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或认为孝敬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这种说法固然正确,但需弄得事情的本质。我认为孝敬父母分为以下三个理由。

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这是选自《孝经》开宗明义第一中的一句。孔子把其放在第一位,可见其重要。我们要孝敬父母,因为我们的身躯、肢体、毛发及皮肤无不从父母那里得到。

孙思邈,著名的医学家,所著《千金方》经载了八百多种药物与三千多个方子,后称“药王”。

幼时孙思邈父母有病,父亲得了“雀目症”,母亲得了“大脖子病”,他立志把父母医好。十二岁时在中医张七伯家学徒三年后离家四十里远的铜官那里学习一年,两位师父无一会治父母的病,但他没有放弃寻找名医。后得知陈元医生会治,便立马驱车从家乡秦岭赶往四百余里外的长白山,终于学成,治好父母亲的病。后孙思邈已在其著作《备急千金要方》中说道:“君亲有疾不能疗之者,非忠孝也。”这就是孙思邈“亲有疾则疗之”的孝。之后孙思邈把对父母的孝,转化成对大众的博爱,并运用到其医术中,这也就是他在《大医精诚》说道一样:“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责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智愚,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

父母亲养育我们,父母的身体不好,我们就应竭尽全力地尽孝,不辞劳苦。但如今的一些中小学生,父母要求帮忙倒杯水,捶捶背也觉得烦。更有甚者顶撞父母曰:“我凭什么帮你做”。若是其读过《孝经》,便知道这是违背孝道,严厉禁止的行为。质言之,我们是父母身上的一块肉,身体流着父亲的血。孝敬父母是我们应尽的义务。

二、孝不分贵贱,孝没有条件。

无论是天子到庶民,无一不维持着“孝”,几千年来,不能改变。以及孝没有条件都体现了孝所具有的一致性。

二十四孝子中的王祥,晋朝人,早年丧母,父亲过继。据记载是:“继母朱氏不慈,父亲数谮之,这样说来,王祥不仅没有母爱,连父爱也给其继母说没了,但有一天,其继母想吃鲤鱼,时值冬天,天寒地冻,河面上结了一层厚冰,于是王祥解开衣服,用胸膛爬在冰面上,想用自己的体温化开冰面。记载是:“冰忽自解,双鲤跃出”,王祥便“持归供母”了。

别人可能认为这是假的,但我们要深究的不是故事的真假,而是其本身蕴含的道德、寓意及精神。这故事便说明了一个道理:孝是无条件的。并不是以“你对我好”或“你为我做什么”这样的条件去做事,但如今的一些中小学生是动不动便有这样的想法,更有甚者,当父母没有按时给留学的他寄去学费时,拿刀捅向母亲。这样的畜牲和败类确实是应该读一读《孝经》。质言之,我们说真正的孝是无条件的,即有条件的,物质的孝是虚假的、伪恶的。

还有一个是孝不分贵贱。《孝经》在人章第六即说:“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可如今中小学生,以“我是学生,很忙”或“我是学生,任务是好好学习,将来给父母好房子,好车子便是孝了。”云云借口,托辞父母的要求。但无论你是学习或工作,学生乃至主席,也都要从小事尽孝,光是物质的孝不是孝。

三、感应。

那鬼神显灵。说白透了,便是不孝遭天遣。别人说这是封建迷信思想,但历史上因不孝而暴死、猝死的例子也不在少数。《孝经》亦说,“天地明,神明彰矣”。虽如此,但我认为应还是一、二点站得住脚了。

当然我们是该尽孝亦应该随机应变,如第一点,若是曹操当年真是因为自己违反军规而自刎的话,会使更多百姓陷于苦难之中,于是他便以发代首,亦算是惩罚了。还有比如说《孝经》谏诤章提到“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和弟子规中的“亲有过,谏使更”一样说明了我们盲目顺从长辈也是不孝的表现。

孝,是一个几千年来人们热衷于讨论的话题。到如今孝的性质定义发生的彻头彻尾的变化,只单纯的认为买一辆好车一幢好房给父母便是孝。但实质的孝并非如此,孝要做到“居则改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改其忧,哀则改其哀,祭则改其严。”若是他们知道孝如此之“烦琐”的话,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去尽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