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的作品15篇

老舍的作品(1)

老舍作品好词好句

导读:本文是关于句子大全的文章,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好词
1、灾消难满 消灾避难
2、愁吃愁穿 真没出息
3、串通一气 大大方方
4、高车大马 粗心大胆
5、一时一刻 不大顺眼
6、自有办法 照方炮制
7、屈指算计 日夜不绝
8、另行设计 消消停停
9、年轻夫妻 诸事大吉
10、兵荒马乱 斩钉截铁
11、安分守己 照计而行
12、头疼脑热 蜜里调油
好句
1、骄傲自满是我们的一座可怕的陷阱;而且,这个陷阱是我们自己亲手挖掘的。
2、生在某一种文化中的人,未必知道那个文化是什么,像水中的鱼似的,他不能跳出水外去看清楚那是什么水。假若他自己不能完全客观的去了解自己的文化,那能够客观的来观察的旁人,又因为生活在这种文化以外,就极难咂摸到它的滋味,而往往因一点胭脂,断定他美,或几个麻斑而断定他丑。不幸,假若这个观察者是要急于搜集一些资料,以便证明他心中的一点成见,他也许就只找有麻子的看,而对擦胭脂的闭上眼。
3、将快死去的人还有个回光返照,将快寿终的文明不必是全无喧嚣热闹的。一个文明的灭绝是比一个人的死亡更不自觉的;好似是创造之程已把那毁灭的手指按在文明的头上,好的——就是将死的国中总也有几个好人罢——坏的,全要同归于尽。那几个好的人也许觉出呼吸的紧促,也许已经预备好了绝命书,但是,这几个人的悲吟与那自促死亡的哀乐比起来,好似几个残蝉反抗着狂猛的秋风。猫国是热闹的,在这热闹景象中我看见那毁灭的手指,似乎将要剥尽人们的皮肉,使这猫城成个白骨的堆积场。
4、新的旧的器物合在一处,使他想起过去,又担心将来。一切任人摆布,他自己既像个旧的,又像是个新的。
5、心是一棵树,爱与希望的根须扎在土里,智慧与情感的枝叶招展在蓝天下。无论是岁月的风雨扑面而来,还是滚滚红尘遮蔽了翠叶青枝,它总是静默地矗立在那里等待,并接受一切来临,既不倨傲,也不卑微。
6、作家必须先胸有成竹地知道了人物的一切,而后设身处地的写出人物的话语来。
7、秋山秋水虚幻地吻着,山儿不动,水儿微响。那中古的老城,带着这片秋声秋色,是济南,是诗。
8、一朵花,长在树上,才有它的美丽;拿到人的手里就算完了。北平城也是这样,它顶美,可是若被敌人占据了,它便是被折下来的花!
9、四月中的细雨,忽晴忽落,把空气洗得怪清凉的。嫩树叶儿依然很小,可是处处有些绿意。含羞的春阳只轻轻的,从薄云里探出一些柔和的光线:地上的人影、树影都是很微淡的。野桃花开得很早,淡淡的粉色在风雨里摆动,好像媚弱的小村女,打扮得简单而秀美。
10、我勉强地笑,勉强地疯狂,我的痛苦不是落几个泪所能减除的。我这样的生命是没什么可惜的,可是它到底是个生命,我不愿撒手。况且我所作的并不是我自己的过错。死假如可怕,那只因为活着是可爱的。我决不是怕死的痛苦,我的痛苦久已胜过了死。我爱活着,而不应当这样活着。我想象着一种理想的生活,像作着梦似的;这个梦一会儿就过去了,实际的生活使我更觉得难过。这个世界不是个梦,是真的地狱。
11、大概最讨厌的地方是那半白半文的文字。以文字耍俏本来是最容易流于耍贫嘴的,可是这个诱惑不易躲避;一个局面或事实可笑,自然而然在描写的时候便顺手加上了招笑的文字,以助成那夸张的陈述。适可而止,好不容易。在发表过两三本小说后,我才明白了真正有力的文字——即使是幽默的——并不在乎多说废话。虽然如此,在实际上我可是还不能完全除掉那个老毛病。写作是多么难的事呢,我只能说我还在练习;过勿惮改,或者能有些进益;拍着胸膛说,“我这是杰作呀!”我永远不敢,连想一想也不敢。“努力”不过足以使自己少红两次脸而已。
12、我的天!时间要我们投降给“死”,可是我们还没等到时间拔去我们的牙,封闭了我们的耳目,我们自己就先把腿迈到地狱去,这才真可悲哀!难道人生真是个梦么?可以随便乱变,甚至于变成一条狗么?
13、人把自己从野兽中提拔出,可是到现在人还把自己的同类驱逐到野兽里去。
14、雨下给富人,也下给穷人,下给义人,也下给不义的人。其实,雨并不公道,因为下落在一个没有公道的世界上。
15、只有这样的小河仿佛次啊能算是河;这样的树,麦子,荷叶,桥梁,才能算是树,麦子,荷叶,与桥梁。因为它们都属于北平。
16、一个作家实在就是个全能的演员,能用一支笔写出王二、张三与李四的语言,而且都写得恰如其人。
17、人是为明天活着的,因为记忆中有朝阳晓露;假若过去的早晨都似地狱那么黑暗丑恶,盼明天干吗呢?是的,记忆中也有痛苦危险,可是希望会把过去的恐怖裹上一层糖衣,像看着一出悲剧似的,苦中有些甜美。无论怎么说吧,过去的一切都不可移动;实在,所以可靠;明天的渺茫全仗昨天的实在撑持着,新梦是旧事的拆洗缝补。
18、正和一切的生命同样,受了损害之后,无可如何的只想由自己去收拾残局。那斗落了大腿的蟋蟀,还想用那些小腿儿爬。
19、只有瑞宣,不知从何处学来的,或者学也不见就学得到,老是那么温雅自然。同他的祖父,父亲一样,他作事非常的认真。但是,在认真中——这就与他的老人们不同了——他还很自然,不露出剑拔弩张的样子。
20、不管我的梦想能否成为事实,说出来总是好玩的:春天,我将要住在杭州。二十年前,我到过杭州,只住了两天。那是旧历的二月初,在西湖上我看见了嫩柳与菜花,碧浪与翠竹。山上的光景如何?没有看到。三四月的莺花山水如何,也无从晓得。但是,由我看到的那点春光,已经可以断定杭州的春天必定会教人整天生活在诗与图画中的。所以,春天我的家应当是在杭州。
21、愚蠢与残忍是这里的一些现象;所以愚蠢,所以残忍,却另有原因。
22、他确乎有点像一棵树,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他有自己的打算,有些心眼,但不好向别人讲论。在洋车夫里,个人的委屈与困难是公众的话料,“车口儿”上,小茶馆中,大杂院里,每人报告着形容着或吵嚷着自己的事,而后这些事成为大家的财产,像民歌似的由一处传到一处。祥子是乡下人,口齿没有城里人那么灵便;设若口齿灵利是出于天才,他天生来的不愿多说话,所以也不愿学着城里人的贫嘴恶舌。
23、忘了冷,忘了张罗买卖,他只想往前走,仿佛走到什么地方他必能找回原来的自己,那个无牵无挂,纯洁,要强,处处努力的祥子。
24、不但国际间的政策是如此,就是在猫国作事的个人也守着这个条件。保护迷林是外国人的好职业。但是大家约定:只负替地主抵抗猫国的人。遇到双方都有外国人保护的时候,双方便谁也不准侵犯谁;有不守这个条件的,便由双方的保护人商议惩罚地主或为首的人。这样,既能避免外国人与外国人因猫国人的事而起争执,又能使保护人的地位优越,不致受了猫国人的利用。
25、患难是最实际的,无可倖免的;但是,一个人想活下去,就不能不去设法在患难中找缝子,逃了出去——尽人事,听天命。总之生在这个年月,一个人须时时勇敢的去面对那危险的,而小心提防那「最」危险的事。你须把细心放在大胆里,去且战且走。你须把受委屈当作生活,而从委屈中咂摸出一点甜味来,好使你还肯活下去。
26、猫国人是打不过外人的。他们唯一的希望是外国人们自己打起来。立志自强需要极大的努力,猫人太精明,不肯这样傻卖力气。所以只求大神叫外国人互相残杀,猫人好得个机会转弱为强,或者应说,得个机会看别国与他们自己一样的弱了。外国人明白这个,他们在猫国里的利害冲突是时时有的。但是他们决不肯互相攻击让猫国得着便宜。他们看得清清楚楚,他们自己起了纷争是硬对硬的。就是打胜了的也要受很大的损失;反之,他们若是联合起来一同欺侮猫国,便可以毫无损失的得到很大好处。
27、他的脸上浮起点笑意,像春风吹化了的冰似的,渐渐的由冰硬而露出点水汪汪的意思来。
28、咱们没法子把北平的一百万人都搬了走,总得有留下的。我们这走不开的老弱残兵也得有勇气,差不多和你们能走开的一样。你们是迎着炮弹往前走,我们是等着锁镣加到身上而不能失节!
29、人,即使活到七八十岁,有母亲在,多少还可以有点孩子气。失去了慈母就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但却失去了根。有母亲,是幸福的。只要有母亲在,你就有最后的包容和依靠。
30、只要祥子的主意打定,祥子便随着心中所开开的那条路儿走;假若走不通的话,祥子能一两天不出一声,咬着牙,好似咬着自己的心。
31、生活是一种律动,须有光有影,有左有右,有晴有雨,趣味就在这变而不猛的曲折里,微微暗些,再明起来,则暗得有趣,而明乃更明。
32、谦虚使人的心缩小,像一个小石卵,虽然小,而极结实,结实才能诚实。
33、经验不是随便一看便能得有的。我以为兵们的随走随打只是为开路。其实还另有作用:两旁的观众原来并没老实着,站在后面的谁也不甘居后列,推,踢,挤,甚至于咬,非达到“空前”的目的不可。同时,前面的是反踹,肘顶,后倒,作着“绝后”的运动。兵丁们不只打最前面的,也伸长大棍“啪哒”后面的猫头。头上真疼,彼此推挤的苦痛便减少一些,因而冲突也就少一些。这可以叫作以痛治痛的方法。
34、车拉到了静僻的地方,祥子细细端详自己的车,在漆板上试着照照自己的脸!越看越可爱,就是那尽不合自己的理想的地方也可以原谅了,因为已经是自己的车了。
35、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36、但替别人忧虑总不如替人家欢喜,大家于是忘了祥子丢失的车,而去想着他牵回骆驼的好运气。
37、这可绝不是件容易的事。一年,二年,至少有三四年;一滴汗,两滴汗,不知道多少万滴汗,才挣出那辆车。从风里雨里的咬牙,从饭里茶里的自苦,才赚出那辆车。那辆车是他的一切挣扎与困苦的总结果与报酬,象身经百战的武士的一颗徽章。在他赁人家的车的时候,他从早到晚,由东到西,由南到北,象被人家抽着转的陀螺;他没有自己。可是在这种旋转之中,他的眼并没有花,心并没有乱,他老想着远远的一辆车,可以使他自由,独立,象自己的手脚的那么一辆车。有了自己的车,他可以不再受拴车的人们的气,也无须敷衍别人;有自己的力气与洋车,睁开眼就可以有饭吃。
38、小说是人类对自己的关心,是人类社会的自觉,是人类生活经验的纪录。那么,当我们选择故事的时候,就应当估计这故事在人生上有什么价值,有什么启示;也就很显然的应把说鬼说狐先放在一边——即使要利用鬼狐,发为寓言,也须晓得寓言与现实是很难得谐调的,不如由正面去写人生才更恳切动人。
39、在没有公道的世界里,穷人仗着狠心维持个人的自由,那很小很小的一点自由。
40、旧的历史,带着它的诗、画,与君子小人,必须死!新的历史必须由血里产生出来!
41、大蝎真要忙死了:看着家将,不许偷食一片迷叶;看着风向,好下令退兵;看着林外参观的,以免丢失一个半个的落叶。他现在已经一气吃到三十片迷叶了。据说,一气吃过四十片迷叶,便可以三天不睡,可是第四天便要呜呼哀哉。迷叶这种东西是吃少了有精神而不愿干事;吃多了能干事而不久便死。大蝎无法,多吃迷叶,明知必死,但是不能因为怕死而少吃;虽然他极怕死,可怜的大蝎!
42、骄傲自满是我们的一座可怕的陷阱,而且,这个陷阱是我们自己亲手挖掘的。
43、比如说形容一个癞蛤蟆,而说它“谦卑的工作着”,便道尽了它的生活姿态,很足以使我们落下泪来:一个益虫,只因面貌丑陋,总被人看不起。这个,用不着什么比喻,更用不着装饰。我们本可以用勤劳的丑妇来形容它,但是用不着;这种直写法比什么也来得大方,有力量。至于说它丑若无盐,毫无曲线美,就更用不着了。
44、政哄越多,青年们越浮浅。大家都看政治,不管学识,即使有救国的真心,而且拿到政权,也是事到临头白瞪眼!没有应付的能力与知识。这么一来,老人们可得了意,老人们一样没有知识,可是处世的坏主意比青年们多的多。青年们既没真知识,而想运用政治,他们非求老人们给出坏主意不可,所以革命自管革命,真正掌权的还是那群老狐狸。青年自己既空洞,而老人们的主意又极奸狡,于是大家以为政治便是人与人间的敷衍,敷衍得好便万事如意,敷衍得不好便要塌台。所以现在学校的学生不要读书,只要多记几个新字眼,多学一点坏主意,便自许为政治的天才。
45、她不恨,也不恼,只是绝望。
46、体面的,要强的,好梦想的,利己的,个人的,健壮的,伟大的,祥子,不知陪着人家送了多少回殡;不知道何时何地会埋起他自己来,埋起这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
47、明知买到手中没好处,可是爱书的人见书就想买,养马的见了马就舍不得,有过三把儿骆驼的也是如此。
48、心中有了一定的主意,眼前便增多了光明;在光明中不会觉得寒冷。
49、儿女的生命是不依顺着父母所设下的轨道一直前进的,所以老人总免不了伤心。
50、四外什么也看不见,就像好像全世界的黑暗都在等着他似的,由黑暗中迈走,再走入黑暗中,身后跟着那不声不响的骆驼。
51、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安定的。
52、头上已没有了飞机,城外已没有了炮声,一切静寂。只有响晴的天上似乎有一点什么波动,随人的脉搏轻跳,跳出一些金的星,白的光。亡国的晴寂!
53、烟酒又成了他的朋友。不吸烟怎能思索呢?不喝醉怎能停止住思索呢?
54、骆驼忽然哀叫了两声,离他不远。他喜欢这个声音,像夜间忽然听到鸡鸣那样使人悲哀,又觉得有些安慰。
55、我的裤子又黑又长,脑门剃得锃光青亮,穿上灰鼠领子的缎子坎肩,我的确像个“人儿”。
56、我怕,怕,怕家信中带来不好的消息,告诉我已是失去了根的花草。
57、对复杂与惊奇的故事应取保留的态度,假若我们在复杂之中找不出必然的一贯的道理,于惊奇中找不出近情合理的解释,我们最好不要动手,因为一存以热闹惊奇见胜的心,我们的趣味便低级了。再说,就是老手名家也往往吃亏在故事的穿插太乱、人物太多;即使部分上有极成功的地方,可是全体的不匀调,顾此失彼,还是劳而无功。
58、对了,祥子是遇到“点儿”上,活该。谁都有办法,哪里都有缝子,只有祥子跑不了,因为他是个拉车的。一个拉车的吞的是粗粮,冒出来的是血;他要卖最大的力气,得最低的报酬;要立在人间的最低处,等着一切人一切法一切困苦的打击。
59、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虚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
60、如果不随时注意观察,随时记下来,哪怕你走遍天下,还是什么也记不真确,什么东西也写不出。
61、他几乎有点自愧是北平人了。他有点知识,爱清洁,可是,他看出来,他缺乏着乡民的纯朴,力量,与从土地中生长出来的智慧。有许多事,乡民知道,乡民能作,而他不懂,不能作。它的知识,文雅清洁,倒好像是些可有可无的装饰;乡民才是真的抓住了生命,一天到晚,从春至冬,忙着作那与生命密切相关的事情;而且到时候,他们敢去拼命——尽管他们的皮肤是黑的,他们的血可是或者比他的更热更红一点儿。
62、夏天,我想青城山应当算作最理想的地方。在那里,我虽然只住过十天,可是它的幽静已拴住了我的心灵。在我所看见过的山水中,只有这里没有使我失望。它并没有什么奇峰或巨瀑,也没有多少古寺与胜迹,可是,它的那一片绿色已足使我感到这是仙人所应住的地方了。到处都是绿,而且都是象嫩柳那么淡,竹叶那么亮,蕉叶那么润,目之所及,那片淡而光润的绿色都在轻轻的颤动,仿佛要流入空中与心中去似的。这个绿色会象音乐似的,涤清了心中的万虑,山中有水,有茶,还有酒。早晚,即使在暑天,也须穿起毛衣。我想,在这里住一夏天,必能写出一部十万到二十万的小说。
63、不要再说什么,不要再说什么!我的烦恼也是香甜的呀,因为她那么看过我。
64、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可是我说不出来!
65、因为嘴常闲着,所以他有功夫去思想,他的眼仿佛是老看着自己的心。只要他的主意打定,他便随着心中所开开的那条路儿走;假如走不通的话,他能一两天不出声,咬着牙,好似咬着自己的心!
66、苦人的懒是努力而落了空的自然结果,苦人的耍刺儿含着一些公理。
67、侵略者要是肯承认别人也是人,也有人性,会发火,他就无法侵略了!日本人始终认为咱们都是狗,踢著打著都不哼一声的狗!
68、屋里灭了灯。天上很黑。不时有一两个星刺入了银河,或滑进黑暗中,带着发红或发白的光尾,轻飘的或硬挺的,直坠或横扫着,有时也点动着,颤抖着,给天上一些光热的动荡,给黑暗一些闪烁的爆裂。有时一两颗星,有时好几个星,同时飞落,使静寂的秋空微颤,使万星一时迷乱起来。有时一个单独的巨星横刺入天角,光尾极长,放射着星花;红,渐黄;在最后的挺进,忽然狂跃似的把天角照白了一条,好像刺开万重的黑暗,透进并逗留一些乳白的光。余光散尽,黑暗似晃动了几下,又包合起来,静静懒懒的群星又复了原位,在秋风上微笑。地上飞着些寻求情侣的秋萤,也作着星样的游戏。
69、她还是那么老丑,可是比往常添加了一些活力,好似她忽然变成另一个人,还是她,但多了一些什么。
70、病,意外的祸害,都能随时的来到自己身上,总得有个预备。人并不是铁打的,他明白过来。
71、懒人的思想不能和人格并立,一切可以换作金钱的都早晚必被卖出去。
72、经验就是生活中最重要的催化剂,有什么样的经验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就像在沙漠里养不出牡丹一样。

老舍的作品(2)

老舍《猫》鉴赏

《猫》是著名作家老舍笔下的一篇状物散文。作者以观察精细独道、内容充实饱满、语言生动有趣,把猫的古怪性格和满月小猫淘气的特点鲜活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猫的形象越来越丰满,性格越来越鲜明,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品味《猫》一课,语言明快洗炼、生动传神而又细腻实在、饶有风趣,令人百读不厌。

一.谈猫——“平”中露真情

首先,作者是用用平实的语言、亲切交谈的口吻向读者述说他眼中的猫。品读文章,我们仿佛置身于作者家中,听他津津有味地向“你”介绍猫的脾气禀性,品评种种惹人喜爱的举止情态,而那“古怪”、“淘气”的猫似乎如在眼前,时嗔时喜,活灵活现,于是不知不觉中让“你”受到了作者情绪的感染,为之动心,与之共鸣。与这样的语境氛围相一致,文章语言呈现出通俗明快的口语化特点。老舍先生选用生动活泼的口语语汇言事述感,描摹物态,使语言上口入耳,亲切有味,富有表现力。比如,说“暖和”不说“温暖”;说“成天”不说“整天”;说“钟头”不说“小时”……如果我们仔细辨味,还会发现这些词语不仅有浓烈的口语色彩,而且用得极为妥当,读起来言之有物、言之有情,别有一番韵味。

二.怜猫—— 语气显真情

此文口语多、短句多,常常带着语气词。在这位艺术大师笔下,即使是那些貌似平常的语气词,也获得了丰富的表意功效,韵味十足,耐人寻味儿。“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一个“吧”字把作者那种对猫的性格捉摸不透的语气情态维妙维肖地传达出来了,又与“古怪”之说暗相吻合。“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这里连用了三个语气词,实实在在地突现了作者对猫的关切怜爱之情:担心、翘望、心疼、着急,种种情态尽在其中。

三.爱猫——妙用人称“你”

课文第二自然节还写道:“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儿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在这一长句中,连续用了三个“你”字。“你”是人称代词,通常都是称呼对方用的。而这里的“你”并非是确指,而是泛指;是“你”中有“我”,意思是“不管是谁”,包含不仅“我”喜欢猫,任何人见了都会感到可爱,更使我们感到作者爱猫的真实感情。

四.赞猫--- 巧用拟人法

其次,作者在对猫的描写中成功地运用了拟人化的修辞手法,猫的一举一动在作者笔下都具有人格化的意味,读后倍感风趣幽默。如文中写它“成天睡大觉”,说它“无忧无虑,什么事也不过问”。“过问”一词精当微妙,仿佛猫成了家庭的重要一员,它本就应该参与家庭事物、家政大计的,而此时却置责任于不顾,只管自个儿图舒适求安逸去了。细细想来,真叫人耳目一新、忍俊不禁。再如“·决·定要出去玩玩”、“撞疼了也·不·哭”、“抱着花枝·打·秋·千”、“·踩·印几·朵·小梅·花”等处用语,简直把猫写活了,而作者爱猫之心、赞赏之情也得到了更加淋漓尽致的表现。这种拟人化的描写切合儿童心理特点,能激发儿童的欣赏趣味和学习乐趣。

老舍的作品(3)

***大学成人高等教育毕业论文

老舍的作品特点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专业年级:

完稿时间:

***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诚 信 承 诺 书

我谨在此承诺:

本人所写的毕业论文《老舍的作品特点》由本人独立完成,保证不存在任何剽窃、抄袭他人学术成果的现象。凡涉及其他作者的观点和材料,均作了注释,如出现抄袭及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行为,由本人承担由此产生的一切后果。

 

                                                            承诺人:                  

                                                         年    月    日


老舍的作品特点

摘要

老舍的小说有一种吸引人的神奇力量,他的作品语言生动,诙谐幽默,朴实中透露出一种精准干练,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其中,精准干练是其作品的主要特色。除此之外,幽默诙谐也是其作品的主要凸显部分。老舍的幽默往往根据最朴实的生活,在融合人世间百态后,发表自己的真知灼见。他用语言把这种平凡转化为幽默,这种独到的方式正是老舍幽默的精华。《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就是此种手法的彰显。

关键词:老舍作品特点骆驼祥子四世同堂

目录

引言……………………………………………………………………1

一、老舍作品的艺术特色……………………………………………1

1语言幽默 ……………………………………………………………1
2京味儿十足 …………………………………………………………1
3题旨鲜明 ……………………………………………………………1

4语言通俗 ……………………………………………………………2

二、《骆驼祥子》的特点 ……………………………………………2

1选词凝练,生动形象 ………………………………………………3

2句式流畅,酣畅淋漓 ………………………………………………3

3语言通俗,地方色彩浓郁 …………………………………………3

三、《四世同堂》的特点………………………………………………4

1口语化………………………………………………………………4

2遣词准确、质朴、生动 ……………………………………………4
3修辞风格自成一格 …………………………………………………4
4无处不在的气质 ……………………………………………………4
结语……………………………………………………………………5

参考文献………………………………………………………………5


引言

老舍,是中国著名的小说家和剧作家。在其四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他孜孜不倦地涉猎了文学创作的各个领域,一生完成了一千多部作品,其中主要长篇小说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老张的哲学》等等。

一老舍作品的艺术特色

1语言幽默

在老舍写作初期,可能由于是抱着写着好玩好笑的态度,他的作品总是透着一股讽刺幽默的味道。作为为数不多的幽默大师,有人说老舍是一代笑匠,有人说他是幽默讽刺大师,评论不一而足,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老舍的幽默风格是其特有的。其特有的老舍幽默主要是因为,他不像鲁迅写作那般一阵见血、锋利尖酸。老舍的作品中更多有的是轻松感,比如其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中“我要笑骂,而又不赶尽杀绝”,这在读者看来只是开怀一笑,并没有注入思想的斗争,但这才是真实的温情感,不是冷酷的机器。随着老舍的成长,经历的增加,老舍对灾难生活有了严酷的领悟和体会,这也是30年代其作品语言变得愤青严肃起来的原因吧。他的作品好像不再是“小孩子”了,开始了蜕变与转型,淡化单纯式幽默,侧重于用朴实简单的语言,引人深思,有时让读者陷入明明是嬉戏打闹的场景,却有种沉重、催人泪下的局面。总体说来,老舍作品的艺术特点少不了内在的幽默。

2京味儿十足

老舍的作品大多是对百姓生活的描写,不是空无的大道理。他喜欢通过描写一个市民的生活起起伏伏,来展现人民生活的水深火热,侧面烘托出了封建统治下,阶级矛盾、人民矛盾激化,百姓惶恐不安、生活痛苦、不知所措的矛盾心理。正是由于这种心理,人民总是做出一些令人所不齿的事情来,可笑行径令人们不知悔改。老舍善于抓住人民生活的细节,往往是最平凡不过的冲突矛盾,在他的笔下被放大成了对国家命运的思考上,以小见大,从平凡小事看民族危机,让人不禁有一种沉重感。另外,不难发现老舍往往让人想到的是市民和北京。我所了解的北京自然、社会、人文,还是从老舍的笔下,他善于描摹一年四季的自然风光、北京的风俗习惯、不同阶层的喜怒哀乐……虽然这并不能代表整个北京城儿,但是这些不同方面的社会画面,让我看到的是一个绘声绘色、丰满的、“京味十足”的世界。这也是老舍给我最大的震撼力。

3题旨鲜明

“五四”运动时期,高举反帝反封建大旗,老舍的《小铃儿》就是描写了主人公虽然是小学生,却有着鲜明的反抗外国侵略的心。虽然很稚气,但是这种鲜明的文字正是老舍对于祖国的热爱的体现。在《小铃儿》之后,老舍作品更是直戳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带来沉重伤害的要点,主题鲜明的呼吁民族觉醒。后期新中国成立之际,其作品就是表达为拥护社会主义,主张人民站起来,人民当家作主。他对社会主义的热爱,使得他对祖国的热爱得到了升华,这种充满民族自豪感的爱国主义精神,是老舍的品格,也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地方。

4语言通俗

“五四“运动后,我国语言由文言文变为白话文。老舍是北京人,说得一口普通话,这不是重点,重点是他善于从身边小事、市民生活语言中提炼出关键信息,其语言也流畅,不像外国人翻译中文、方言翻译普通话一样蹩脚,老舍在这一点上是真正活用了语言,这对老舍文学创作的影响颇大,他的散文和小说可以说琅琅上口他克服了语言障碍,对白的浅显易懂更是为新语言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是当代著名的新语言大师。老舍认为作家想要形成自我的艺术模式,首先就要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方式,这是形成艺术风格的首要条件,在这方面的贡献,不仅仅是文学创作,更是对教学也产生巨大影响,早在30年代,有人主张以老舍的作品作为课本教学的文章,这也是我们上学课本中常见老舍文章的一大原因。老舍的创作,当然不乏外国人士的影响,比如狄更斯等人。老舍这种民间的艺术形式,可谓是雅俗共赏,便于大众接受与理解。

二《骆驼祥子》的特点

老舍代表作中《骆驼祥子》算是艺术成就较高的一部长篇小说。正如前文所说的那样,老舍是个语言大师,其幽默、朴实、北京口语的特点在这部作品中也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了。无论是塑造人物形象,还是对当时社会的描写,都体现了老舍独特的艺术风格。《骆驼祥子》的最大特别之处就在于,突出的京味儿。骆驼祥子被老舍很自然的放在了北京这个大环境下,可谓熟悉的北平下层社会中。从开篇介绍洋车租赁,到与虎妞婚嫁习俗等等,都是对北平生活的真实写照,地方色彩浓厚。当然自然环境也是充满了北平色彩,《骆驼祥子》中祥子在军营趁乱牵走几头骆驼,沿途那种安静的环境,衬托了当时祥子内心的心情。在太阳高照,热气腾腾的时候,样子拉车檐子的变化描写,更是衬托了箱子的心情。这种对自然环境变化描写从而体现主人公感觉的描写,切合了北平的自然状况。可见,老舍对故乡的熟悉和写作的自然流露。老北京味儿还强烈地体现在小说的语言上。老老舍的语言艺术得力于他对北京市民语言及民间文艺的热爱和熟悉。他大量加工运用北京市民俗白浅易的口语,用老舍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把顶平凡的话调动得生动有力”,烧出白话的“原味儿”来;同时又在俗白中追求讲究精制的美,写出“简单的、有力的、可读的而且美好的文章”。老舍成功地把语言的通俗性与文学艺术性统一起来,做到了干净利落,鲜活纯熟,平易而不粗俗,精制而不雕琢。其所使用的语词、句式、语气以至说话的神态气质,都有他独特的体味和创造,又隐约渗透着北京文化。

文学可以说是一门艺术,这门艺术当然要看语言的魅力,方言可谓展现着其独特魅力,许多经典桥段、耳熟能详的作品都带有其各自的方言,如《骆驼祥子》中带有方言,这就添加了浓郁的地方味道。

《骆驼祥子》一书主要描述的就是拉车夫——祥子的悲惨一生,通过此来表达老舍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小说没有过多运用修辞和伏笔,让人有种想到哪便写到哪了的感觉。通俗易懂、文字干练,但又不失活泼、亲切感。加以北京语言的处理,《骆驼祥子》成了一部地地道道的北京小说。这些特点都是老舍写小说给我们展示出来的,也就是所谓的老舍风格。风格是作者为了吸人眼球在创作之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和特色。对一个作家的重要就好比特色菜对一个厨师的重要性,换句话说“你是要拿特色吃饭的”,老舍就具备其独特风格。一个作者独特的写作模式、语言方法不仅仅代表的是其风格,也是读者识别作者的标志,因为作者想要表达的最初意思与表达出来的东西差别很大,故想要完全再现作者风格的可能性不是很大。但是,很难实现和完全不能实现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1选词凝练,生动形象

《骆驼祥子》中写道“他们的拉车姿式,讲价时的随机应变,走路的超近绕远,都足以使他们想起过去的光荣,而用鼻翅儿扇着那些后期之辈。”其中这一个“扇”字就形象生动地向我们展现了不同派别车夫的不同姿态,随着年龄的变大,车夫的身价越低,体力的衰竭,最后的命运只是倒死在马路旁,这也为文章结尾祥子堕落成下等车夫埋下了伏笔。

2句式流畅,酣畅淋漓

老舍不愧为“语言大师”,小说仿佛信手拈来,如同在面对面交谈一样流畅自然,又不忘给人一种亲切、真实的感觉,再现了汉语的美感。文中“太阳平西了,河上的老柳歪歪着,梢头挂着点金光。河里没有多少水,可是长着不少的绿藻,像一条油腻的长绿的带子,窄长,深绿,发出些微腥的潮味。”这段景物描写的语言简洁明了,由远及近的手法,把视觉和味觉都调动起来了,但是仔细一看,其中看不到任何连接词的痕迹,这就体现了汉语的神奇魅力。“他老以为他的个子比别人高大,就一定比别人能多受些苦,似乎永没想到身量大,受累多,应当需要更多的滋养。祥子为了买车而拼命,舍不得给自己增加营养。”同样也是,在分析了逻辑基础后,加以修改,使得句子环环相扣,结构紧凑。

3语言通俗,地方色彩浓郁

在老舍的作品中,一进入作品,立刻让读者感受到了老北京的气息。“我知道你这小子吃硬不吃软,跟你说好的算白饶!”她的嗓门又高起去……“你当我怕谁是怎着?你打算怎样?你要是不愿意听我的,我正没工夫跟你费吐沫玩!说翻了的话,我会堵着你的宅门骂三天三夜!你上哪儿我也找得着!我还是不论秧子!”简短的三言两语将虎妞霸道的形象勾勒得惟妙惟肖,仿佛虎妞就生活在我们身边一样。“他还强打着精神,不专为混一天的嚼谷,而且要继续着积蓄买车的钱”祥子从农村来到城市,把买上车,做个独立的劳动者,作为自己的生活目标,为此他甘愿忍受一切苦痛。“嚼谷”即“吃的用的”。 “早八点半,先给你们摆,六大碗,倆七寸,四个便碟,一个锅子……亲友们吃三个海碗,六个冷荤,六个炒菜,四大碗,一个锅子。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菜式和烹调方法各具特色,各种饮食所用的器具也是种类繁多,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盘子和碗都是老百姓常用的器具,“七寸”和“海碗”一个用盘子的大小来指代盘子,另一个则是汉语模糊语言的表现,同时也体现了汉语的语言特点,即更加注重形象表达,“海”一字传神。

三《四世同堂》的特点

《四世同堂》虽然创作在后期,但是是老舍自己认为最满意的作品。由于是后期,可以说作品成熟性完全体现了老舍的写作特点。

1口语化

按老舍研究者的说法,老舍一生追求那既通俗,又活泼的大白话再现艺术生活。 “当下过雪后,他一定去上北海,爬到小白塔上,去看西山的雪峰。在那里,他能一气立一个钟头。那白而远的山峰把他的思想引到极远极远的地方去。他愿意摆脱开一切俗事,到深远的山中去读书,或是乘着大船,在海中周游世界一遭。”上面这段描写是瑞宣。老舍的平实通俗,大白话已经是随时的创作风格。
2遣词准确、质朴、生动
口语化并不妨碍语言的准确精妙,蓝紫阳“把自己扔在沙发里”,就体现了老舍先生炼字的功夫,一个“扔”字,把人物的性格、精神状态与当时的心境都刻画的非常到位。
3修辞风格自成一格
“在她陷进很深的眼珠里,有那么一点光。这点光像最温柔的女猫怕淘气的小孩动她未睁开眼的小猫那么厉害,像带着鸡雏的母鸡感觉到天上来了老鹰那么勇敢,像一个被捉住的麻雀要用它的小嘴咬断了笼子棍儿那么坚决。”这一段,写出了钱太太在家破人亡,平安静谧的生活转瞬被打破时的极度愤怒、悲痛,也写出了她的决绝。有此一句,她的自尽在后文中虽是被旁人说出,作者未再多加刻画,却让读者深深体味出她自尽时的情形——不着一字,却有惊心动魄之感,这就是大家风范。
4无处不在的气质
“他的的杂文和新诗都和他的身量与模样具有同一的风格:他的身量很矮,脸很瘦,鼻子向左歪着,而右眼向右上方吊着;这样的左右开弓,他好像老要把自己的脸扯碎了似的;他的诗文也永远写得很短,像他的身量;在短短的几行中,他善用好几个“然而”与“但是”,扯乱了他的思想而使别人莫测高深,像他的眉眼。”这段讽刺意味十足的话语,笑骂了一个民族败类的“尊荣”与“才气”,可以说是达到了骂人最高境界:骂人不吐脏字。

结语

以上是个人对老舍语言特点的简要分析,读老舍的书,怎样能读出味道来?有个好办法,先找来老舍先生的有声小说,听完了京味的演绎,再去看书,只要脑海里能回荡着老北京式的语气、断句、声调,你就能更好的体验老舍先生的作品之美。语言技巧上的了不起,只是老舍先生的一点点好而已,去读读他的原著吧,能看多少看多少,这是中国文字、中国的自我认识与反思的精华所在。

参考文献

[1]老舍.《老舍文集》四川人民出版社发行,1982年8月第二版

[2]老舍.《老舍全集》第十五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11月北京第一版

[3]尹钟宏.《骆驼祥子》形容词重叠研究[J].邵阳学院学

报,2009(8):45.

[4]老舍.《我怎样写》,1945年《青年知识》1卷2期,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8年版

[5]毛荣贵.译朝译夕[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5.

[6]许钧.译道寻踪[M].郑州:文心出版社,2005:201.[3]谢建平.文学语言的风格变异与风格翻译[J].四川外语

学院学报,2002(3):115.

[7]王建华,《老舍的语言艺术》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6年11月第一版

[8]老舍.《四世同堂》[M].北京: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

[9]于蔷薇.《四世同堂》的文化内涵.文化精品赏析[J].2009,9

[10]樊俊.老舍名作欣赏[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6

老舍的作品(4)

老舍作品的语言风格

老舍的语言俗白精致,雅俗共赏。老舍说:“没有一位语言艺术大师是脱离群众的,也没有一位这样的大师是记录人民语言,而不给它加工的。”因此,作品中人物语言是加提炼过的北京白话。其作品语言的“俗”是建立在精细的思考与研究的基础上。他的“白”,让读者易于理解却又颇有深度。用通俗、平白的文字来反应时代和生活,这才是老舍作为语言大师的境界,可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然而另一方面,老舍又使用语脱去自然形态的粗糙与随意,炼成金子,使现代的北京口语显出朴素精致如同一具精雕细刻的瓷器。

同样老舍的作品也追求幽默,一方面来自狄更斯等英国文学家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深深地打上了“北京市民文化”的烙印,形成了更内蕴的“京味”。幽默风趣,是老舍作品语言的总体风格特色。他认为:“文字要生动有趣,必须利用幽默⋯⋯假荇干燥、晦涩、无趣,是文艺的致命伤;幽默便有了很大的重要。”因此,老舍的小说、戏剧,散文等也都充满了幽默风趣色彩。他的作品字里行间无不闪现着他的幽默才华:把“想得深”的思想内容,用“说得俏”的语言表达出来,含蓄隽永,充满浓郁的幽默色彩。从《老张的哲学》问世起,老舍就开始被人称为“幽默小说家”。

老舍先生更是潜台词运用的大师,其代表就是《茶馆》。《茶馆》凭借深刻含蓄的潜台词,有力地丰富了语言的内涵。最经典的例子就是第一幕庞太监与秦仲义的“舌战”。这两个人一个是西太后的宠奴,一个是讲维新的资产者,二人不期而遇表面上客客气气,骨子里却是兵刃森森。《茶馆》中像这样的台词比比皆是。它引而不发,以弦外之音调动人们的兴味与深思,耐人咀嚼。

老舍作品成功地运用了富有生命力的北京口语词汇,使作品语言透露着独特的京韵,作品生活气息醇厚,地方风物、民情风俗真实感人。同时用地道的北京话写北京人,本土本色,活泼有趣、质朴自然,生活气息迎面扑来,具有独特的魅力,透出了北京话的神韵,显示北京话活泼的生命力和老舍驾御北京口语的能力。

老舍的作品(5)

孙若钿

老舍作品中的“京味”

从小读了许多课文,也看了许多文章,见惯了平铺直叙的陈述,看多了文辞繁缛的描写,一直很喜欢中学课本里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觉得在一众中规中矩的课文中显得很特别。等到看完此文的全集《城南旧事》后,我发现这种特别缘于林海音笔下展现的老北京风情,这让此书有了一股别样的“精气神”。

此后看了老舍的作品,无疑更让人眼前一亮。老舍作品中也有这么一种精气神,使得他笔下的寻常琐事、市井风情如信手拈来,却又不似市井嘈杂的声音,高亢絮叨让人听而生厌。老舍的作品,是处处透着一股爽利的气息的,就像我们平常所说的北京腔,明明喜欢处处带个儿化音却一点也不拖泥带水,让人听着格外舒服。其比之《城南旧事》,则更多了作为旁观者对文中各种人物现象的调侃与客观思索,和更接近市井的民俗气息。

他的作品是这样的:即便你不知道作者是谁,但略略一看文章就能知道这是一个在北京生活多年的人写的。他的作品充满了北京气息,按他的故事脉络氛围我们几乎可以勾勒出一个我们不曾见过的老北京。

那么这种“精气神”,便就是“京味”无疑。关于“京味”,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用俗白 、 风趣的北京话书写北京城的人物、故事,表现具有浓郁京华色彩的风俗文化、人情世态。

老舍作品中的“京味”,我认为大致可以分为几个方面,分别体现在他叙述的语言文字、描绘的环境以及展现的文化风情上。

一、语言文化上洋溢出的京味

其实说北京话的人很多,写文章的人也很多。但是把京腔融入文字记叙成长篇,老舍先生是第一个。老舍被称为语言艺术大师,他语言中的北京调调几乎每个作品都有且十分突出,却不会显得很刻意使读者感觉审美疲劳,也并不故作高深对某些事情讳莫如深。这关乎他对语言的驾驭能力。

语言是先入为主的直观印象。一篇文章的语言文笔首先决定了整篇文章的风格基调以及它对读者的吸引力。我对老舍作品的喜爱,很大原因就是在于他的语言,几乎是原汁原味的京腔,干净利索,有股韵味,还十分幽默。

中国现代文学史一位代表作家张恨水在反映抗战生活的长篇小说《巴山夜雨》中,有个“许先生”始终未露面,主人公李南泉的介绍:“人家是小说家,又是剧作家,文艺界第一流红人......许先生那分流利的国语,再加上几分幽默感,不用说他用小说的笔法去布局,就单凭对话,也会是好戏。”

老舍本姓舒,“舒”与“许”谐音,结合这两位作家的时代背景,许先生指的是谁我们自然不得而知。张恨水先生在“京味”小说的创作上也是一位巨匠,二人可能是最会写“京味小说的作家了。他们的作品具有最原汁原味的北京味。然而却是各有各的北京味。

我们从老舍先生的生平说起。老舍出生于北京,长于北京。直至出国前都在北京过活。老舍这样实打实的北京人,一口京片子最是纯正无比。而这口所谓的“京片子”,在老舍的作品中表现到了极致。张恨水先生可能因为从南方而来,语言方面可能较老舍不正;他写的可能是北京的梨园,北京的歌舞场,北京的世家,文字带着点绮丽,颇有上海“十里洋场”的气息。

而我们会觉得,老舍的语言很通俗,亲切得好像天桥上的说书人,叙述浅白但是引经据典深入浅出,用词也特别有代表性。作为读者就好像围观说书的人群,只差喝句彩再往说书人的扇子扔几个铜板便可让他继续说下去。轻松得很。

由此可见,他语言上的京味主要是口语化,这又包括人物语言的口语化,叙述语言的口语化。 老舍是地道的北京人,说的是地道的北京话,写的是北京味儿。这种味道,饶是在《济南的冬天》一文里,也隐隐可见。而就是这么如同将旁观者的话录下来誊抄在纸上的语言,如此浅白。

《茶馆》是一部成功的话剧,由北京一个小茶馆的兴衰来映射当时社会的状况。它的特点就是充分利用人物之间的对话来展现整个故事的架构。而既然是人物之间的对话,口语化自然十分明显,是老舍作品中人物语言口语化的一个典型。如第一幕中有庞太监和秦二爷的对话:“改天过去给您请安,再见!”“哼,凭这么个小财主也敢跟我都小嘴皮子,年头真是改了!”以及李三与松二爷的对话:“老大爷,您外边蹓蹓吧,后院里,人正说和事呢,没人买您的东西!”“李三!他们到底为了什么事,要这么拿刀动杖的?”纯粹的京片子对话,少了文绉绉的书面语,很接近生活,有声有色。也正因为这样,这个故事显得很“真”。

老舍的叙述语言,也是口语化的。这从《老张的哲学》、《柳家大院》等都可以看得出来。如《柳家大院》中有这么一句:“晚报上常说什么‘平等’,铜子儿不平等,什么也不用说。这是实话。就拿媳妇们说吧,娘家要是不使彩礼,你们一定少挨点揍,是不是?

再者,老舍的语言是很幽默的。这种幽默带有北京市民特有的“打哈哈”性质,现在大约可以称之为“贫”。他“贫”起周遭的生活大概是不遗余力的。这种“贫”是对周遭社会的一中调侃,而其中包含着多少不满和解嘲,也只有读者自己去体会。上文我引用的《柳家大院》的句子其实也可以体现出来,对于钱的调侃,对于彩礼的调侃。这样的语言,是促狭的,惹人笑的,但是个中心酸,便又有谁来体会?但是,借笑声来使艰辛的人生变得好过一些。用老舍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把幽默看成是生命的润滑剂。

所以我说老舍就像那说书人,摇着扇子使着京腔讲故事,还特吸引人。总体来说他的文章常常是很平和的,这源于老舍本身的温厚性情。但说到激动处还顺便调侃一下自身调侃一下周遭,平和处又是娓娓道来。这惊堂木一下一下,拍得可真够招人喜欢。

2、环境与文化所催生的京味

老舍先生作品众多,但他的文字却离不开一个北京城。在这个他笔下的“城”里,描摹的人物形形色色,每卷每篇都发生着不同的故事。但这些人物的跟就仿似扎在这个北京城,即使离开,兜兜转转也还是会绕回来。这也正像老舍自己的作品,即使不是发生在北京城的故事,也绕不离语言中的那股京腔。我只知《济南的冬天》就是这么一篇。

但我还认为,《济南的冬天》算不得这种“京味”的作品。因为语言之于文章,就如同礼物盒子上的蝴蝶结,是一种装饰。我认为,老舍的这种语言需要放在特定的环境文化下才能称之为“京味”作品。

我把环境与文化这两个方面放在一起谈,因为我觉得在老舍的小说中,这两样是分不开的。比方说他写到北京的胡同,胡同作为一个环境,但也会让人联想到北京所谓的“胡同文化”。写道京城脚下的卖艺,又能让置身于市井喧嚣的环境中。

我们也说到,老舍的作品总集起来就是老北京的市井风味。老舍以其生长在北京的生活经验,取材于北京的大小杂院、四合院和胡同,写市民世俗生活的意趣风致,写斑驳破败仍不失雍容气度的文化情趣,还有那构成古城景观的各种职业活动和寻常琐事,是一幅洋溢浓郁的北京文化特色的北京风俗画卷。

因为每个作品都要有一个特定的环境,而故事总是源于生活的。所以作家们往往会将身边的环境以人物自觉地或者无意识地融入他的作品中。就像沈从文的小说总是围绕着那个湘西,张爱玲的文章脱离不开都市,饶是有枝有蔓雄伟宏大的古希腊神话,也离不了那个希腊成。可能因为老舍是北京人,可能因为他对北京怀着深深的眷恋,可能北京的故事太多。他就这样写北京的故事,很多,写不完的跟着他的作品逐渐氤氲开来的京味儿。

而文化亦是如此。

出生于贫民家庭的老舍,自小就是在社会的底层里打滚。满族正红旗人,属于下五旗,但因为是旗人,可能在生活方面还跟其他人又有所不同。老舍在以后的日子里虽说也是个“海归”了,但他接触的人可能比一般人都多,这些人也许富贵,或许贫穷,可能三教九流的人都有。

老舍是个奇人,比方说三教九流在他眼里根本就不是个事儿,或许因为他本身就是三教九流了。老北京文化,我觉得市井民情外,还有一些江湖气。老北京毕竟是帝王脚下,总会聚集比较多的派别:小老百姓,武师,叫花子,世家公子,富家太太......这些人可能最是癫狂最是豁得出去;可能最是懦弱最是苟且偷生;可能最是豪爽最是高尚......老舍的文笔就是这样流连于这些江湖文化、市井文化、酒场文化中,描绘出一个最为真实又最奇怪的老北京。

一个小说能吸引人,可能是因为它为我们展现了我们所不知的世界,或者是我们所向往的世界。老舍一篇《断魂枪》激起了多少人对民间高手的崇拜,对武学文化逐渐消失的扼腕。这篇《断魂枪》,我觉得它没有过度美化武术,没有神乎其神的技巧,却实在是写出了一个武学练家子的生活和思想。但是这些又脱离不开当时北京的环境和背景,是大时代下的一个“小文化”,是正在消失的京文化。

三教九流,那时的北京的确是一个鱼龙混杂的地方。但我觉得无论如何,每个流派都应该有一个执笔的人,书写一下他们的传奇。老舍先生便做到了,在他的笔下,他可以是个学生,是个游客,是练家子,等等。然后以他们的视角来观察他们子身和外界,以及两者之间的矛盾,恳切地记录下来。而这些矛盾,恰恰是最真实的北京文化,京味无疑。

老舍的作品(6)

老舍作品主要有四个艺术特色:

一、语言幽默。

老舍开始创作时,抱有"不管是谁与什么吧,反正要写得好笑好玩","立意要幽默"(《我怎样写〈赵子曰〉》)的态度。他的作品从一开始就具有鲜明的幽默讽刺的笔调。他是现代文学史上为数不多的幽默作家之一,一度还有"幽默大师"、"笑匠"之称。他的早期作品中夹杂一些纯粹为了逗笑、缺少思想意义的穿插。他那"我要笑骂,而又不赶尽杀绝"(《我怎样写〈老张的哲学〉》)的性格,使他的讽刺,缺乏鲁迅的冷峻和锋利,更多一些温情和轻松,由此形成他的独特的幽默风格。从30年代中期起随着对于国家的灾难和生活的严酷有了更多的体验,老舍的笔调变得激愤严肃起来,幽默不再是他大部分作品的基调,为人称道的也不再都是幽默作品,但在他的绝大多数作品中,仍然经常出现机智俏皮的语言,将嬉笑怒骂融合在一起的笔墨,使人发笑或者哭笑不得,有时还会催人泪下,或者发人深思。后期作品中,作家让不少人物笑着向昨天告别。所有这些,都具有一种内在的妙趣——升华了的幽默。

二、京味十足。

老舍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他善于描绘城市贫民的生活和命运,尤其擅长刻画浸透了封建宗法观念的保守落后的中下层市民,在民族矛盾和阶级搏斗中,在新的历史潮流冲击下,惶惑、犹豫、寂寞的矛盾心理,和进退维谷、不知所措的可笑行径。他喜欢通过日常平凡的场景反映普遍的社会冲突,笔触往往延伸到民族精神的挖掘或者民族命运的思考,让人从轻快诙谐之中品味出生活的严峻和沉重。关于自然风光的色彩鲜艳的渲染和关于习俗人情的细致入微的描摹,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情趣。在现代文学史上,老舍的名字总是与市民题材、北京题材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他是现代中国文坛上杰出的风俗、世态(尤其是北京的风土人情)画家。作为一位大家,他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可能不够辽阔,但在他所描绘的范围之内,却把历史和现实,从一年四季的自然景色、不同时代的社会气氛、风俗习惯,一直到三教九流各种人等的喜怒哀乐、微妙心态都结合浓缩在一起,有声有色、生动活泼,自成一个完整丰满、"京味"十足的世界。这是老舍在现代文学史上作出的特殊贡献。

三、题旨鲜明。

反帝反封建本是"五四"以来整个新文学的基本主题。但除了特定时期(比如五卅运动期间,"九•一八"事变以后、抗日战争时期)以外,在一般作家的创作中,反帝的主题和内容不多。老舍的作品则常有明显表现。他的第一篇习作《小铃儿》,通过小学生带有稚气的行动,表达了反抗外国侵略者的民族意识。茅盾从老舍最早的作品中深切地感受到"对于祖国的挚爱和热望"(《光辉工作二十年的老舍先生》)。在这以后,老舍写了不少直接揭露帝国主义侵略罪行的作品,还有从不同侧面描写它们的经济、文化、宗教渗透和种族歧视所给予中国人民种种伤害的作品。他表现民族觉醒、表彰民族气节,同时抨击在这些侵略和渗透面前卑躬屈节、为虎作伥的洋奴汉□。写于60年代初的话剧《神拳》(又名《义和团》),再现北京居民抗击八国联军的壮烈情景。后期作品强烈地表现了中国人民当家作主、自立自强于世界的喜悦和自豪。对于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使他的爱国主义增添了新的内容和光彩,达到新的思想高度。强烈的民族自尊感和炽热的爱国主义,是老舍的高贵品格,也是他作品中宝贵的精神遗产。

四、语言通俗。

"五四"以后的新文学作家,废弃了封建士大夫笔下的文言,也没有采用话本小说、戏曲说白中的近代白话,而是从现代口语中创造便于反映现代生活、表达现代人心理活动的现代白话,作为新的文学语言——老舍对此作出了卓越的成绩。他是北京人,能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更重要的是努力从人民群众的口头语言中汲取和提炼文学语言。注意汲取,避免了生造硬凑合过于欧化的学生腔的毛病;讲究提炼,能够脱离粗糙的自然形态,克服照搬滥用方言土语的弱点。他所使用的是一种真正艺术化了的活的语言。老舍的小说和散文,都可以琅琅上口,话剧的对白,更是活泼传神;作品中许多人物的语言,具有各自的性格特点。他很好地解决了语文脱节的问题。在语言的准确生动,富有表现力和艺术性方面,在创造新的文学语言方面,他在现代作家中,是十分突出的。老舍认为作家的风格首先体现在语言上,他的语言的确成为表现艺术风格的重要手段。连他的理论文章的语言都是很有个性特征的。他在这方面的贡献,还超出了文学创作的范围。早在30年代,就有人主张以他的作品作为"宣传纯正国语的教本"(《老舍致赵家璧信》),他的文字一直是现代汉语教科书中经常引用的范例。

老舍的创作,带有英国狄更斯、康拉德等人的影响,与中国传统的、主要是流行于民间的文艺更有深切的联系。这使他的作品具有大众化、 通俗性、 民族色彩浓厚等特点,从形式到内容都能够雅俗共赏。因此较早地突破了新文学只在学生和知识青年中间流传的狭小圈子,为广泛的读者所喜爱。后来又以真实生动地描绘了现代中国的社会风貌和民情心理,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再加上规范的现代汉语,而受到国外的重视。这些,都扩大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他取材于北京胡同里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和娴熟地运用"京味"十足的文学语言等特点,受到一些后起者的仿效。

老舍的作品(7)

老舍《猫》鉴赏

《猫》是著名作家老舍笔下的一篇状物散文。作者以观察精细独道、内容充实饱满、语言生动有趣,把猫的古怪性格和满月小猫淘气的特点鲜活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猫的形象越来越丰满,性格越来越鲜明,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品味《猫》一课,语言明快洗炼、生动传神而又细腻实在、饶有风趣,令人百读不厌。

一.谈猫——“平”中露真情

首先,作者是用用平实的语言、亲切交谈的口吻向读者述说他眼中的猫。品读文章,我们仿佛置身于作者家中,听他津津有味地向“你”介绍猫的脾气禀性,品评种种惹人喜爱的举止情态,而那“古怪”、“淘气”的猫似乎如在眼前,时嗔时喜,活灵活现,于是不知不觉中让“你”受到了作者情绪的感染,为之动心,与之共鸣。与这样的语境氛围相一致,文章语言呈现出通俗明快的口语化特点。老舍先生选用生动活泼的口语语汇言事述感,描摹物态,使语言上口入耳,亲切有味,富有表现力。比如,说“暖和”不说“温暖”;说“成天”不说“整天”;说“钟头”不说“小时”……如果我们仔细辨味,还会发现这些词语不仅有浓烈的口语色彩,而且用得极为妥当,读起来言之有物、言之有情,别有一番韵味。

二.怜猫—— 语气显真情

此文口语多、短句多,常常带着语气词。在这位艺术大师笔下,即使是那些貌似平常的语气词,也获得了丰富的表意功效,韵味十足,耐人寻味儿。“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一个“吧”字把作者那种对猫的性格捉摸不透的语气情态维妙维肖地传达出来了,又与“古怪”之说暗相吻合。“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这里连用了三个语气词,实实在在地突现了作者对猫的关切怜爱之情:担心、翘望、心疼、着急,种种情态尽在其中。

三.爱猫——妙用人称“你”

课文第二自然节还写道:“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儿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在这一长句中,连续用了三个“你”字。“你”是人称代词,通常都是称呼对方用的。而这里的“你”并非是确指,而是泛指;是“你”中有“我”,意思是“不管是谁”,包含不仅“我”喜欢猫,任何人见了都会感到可爱,更使我们感到作者爱猫的真实感情。

四.赞猫--- 巧用拟人法

其次,作者在对猫的描写中成功地运用了拟人化的修辞手法,猫的一举一动在作者笔下都具有人格化的意味,读后倍感风趣幽默。如文中写它“成天睡大觉”,说它“无忧无虑,什么事也不过问”。“过问”一词精当微妙,仿佛猫成了家庭的重要一员,它本就应该参与家庭事物、家政大计的,而此时却置责任于不顾,只管自个儿图舒适求安逸去了。细细想来,真叫人耳目一新、忍俊不禁。再如“·决·定要出去玩玩”、“撞疼了也·不·哭”、“抱着花枝·打·秋·千”、“·踩·印几·朵·小梅·花”等处用语,简直把猫写活了,而作者爱猫之心、赞赏之情也得到了更加淋漓尽致的表现。这种拟人化的描写切合儿童心理特点,能激发儿童的欣赏趣味和学习乐趣。


THANKS !!!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课件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老舍的作品(8)

读老舍作品有感

老舍先生的散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无聊的话每起于:1.以甲衡乙,2.以己度人。前者,誓如说:甲乐善好施,而论者遂讥乙不如甲,不知甲为富翁,而乙乃寒士,怎能相比。后者,自己好名,遂以为稍具名声者必都高视阔步,得意非常,故当责骂,以泄自己无名之怨。前者可称为善意的错误,后者卑劣的想像。”老舍先生真是高明、深刻。细细想来,女人们在一起张长李短;男人们在一起吹牛皮;一个人时还要自寻烦恼,其实多源于这两种心态。一语道破,这就是老舍先生的精道之处。

文中还一篇是老舍先生写的“我怎样写《牛天赐传》”,读后挺爽。我以前读《牛天赐传》时,曾被老舍先生的幽默搞的大笑了好几次,当时觉的老舍先生太能挖苦人了,每一句话都在找乐子。读了这篇文章,我可算知道老舍先生为什么要这么写了。《牛天赐传》是老舍先生1934年的作品,是给当时的半月刊写的特约长篇,每期只要四五千字,边写边载,即要顾及到故事连续,又须处处轻松招笑,需使每期不落空,处处有玩艺儿。老舍先生说“为了达到此目的,我只好抱住幽默死啃。艺术作品最忌用不适当的手段取得效果,故意招笑与无病呻吟的罪过原是一样的。幽默一放手便会成为瞎胡闹与开玩笑。于此,我至今还决得怪对不起牛天赐的。”老舍先生连批评自己也这么尖锐、精辟。虽然老舍先生这么批评自己,其实《牛天赐传》还是相当好看的,只是不能与、这样的大篇相比而已。能把人物写的那么招笑,也就老舍先生有这本事,别无二人。老舍先生的作品可以说是俗而有力,这就是他的伟大之处。老舍先生的作品也是最多的,长篇、短篇、话剧、散文、相声、大鼓无其不有。

老舍的作品(9)

读老舍作品感受

我读老舍先生的作品并不多,以往读过他的《月芽儿》,《驼骆祥子》,这个还看了电影,还读过一些他很少的散文,如《济南的冬天》等,以及一些谈写作方面的文章,说明我和这位作家早有一定的缘分的。

最近,学校的一位中学生,班上的图书馆理员,借给我两本好书,有一本就是《老舍作品精选》,有五百多页,用了一个星期时间,通读了一遍。每感到会心之处,我都把那些好句子抄在了笔记本中。

读英国人——胖子不是一口吃起来的

昨晚,读老舍的散文《英国人》,有一段跳到我的眼前,喜至不尽,当时还抄在了读书笔记本子上,到了学校,为了体会它的好处,又在一个读书笔记本子上再抄了一遍。他们不爱着急,所以也不好讲理想。胖子不是一口吃起来的,乌托邦也不是一步就走到的。往坏了说,他们只顾眼前;往好里说,他们不乌烟瘴气。他们不爱听世界大同,四海兄弟,或那顶大顶大的计划。他们愿一步一步慢慢的走,走到哪里算哪里。成功呢,好;失败呢,再干。英国兵不怕打败仗。英国的一切都好像是在那儿敷衍呢,可是他们在各种事业上并不是不求进步。这种骑马找马的办法常常使人以为他们是狡猾,或守旧;狡猾容或有之,守旧也是真的,可是英国人不在乎,他有他的主意。他深信常识是最可宝贵的,慢慢走着瞧吧。萧伯纳可以把他们骂得狗血喷头,可是他们会说:“他是爱尔兰的呀!”他们会随着萧伯纳笑他们自己,但他们到底是他们——萧伯纳连一点办法也没有!

老舍先生在这一段文字中,用了极通俗的句子,胖子不是一口吃起来的,乌托邦也不是一步就走到的,它真的打动了我的心!是说到了我心里的句子,我心服口服。这样的道理,过去自以为懂得,经过一定的经历之后,体会得才会更好一些。我对爱情、工作、还有个人爱好的文艺方面,有过急于求成的心理,恨不得一下子让自己吃过胖子一般。老舍先生的话,和农村人说的一样,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心急了挖的井是岔口子等,有一曲同共之妙用。

读老舍先生这一段时,我又想到了毛泽东曾经讲过和敌人作战时,战略上藐视,一十当一;战术上重视,一一当十。饭要一口一口地吃,仗要一仗地打,这样看问题做事,是真正的智慧!

老子也有一段教导特别好:“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哲学里有一个质量互变,从一定的量变到质变,一定要重视量的积累。

读老舍智慧句子,联想到了一些哲人,他们看法是相同的。我在一段时间里,恨不得一夜能写个好作品;拿起一本书读的时候,就想一下子把整个书读完,事实上,这种心急读书是根本读不好书的,书是世界上的宝物,犹如对人精神营养的极佳品,需要慢慢地去咀嚼品读,慢下来,才能好好地消化吸收。世界上不只是写作读书,需要这种慢功夫,就是治国也是一样,以往人们恨不得一下子实现共产主义,事实证明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的,少一步都是不行的。

读老舍这段,也解放了我的思维,也可以把一个难办的事情,由多化少化成小节,一小节一小节地完成,这样的效果会更好一些。

这里,我突然想起了屈原《离骚》的句子: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这说明做任何事情,要按一定的规矩来,想走捷径是行不通的。

一个真正热爱读书的人,热爱创作的人,一定要自己真静下心来,真正读上几本中外

的名著好书,也许只有,在读书写作方面,才能有一点小小的进步,这是老舍讲的一口吃不成一个胖子给我的最大的启发。

读老舍先《敬悼许地山先生》——许地山先生读书的痴劲

我曾读过许地山先生一篇散文,《荼蘼》,被文中那种爱的哲理诚服,想许地山先生为什么能创作出那样美的作品?

昨晚,我读作家老舍先生一篇文章《敬悼许地山先生》,才找到了答案。

不过,你不要让他独自溜出去。他独自出去,不是到博物院,必是入图书馆。一进去,他就忘了出来。有一次,在上午八九点钟,我在东方学院的图书馆楼上发现了他。到吃午饭的时候,我去唤他,他不动。一直到下午五点,他才出来,还是因为图书馆已到关

门的时间的原故。找到了我,他不住的喊“饿”,是啊,他已饿了十点钟。在这种时节,“玩”字是用不得的。

这就是说许地山当时进图书馆看书,读到了好书,一直读下去,读了将近十个小时,想现在的人读书,有那一个能一直坐九到十个小时连续地读,这样的人恐怕并不是很多的。

这就说明许地山先生读书,有一种特别的痴心,我曾看过一些中外名人的传记,他们身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对他们爱的事情,有痴之心。

《红楼梦》开篇有这样的句子:“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我们现在的读者能读到《红楼梦》的小说,可知曹雪芹当年创作这本小说的时候,是怎么一种痴劲儿创作的,没有这种痴劲儿,是无法完成这本小说的。根据红学大师周汝昌在百家讲坛讲,他当时创作《红楼梦》的时候,连纸都没有,就用一些旧书的背面一个字一个字写起来的,这足见当时创作的艰难,可是他一心一意要写成这本小说,最终克服一切困难,就是这个痴劲儿完成了这本小说的创作。

蒲松龄在他的一篇小说最后有一个点评,并对艺痴有一段议论: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无成者,皆自谓不痴者也。这种痴劲儿,就是一种真正的热爱,像陕西作家路遥、贾平凹、陈忠实等老师,他们为什么能写出好作品,主要原因对文学是真正热爱,用贾平凹老师说的话,热爱书中的人物,善待它,它就会听作者的话,跟作者有很好的合作,如果作者不喜欢它,他不会走进作者的创作的小说的人物之中,成为小说中有生命有感情的人物。

如果真正爱一件东西,那是了不起的。我们平常说心爱神知,只要心中真正有这么一个爱的念头。

贾平凹老师写过一篇散文《红狐》,有一个人喜欢一把古琴,时是长了,古琴不弹,竟自己发出世界上最优美的旋律声,这就是对古琴真正热爱的结果。

读老舍先生这篇文章,我悟出了读书写作,要有一种痴劲儿,或说痴心,把一本好书,或在写作过程中,把每一个中国汉字看成有生命的人一般,它是有人的全部感情,或哭或笑,如在眼前,这样读书或写作,自有境界出现。

许地仙本身对创作有痴爱之情,同时,他还是一位能鼓励身边的作者把创作坚持下来的人之一,这和他的痴心读书写作是一致的。老舍在的文中写道:“在他离英以前,我已试写小说。我没有一点自信心,而他又没工夫替我看看。我只能抓着机会给他朗读一两段。听过了几段,他说“可以,往下写吧!”这,增多了我的勇气。他的文艺意见,在那时候,仿佛是偏重于风格与情调;他自己的作品都多个有些传奇的气息,他所喜爱的作品也差不多都是浪漫派的。他的家世,他的在南洋的经验,他的旧文学的修养,他的喜研究学问而又不忍放弃文艺的态度,和他自己的生活方式,我想,大概都使他倾向着浪漫主……”像老舍这样一位大作家,都在写作中曾经没有过自信心的时候,许地仙先生就鼓励他,我只能抓着机会给他朗读一两段。听过了几段,他说“可以,往下写吧!”这,增多了我的勇气。

这样我联想到,小作者,虽小,也不能失掉自信心,一定要真正先把写作的自信心增加起来,要不然是进行不下去的。有了自信心,坚持写作,这也算是个人真正爱好写作。

老舍先生在他的文章中动情地写下了一段话:啊,地山!你记得给我开的那张“佛学入门必读书”的单子吗?你用功,也希望我用功;可是那张单子上前六十几部书,到如今我一部也没有读啊!

从老舍写的句子中,说明读书,对于作家是多么重要的事啊?作家为什么能成为作家,能写出好作品,首先是读了不少书的人,而且是大量地读书,我想这方面老舍、许地仙俩位大师都是我们现在人学习的榜样。

我读到老舍先生这一段关于读书的句子时,真想一口气读六十本,把手中要写的的停下来,全心去读。

读书一定是对书真正的爱,是一种如醉如痴的读书,像老舍、许仙俩位大师那样,只有真正的痴心地读书,用心读书,是真正热爱读书这件事,把书当作老师,当作好友,当作知心爱人一般,只有这样,也许能真正走进书中的美好世界,这是老舍作品,在读书方面给我的一个启示。

对老舍先生创作一点了解

原来读过一些老舍先生的作品,老舍写的作品同情穷苦的人,如《月芽儿》,《骆驼祥子》等,怎么写得那么感动人!

昨晚读老舍先生一篇长文〈八方风雨〉这时候,我已移住白象街新蜀报馆。青年会被炸了一部分,宿舍已不再办。

夏天,我下乡,或去流荡;冬天便回到新蜀报馆,一面写文章,一面办理文协的事。文协也找到了新会所,在张家花园。物价象发疯似的往上涨。文人们的生活都非常的困难。我们已不能时常在一处吃饭喝酒了,因为大家的口袋里都是空空的。文协呢有许多会员到桂林和香港去,人少钱少,也就显着冷落。可是,在重庆的几个人照常的热心办事,不肯教它寂寞的死去。办事很困难,只要我们动一动,外边就有谣言,每每还遭受了打击。我们可是不灰心,也不抱怨。我们诸事谨慎,处处留神。为了抗战,我们甘心忍受一切的委屈。

读这样的文字,我才知道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很多作品,都是一个很动乱的战争年代写的,常有生命的危险,生活也是极没有保证的,可是竟在这么一战乱艰苦时斯内,老舍先生没有放下手中的笔,创作了很多好看的小说,让我不由得敬佩这位一位大作家。

老舍先生这一段,说得非常实在。想爱好写作的人,确实要失去一些东西,就是常人世界的一切,这个不要计较的。天下的大事往放是愚人干出来的,这是真的!

因为我知道老舍先生当时创作艰难不易,有了这个理解之后,现在我读老舍的作品的时候,完全是一种拲敬心来读,感受到老舍先生给我们现在的人启示最大,人生总要不怕困难的,通过自己的努力,总能为社会做出一些益的事情来,相信一个人的努力是真正起作用的,是有它的意义的。

今晚写出上面的文字来,是为了用老舍先生来激励自己的读书写作和工作,人真正的是内心的意志坚强,它不管在任何情况下,人一直顽强向着一种理想的境地努力,坚信,通过努力一定会实现的,只是要求一小步一小步的走去,无中生有,积少成多。

老舍的作品(10)

六年级校本教材

一、老舍的作品简介

茶馆简介

故事讲述了茶馆老板王利发一心想让父亲的茶馆兴旺起来,为此他八方应酬,然而严酷的现实却使他每每被嘲弄。最终被冷酷无情的社会吞没。经常出入茶馆的民族资本家秦仲义从雄心勃勃搞实业救国到破产;豪爽的八旗子弟常四爷在清朝灭亡以后走上了自食其力的道路。故事还揭示了刘麻子等一些小人物的生存状态。全剧以老北京一家大茶馆的兴衰变迁为背景,向人们展示了从清末到抗战胜利后的50年间,北京的社会风貌及各阶层人物的不同命运。

自1944年初开始,进入长篇小说《四世同堂》的创作,回到所熟悉的北京市民社会和所擅长的幽默讽刺艺术。小说刻画深受传统观念束缚的市井平民,在民族生死存亡关头的内心冲突,于苦难中升腾起来的觉醒和抗争,自然也有消极逃匿和无耻堕落。《四世同堂》是他抗战时期的力作,也是抗战文艺的重要收获。1946年3月,老舍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讲学。一年期满后,继续旅居美国,从事创作和将自己的作品译成英文。

《月牙集》概述

  

《月牙集》是为纪念老舍诞辰110周年,隆重推出《老舍小说精汇》。是由作家老舍多以城市人民生活为题材,爱憎分明,有强烈的正义感。老舍能纯熟地驾驭语言,运用北京话表现人物、描写事件,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强烈的生活气息。

作家老舍多以城市人民生活为题材,爱憎分明,有强烈的正义感。老舍能纯熟地驾驭语言,运用北京话表现人物、描写事件,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强烈的生活气息。老舍笔下的人物性格鲜明,细节真实,再加之语言讽刺幽默,诙谐轻松,作品深受人民喜爱。为纪念老舍诞辰110周年,隆重推出《老舍小说精汇》。这本书为系列之一,收录的是老舍的代表作之《月牙集》。

以第一人称手法,叙述一位在旧社会过了五十年苦难生涯的北京老警 察对自己辛酸一生的回忆。满清末年 ,二十多岁的“我”失了业,经邻居 巡警赵大爷介绍,当上了巡警。那时,世道昏暗,民如草芥。1911年,孙中山领导国民革命军举行武昌起义, 推翻了满清皇朝。“我”被派差,当 了秦大人家的门警。巴望有个好世道,不想秦大人是个搜刮民脂民膏的贪 官,“我”的希望成了泡影。1919年,北京爆发了“五四”运动,秦大人 倒了台,“我”又成为巡警,还和学 生运动领袖申远交上朋友,总想世道 会变样,谁知秦大人再度出山,官当得比从前更威风,“我”却被降为三等警察,妻子病死,留下女儿大妞和儿子海福,穷得难以为生。这时到处 出现革命党,秦大人要抓革命党人申远,“我”却把他放跑了。不久,青天白日旗代替了五色旗。“我”的女 儿大妞出了嫁,儿子海福继承父业, 当了国民政府的警察,还和申远往来密切。1937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北平等地相继沦陷。日军抓走了“我 ”儿子的未婚妻小玉。海福经申远介绍,参加了八路军。不久,申远被捕。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回来接管北平。“我”因儿子之故,被关进监狱,在牢里又与申远相逢,在他的教育启发下,“我”对自己过去糊里糊涂的 一生有了认识。北平解放后,“我”与儿子重逢。从此,“我”才有了幸福的晚年。

二、按要求写词语

1、有些成语中含有两个数字,比如:“三心二意”,请你写出这样的成语(五颜六色、七上八下、千姿百态、千变万化、百里挑一、九牛二虎、九死一生)

2、有些寓言故事的名字就是一个成语,比如:“揠苗助长” 请你写出这样的成语(亡羊补牢、掩耳盗铃、叶公好龙、画蛇添足、狐假虎威、。、

3、有些成语中含有意思相近的词语,请你写出这样的成语(千变万化、千辛万苦、 生龙活虎、聚精会神、想方设法、呼风唤雨、漫山遍野、欢天喜地

4、有些成语中含有意思相反的词语,请你写出这样的成语(悲喜交加

黑白分明 、不进则退、易放难收、生死存亡,始终如一,阴阳怪气

5、有的成语是“ABAB”式的,请你写出这样的成语(自言自语收拾收拾 商量商量 研究研究 讨论讨论 交流交流 打量打量 彼此彼此 打扮打扮 学习学习

6、有的成语是“AABB”式的,请你写出这样的成语(千千万万、大大方方、客客气气、明明白白、热热闹闹战战兢兢、忐忐忑忑、慌慌张张、

7、ABAC自言自语、百发百中、虎头虎脑、笨手笨脚。

8、ABCC喜气洋洋、生机勃勃、小心翼翼、细雨绵绵。

9AABC、落落大方、息息相关、人人皆知、默默无语、愤愤不平

10、

三:古诗分类、

描写春天的古诗

贺知章的《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游园不值》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绝句(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描写夏天的古诗

小池

宋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

 早有蜻蜓立上头。

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浓妆淡抹总相宜。

描写秋天的古诗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描写冬天的古诗

梅花

(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别董大

高 适

千 里 黄 云 白 日 曛 ,

běi fēng chuī yàn xuě fēn fēn

北 风 吹 雁 雪 纷 纷 。

mò chóu qián lù wú zhī jǐ

莫 愁 前 路 无 知 己 ,

tiān xià shuí rén bù shí jūn

天 下 谁 人 不 识 君 。

描写山水的古诗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送别的古诗

赠汪伦

(唐)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渭城曲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黄鹤楼⑴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 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描写友情的古诗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

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

孤蓬万里征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渭城曲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

牧童

(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稚子弄冰

(宋)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

彩丝穿取当银铮。

敲成玉磬穿林响,

忽作玻璃碎地声。

有关爱国的古诗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宋·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示儿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1]。

《过零丁洋》

(南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有关母爱的诗句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游子思乡的古诗

静夜思 (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朋友送别之情的古诗

别董大

高 适

qiān lǐ huáng yún bái rì xūn

千 里 黄 云 白 日 曛 ,

běi fēng chuī yàn xuě fēn fēn

北 风 吹 雁 雪 纷 纷 。

mò chóu qián lù wú zhī jǐ

莫 愁 前 路 无 知 己 ,

tiān xià shuí rén bù shí jūn

天 下 谁 人 不 识 君 。

描写英雄气概视死如归的古诗

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就义诗

夏明翰

砍头不要紧, 
    只要主义真。 

  杀了夏明翰, 
    还有后来人!

描写田园生活的古诗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乡村四月

(宋)翁 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借物喻人的古诗

题竹石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梅花

(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四、关联词语

1.转折关系

尽管……可是…、

虽然……但是……、

2.假设关系

如果……就……、 即使……也…… 、

要是……那么…… 、倘若……就……、

既然……就……

3.条件关系

只要……就……、 只有……才…… 、

无论……都……

、不管……也…… 、即使……也……

4.因果关系

因为……所以……

由于……因此…… 、既然……那么……、 既然……就……、

之所以…是因为……

5.并列关系

不仅……而且……、一边……一边……、

一方面…一方面……、有时……有时……、既……又……、

不是……而是……

6.承接关系

一……就……、

起先……后面……

7.递进关系

不但……而且……、不光……也……、

不仅……还……

8.选择关系

不是……就是……、是……还是……、

或者……或者……、要么……要么……、

与其……不如……、

宁可……也不……

9.目的关系

不是……就是……、是……还是……

或者……或者……、要么……要么……、

与其……不如……、

宁可……也不……

老舍的作品(11)

老舍《猫》鉴赏

《猫》是著名作家老舍笔下的一篇状物散文。作者以观察精细独道、内容充实饱满、语言生动有趣,把猫的古怪性格和满月小猫淘气的特点鲜活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猫的形象越来越丰满,性格越来越鲜明,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品味《猫》一课,语言明快洗炼、生动传神而又细腻实在、饶有风趣,令人百读不厌。

一.谈猫——“平”中露真情

首先,作者是用用平实的语言、亲切交谈的口吻向读者述说他眼中的猫。品读文章,我们仿佛置身于作者家中,听他津津有味地向“你”介绍猫的脾气禀性,品评种种惹人喜爱的举止情态,而那“古怪”、“淘气”的猫似乎如在眼前,时嗔时喜,活灵活现,于是不知不觉中让“你”受到了作者情绪的感染,为之动心,与之共鸣。与这样的语境氛围相一致,文章语言呈现出通俗明快的口语化特点。老舍先生选用生动活泼的口语语汇言事述感,描摹物态,使语言上口入耳,亲切有味,富有表现力。比如,说“暖和”不说“温暖”;说“成天”不说“整天”;说“钟头”不说“小时”……如果我们仔细辨味,还会发现这些词语不仅有浓烈的口语色彩,而且用得极为妥当,读起来言之有物、言之有情,别有一番韵味。

二.怜猫—— 语气显真情

此文口语多、短句多,常常带着语气词。在这位艺术大师笔下,即使是那些貌似平常的语气词,也获得了丰富的表意功效,韵味十足,耐人寻味儿。“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一个“吧”字把作者那种对猫的性格捉摸不透的语气情态维妙维肖地传达出来了,又与“古怪”之说暗相吻合。“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这里连用了三个语气词,实实在在地突现了作者对猫的关切怜爱之情:担心、翘望、心疼、着急,种种情态尽在其中。

三.爱猫——妙用人称“你”

课文第二自然节还写道:“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儿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在这一长句中,连续用了三个“你”字。“你”是人称代词,通常都是称呼对方用的。而这里的“你”并非是确指,而是泛指;是“你”中有“我”,意思是“不管是谁”,包含不仅“我”喜欢猫,任何人见了都会感到可爱,更使我们感到作者爱猫的真实感情。

四.赞猫--- 巧用拟人法

其次,作者在对猫的描写中成功地运用了拟人化的修辞手法,猫的一举一动在作者笔下都具有人格化的意味,读后倍感风趣幽默。如文中写它“成天睡大觉”,说它“无忧无虑,什么事也不过问”。“过问”一词精当微妙,仿佛猫成了家庭的重要一员,它本就应该参与家庭事物、家政大计的,而此时却置责任于不顾,只管自个儿图舒适求安逸去了。细细想来,真叫人耳目一新、忍俊不禁。再如“·决·定要出去玩玩”、“撞疼了也·不·哭”、“抱着花枝·打·秋·千”、“·踩·印几·朵·小梅·花”等处用语,简直把猫写活了,而作者爱猫之心、赞赏之情也得到了更加淋漓尽致的表现。这种拟人化的描写切合儿童心理特点,能激发儿童的欣赏趣味和学习乐趣。

老舍的作品(12)

老舍作品的幽默艺术
作者:徐英
来源:《新西部·中旬刊》2014年第06期

         文章阐释了我国家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幽默艺术风格,认为其作品通俗易懂,题旨鲜明,幽默诙谐。老舍先生的写作风格来源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成长环境,作品中饶有风趣的情节得益于先生平时的善于观察;老舍先生的作品在轻松幽默中又寓国家寓社会于大众,让人们认清社会摸准方向;老舍先生幽默诙谐的风格广泛而巧妙地应用于文学创作中,他既能敏锐的观察事物内部的矛盾,又熟练地掌握了语言和情节结构的各种幽默技巧,尤其是修辞技巧。

         幽默的语言;幽默的情节结构

        老舍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小说家、戏剧家,杰出的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的作品以讽刺幽默和诙谐轻松的风格,赢得了人民的喜爱,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 “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他一生勤于创作,脍炙人口的作品很多,主要代表作有:话剧《茶馆》,小说《四世同堂》、《龙须沟》、《骆驼祥子》、《月牙儿》、《离婚》、《老张的哲学》,散文《福星集》等等,在这些作品中幽默艺术贯穿始终。

        一、幽默艺术形成的根源

        每一个作家都因自己所处的时代背景、成长环境、生活方式的不同有着自己的独特的创作特点,影响着作家的创作取向。老舍先生喜欢用自己所处的时代,自己的家庭和自己的生活阅历来诠释自己的创作,所以要探寻老舍先生幽默艺术形成的根源也要从这些方面寻找答案。

        老舍先生所处的生活时代是中国社会不断变革的时期,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王朝的腐朽统治,五四运动摧毁了因循守旧的传统文化,掀起了新的文艺思潮,增添了很多新颖的艺术形式,幽默就是这时新兴的艺术形式之一。老舍先生的作品中就不乏幽默诙谐的语言,生动风趣的情节,充分表现了幽默这一新兴的艺术形式。

        老舍先生出生在北京一个贫困的满族家庭,父亲是一名满族护军,在老舍先生3岁时父亲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巷战中,母亲靠洗衣维持两人的生活。老舍先生自幼家境贫寒和母亲过着清苦拮据的生活,所以老舍先生熟悉中下层市民的心理状态,影响了他的创作取向。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老舍先生用乐观的态度生活、处事,苦中作乐,促使老舍先生的创作中富含着幽默的笔触。

老舍的作品(13)

老舍《猫》鉴赏

《猫》就是著名作家老舍笔下的一篇状物散文。作者以观察精细独道、内容充实饱满、语言生动有趣,把猫的古怪性格与满月小猫淘气的特点鲜活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猫的形象越来越丰满,性格越来越鲜明,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品味《猫》一课,语言明快洗炼、生动传神而又细腻实在、饶有风趣,令人百读不厌。

一.谈猫——“平”中露真情

首先,作者就是用用平实的语言、亲切交谈的口吻向读者述说她眼中的猫。品读文章,我们仿佛置身于作者家中,听她津津有味地向“您”介绍猫的脾气禀性,品评种种惹人喜爱的举止情态,而那“古怪”、“淘气”的猫似乎如在眼前,时嗔时喜,活灵活现,于就是不知不觉中让“您”受到了作者情绪的感染,为之动心,与之共鸣。与这样的语境氛围相一致,文章语言呈现出通俗明快的口语化特点。老舍先生选用生动活泼的口语语汇言事述感,描摹物态,使语言上口入耳,亲切有味,富有表现力。比如,说“暖与”不说“温暖”;说“成天”不说“整天”;说“钟头”不说“小时”……如果我们仔细辨味,还会发现这些词语不仅有浓烈的口语色彩,而且用得极为妥当,读起来言之有物、言之有情,别有一番韵味。

二、怜猫—— 语气显真情

此文口语多、短句多,常常带着语气词。在这位艺术大师笔下,即使就是那些貌似平常的语气词,也获得了丰富的表意功效,韵味十足,耐人寻味儿。“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一个“吧”字把作者那种对猫的性格捉摸不透的语气情态维妙维肖地传达出来了,又与“古怪”之说暗相吻合。“说它贪玩吧,的确就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这里连用了三个语气词,实实在在地突现了作者对猫的关切怜爱之情:担心、翘望、心疼、着急,种种情态尽在其中。

三、爱猫——妙用人称“您”

课文第二自然节还写道:“它要就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蹭您的腿,把脖儿伸出来让您给它抓痒,或就是在您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在这一长句中,连续用了三个“您”字。“您”就是人称代词,通常都就是称呼对方用的。而这里的“您”并非就是确指,而就是泛指;就是“您”中有“我”,意思就是“不管就是谁”,包含不仅“我”喜欢猫,任何人见了都会感到可爱,更使我们感到作者爱猫的真实感情。

四.赞猫--- 巧用拟人法

其次,作者在对猫的描写中成功地运用了拟人化的修辞手法,猫的一举一动在作者笔下都具有人格化的意味,读后倍感风趣幽默。如文中写它“成天睡大觉”,说它“无忧无虑,什么事也不过问”。“过问”一词精当微妙,仿佛猫成了家庭的重要一员,它本就应该参与家庭事物、家政大计的,而此时却置责任于不顾,只管自个儿图舒适求安逸去了。细细想来,真叫人耳目一新、忍俊不禁。再如“·决·定要出去玩玩”、“撞疼了也·不·哭”、“抱着花枝·打·秋·千”、“·踩·印几·朵·小梅·花”等处用语,简直把猫写活了,而作者爱猫之心、赞赏之情也得到了更加淋漓尽致的表现。这种拟人化的描写切合儿童心理特点,能激发儿童的欣赏趣味与学习乐趣。

老舍的作品(14)

老舍作品《草原》赏析

自幼就见过“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类的词句。这曾经发生过不太好的影响,使人怕到北边去。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象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象没骨画那样,只用绿色渲染,没有用笔勾勒,于是,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与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象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紫塞,紫塞,谁说的?

这是个翡翠的世界。连江南也未必有这样的景色啊!

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的牧业公社。汽车走了一百五十华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至为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迂回的,明如璃的一条带子。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快了,快到公社了。忽然,象被一阵风吹来的,远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马疾驰,襟飘带舞,象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车、马飞过了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蒙古包外,许多匹马,许多辆车。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我们约请了海拉尔的一位女舞蹈员给我们作译。她的名字漂亮——水晶花。她就是陈旗的人,温克族。主人们下了马,我们下了车。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我们用不着水晶花同志给作译了。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都是民族团结互助!

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不拘束。不大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子的手抓羊肉和奶酒。公社的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正是:

祝福频频难尽意,举杯切切莫相忘!

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这时候温克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儿,既大方,又稍有点羞涩,来给客人们唱民歌。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饭后,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了民族舞蹈。客人们也舞的舞,唱的唱,并且要骑一骑蒙古马。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是呀!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人的生活变了,草原上的一切都也随着变。就拿蒙古包说吧,从前每被呼为庐,今天却变了样,是用木条与草杆作成的,为是夏天住着凉爽,到冬天再改装。看那马群吧,既有短小精悍的蒙古马,也有高大的新种三河马。这种大马真体面,一看就令人想起“龙马精神”这类的话儿,并且想骑上它,驰骋万里。牛也改了种,有的重达千斤,乳房象小缸。牛肥草香乳如泉啊!并非浮夸。羊群里既有原来的大尾羊,也添了新种的短尾细毛羊,前者肉美,后者毛好。是的,人畜两旺,就是草原上的新气象之一。

载一九六一年十月十三日《人民日报》

语言大师先生在《草原》一文中故意将互相对立和排斥的描写巧妙地熔于一炉,使语言在简洁中见意蕴、普通中见哲理,生动而鲜明地表达复杂的思想感情。

现举例分如下:

一、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翠色欲流”是说翠色将流而未流;而“流入云际”,则是说翠色已经流入云间。这两者是自相矛盾吗?其实,这非但不矛盾,反而形象地显现了草原景物的逼真情态。“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分别描写了两种不同的视觉形象。前句是近镜头描写:草原绿得浓厚将滴,绿得油亮闪光,给人“欲流”的感觉。这是化静为动,突现草的色泽,草的生命,也抒发了作者无限的热爱和赞叹。后一句是远镜头描写:极目远,草原与长空相接,浓绿与云天照映,翠色千里,连绵不断,一直伸向云天深处。再说汽车在前进,视野中的那些“只有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小丘,一碧千里的草原,不正在悄悄地流入云天吗?

二、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惊叹”与“舒服”,“愿久立”与“想坐下”是互相矛盾的。其实,作者惊叹的是那从未见过的“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大草原;舒服的是草原浩、生机勃勃、充满活力,视野开阔、心胸豁达、令人心旷神怡;“愿久立”,是因为草原景色迷人,“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静立不动”,何况是感情丰富的人;“想坐下”,是因为眼底美景沁润着心田,诱发起激情,要抒发、要表达。正是这矛盾的笔触巧妙地刻画出“我”在这种特定境界里的丰富的内心感受。

三、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既然“看不见什么东西”,怎么还看见“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呢?其实,这是运用了一种叫“舛(chuǎn)互”的修辞手法。它对某一事物既全面肯定,又部分否定;或既全部否定,又部分肯定。看见“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是为了更真切地衬托和强调“初入草原”时的静感。这是以声写寂,以动衬静,从而突出了辽阔草原寂而不死,静中见活的生机。

文意是客观事物在作者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是作者对客观事物进行分研究而得到的一种认识。由于客观事物千差万别,变化多端,作者的认识就有正确与错误、深刻与肤浅的区分,这就需要认真体会,反复研究,一直“炼”到认清事物本质,写出切中肯的文章来。

这方面,我们要谈到第十一册老舍的《草原》。文章记叙了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烈欢迎的情景,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充分体现了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这是本文的主题思想,亦即文意所在。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后,实行平等的民族政策,形成了多民族统一的大家庭。老舍通过记叙访问草原的情景,反映民族友爱的主题,提炼出这一文意,无疑是抓住了社会主义制度下民族关系的真实本质,十分正确。

当然,正确的文意要有恰切的表达。老舍按照初入草原、欢迎远客、蒙古包外、蒙古包内、主客话别的顺序记述,注意突出蒙古族人民远出相迎、热情款待、亲切联欢的场面,字里行间渗透着蒙汉人民间的血肉深情。

值得研究的是作者在提炼文意的过程中,把文意浓缩成“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两句诗,寥寥十四字,蕴含着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给读者留下了回味不尽的余地:

内蒙古草原空气新鲜,天空明朗,广袤无边,一碧千里,到处是翠色欲流,令人陶醉,岂不是与“天涯碧草”贴合相应了吗?中的“何忍别”、“话斜阳”正是“蒙汉情深”的体现和写照,它又与上文蒙族牧民纵马奔驰,以主人的身份远出迎客,盛情款待,歌舞娱宾的描写有机勾连,fu鼓相应,实在恰到好处。

同时,作者引诗作结还收到了揭示题旨、深化文意的效果。“蒙汉情深”“深”在哪里?作者一行刚刚踏上草原,就从心底里油然升起热爱之情;牧民远出迎客,欢呼,握手,敬酒,唱歌,表演,双方亲如一家,融洽无间,更加显露了蒙汉间的深情厚谊。尤其是“何忍别”突现了主客双方的内心世界,两情依依,不忍分别,自然“情深”了,而“话斜阳”则展示了主客双方的动人情态,话语绵绵,难分难舍,不是“情深”会如此吗?完全可以说,引诗是对蒙汉民族间兄弟之情的凝炼括,也是对文意的进一步拓展和强化。

另外,引诗中的“天涯碧草话斜阳”仿佛一个特写镜头:主客双方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依恋不舍地娓娓交谈,时间不停地推移,夕阳渐渐西沉,他们竟浑然不觉,这是蒙汉情深的形象映现。他们“话”什么呢?也许感谢主人热情接待,也许希望客人不久再来,也许是双方互相勉励,携手并进……这一余味不尽的特写镜头与“蒙汉情深”的全篇之旨紧相扣合,岂不是进一步深化了文意吗?

因此,炼意正确不是一蹴而就的,有一个融化、深化、强化的过程。

老舍的作品(15)

草原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汽车走了一百五十华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快了,快到了。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蒙古包外,许多匹马,许多辆车。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主人们下了马,我们下了车。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儿不拘束。不大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子的手抓羊肉和奶酒。干部们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这时候鄂温克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儿,既大方,又稍有点羞涩,来给客人们唱民歌。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饭后,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了民族舞蹈。客人们也舞的舞,唱的唱,并且要骑一骑蒙古马。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是呀!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