户轮流吃的,晚上先生再回自己家。母亲的手艺在村里的口碑,我们家自然成了首选。每早,午放学和先生一起回家就成了村里一道不变的风景,也给我幼小的心灵极大的满足。

说到村子里大事小情,看到她忙碌的身影自然不足为奇。无论婚丧嫁娶,孩子满月,老人寿诞,抑或是逢年过节,总是少不了她的身影。极好的手艺,任劳任怨的脾气,待人接物自然得体,沉稳有序的做事风格都为她赢得了极佳的人缘和口碑。

除了饭菜,母亲更是调和的一手好汤。每到有人家请她布置宴席,我就常会赖在她身边,看着她亲手调和汤炙。每每调罢,她都亲手盛一碗给我。喝着母亲调和的汤汁,一碗又一碗,总觉着碗太小。窃想,若时光驻留,此味当永存唇齿间。

母亲的手艺养育了我们子女,也滋养了我们的心。她不仅为家人带来了健康美味,也福泽了众多乡里乡亲。

上大学的`时候,家里经济捉肘,为了资助我读书,母亲离开了家,来到了我就读的省会,在一家幼儿园担任厨师。这一上班,她就陪着我直到毕业。每逢周末去看望母亲,就成了周末的功课,是我一周内最大的享受,也成为我大学生活中最难忘的一章。

母亲的上班地点距离我的学校大约有十几公里。一个在城南,一个在城北。当时的我,已经有了女友。每逢周末,我们相约共同乘车或是步行,不仅是为了母亲亲手所做的美味饭菜。更重要的是为了多陪伴母亲。

母亲很期盼我们的到来。每次都变换不同的花样,做着我们喜欢吃的东西。她用她的行动在一遍遍激励和教育着我们,教会我们应该做的一切。

每当幼儿园有事情,如粉刷墙壁,打扫教室,油漆家具、桌椅等杂活时,她总是尽力揽下来,等周末我们一起来做,赚取一点额外的费用,也想让我们早知道赚钱的辛苦,能珍惜眼下的时光。

我的生活费就是在母亲的节约和辛苦中一点一滴积攒下来。她辛勤的汗水伴随着我的成长和我的大学生活。让我早早地就懂得了劳动的辛苦和钱财的来之不易。

父亲不时来看看我们。母亲离开后,他独自照顾家里的事务,按说二个多小时的车程,母亲可以经常回家看看,但她舍不得来回的路费。

母亲为我牺牲了家乡生活的熟悉和安稳,每个月的工资几乎悉数给我做了生活费。每次父亲离开我们回家时,我默默地送他,他很疲惫,家里没有了女主人,也不知道饭菜如何将就?衣服谁来洗?

他多数时间和我谈将来生活的美好,母亲的辛苦,并为我的将来描绘美好的蓝图。但他从不提及自己的痛苦和疲惫。

有时,我们坐在马路边上等车。他抽着烟,任烟雾袅袅,把自己的忧心掩藏在缥缈的烟雾之中,大家都不说话,车子过了一辆又一辆,他不上车,为了能和我们多呆一会儿。实在晚了,他坐上车,挥挥被香烟熏黄的手指,背过头去,直到汽车消失在远方。我知道他在用心看着我们,我很内疚。

后来,精明的母亲看到了小小的商机。每日幼儿园放学,孩子们都要买零食。于是,在幼儿园门口支起了一个小摊子,从超市买些孩子们喜欢吃的零食,做起了小买卖,生意一直很红火。我也帮着去超市买过几次货物。后来被幼儿园叫停,说是影响不好,也只有作罢了。

等到我毕业的时候,由于长久地劳作,与油烟打交道,母亲的手已经没有刚来工作时的样子。尽管母亲还可以照旧做出香甜可口的饭菜,然而,她的双手的粗糙带走了她生命中4年辛勤的日子。

回家后的母亲依旧热爱她的厨房,热爱为大家做丰盛的饭菜。她的双手没有了以往的样子,她的眼角额头沁出了琐细的皱纹,她依旧是我的母亲。为我们奉献了一生的母亲。

幼时栽树为纳凉,熟时硕果两茫茫。经年辛勤为儿孙,鬓发悠忽结雪霜。

浮生的优美散文

三哥进城打工了,真让人意外。在我的印象中,他是个只会耍嘴皮的人:让他摆台子作知客倒是很在行,家里家外干活却总是喜欢偷奸耍滑。

小城的路,动辄砸了重修,也不知当初是怎么规划的。老远看见十字路口竖起个大牌子,边上站着个手拿小红旗的工人。莫不又是在修路?抵近一看,果然!正丧气间,车窗响了,摇下来一看,下巴差点掉下来;“这不是三哥吗?”

我连忙下车;三哥,你怎么会在这儿?三哥也是一愣,认出人来,眼神中稍闪过一丝窘迫,马上恢复常态;“五兄弟呀,搞得不认得了,哪里去潇洒?”三哥,还是这么风趣!在家不是挺好的,怎么干上这营生了?三哥哈哈一笑;“老哥这不是落魄了吗,混口饭吃呗!”不至于吧,肯定是出来图清闲的。“你等等”,他喊过一个工友,指着我说;“这是我兄弟,老没见,你帮着看会,马上来。”

“怎么老不见回家,是不是把老屋的乡亲都忘了?”他点燃一根烟,汗水顺着纵纹一层层往下滑落。脸已不似当年白净,变得黑黄。我递给他一瓶水;瞎说,哪年不回去几趟!我前几天还回去呢,你总是不着家,当然见不着。他嘿嘿一笑,显得有些尴尬;“孩子们有些不待见,出来赚些钱,度用方便些,也不用谁看脸色了。”我一声叹息,不知何言以慰。闲扯几句,留给他电话号码,说;有空打电话,这段时间有闲,过来喝两盅。三哥马上高兴了;“好的好的,一定叨扰,你先忙去吧。”

三哥在我那块可是个名人,吹拉弹唱,样样在行。每年夏季摆竹床阵时,他都是当仁不让的主角。特别是二胡,二泉印月、梁祝……拉得如泣如诉,引得一群小女孩不时叫好,他也就愈加兴奋。每次乡上来干部,村部总是让他陪同,以免冷场,确实有些才干。

三哥年纪也快六十了,行三,但因为人散漫,多交际,故三哥之名得以叫响,以至于成了实际名字,小毛头如此称呼他也不以为意。听说三哥年轻时喜欢摆谱,也无论腰包是否撑得起门面。既然这样,受些教训似乎不可避免。

根正苗红,说的就是他们这种人。老辈人讲,他的母亲在旧社会是吃了很多苦,所以解放后得了实惠,又因能说会道:极会诉苦,当了妇联主任。藉此福荫,他又嘴甜,驻村的领导推荐,他当上了邮递员。在那时农村人眼里,这无疑是极体面的工作:轻闲,有活动钱。可惜的是,他喜欢交结人,工资时常是入不敷出,以至于后来打起了汇款单的主意,结果锒铛入狱。幸好母亲的哭诉,那时候法律又不甚严谨,轻判了。尽管如此,刑满释放,村无大路,他还是从前山爬回家的。一米八几的大个子剩不到一百斤。

邮局是不会再要他了,只能务农。吃一堑长一智,对一般人来说,该踏实了。一开始他确乎如此,身体好起来后也按时出工。但是,他能言善辩,会哄人的本性依旧,再加上仪表堂堂,没多久就当上了小队长。如此一来,他的体力活自然是免了,劳动间隙的插科打诨,农闲时候组织个什么活动,都是其内分之事。

如果没有后来的分田到户,他的幸福日子将是多么的安静祥和!天不遂人愿,该来的终归是要来的,人们都说三哥怕是要下架子干活了。指使惯了人的人,指挥不了别人还指挥不了自己老婆孩子?他依然过得滋润,秧苗打到田里,他也是必须喝两盅,再眯个午觉。

虽然如此,他还是缺钱花:别人农闲时会找点生钱的路子,他却走亲访友不亦乐乎,还对捞鱼摸虾者嗤之以鼻。平时潇洒,可一到年关就原形毕露,总是找人借,信誉又差,渐渐地到后来,就算他说得天花乱坠,也无人借他。

有些事做下了,也不一定就是这人如何不堪:逼得没法子。有一年,腊月二十九,他还家无片肉。四处借不着的他只好不孝,到街上骗屠夫说母亲去世,说出自己哪儿哪儿人,叫什么,还找出熟识的人作证。屠夫开档做生意,那个村子没去过?不怕他跑人,何况还有担保?于是赊给他二十斤肉。屠夫自然是想赚钱,三哥嘴里自然是不会赖账,每次来他都笑脸相迎,连声道歉,说得屠夫都忘了来干什么。据说后来屠夫厌烦了,没再来。

他家和我老屋前后,很早就认了我母亲干妈。我总认为他喜欢占些小便宜,常在母亲面前表示不屑。而母亲常是压制;“每个人都会有毛病,也会有优点,不可苛刻求全。”而我依然看不到他有何优点,直至后来发生的一件事。

那已经是分单干十来年了。抗旱看水是个优差(防止垒砌的新水坝漏塌):坐在树荫下吹风,抵了摊工还有补贴,他自是不会错过。小水库,僧多粥少,下游那么多村子排队等候,于是有的仗着村子大用强。三哥嘴皮子再好,也说不过干旱逼出来的火气,动手也就不可避免。本来,单干后为公家事谁都往后躲,可他不。据目击者称,他用一把铁锨逼退十几个人几次,硬是没让他们动水坝。放水的小时数镇上是规定死了的,水坝一倒,几十个人工白费不说,下一个轮回没到恐怕水库已经见底了。浑身泥水就剩白牙黑眼珠的三哥,当村镇两级干部赶到时,还英雄似地持锹站在水坝上,大有一夫当关之豪气。

三哥虽说有诸多毛病,但不可否认,是个热心肠。那年月,常有卖艺的走乡串场的。因外地人的缘故,受冷落是自然的,他却不见外,初次见面就招呼人家吃饭,还不厌其烦的帮忙招场。虽然没有报酬,他却不亦乐乎,跑前跑后自家事情一般,以至于河南好些杂耍的艺人都知道三哥,来此地,必去拜访。

听说有一次,卖艺人的丫头玩杂技失误,摔下了两层桌子,是他连夜帮着送进区卫生院,拍胸脯作保,才接上腿骨,否则残废也未可知。至于他是否有偿还医院的费用,不得而知,但就此和卖艺人结下了干亲家却是真的,前些年还在走动。

三哥也有心病,和他同时进邮局的,甚至晚些的,都局长科长了。街上遇见,脸上也觉难堪。每每和人说起,谁谁多么不如自己,现在怎么怎么的好了。言语间满是失落、悔恨。但是靠啃土疙瘩,何日能挺直腰杆呢?

机遇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这话确实不错。农村别的没有,粮食却多。有一年东北水稻遭荒,而本地又丰产。日夜寻找发财之道的三哥,闻此信息,如获至宝。此信息乃其二哥所透,二哥名声不错,于是假二哥之名,用后付款的方式收了几万斤稻谷,装了几个火车皮。此一趟下来,三哥肿了,还清了所有的欠账,还轮着翻请客。有钱了,谱当然是不能不摆,据说不再回家住了,包了宾馆。

谱太大终究不是好事。干起粮食买卖的他从此不再亲自押车皮,而是飞机伺候,白手套只带一次,脱下就扔,热衷于听别人颂扬的话。这样的.人容易丧失警惕性:好话听起来受用,后来想起来却锥心的痛。终究是被别人摆了一道:货到车站他还在宾馆睡觉,货被人截跑了。

都以为三哥从此灰溜溜的趴下了,想不到的是他依然故我。在不被追债的时候,照样高谈阔论。当别人以此奚落他时,他不像孔乙己会脸红,反而说;“我尽力过,经历过,这辈子够了,你有资格这么说?说不定某天又东山再起!”

三哥虽说不甚踏实,却也做过有见识的事情,那就是极力供大侄子读书。长兄夫妇早逝,三个侄子侄女是在他的名下长大。说不好是谁活养了谁,但对大侄子读书却从不含糊,也为此到处借钱。这点村人都还是称道的。

许多年过去了,东山再起慢慢就不提了。可有些事情却不能不摆上日程。三哥膝下俩女一儿,丫头好说,总归是人家的人,无需许多花费。可小子不同,你不给他做点什么,将来的日子能好过?儿子渐渐大了,言语中也有了不逊。也是,人家都是小楼昨夜又东风,他家却透过瓦片窥嫦娥。平素也无积蓄,猛然间哪里能建起房屋。三哥使出浑身解数,东挪西拆,再加上几个侄子看不过眼,帮衬帮衬,也好歹盖起了平房。

那段时间听说三哥确实下了把力气,男人嘛,总还是要拿些东西见人。跑到东北搞建筑,在我们那儿是极其常见的,而他大侄子上大学学的就是土木工程,于是跟着侄子踏实了一年:也不过动动嘴皮。侄子自然不会亏待他,小兄弟结婚的费用全包了。

放假时回家,母亲也提起过他,说是变性子了,比以前肯吃苦。以前没亲眼见,总是不信,这回见了,我却生出许多感慨。三哥虽说没什么建树,却也是人生起落几次。撇开他的懒散不说,他乐观,豁达的心态确实比许多人要强。说他脸皮厚也好,说他没心没肺也罢,嘻嘻哈哈的活过眼前,也没什么不好。

我想,如他所言“他是生不逢时”,就他那张嘴,要是赶在年轻,开个什么婚庆公司,考个律师什么的,也许能有亮点。但他也是偶尔感叹两句,大多时候是快乐的。不像我们,什么都想很远很多,生怕有什么遗漏:凡事总控制不住的患得患失。几多揪心几多愁!快乐又在哪儿?

三哥的生活态度在我看来,也有可取之处。无论风来雨来,你想怎么吹,怎么淋,我管不了。可我快乐,你也管不了:总不可能永远都是阴雨天吧。走过了,见过了,风景谁也不能揽入怀中。简单点,更快乐,穷人富人,其实没什么两样。

茶味人生的优美散文

我喜欢茶,略带点苦味,经开水滚烫沸水煎熬,叶形舒展香味十足,唇齿间淡淡的香味余味无穷。不仅能满足文人墨客的雅兴,又能作为管理学经典教材,直观展示人力资源管理中选人、留人、育人、用人和考核评定的基本标准。

茶本草木,从茶青采摘开始,要经过发酵,凋萎,静置,搅拌,发酵,杀青,揉捻和分装八道基本工序,茶的色香味才会充分形成。通过不同程度的发酵形成层次不同的味道,但是茶汤的颜色与香气却是同步在提升。当然,名茶龙井除外。茶的发酵就是放在空气中任其氧化,并不需要填加任何物质。这跟我们人的成长何其相似,我们从学校毕业后,就需要放在社会上任其氧化,不需要过多外加干预。无论你是专科毕业还是本科研究生博士生毕业,都必须经过同社会充分接触才能达到第二个工序凋萎。凋萎就如职业生涯的瓶颈期,没有谁能在工作中一帆风顺。是室内凋萎还是室外凋萎,要看你是内向型还是外向型。当然,也要看机会和时运。我们有时候会盲目崇拜,内向型羡慕外向型外向型嫉妒内向型,很少静下心来内省自己。甚至内向型人努力做外向型人,白白浪费自己的个性。当然,到了一定程度和年龄,你就会作不下去了,毕竟人还是自然成长才能活力外现。你可以欺骗别人,但你很难欺骗自己。我们可以适度努力,但不要生硬扭曲自己。这样的自然人生,才能活出本色和本味。这个阶段,我们的个性慢慢彰显,你才能是你自己。

你只做自己,远不能出品。这时候需要静置凉拌,等你所有的虚荣和侥幸都被生活挤干后,还需要不断的搅拌。在《职来职往》的舞台上,马丁有一句有名的语录,叫我们需要干货。只有经过坐冷板凳和不断与人较量,我们才能经得起考验。经得起考验,才能内化品性,外现智慧。在同一层次上的牛人很多,大家不动声色看似和平相处,必要时被现实无奈搅拌融合,层次高下优劣曲直昭然若揭。高手过招才是真正艺术人生,这个时候是人生年富力强的阶段。但是,离大用还有一大半的`路程。

茶叶继续在发酵,青年不断在成长。我们的色香味愈来愈浓时,就该到杀青阶段了。茶色不是越红越好,也不是越绿越好。就像我们的姿色,不是必须要清纯还是老道。在光阴里发酵成什么样,就呈现什么样。上天给你什么,就享受什么。菜香、花香、果香和糖香都是不同风味,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美味标准。发酵越充分,口感越重,味道越浓烈。有人喜欢清新小萝莉,有人喜欢千年白狐,有人喜欢周冬雨,有人喜欢舒淇,有人喜欢谢霆锋,有人喜欢陈道明,都是根据自己的口感品味而定,没有好差优劣之别。

准备赴任时,就要对此人有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位。在制茶过程中叫杀青,所谓杀青,就是利用高温,杀死叶细胞,停止发酵的进行。人在这个年龄,就像出了窑的砖,型已定。我们心目中那些可做可不做的事,会选择不做;那些可交不可交的人,会选择不交;那些可发不可发的脾气,会选择不发。对这个世界有一个温和圆润的回应,基本不会大起大落,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在本我中回旋,自我和本我基本重合。就像电影的拍摄,到了杀青阶段,各方面的程序工作基本告一段落,不会有大的改动了。杀青如成人礼。是炒是蒸还是烘,都要经过长时间的煎熬。在煎熬中自得其乐,及时行乐。亦舒在《花解语》说:“人一定要受过伤才会沉默专注,无论是心灵或肉体上的创伤,对成长都有益处。”在制茶过程中如果说发酵静置和搅拌是自然成长的话,那杀青和揉捻就是外力打造。就如我们作为人,经受严寒酷暑风吹日晒只是自然成长,忍辱负重以苦为乐才能对自己的人生进行杀青。我们的喜怒哀乐统统自我消化,把自己所有的情绪脾气都揉捻成幸福样子,方可出门见客。小时候看见妈妈背过身去擦眼泪,转过身来开心微笑,觉得不可思议。看到别人家的日子好过,别人家的孩子幸福,其实都是表象。就像美国励志大片《幸福来敲门》里的男一号在片头看到的那样,纽约街头满大街的人都是幸福的模样。

越是好茶,越是讲究风水土质,越需要在恰当的时间摘取,越需要摘取恰当的枝叶,以恰当的方式程序打造。当然得有恰当的人来品味,细细来品,慢慢来用。茶具和茶艺,如同茶馆和茶文化一样,是在茶经里升华茶道里优化。品茶读人生和所有的艺术品鉴赏一样,需要经验和历练,在光阴里缓缓斟酌。

美由心生的优美散文

穿梭在繁弦急管、灯红酒绿的世界里,愈来愈多的人向纸醉金迷的生活投去渴望的目光,他们迷失自我,他们手舞足蹈,他们高歌传唱,颂扬这是人生之极美。我仿佛听到天际传来寥寥笑声,是鄙夷的嘲讽,抑或是不屑的耻笑?我说呀,人不在物欲横流的汪洋中沉沦,便在清心寡欲的柔风中飞扬。美由心生,洁白无瑕。

倘若你踏破铁鞋却不曾觅得美为何物,请用手捂住心窝,细听它是否在一跳一热,这便是不假借于外物的生命之美啊。

美占据着人心的.一方不败之地,人心亦占据着美的一方不败之地。恩怨、得失、利害、成败、对错几乎算得上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而凡夫俗子却总是囿于成见,盲目地把利益捧得比天高,轻则迷失心智,深受所谓的“美”的折磨;重则生出罪孽,祸害了自己,殃及了他人。譬如新闻中经常报道的偷窃、抢劫、绑架等犯罪行为,哪件不是犯罪分子出于自身的利益而头脑发热所做出的?朱光潜先生认为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能做入世的事业,那么,是否出世的精神就是走向事业巅峰的通行证呢?

出世的精神是一种对于人生的态度,或谦虚,或励志,或不求回报……这不仅是人们传统观念里禅者的精神,更是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应努力达到的目标。这要求我们要端正自己的三观,扶持内心的审美。苦心耕耘,汗水定不会徒然挥霍;呕心沥血,该来的便迟早会来。

毫不夸张地说,现世是张利害网,兜兜转转中难免有急功近利之人会绊倒。三观端正之人,洁净无瑕,自然不受利益的束缚;三观扭曲之人,唯利是图,恐怕跌倒后逃不过鼻青脸肿吧。人呢,需要自己每时每刻把持住利害这把杆秤,协调好万物间的关系,彻洗自私自利的心眼。要知道,跳出利益束缚,才是纯粹美呢。

爱默生说过:“尽管我们走遍全世界去找美,我们也必须随身带着美,否则就找不到美。”是啊,我们得给予美尊敬,它才会回报我们美感。日常的每一天,我们活的快乐如歌,这是情绪美的蔓延。野草的燃烧,没有尽头,这是生命美的四射。美感的培养,似一个觅食的过程,需要耐心和发现美的眼睛。当你找寻到美并拥它入怀之时,你便也领悟到了人生的哲学。

正如林清玄所说:“心美一切皆美。”美由心生,心美则万物皆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