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养老问题调查报告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老龄人口的过快增长已经给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一些不利的影响。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大陆总人口数已达13.39亿,60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3.26%,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近年来,为了解决各种复杂的老年问题,国家颁布了许多社会福利政策,目的是不断地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和体系,使老年人群体老有所依、老有所靠。根据这一问题,本公司进行了一次全国范围内的抽样调查,以北京和上海两大城市为例,共有706份问卷,其中北京市有403份,上海市有303份。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整理和分析,我们了解到了一些有关养老问题的真实状况:

1、是否担心自己今后的养老问题

担心和不太担心可以说是各占一半,有将近43%的人对自己今后的养老问题有所担心,57%的人不太担心或尚未考虑养老问题。从所获得的数据可以看出,在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大城市,人们对自己今后的养老问题并不是很担忧。一是北京上海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完善,医疗卫生设施更发达;二是北京上海的养老机构非常多,并且有完善的养老保障制度做后盾;三是在北京和上海工作生活的人要面对的其他方面的问题(譬如说房价问题)比较多,因而养老问题属于次要;四是北京上海适合年轻人打拼,许多年轻人选择年老后退居二线城市。

2、选择的养老方式

在这一问题上,选择有子女抚养的居家养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以及公立养老机构占多数,也有少部分人选择其他的养老方式。总体而言,养老方式的选择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各种各样的养老方式给了人们更多的选择。可见,人们对未来的养老有了更新的认识,不再死守着家庭养老和养老院等单一的养老概念了。同时,随着北京上海等地社区服务中心的不断发展和壮大,使得老年人的生活更

加丰富精彩。

3、赡养老人的意识

当今的社会,人们的压力越来越大,不但要考虑自身职业的发展,还要顾及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生养小孩赡养老人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根据数据显示,将近一半的人不愿意把老人送进条件较好的养老院,尊重父母意愿的接近30%。被问及自己未来赡养老人的压力时,有36%的人认为压力大,25%的人认为压力较小,37%的人选择没什么压力或没考虑过。可见人们赡养老人的意识日渐淡薄,许多人不愿意负起赡养老人的责任,认为赡养老人会加重经济等各方面的负担。由于计划生育导致独生子女的增多,“4+2+1”模式的家庭越来越多,所以人们将面临经济上、时间上等诸多的养老问题。同时,人们对赡养老人的概念也比较模糊,赡养老人不是只把老人养活,二是要悉心照顾老人,周到的考虑老人物质精神上的各种需求和需要。近年来,空巢老人越来越多,他们在精神上的孤独寂寞是不可想象的。许多空巢老人并不缺少物质上的东西,而需要在精神上给与帮助和照顾。而许多人尤其是年轻人不但没有赡养老人的意识,甚至还出现了啃老的行为。

养老问题是每个人都需要考虑的问题,也是民生问题,而养老问题所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日趋严重。虽然国家一直在加强社会保障方面的工作,但效果并不是很明显。针对以上调查结果,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适当延长事业、企业单位人员的退休年限,延长劳动者的工作时间。

2、完善医疗卫生保障体制,使老年人的身心更加健康,鼓励老年人继续为社会服务。(如:国外的空姐都是年龄大的人,香港的出租车司机老年人居多。)

3、不断地开拓更多的养老方式,根据不同的家庭环境和经济条件,提供不同种类的与之适合的养老方式,有效地节约社会资源,做到因地制宜。(如:日本号召老年人发挥“余热”,美国提出“家园共享”结伴养老,英国采用异地养老,德国实行养老保险“转摊法”等。)

4、不断地完善社区服务中心,扩大社会工作者队伍,支持民间NGO组织的发展壮大,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精神娱乐方式。

第2篇:养老问题社会调查报告

养老问题社会调查报告

养老问题社会调查报告

这个假期,我来到了XX市XX区敬老院,看望了那里的老人,给他们送去新春的祝福,还送上了营养品,并与他们亲切交谈。通过与他们的谈话,我了解了老人们过去的生活和工作情况,也了解了他们现在的养老情况。

住在这所敬老院里的老人们大多在70岁以上,他们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被送到敬老院来(这与我以前在其他敬老院了解的情况也是一致的),如子女不在身边无人照顾;身边亲人大多已过世,孤身一人;一个人待在家里太孤单,想有人能够陪伴。从她们的口中,我大致了解到过去老人们的生活状况。建国初期,绝大多数年轻人都没有文化,但迫于生计,只能外出干些体力活或技术含量不高的工作,如在织布厂工作,生产烟草等。由于当时人们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即使是在城市,生活物资供给一样严重不足,大部分人最大的希望便是能吃饱穿暖。因为条件有限,许多人不能去上学,只能利用空闲时间去夜校读书识字。生活在乡下的人,为了能去学校读书,冬天里也穿着草鞋踩着冰雪去几公里甚至十几公里外的地方求学。路上饿了就吃从家里带的生红薯或其他干粮充饥,要是遇上荒年,就吃路边生长的野菜,生存条件极为艰苦。

现在这些老人们的孩子都长大了,都成家立业了,他们被子女送到敬老院来更多的也是一种迫于生计的选择。在我所了解的老人中间,绝大多数人的子女都只在缴纳生活费时才来看望一下老人,顺便购买一些物品,见面交谈的时间也不会太长,真正关心老人生活起居细节的更是少之又少。子女们普遍对父母们的生活情况关注较少,以为把老人送到敬老院就万事大吉了。更有甚者,子女之间互相推卸养老责任,只顾自己享乐。这种情况着实令人心痛。

在与老人们的交谈过程中,我发现很多老人口中都会说只要自己的子女过得好,自己怎样都无所谓,只要儿女们心中都有自己的父母就行了,他们来到敬老院生活至少还有人可以一起生活、说说话,陪伴他们度过晚年,这比孤单一人待在家里好。我注意到,每当老人们说起自己的家、自己的儿女时,他们的脸上、眼神中总会流露出温馨、留恋、幸福,甚至泪眼婆娑。由此可见,老人们的内心深处是非常渴望回归家庭、渴望亲情的!的确,老一辈人为我们新中国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在过去所经历的苦日子值得我们年轻一代人永远铭记,我们要感谢那些为我们创造现在美好生活的前辈们,并以他们为榜样,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树立回报社会的意识,努力学习,争取成长为祖国的栋梁之才,不辜负老前辈们的期望。

然而,伴随着时间的流逝,老一辈已相继老去,庞大养老群体的出现成了一个十分现实的社会问题。即使我国正加大养老保障制度的完善,但这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因为老人们缺乏的是家庭式的关心和温暖。当孩子们事业有成之时,都想着如何对自己的父母好点,让他们过上安享晚年的生活。殊不知,又有多少人真正可以在父母的有生之年好好的服侍他们一回?又有多少子女知道老人们心中的渴求?

我认为,传统“养儿防老”模式虽然受到现实的挑战,但是,“养儿防老”的传统并没有过时,并且永远不过时。解决养老的问题,除了政府要加大养老资金的投入以外,还要解决一个“良知”的问题。“养儿防老”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孝敬老人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父母辛苦地养育子女,当父母老了的时候需要子女们照顾的时候,子女们应该尽最大努力承担起照顾父母的责任,而那些推卸养老责任的子女应该遭到良知的谴责。倘若子女养老养成了一种社会风气,每个人都真心实意地为老人着想,那么,国家的养老制度也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反之,最好的养老制度也温暖不了老人的心。

第3篇:养老问题社会调查报告

养老问题社会调查报告

养老问题社会调查报告

这个假期,我来到了XX市XX区敬老院,看望了那里的老人,给他们送去新春的祝福,还送上了营养品,并与他们亲切交谈。通过与他们的谈话,我了解了老人们过去的生活和工作情况,也了解了他们现在的养老情况。

住在这所敬老院里的老人们大多在70岁以上,他们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被送到敬老院来(这与我以前在其他敬老院了解的情况也是一致的),如子女不在身边无人照顾;身边亲人大多已过世,孤身一人;一个人待在家里太孤单,想有人能够陪伴。从她们的口中,我大致了解到过去老人们的生活状况。建国初期,绝大多数年轻人都没有文化,但迫于生计,只能外出干些体力活或技术含量不高的工作,如在织布厂工作,生产烟草等。由于当时人们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即使是在城市,生活物资供给一样严重不足,大部分人最大的希望便是能吃饱穿暖。因为条件有限,许多人不能去上学,只能利用空闲时间去夜校读书识字。生活在乡下的人,为了能去学校读书,冬天里也穿着草鞋踩着冰雪去几公里甚至十几公里外的地方求学。路上饿了就吃从家里带的生红薯或其他干粮充饥,要是遇上荒年,就吃路边生长的野菜,生存条件极为艰苦。

现在这些老人们的孩子都长大了,都成家立业了,他们被子女送到敬老院来更多的也是一种迫于生计的选择。在我所了解的老人中间,绝大多数人的子女都只在缴纳生活费时才来看望一下老人,顺便购买一些物品,见面交谈的时间也不会太长,真正关心老人生活起居细节的更是少之又少。子女们普遍对父母们的生活情况关注较少,以为把老人送到敬老院就万事大吉了。更有甚者,子女之间互相推卸养老责任,只顾自己享乐。这种情况着实令人心痛。

在与老人们的交谈过程中,我发现很多老人口中都会说只要自己的子女过得好,自己怎样都无所谓,只要儿女们心中都有自己的父母就行了,他们来到敬老院生活至少还有人可以一起生活、说说话,陪伴他们度过晚年,这比孤单一人待在家里好。我注意到,每当老人们说起自己的家、自己的儿女时,他们的脸上、眼神中总会流露出温馨、留恋、幸福,甚至泪眼婆娑。由此可见,老人们的内心深处是非常渴望回归家庭、渴望亲情的!的确,老一辈人为我们新中国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在过去所经历的苦日子值得我们年轻一代人永远铭记,我们要感谢那些为我们创造现在美好生活的前辈们,并以他们为榜样,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树立回报社会的意识,努力学习,争取成长为祖国的栋梁之才,不辜负老前辈们的期望。

然而,伴随着时间的流逝,老一辈已相继老去,庞大养老群体的出现成了一个十分现实的社会问题。即使我国正加大养老保障制度的完善,但这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因为老人们缺乏的是家庭式的关心和温暖。当孩子们事业有成之时,都想着如何对自己的父母好点,让他们过上安享晚年的生活。殊不知,又有多少人真正可以在父母的有生之年好好的服侍他们一回?又有多少子女知道老人们心中的渴求?

我认为,传统“养儿防老”模式虽然受到现实的挑战,但是,“养儿防老”的传统并没有过时,并且永远不过时。解决养老的问题,除了政府要加大养老资金的投入以外,还要解决一个“良知”的问题。“养儿防老”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孝敬老人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父母辛苦地养育子女,当父母老了的时候需要子女们照顾的时候,子女们应该尽最大努力承担起照顾父母的责任,而那些推卸养老责任的子女应该遭到良知的谴责。倘若子女养老养成了一种社会风气,每个人都真心实意地为老人着想,那么,国家的养老制度也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反之,最好的养老制度也温暖不了老人的心。

所以,我呼吁全社会的人都来关心养老问题。如果每个人都有一颗孝敬老人的心,那么解决养老的问题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只有人人都唤起自己的良知,才能让老人们真正实现老有所依老有所养,从而促进整个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第4篇:关于养老问题调查报告

关于养老问题调查报告

九成以上的人现在担心养老问题,57%的人觉得养老“得靠自己另外攒钱”中国人历来讲究“老有所养”、“老有所乐”,但谁来养、怎么乐,在第一代独生子女进入婚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却还很不健全的今天,越来越成了一个问题。

日前,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田成平公布了养老保险新方案,把人们私底下对养老问题的隐隐担心一下子升级为公共话题。田部长耐心细致地解释了半天,想在年终前给大家送个利好消息,但公众对自己晚年生活的担心却丝毫未见释然。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和搜狐新闻中心联合实施的一项网络调查(截至发稿时共有4736人参与)显示,人们对仅靠养老金维持退休后的生活普遍缺乏信心,57%的人觉得养老还得“靠自己另外攒钱”。中国传统文化一向崇尚“多子多福”,而这“福”便来自“养儿防老”的观念。然而今天,对于生活在城镇的人们来说,靠这一方式安度晚年已经不“主流”了——根据本次调查,现在还持“养儿防老”观念的人已经不到4%。考虑到本次调查是通过网络进行,而“触网”人群多半是非农、城市、年轻人,因此只能说,这一结果代表了年轻居民城市化的养老观念。

不指望孩子,人们对退休之后生活的信心建立在哪里呢?

35%的人相信“现在每月交养老保险,到时候肯定有保障”,更多的人则认为这事儿真是说不好。本次调查中,92.1%的受访者对自己“走不动以后”的生活感到焦虑,而37%的人认为退休后自己生活水平将“严重下降”。

人们的担心来自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现行制度下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处于空账运行状态,在职职工所缴纳的养老金不得不用来支付当期的退休金。2023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前部长郑斯

林曾经透露,目前我国养老金缺口达2.5万亿,相当于我国一年国民经济总收入的三分之一。另据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显示:在一定假设条件下,按照目前的制度模式,2023年到2075年间,中国基本养老保险的收支缺口将高达9.15万亿元。因此,未来会怎样,公众并没有十足的把握。

其次,退一步讲,即便足额拿到了养老金,但生活水平比起退休前肯定会下降不少。有人做过一个计算:假设某人平均月薪5000元,养老保险缴费期限为15年,那么此人退休后,每月可领取养老金1000多元。如果在职时工资还不到4000元,那么15年以后拿到的养老金就肯定在千元以下了。

上个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养老司司长焦凯平借着《东方早报》采访的机会,出面保证“改革绝不会以牺牲职工待遇为代价,职工退休后领取的养老金标准不会降”。但在本报记者调查时还是有受访者表示,即便未来社会的平均工资还不能确知,但是“如果真的只有这点钱养老,肯定是有问题的”。

求人不如求己。调查显示,57%的人认为如果年老时还要过“有点面子”的生活,就得从现在开始攒钱。“自己口袋里有钱,才不怕打雷下雨”就是一种最普遍的心态。至于这笔钱的多少,据《东方早报》的一项1693人参与的全国调查表明,39%公众觉得如果手里有10万~30万元的存款心里就不慌了,另有8.7%的人觉得这笔钱“不能低于50万元”。

面对此种未雨绸缪的心态,有关专家已经建言,无论中国将来养老保险体系的结构如何,现在的当务之急都是恢复养老保险体系的信誉和资金的可行性。毕竟“一个运行良好的现代社会不可能放弃养老保障”,如果人们普遍对养老金能否维持一个体面的生活表示怀疑,那就说明这项改革还没到位。

更有受访者表示,他之所以对养老金没有信心,更多的是因为对社保基金的管理不放心。“我宁愿每月自己在储蓄罐里放上50元,也不愿意交养老保险。”

世界银行曾经有个建议,考虑到预期寿命的增长,中国要解决养老问题,调高男女法定退休年龄或许是适宜的,而建立一个透明的调整养老金水平的方法则势在必行。这只是点到了中国养老问题的一部分,因为在农村居住的大部分人,至今还没有纳入到任何保障体系中来,更别说透不透明或者领到的养老金能不能

过个舒服的日子了。

中国的养老保险如何取信于民,真正发挥社会保障的作用,可说是对政府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诚意的最大考验。

第5篇:社会化养老问题调查报告

“我的中国梦”大道之行也之 社会化养老问题

——岳阳市区敬老助老社会问题调研报告

背景:根据《湖南省第二届大学生“走读‘美丽文化乡镇’”活动的通知》、《关于开展2023年全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通知》;为积极响应学校暑期“三下乡”的要求;这个暑假,我们一行利用闲余时间去了湖南省岳阳市区的老人疗养院和颐养院,调研了相关老人群体的生活现状;岳阳敬老助老的情况以及社会力量在养老问题上做出的努力和贡献。并整理写成此稿,希望能对于岳阳市的养老问题有一个管中窥豹的作用,能够更加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和关注,并采取更多的更有效措施,从而达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共同建设和谐社会的愿景。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老年人在社会人群中的比例逐渐增大,特别是“

四、二、一”现代家庭结构已经显现,很多老年人过着孤寡的生活,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和难点。老年人的赡养、医疗保障、社会服务等问题的日益凸现,必将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诸多影响和挑战。可以预计,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养老问题都会成为政府部门工作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敬老助老?阻碍岳阳市区老人安享晚年的主要问题又有哪些?我们该怎样做才能切实帮助老人?本文就以下问题进行调查说明。

关键词:湖南省岳阳市、养老机制、颐养院、敬老助老、专业护理人才、社会养老、老年服务

二、调查报告

研究目标:

1、通过我们探访的岳阳市国泰阳光老年服务有限责任公司的具体情况,以及疗养院的实地走访考察,询问老人与护理人员的生活情况,国家政策的落实情况,以及老人们希望得到怎样的护理。

2、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湖南省岳阳市老人院、颐养院的实际情况,并参考有关学者对敬老助老问题的看法及建议,参考国内外经典案例以及国家政策,充分考虑湖南省岳阳市的地区特点,提出自己对敬老问题的看法。

研究内容:调查湖南省岳阳市有关养老的政策、实行情况及国内外其他地区养老的政策、实行情况。

研究方法:调研式、访谈式、文献式等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湖南省岳阳市国泰阳光老年服务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