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作者:弓也直

3、抬头看宁静的夜空,有一颗星星向我闪了一下。但愿那不是鉴真的眼睛。

4、这个庙里的和尚,我很少见。听说他还经营其它的产业。只有一次,我打工回来晚,看到他们一家三口在堂里用饭。和尚一边喝着啤酒一边看着电视,庙里飘着烤牛肉的香味。我透过稀疏的竹林看到这一情景,心里很是感动。十几年前的禅心又一次回到了我的心里。我想我要是也能做一个和尚该有多好。不过这次,我想做的是日本和尚。

5、我在町田市住的时候,每天上学,打工都要经过一所寺庙。寺庙的名字我已经不记得了。应该是曹洞宗的一支。那寺庙占地很广,后面有一大片墓地。有时赶时间,我就会从庙里穿过。能少走很多冤枉路。庙的前后门都是开着的。经常能遇到和尚的妻子带着孩子在院里玩耍。看见我,她会很有礼貌地和我打招呼。并不介意我的突然闯入。看来敞开方便之门这一点,各国的出家人还是共通的。

6、不知是不是还存有普渡众生的愿望。

7、生活中,我很少有机会和和尚接触。除了每年初诣和尚例行公事的祈福。平日里他们好象有意无意地躲着人们的目光。毕竟身份有别,贫富差距悬殊。就好比国内的名星大款,总害怕被打劫似的。不过日本的和尚倒没夸张到雇用保镖的地步。还是按部就班地生活在城市里。

8、日本的和尚是世袭制,父传子,子传孙。一般的平民百姓没有资格参与。日本社会没经历过翻天覆地的改朝换代。和尚无一例外地都从祖上继承了大笔遗产,家有良田千顷,广厦百间。个个富抵商贾,出入开着奔驰,宝马。在高税制度的日本,和尚又是唯一享有免税待遇的一族。想没钱都难。套用我们中国的一句话。“日本和尚绝对是时代的宠儿。”

9、走在的东京街头,还经常可以看到手托钵盂化缘的和尚。他们的脸都被巨大的斗笠遮盖着,看不清面目。他们象树桩一样地站在闹市里,纹丝不动。如果你菩萨心起想要施舍给他们几个铜板,那你就错了。他们站在那儿,不是在乞讨。他们是在向世人申明,他们是和尚,不是普普通通的寻常百姓。

10、在日本人的概念里是没有虔诚这两个字的。

11、日本人的一生,从出生时信道教,婚礼仪式采用基督教,死后昄依佛教这一点。就不难窥见他们的宗教观。日本人的信仰,只不过是走走形式罢了。只要能保佑平安,不管你是耶稣还是释迦牟尼,那怕撒旦也行,来者不拒。

12、这也许和日本人广纳而善变的性格有关。

13、中国人都知道日本的佛教是由鉴真的东渡设戒开始的。虽然早先的隋遣唐遣中也有为数不少的僧侣,但取得的都不是真经,大概是出自小雷音寺。天平胜保六年(754),五次东渡<>失败的鉴真,带领随行二十四人抵达平城京(今奈良)。同时还带去了四十八部经卷。以及我至今耿耿于怀的王羲之父子的行书真迹。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分大乘小乘,至唐,分性,相,台,贤,禅,净,律,密八宗。鉴真所传佛教属大乘律宗,僧人必需持三归五戒,朝诵暮咏。应当说,鉴真的努力还是取得了一些成绩。早期的日本和尚还是严格遵守出家人的清规戒律的。直到十二世纪,由净土宗分出来的净土真宗的亲鸾开始提倡带妻修行,才逐渐地脱离了佛法本义。明治维新以后,几乎所有寺庙的僧侣都和正常人一样取妻生子了。日本现存的几万所寺庙,据说还剩四五家墨守成规的。实在是凤毛麟角,估计比马王堆出土文物还稀罕。

14、我才知道我是井底之蛙。

15、再看到那些隐映在松涛绿柏间的清真古寺,竟心生不解。不解那些身体健壮,充满睿智的和尚,因何事想不开非得落发为僧遁入空门不可。直到我来了日本,我才又开了眼界。

16、在一次次风花雪月的爱情游戏里,我一点点地拾回了生活的信心。

17、我觉得每天坐在清静典雅的庙宇中,捻着念珠儿,敲着木鱼,参悟天地玄机,不失为一种不错的生活选择。况且但凡古刹,都建在风景名胜。这也吻合我游山玩水有手好闲的秉性。后来一个大我四五岁的姑娘莫名其妙地爱上了我。我才打消了这种不切实际的想法。尽管后来又因为我的背叛很快就结束了这场同样不切实际的恋爱。但出家为僧的念头,再也没有在我脑海中出现过。

18、十七八岁时,我曾有过想要当和尚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