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台湾省课件

台湾位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东临太平洋,东北邻琉球群岛,南界巴士海峡与菲律宾群岛相对,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总面积约3.6万平方千米,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初中地理台湾省课件,欢迎阅读。

初中地理台湾省课件

一、设计理念

1 、给学生创造相互交流的学习氛围,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 、力求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敢于创新,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3 、实现三维目标的统一,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知识和技能的生成、发展和变化,同时,爱国情操的培养也水到渠成。

二、教学分析

教材分析:《地理课程标准》对本节教材有以下要求,在地图上指出台湾的位置和范围,分析其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特色,说明台湾省自古以来一直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

本节教材从内容上分为三部分: “祖国神圣的领土”、“美丽富饶的宝岛”、“出口导向型经济”。三部分内容关系密切,其中前两个部分的理解是后一部分学习分析的基础。

学情分析:本节是区域学习的第三节,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学习基础,但是由于学生认知水平有限,在考虑问题时往往受到题中给出的已知信息的限制,打不开思路,因此,教学中重点注意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学生能够运用地图说出台湾省的位置范围,知道台湾省的人口,明确台湾是中国的神圣领土,进一步学会从地图上获取简单区域知识的技能;

(2)学生能够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说出台湾省的自然环境特征和经济特色,进一步学会从地图和资料中提取、加工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运用地图和资料,初步学会分析区域特征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史实材料及现实经济往来的了解,明确台湾省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养成爱国主义情感,加深对两岸中国人是一家的认识。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

(2)台湾的自然环境特征和经济特色。

2.教学难点

台湾的经济特色。

五、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①播放课件《乡愁》,提出问题,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出课题

(板书)祖国神圣的领土----台湾省

[讲授新课]

承接导课,老师追问:为什么说台湾省是祖国神圣的领土 ,你知道哪些史料和证据?

(板书)一、祖国神圣的领土

②教师归纳补充

[承转]

既然台湾是大陆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骨肉相连,血脉相通。那么就让我们走进台湾,去认识它,了解它,请看大屏幕。

[显示台湾省轮廓图]

老师口述自学任务:

①在33页图6.22找出台湾岛,澎湖列岛,东海,台湾海峡,南海,太平洋。

②看看北回归线穿过台湾岛的哪个部位

③看图6.22结合活动1说出台湾省的位置,范围

[承转]刚才我们知道自明朝开始,外国列强多次侵犯台湾,他们主要是看准了台湾之宝,“宝”体现在哪些方面 ?请大家阅读35页课文及图片,说一说台湾的“宝”。

(板书)二、美丽富饶的宝岛

结合36页的活动题分析讨论自然条件与物产、资源之间的因果关系

演示美丽的风景(视频)

[承转]丰富的资源,优越的位置为台湾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下面我们来了解台湾的经济特点。 (板书)三、出口导向型经济

引导分析“台湾省出口贸易结构的变化”图,并分析有利因素。

[承转]在以上优势条件的推动下,台湾经济发展很快,那么台湾工业主要分布在哪几个城市呢?

请大家阅读图6.30,回答以下问题

1.台湾的工业主要分布在哪几个城市?

2.这几个工业城市的分布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3.这种分布特点的形成可能受了哪些条件的影响?

[承转]随着经济的发展,台湾的产业结构也在不断变化。

请大家阅读图表6.1,完成表下两题。

教师指导,检查。

[提问]近年来,在我们大陆的.市场上会见到许多产自台湾的商品,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你能说出几种来吗?

教师给予评价、总结

[巩固练习]

多媒体展示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了解了台湾的自然环境特征和经济特点,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台湾是祖国之“宝”。台湾自古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翘首盼望着她的归来,都有责任和义务为祖国的繁荣强大、和平统一尽一份力。[赏析] 谈自己的感受

结合活动题2和课件演示内容及已有的知识基础,谈自己的看法。

以小组为单位,查找地图,完成学习任务,一名学生到前面演示课件指出相关内容

阅读课文及图片,明确台湾的主要物产。

以小组为单位,读图探究 欣赏

读图分析,了解“进口—加工—出口”型经济

读图回答问题

1小题用铅笔在课本上完成

学生画图,分析“台湾的产业结构有何变化”

畅谈自己的所见、所知,说出自己的看法

练习

回顾本课内容,归纳总结,形成知识网络创设教学情景,引出话题,导入新课。 1、改变教材原来的顺序是为了教学过程衔接自然,突出重点。同时为后面自然环境的认识作铺垫。2、这个问题的设置旨在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拓展学生的思维,照顾每一位学生,突现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通过地图获取地理知识的习惯。

初中地理的课件

初中地理的课件应该要怎么设计呢?下面初中地理的课件是小编想跟大家分享的,欢迎大家浏览。

篇一:初中地理的课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认识世界的国家及其特点,理解世界地理区域划分的意义,并能够在世界政区空白图上填注出主要国家的名称。

2.使学生能够科学地表述正确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原则,树立世界各国平等相处,求得共同进步与发展的观念。

3.使学生能够在世界政区图上查阅出世界的主要国家,并学习运用图表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教学难点】

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

【教学重点】

1.世界各国一律平等,在国家交往中应遵守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2.地图上国界的表示方法。

3.学习阅读世界政区图、人口柱状图及其经济扇形统计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明确任务

1、情境导入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对于世界的地形,气候,居民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世界的国家。

1、设问:你知道世界上有哪些国家呢?(学生自主回答)(过渡)世界上的国家很多,它们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

2、出示教学目标:

1、了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划分的依据,认识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分布

2、对比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异及原因

3、能从经济领域说明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生自主学习了世界上陆地面积前六个国家,还学习了其它一些的地区,学习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划分依据及发展水平差异,了解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地区分布特点;明确了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初步形成了一种全球化意识。

三、展示反馈,评价提升

电脑展示《世界政治地图》,结合课本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1..教师用鼠标点击主要的发达国家,让学生说出这些发达国家的名称,并引导学生观察

这些国家分布的大洲。人们为什么要用一个“北”字来概括发达国家的分布大势呢?(因为这些国家中、除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位于南半球以外,其他国家都位于北半球,所以把发达国家称之为“北方”。) .2·1·c·n·j·y

2.教师用鼠标点击主要的发展中国家,让学生说出这些发展中国家的名称,并引导学生

观察这些国家分布的大洲。人们为什么要用一个“南”字来概括发展中国家的分布大势呢?(因为发展中国家位于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南部,因此把发展中国家称之为“南方”。)

四、拓展延伸,巩固提高

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经济落后的原因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经济落后的原因有许多方面,其中有历史上发达国家长期对发展中国家的侵略和剥削,大量资源的掠夺等等。但是,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发展中国家抓住机遇,通过经济改革、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与交流,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缩短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甚至在一些领域超过了一些发达国家,如中国的航空业、核工业等。

教师过渡: 尽管世界存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但随着全球化的加深,各国的经济、文化交往越来越密切,很多产品的生产不再是一个国家完成,而是有多个国家协作完成的。

五、归纳与总结

本节课首先学习了世界上陆地面积前六个国家,还学习了其它一些的地区。我们学习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划分依据及发展水平差异,了解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地区分布特点;明确了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初步形成了一种全球化意识。希望大家多关心国际时事、国际热点问题,进一步加深对国际交流和合作、发展的认识。

【作业设计】

课本习题及导学方案

【板书设计】

第七章 发展与合作——经济全球化

一、国家与地区

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三、合作与发展

篇二:初中地理的课件

海陆的变迁

一、 学习和导学目标

1、知识积累与疏导:知道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和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了解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2、技能掌握与指导:运用地图说明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和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

3、 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教材的组图和资料补充,从中领悟到科学的探究思路和方法。

4、情意修炼与开导:通过课堂活动,用实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探究兴趣。

5、观念确认与引导:通过了解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过程,使学生得到一次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二、 障碍与生成关注

学生对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和对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的理解不深,感性认识不多,教者应通过引导或多媒体课件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三、 学程与导程活动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有关海陆变迁的资料。

(一)、创设场景 引出问题

用南通由海成陆的实例引出问题。

(从当地由海成陆的实例引出问题,不仅使学生感到好奇,也为今后学习平原的形成和乡土地理埋下伏笔。学生通过思考产生疑问,进而引出“沧海桑田”海陆变迁的话题。这就形成了教学的问题场。)

(二)、阅读教材 自主学习

1、“沧海桑田”原为什么意思?

原意为海陆的变更,后人用此成语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2、学生活动1: 看教材图2.10——图2.12 分别反映了哪些地理现象?

从阅读材料和图2.18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的故事中,我们得到了什么启示?

对学生的科学史和科学观教育及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的培养,应在教学中给予充重视。

(图表及文字材料是教学资源,也是教学媒体。利用好这些资源进行教学活动,这是教学情景场的主要表现形式。)

(三)、合作学习 加深理解

地球上的海陆轮廓是怎么形成的?

学生活动2:参考教材和课外知识分小组讨论,找出(1)科学依据(2)科学理论,用自己的语言叙述。

(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了解海陆变迁的发现过程,从中领悟到科学的探究思路和方法。认识科学成果的形成是科学家们不断进行科学探究的结果,形成教学问题场与教学情景场的叠加)

(四)、看图释文 形成概念

学生活动3:看图2.19——图2.24 说出六大板块的分布、板块运动、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和一些地形的成因

(教师进一步引导,深化教学情景,促使学生自然而然的进入教学的情境场。这给学生一个很好的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强化,形成个体意境场,这为下面的探究活动创设了因人而宜的个体意向,形成了个体意向场。)

四、笔记与板书提纲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不变的(错误)

1. 地壳的变动

一、海陆的分布

2. 海面的升降

变化的——“沧海桑田 ” 海陆变迁

3. 人类的活动

4. 其他的原因

二、偶然的发现 伟大的假说

1、 大陆漂移——板块运动

2、 六大板块与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五 、练习与拓展选题

单项选择题

1. 喜马拉雅山中有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 ( )

A. 喜马拉雅山原来是海洋岛屿上的山脉

B. 喜马拉雅山所在地区原来是一片汪洋

C. 海洋生物原来生活在山上

D. 有人将海洋生物带到了山上

2. 几乎全部位于海洋中的板块是 ( )

A. 印度洋板块 B. 太平洋板块

C. 南极洲板块 D 美洲板块

.3. 喜马拉雅山脉是由亚欧板块与( )板块挤压而成的 ( )

A. 印度洋板块 B. 太平洋板块

C. 非洲板块 D. 亚欧板块

4. 板块张裂的地方常形成 ( )

A. 裂谷 B. 岛弧 C. 海沟 D. 海岸山脉

5. 冰雪覆盖的南极洲分布有巨大的煤田,这说明 ( )

A.南极地区好久以前,气候非常暖湿

B.南极大陆原来处在暖湿的低纬,并形成了煤,大陆漂移带到今天的位置 C.该地的煤不是由森林演变而成的

D.南极大陆总体上向低纬漂移了

6.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 )引起的 ( )

A. 地球公转 B. 地球自转 C. 板块运动 D. 海水运动

探究活动: 除了今天课堂上了解到的海陆变迁实例举证外,课外还能找到哪些海陆变迁、地形变化的例证?请整理好有关资料后,在班上讨论交流。

(学生通过对地球表面海陆变迁和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学习,初步建立起了个体意向场,其中包括解决问题的知识技能、解决问题的态度方法、解决问题的情感和价值判断,可以实现新课标的三维目标。)

六、 个别与重点辅导

学生名单略

七、 反思与点评记录

本课使学生初步了解了海陆变迁的科学依据和科学理论的基本观点,使学生初步懂得了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对学生的科学史和科学观教育及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的培养,具有很高的价值。

整个学教过程注意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习惯,同时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于此。


初中地理民族课件

初中地理民族课件1

【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民族构成状况、主要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

2.了解我国的民族地域分布特点,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

3.了解一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

【学习重点】

1.我国民族构成状况。

2.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

【学习难点】

1.对我国民族政策的认识和理解。

2.对我国民族政策的认识和理解

【学法指导】

1. 预习时,基础知识用蓝笔标记,有疑问的或不能解决的用红笔标记,在课堂上认真学习。

2.按要求积极互动,积极思考,展示规范,点评到位,大胆质疑。

【知识链接】

风俗习惯 少数民族

【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

1、在我们伟大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共同生活着 个民族,以 族人口最多,占 %,其他 个民族统称为少数民族,占 %,少数民族中以 族人口最多。

2、人口在500万以上的民族有哪些?

3、我国各民族的分布状况是: 族的分布遍及全国各地,以 部和 部最为集中,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 、 、和 地区。

4、我国各民族分布具有 、 的特点。

5、我国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 ,设立 。

6、彝族主要分布在我国的 、 ;

我国最少的少数民族是 ;

合作探究

完成P17活动

初中地理民族课件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明白我国有56个民族。

2.明白汉族人口占92%,其他55个民族占8%。

3.明白人口在400万以上的少数民族。

4.明白各民族的散布特点。

5.懂得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新中国。

6.懂得我国的民族政策:明白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族区域自治,尊敬少数民族的风俗适应。

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阅读“中国民族散布”图,解释我国民族散布的特点及主要少数民族的散布地区。

2.通过收集资料或调查解释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少数民族生活和生产的变化。

情感目标:

1.使学生认识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为祖国的统一和发展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提高对我国民族政策的认识,树立各民族一律平等、互相尊敬、团结友爱,共同保护祖国统一的观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是使学生在掌握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后,进一步认识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中,汉族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92%,少数民族约占8%。在其他55个少数民族中,百万人口以上的.民族有18个。众多的民族在散布上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本节的重点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各民族散布状态及其特点。

由于各民族团结协作,为缔造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关心学生认识和懂得我国的民族政策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内容。对我国的民族政策知识要求懂得,对其他知识要求识记。汉语(一般话和方言)、汉文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等内容可按照学校具体情况选讲。

让学生学会阅读“中国民族散布”图,是本节重要的基础训练要求。通过使用图例、注记来辨认我国少数民族散布特点及主要少数民族散布地区,逐步提高阅读专题地图的技巧。

教法建议

1.教师在讲课前,能够先出示有关民族大团结的图片,先让学生明白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除汉族外,其他都是少数民族,各民族尽管人口数量不同,但在大家庭中都是平等的亲密兄弟。

2.阅读“中国民族散布”图,通过图例先让学生熟悉我国的民族构成,接着再懂得民族的散布情况。在这个地点能够关心学生通过阅读“中国民族散布”图,认识我国民族散布集中、分散和杂居的现象,最后来再归纳出特点。

3.讲述我国的民族政策时,能够先让学生明白民族政策的基础内容。接着,通过展现教师搜集来的具体事实、照片、图表,解释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少数民族生活和生产的变化。或者能够让学生自个儿在课前搜集资料,但目标都是为了关心学生认识履行民族政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4.教材中的选学内容“各民族的语言文字”,能够增加学生对各民族语言、文字的懂得,会引起学生特别大兴趣。首先,先让学生明确语言和文字是两个概念。有些民族只有自个儿的语言而没有自个儿的文字,有的民族(如汉族)语言分为多种方言,但文字只有一种。汉族一般话是我国汉族普遍使用的共同语言,现如今全国各民族间相互交往时,都已普遍运用。教材中“我爱中国”的汉、蒙、藏、维、哈、朝、彝、壮八种民族文字的写法,能够让学生视察一下,教师还能够让学生视察人民币纸币上的文字,以加深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认识。

5.教师能够按照各自的情况,给学生放映一些有关少数民族生活的幻灯、录像、电影等。教师还能够有计划地组织参观活动,如参观民族风俗展览等,还能够组织学生调查、访问、收集资料等活动。社会调查是一种重要的课外教学活动。收集图片、实物、录音、录像等对丰富学生课外教学生活,扩大知识领域,培养情趣,增加对国情的懂得是一项特别有意义的活动。教师要注意使课内与课外地理教学活动紧密结合,以加强地理教学的实践性。

教学设计示例

课题:中国的民族

重点:我国的民族政策和主要少数民族的散布。

难点:我国的民族政策。

教学过程:

〔引入〕:出示图片“民族大团结”。在我们社会主义大家庭中,除了汉族外,还有许多兄弟民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中国的民族。

〔练习〕:请学生画出“汉族和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扇形图(汉族占总人口的92%,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8%)。

〔讲解〕:大家一起回想一下在历史课上讲过的故事:19世纪我国云南的少数民族抗击法军的英勇事迹和广西的少数民族在抗日战争时期,英勇抗击日寇的侵占,为抗日战争的成功做出了贡献。这些事例都解释了各民族人民共同抵抗阶级压迫和外来侵占,共同缔造新中国,为祖国的长期稳定和繁荣昌盛,做出了贡献。

〔提问〕:视察“中国民族散布”图,考虑问题:

(1)我国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地区(按地理方位)。

(2)找出居住在五个自治区的主要少数民族和居住在云南、黑龙江、吉林省的主要少数民族。

学生总结归纳后,教师概括。

〔讲解〕:各民族的散布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其中汉族主要散布在东部和中部,少数民族主要散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

〔讨论〕:教师出示以下资料:

(1)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增长情况

(2)我国在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区履行区域自治,先后成立了内蒙古、新疆维吾尔、广西壮族、宁夏回族、西藏等五个自治区。还在部分地区成立了自治区、自治县、民族乡等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

(3)在我国,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个儿的语言文字的自由。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30多个民族有自个儿的文字,他们在日常生活、生产劳动、通信联系、学习、出版以及社会交往中,能够自由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

(4)我国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个儿的风俗适应的自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国家爱护正常的宗教活动。

学生按照以上的资料,分组讨论我国的民族政策有哪些具体措施以及在民族政策的治理下,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状态。

〔讲解〕:我国的民族政策:

(1)各民族一律平等。

(2)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保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

(3)国家关心各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发展。

(4)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点履行民族区域自治。

(5)各民族有使用自个儿的语言文字和保持自个儿的风俗适应的自由。

〔录像〕:放录像:我国主要少数民族的风俗适应。

〔讲解〕:各民族都有自个儿的风俗适应、文化艺术和传统的体育活动,有的还信仰宗教。我国宪法中规定了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个儿的风俗适应的自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国家爱护正常的宗教活动。

〔总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56个民族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平等互助,亲密团结,为国家的统一和中华民族的昌盛做出了资力的贡献。

板书设计:

第二节 中国的民族

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1.我国有56个民族

2.各民族共同缔造和建设新中国

3.各民族的散布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

二、我国的民族政策

三、尊敬各民族的风俗适应

探究活动

收集资料组织一次展览,解释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和居民生活的变化。资料的收集由学生来完成,能够是文字、图片、录像,类型不限。

初中地理自转课件

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初中地理自转课件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

初中地理地球的自转课件篇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自转运动的一般特点:概念、方向、周期。

2、了解地球自转运动产生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

过程与方法:

通过演示法,培养学生动手演示的方法;通过联系生活实例,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地球的自转,掌握地球的基本运动规律,从而培养学生喜欢地理,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以及注重探究,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

难点: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教学方法:问题引导式教学法、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____播放动画视频,提问“我们看到的太阳每天为什么东升西落?”“为什么我们每天都会经历白天和黑夜?”这两个问题,从而引出新课内容——地球的自转。学习目标____找一个学生读学习目标后给学生6分钟自主学习时间。

活动一:拥抱地球

要求:找一个学生到讲台前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其他学生注意观察,并回答以下问题:

问题1:他演示的地球自转是否正确?

问题2:地球自转绕转的中心是什么?

问题3:什么是地球自转?

学生讨论上述问题,结合演示回答问题,教师稍加点拨(2分钟时间内小组合作探究)设计意图:地球自转定义的理解是本节课的一个教学重点,为了使学生充分理解地球绕转的中心、方向即地球自转的定义,以学生活动为主体,学生自己参与拥抱地球,自己展示地球的自转并总结规律。

展示图片:地球自转的定义及基本特征

设计意图:通过应用动态的地球自转的幻灯片,使学生从视觉角度了解地球自转的定义及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绕转中心、周期、方向、)。变抽象为形象,化难为简。展示图片:地球自转的方向

设计意图:通过应用动态画面,使学生明确地球自转的方向,尤其是从南、北极上方来看地球自转的顺、逆方向。形象的展示从南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绕转特点。小结:播放视频地球的自转,总结前面知识。

设计意图:(1)通过该视频总结以上所学知识,同时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2)通过该视频过渡到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活动二:模拟实验(6分钟时间内小组合作探究)

要求:用手电筒作为太阳,照射在地球仪上,拨动地球仪注意观察并回答以下问题:问题1、地球自转产生了什么现象?

问题2、思考为什么产生这一现象?

设计意图: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这一现象。并思考为什么产生这一现象。

播放图片:地球自转产生____昼夜更替现象

昼夜更替现象出现的原因分析图

设计意图: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了突破难点采用情景教学法应用幻灯片从视觉上演示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这一地理现象。

活动三:读图分析时间差异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会导致地方时差的出现。

课堂小结:幻灯片播放本课的知识梳理。

设计意图: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使学生从宏观上总体把握本节课的知识。

课堂习题:

设计意图:了解本节课学生的掌握情况。

总结:本节课主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指导为辅,应用远程教育资源使学生从视觉、听觉等多个角度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由于本节课抽象难懂,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如果采用传统的讲授法学生很难理解,并且教师在教的过程中也不能准确阐述所要讲授的知识,不知如何下手,导致教师不会教学生不会学。应用远程教育资源的动态效果不但能清晰展示地球的自转同时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的轻松。板书设计:

家庭作业:1、独立完成1-10选择题。

2、预习p13-p15地球的公转

初中地理地球的自转课件篇二:

【教材分析】

要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需要认识地球的运动规律。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主要包括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地表水平运动物体运动方向的偏转。本节课内容较抽象,学生缺乏足够的空间想象力,所以对知识点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可充分借助数字星球系统,引导学生通过直观观察得出结论。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并启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教学目标】

1.认识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和周期,分析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的成因。

2.能运用数字星球系统总结地球自转现象和解释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

3.通过合作学习、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并通过认识地球运动,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教学重点、难点】

1、观察数字星球系统总结地球的自转运动规律

2、明确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并会判读晨昏线。

【教学方法】

指导学生观察数字星球,自主学习、协作探究、交流互评。

教具准备】数字星球系统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上节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我们认识到我们地球只是浩瀚星空里一颗非常普通又极为特殊的一颗。因为正是它孕育了我们伟大的人类文明!这节课就让我们回到我们的地球,看看地球是如何运动,又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的!相信这节课大家会体会到什么是“玩转地球”!大家有没有兴趣??

【知识承接】为了更好的学好本节课,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初中经纬网知识!观看数字星球,重温地轴、两级、经线、纬线的概念

1.地轴:地球仪上地球自转的假象轴

2.两级:地球仪上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3.纬线:地球仪上与地球垂直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

4.经线: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自主探究一:观看数字星球,小组讨论下列问题:(2分钟)

1、经线、纬线在形状、指示方向、长度的分布上有什么不同?

2、任意两条经线、纬线之间的距离是否相同?间距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3、经线与纬线是怎样平分地球的?

学生观察得出结论,为学习地球的自转做好铺垫

一、地球的自转

观察数字星球系统(教师操作旋转),让学生总结:

1、地球自转的方向怎样?注意观察从北极和南极上空看地球旋转的方向。

(自转方向:侧视:是自西向东;俯视:北逆南顺)

画一画:指导学生板画自转的方向

2、阅读教材,回答自转一周的时间

3、地球自转速度分为线速度和角速度,所谓角速度就是作圆周运动的物体单位时间内绕过的角度,根据角速度的定义,结合数字星球上两个点,请同学们计算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并归纳地球上任意点的角速度的规律。

结论: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大约是15o每小时。地球表面除南北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角速度都一样。

线速度就是作圆周运动的物体单位时间内走过的弧长。观察数字星球上两点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是否相等?如何计算?如果不等,又有怎样的变化规律?

结论: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因纬度不同而有差异,变化规律是:随纬度增加而降低。图1-2-2,纬度60o处的线速度约为赤道处的一半。

【即学即用】

发射地球同步卫星与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密切相关。

1、下列发射场中最有利于卫星发射的是()

A拜科努尔(46oN)

B肯尼迪(28oN)

C酒泉(40oN)

D库鲁(5oN)

【过度】想一想,我们生活中那些现象是有地球自转产生的呢?(太阳的东升西落、时差)

二、产生昼夜交替

自主探究二:观察数字地球,以小组为单位讨论(3分钟)

1、昼夜现象的原因?

2、昼夜交替的原因?

3、如果地球不自转,还有昼夜交替现象

经学生讨论和教师引导得出:

(昼夜现象是不透明的地球在太阳光的照射下靠反射太阳光线而发亮产生的,地球的半个球面向着太阳,是白天,另半个球面背向太阳,是黑夜;由于地球在不停地自转,造成地球上每一个地方都有白天和黑夜的交替,如果没有地球的自转,就无昼夜交替现象;如果地球不自转但围绕太阳公转,仍有昼夜的更替,但一年只更替一次)

4、什么是晨昏线?晨线和昏线是一根线吗?观察数字星球,看晨昏线位置的变化和与太阳光线的关系。

(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就是晨昏线,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的分界线是晨线,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的分界线是昏线,晨昏线平面过地心并与太阳光线垂直,晨昏线上太阳高度等于0。晨昏线的移动方向应逆着地球的自转方向,即不断地向西移动)

5、昼夜交替的周期是多少小时?它是地球自转的周期吗?

(地球表面昼夜交替的周期为24小时,叫做1个太阳日,它不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真正的周期是一个恒星日,时间为23时56分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