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粹指的是指一个国家固有文化中的精华。在中国,国粹指华夏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和最富有独特内涵的深受许多时代的人们欢迎的文化遗产。誉满中外的中国京剧、中国画、中国医学,被世人称为“中国的三大国粹”。

【词汇】国粹

【注音】guó cuì

【释义】指一个国家固有文化中的精华。

【示例】当代·殷谦《殷谦杂文全集》:“中国作为文明古国,国粹是很多的。京剧这个国粹,命运多舛,已身不逢时,时下除少数年长的能哼上几句外,绝大多数年轻人已吃不消停腔落板的慢节奏了。书法这个国粹,虽说又出现了一阵书法热,但这热度也是有限的,就普及率而言,研习书法的人所占国人的比例究竟有多少呢?看来国粹中真正被国人发扬光大的也许要算麻将了。”

【中国的三大国粹】誉满中外的中国京剧、中国画、中国医学,被世人称为“中国的三大国粹”。

写一句描写国粹京剧的表演的句子,至少用上2个与戏曲有关的成语。

...

1. 如初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卫风·淇奥》) 2.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诗经·大序》) 3.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 4.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 5.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诗经·大雅·荡》) 6.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 7.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毛泽东《七律·送瘟神》) 8.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毛泽东《七律·和柳亚子先生》) 9.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楚辞·卜居》) 10.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楚辞·离骚》) 11. 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宋玉《对楚王问》) 12. 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 13. 欲加之罪,其无辞乎(何患无辞)。

(《左传·僖公十年》) 14.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 15. 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左传·僖公五年》) 16. 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至三十三年》) 17.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战国策·赵策》) 18. 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犹未迟也。

(《战国策·楚策》) 19.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毛泽东《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20.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六十四章》) 21.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五十八章》) 22.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老子·七十三章》) 23.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 24.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易经》) 25.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 26.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论语·微子》) 27.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28.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 29.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30.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述而》) 31.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论语·述而》) 32.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卫灵公》) 33. 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子路》) 34.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论语·学而》) 35.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论语》) 36. 是可忍,孰不可忍。

(《论语·八佾》) 37.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 38.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养生主》) 39.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管子·权修》) 40.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宴子春秋》) 41.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尽心上》) 42.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 43.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上》) 44. 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尽心下》) 45.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鱼我所欲也》) 46.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缕。

(《荀子·劝学》) 47.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荀子·劝学》) 48.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韩非子·喻老》) 49.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吕氏春秋·尽数》) 50.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礼记·杂记》) 51.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礼记·杂记下》) 52.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学记》) 53.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礼记·中庸》) 54.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淮南子》) 55.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淮南子》) 56.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史记·太史公自序》) 57.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史记·李将军列传》) 58.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史记·淮阴侯列传》) 59.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史记》) 60.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史记·项羽本记》) 61.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史记·项羽本记》) 62.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史记·项羽本记》)

写一句描写国粹京剧表演的句子,至少用上两个与戏曲有关的成语。

1.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历史悠久,也是中国最引以为自豪的文化瑰宝之一。

书法大体可分为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五种,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2. 西湖龙井,铁观音,中国的茶香就是清;女儿红、老白干,中国的酒就是醇。

中国文化五千年,传统美德万里传。

3. 太极清影武当山,少林神功少室练,峨眉刚劲柔中显,南来圣地佛山,功夫盛名远传。

留恋霍家佛家拳,慕名方家掌中仙。

功夫中华象征,回想百味丹田。

4. 官哥汝定钧,五大名窑宋扬名,一朵青花绽放,元瓷从此名久远。

斗彩五彩明渐起,惹一方妖艳。

清法郎色彩鲜,名扬中外瓷中冠。

无色传奇弥漫,中华瓷器名远。

5.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三分魏蜀吴,一统秦两汉。

华夏上下五千年,历朝历代都是奇迹的历史印记。

6. 国粹京剧美名扬,生旦净末各方长,抑扬顿挫声貌聚,小小舞台现沧桑。

中华戏曲一绝创,各地曲目更多样,人生犹如戏中人,你方唱罢我登场。

7. 中国传承了五千年的文化,成为这世界上的一朵奇葩。

儒家思想遍天下,中国瓷器人人夸。

8. 中医在我国古代起源,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记载着国人同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承载着人类医学发展的优良关念,愿中医发扬光大,渊源流长。

9. 古往今来我不怕,孔子文化传天下,全球掀起国学热,孔子学院中外建,国学精髓世界扬。

10. 中华文化,亦叫华夏文化、华夏文明,即汉族文化,汉文化。

且流传年代久远,地域甚广,以文化圈概念亦被称为“汉文化圈”。

11. 要说民族文化,必说琴棋书画;妙在收心养性,培养独特文明;塑造人格保证,追求脱俗意境;民族传统之镜,折射博大精深。

12. 中国的四大发明(火药、指南针、印刷术、造纸术)先后传到西方后,对于促进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3. 漠北荒凉战场,英雄儿女久传扬,江南小河流水巷,才子佳人妙文章。

马蹄行舟万里游,一方嘶鸣一方舟,江河湖海大中华,渊源流长几多秋。

14. 干劲强劲劲非劲,到处共处处非处。

强壮强迫非倔强,勿将长大念为长。

逮捕不是逮老鼠,地壳更非鸡蛋壳。

瞠木结舌不念堂,中华文化永无疆。

15. 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其实,传统文化的气息我们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得到。

16. 中国传统节目丰富多彩,让我们的传统节日永远继承下去,让我们的传统文化光辉灿烂。

描写菊花的句子

菊花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它的根及茎、叶都可入药,花朵泡茶饮可以清肝明目,解气消热。

干菊花可以装枕头,做香包,制作成工艺花束。

并且,它一直是餐桌上人们喜爱的菜肴,屈原就曾经“夕餐秋菊之落英”。

初春的菊花芽是和香椿芽、花椒芽齐名的鲜品,菊花菜系、菊花火锅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

这些功用,较之那些徒有娇艳经不得风雨的娇贵花儿,相去不知多远了。

菊花,除有一身傲骨以外,奉献精神也是难得可贵的。

人们赏菊爱菊,情所难免。

牡丹雍容华贵,莲荷出淤泥不染,幽兰空谷吐芳,杜鹃高寒绽蕊,各有独自的韵致,倾倒无数爱花人。

傲世也因同气味,喜欢什么,还要看爱花人的主观性情,看自身的气质禀赋,看个人的理想品位。

天下惜花爱花者甚众,不过我想,喜爱菊花的人应该不算少吧。

九月的天气,秋风已带来了寒意,百花园中多种鲜花渐渐的凋落。

它们被无情的寒气所驱赶,告别了暂短的青春期,慢慢走向衰老。

然而,只有少数花却在这时大显神威,昂首怒放了。

菊花就是这少数花中的佼佼者。

菊花,花中隐士者也。

她有松树般的风格,有着梅花似的品行。

古往今来,曾被世人所赞许。

它没有过高的要求,只要扎根于土壤之中,它就能茁壮地成长着。

它的枝干挺拔直立,叶片郁郁苍苍,足能给人美的享受。

最使人欣赏不够的是它那盛开着的鲜花。

爬上山坡,走进公园,迈进庭院,那盛开于凋谢的百花丛中的菊花,散发出沁人的香气,置身于菊的海洋中,有谁的心不能被陶醉呢?你看它,五彩缤纷,落落大方,争芳奇艳。

白的、红的、紫的,那成百上千的花啊,足有碗口大。

片片弯曲的花瓣,团结紧密,显得高雅纯洁。

万紫千红的菊花啊,你羞羞哒哒地低着头,显示出你特有的文静庄重,如火如荼的菊花啊,你不畏寒意,坚强不屈…… 菊花,你给九月带来鲜艳,菊花,你给大自然带来无限的生机、美感。

金秋十月赏菊花 ◆曹林娣 菊花,别名菊华、秋菊、九华、黄花、帝女花等,是中国传统名花。

菊花不仅有飘逸的清雅、华润多姿的外观,幽幽袭人的清香,而且具有“擢颖凌寒飙”、“秋霜不改条”的内质,其风姿神采,成为温文尔雅的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菊花也被视为国粹,自古受人爱重。

“春兰兮秋菊,传葩兮代苞……”(屈原《九歌.礼魂》)春兰高洁清雅,秋菊隽美多姿,是上古人民祭祀迎神的圣洁之花。

菊花不以娇艳的姿色取媚于时,而是以素雅坚贞之品性见美于人。

屈原汲汲于修养,“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离骚》),“秋菊之落英”为人格修养之佐餐。

餐菊落英还曾引来诗坛一场有趣的公案。

宋代王安石《残菊》诗有“黄昏风雨瞑园林,残菊飘零满地金”句,欧阳修笑曰:“百花尽落,独菊枝上枯耳。

”因戏曰:“秋英不比春花落,为报诗人仔细看。

”向有“拗相公”之称的王安石反唇相讥曰:“是岂不知楚辞‘餐秋菊之落英’,欧阳几不学之过也。

”中国菊花品种之多,难倒了博学的欧阳修。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辞官归田后的陶渊明,采菊东篱,在闲适与宁静中偶然抬起头见到南山,人与自然的和谐交融,达到了王国维所说的“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的无我之境。

这种自然、平和和超逸的境界,犹如千年陈酒,能让人品味出无限韵味,人们从中获得的文化快感涌动于心底千余年,这是中国文化人生存意义上的美学观,一种生存哲学。

于是,陶渊明被戴上“隐逸之宗”的桂冠,菊花也被称为“花之隐逸者”。

菊花的品性,已经和陶渊明的人格交融为一,真如明俞大猷《秋日山行》所说:“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因此,菊花有“陶菊”之雅称,“陶菊”象征着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岸骨气。

东篱,成为菊花圃的代称。

“昔陶渊明种菊于东流县治,后因而县亦名菊。

”(《花镜.菊花》)陶渊明与陶菊成为印在人们心里美的意象。

陶菊在历代文人诗词中都被人格化,或赞其品貌,或美其风神,或借以言志:朱淑真“宁可抱香株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黄花》);南宋郑思肖“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堕北风中!”(《寒菊》)她“不与百卉同其盛衰”(宋史正志《菊谱前序》),“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冷霜留晚节,殿岁夺春华”,一身傲骨,特别是“晚艳出荒篱”、“伴蛩石缝里”(唐王建《野菊》)的野菊花,生命力更为旺盛。

菊花在九九重阳应节而开,所以有“节花”之名。

“九”与“久”、“酒”谐音,所以,重阳除了赏菊、登高外,必饮菊花酒,以求延年益寿。

宋李清照在佳节重阳日思念远在外地做官的丈夫赵明诚,填了一阕《醉花阴》词函寄明诚,其中有“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因思念而消魂憔悴得比秋风摧残下的菊花还瘦,清丽高雅,文雅优美,透出脱俗的人格襟怀。

重阳赏菊自唐宋以来成为风俗,苏州亦很盛。

清顾禄《清嘉录.菊花山》记载苏州赏菊之俗:“畦菊乍放,虎阜花农已千盎百盂担入城市。

居人买为瓶洗供赏者,或五器、七器为一抬……或于广庭大厦,堆叠千百盆为玩者,绉纸为山,号为菊花山,而...

写一段描写景物的句子,并适当地引用所学的古诗词

字词注音 伧(cāng)俗:粗俗鄙陋 缘(yuán)故 休憩(qì):休息 韶(sháo)光 销(xiāo)魂 屏风:屋内陈设,用以挡风或遮蔽的器具 缓冲:减缓冲击力 造型:塑造物体特有的形象 雅俗之别:高雅和低俗的区别 得体:恰当,恰如其分 屏风历史 早在商周时候就有屏风的记载,它起到分割空间,美化环境的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其制作和装饰都已经相当精美。

编辑本段 室内屏的作用 ●与帷幕相同的作用 ●可以缓解一下视线 屏的分类 按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 金屏 银屏 锦屏 画屏 石屏 木屏 竹屏 编辑本段 屏风的设施的要求 一、屏风的大小需因地制宜,造型、色彩,以及上面的绘画都不能马虎。

二、设置要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

点评:这是一篇文艺性的说明文。

作者怀着对传统文化浓厚的感情,凭借古建筑专家深厚的学养向读者介绍了“屏风”的有关知识。

文章从情感经历的角度赞赏屏风的功能与独特的美学价值,并具体讲述屏风的作用、类别,还有设置屏风的技巧等等。

娓娓道来,如数家珍。

让我们在惊叹“我们的先人中国在屏上做这种功能与美感相结合的文章”的同时,心底油然而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敬意与将其发扬光大的决心。

划分文章结构层次,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节,引出说明对象,点出屏风特点 第二节,介绍屏风的作用 第三节,屏风的种类 第四节,屏风在设置上应该注意的问题 第5节,总结全文,再次强调屏风的作用点明写作意图 问题探讨 ★课文引用“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诗句有什么作用? 引用《秋夕》诗句,表达作者幼时对屏风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放在开篇,容易引起读者兴趣。

★课文引用《牡丹亭》“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句子,有什么作用? “锦屏人”指闺中女郎。

“韶光”指美丽春光,也暗指自己的青春。

“忒”,太的意思。

这句话凝聚着主人公的无限哀怨。

出自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游园” 一出。

杜丽娘因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也因此激起了追求青春幸福的热望。

《牡丹亭》中的句子,既说明了屏风的使用范围,也使语言生动有趣。

一、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一.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哪些知识? 二.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熟悉课文,获得一些传统文化知识,受到感情上的熏染。

一.作者介绍了屏风的这些知识:在室外和室内安置屏风的作用,其中有实用性的,也有艺术性的;从建筑材料和装饰的华丽程度角度划分出的屏风种类;屏风在设置上应该注意的问题。

二.由于古诗词及古画的感染和影响,作者从小时候起就对屏风产生了喜爱和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认识更深,也就“更觉得它实在微妙”,作者对屏风的感情加深了。

全文不少地方都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

二、课文里多处引用古诗词,你觉得这样有什么好处?查找资料,大致了解这些诗句的意思。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注意本文在行文上的特点,并唤起他们对古诗词的兴趣。

课文里多处引用古诗词,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而这和本文的介绍对象──屏风──这种中国传统器具是相称的。

品味赏析 一、本文是小品式的说明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二、本文在语言方面有哪些特点?试举例说明。

之中引用的诗词佳句 一.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秋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坐(卧)看牵牛织女星。

注释: 秋夕:秋天的夜晚。

银烛:白色而精美的蜡烛。

轻罗小扇:轻巧的丝质团扇。

天街:天庭,即天上。

一作“天阶”。

[今译] 秋夜,白色的烛光映着冷清的画屏;我手执绫罗小扇,轻轻地扑打萤火虫。

天街上的夜色,有如井水般清凉;卧榻仰望星空,牵牛星正对织女星。

[解说] 这是写失意宫女生活的孤寂幽怨。

首句写秋景,用“冷”字,暗示寒秋气氛,又衬出主人公内心的孤凄。

二句写借扑萤以打发时光,排遣愁绪。

三句写夜深仍不能眠,以待临幸,以天街如水,暗喻君情如冰。

末句借羡慕牵牛织女,抒发心中悲苦。

蘅塘退士评曰:“层层布景,是一幅着色人物画。

只‘卧看’两字,逗出情思,便通身灵动。

” 二. “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出自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的“游园”一出。

写杜丽娘被父亲长期严密地关在家庭里,不能自由行动,也不能自由思想,绝不允许有个人的意志和感情,只能背诵枯燥乏味的儒家经典《四书》。

她眼睁睁地看着自己青春即将逝去,把自己比作没有赶上春天开放的牡丹花而十分忧伤。

她却无能为力,只好把炽热的感情压制在心中。

鉴于上述情节,我们不难看出:“锦屏人”在这里是指长期幽居深闺中,不能领略自然美景的女郎;屏,屏障,幽居也;“韶光”是指美丽的春光,也暗喻自己的青春;“忒”读tuī,程度副词,“太”的意思;“贱”指徒然荒废青春,人生价值贬低。

这句话抒发了主人公杜丽娘为自己虚度年华而无限哀怨的情感,也表达了她反礼教、反封建,追求个性自由,憧憬幸福生活的愿景。

但是,作者在《说“屏”》中引用此诗没有上述的意思,...

体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句子有哪些?

1、千年历史,悠悠古国,乃为我中华! 2、中华文明亦称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

3、回望原始时期,我们早已领悟了钻木取火;憧憬未来,我们也可以开辟新的天地! 4、如今,一个拥有灿烂文化的中国,带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元素屹立在世界东方! 5、中华文明史源远流长,若从夏朝时代算起,已有4200年。

有学者指出,中华民族有“三十万年的民族根系、一万年的文明史、五千年的国家史”。

6、举世公认,中国是历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

7、观望那闻名世界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它受到世界人民的瞩目,也是中国人无限自豪! 8、兵马俑它是气势非凡的地下大军;它是无与伦比的高超艺术;它也拥有着令人惊叹的制作技术。

9、从这让人震撼的艺术精品群体中,我们仿佛看到雄才武略的秦始皇正“带甲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指挥着军马,统一全国!这,又是历史文化中的国粹! 10、中华文化,堪为世界之经典也! 11、中国位于东亚,是以华夏文明为主体、中华文化为基础,以汉族为主要民族的统一多民族国家,通用汉语。

中国人一般称呼自己为龙的传人、炎黄子孙或中华民族。

12、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

13、中国距今约5000年前,以中原地区为中心开始出现聚落组织进而成国家和朝代,后历经多次演变和朝代更迭。

14、中国疆域辽阔,从夏商周时期黄河地域,逐步扩展到现今大陆法定领土内,由于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的差异,人文、经济方面也各有特点。

15、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绚烂多彩,是东亚文化圈的主体,在世界文化体系内占有重要地位,而且还有多彩的民俗文化,传统艺术形式有诗词、戏曲、书法和国画等,而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与中国临近国皆有春节等习惯。

...

形容民国女子服装的句子有哪些?

淡绿色的长裙,袖口上绣着淡蓝色的牡丹,银丝线勾出了几片祥云,下摆密麻麻一排蓝色的海水云图,胸前是宽片淡黄色锦缎裹胸。

身子轻轻转动长裙散开,举手投足如风拂扬柳般婀娜多姿, 风髻露鬓,淡扫娥眉眼含春,皮肤细润如温玉柔光若腻,樱桃小嘴不点而赤,娇艳若滴,腮边两缕发丝随风轻柔拂面凭添几分诱人的风情,而灵活转动的眼眸慧黠地转动,几分调皮,几分淘气。

一身淡绿长裙,腰不盈一握,美得如此无瑕,美得如此不食人间烟火 一袭大红丝裙领口开的很低,露出丰满的胸部,面似芙蓉,眉如柳,比桃花还要媚的眼睛十分勾人心弦,肌肤如雪,一头黑发挽成高高的美人髻,满头的珠在阳光下耀出刺眼的光芒,鲜红的嘴唇微微上扬,好一个绝美的女子 。

.她今日隆装盛饰了一番,浅粉色的百子刻丝旗袍,走起路来摇曳生姿,像是支在冬日里绽放的桃花,娇艳动人。

这些达官贵人见的女人多了,这梅花妆也见过不少,但却还是第一次见到这样的。

可以说是一件神秘莫测的事情:自从慈禧垂帘听政,以“母仪”昭著天下才揭开这一秘密。

流行于清末的“大拉翅”被世人认定是宫廷后妃的正式发式,宦官命妇,民间女子纷纷效法,流传至今的戏剧舞台上。

其实,清代后妃发式也与清代社会发展一样经历了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由朴实到奢华的过程。

她蹲在地上理着箱子,膝盖上贴着挖花小茶托,身边堆着预备化装跳舞时用的中国天青缎子补服与大红平金裙子。

她穿着一件白洋纱旗袍,滚一道窄窄的蓝边——深蓝与白。

一身蓝色的翠烟衫,散花水雾绿草百褶裙。

民国女子,宛如清水湖上的绿色奇葩,带着莲的温婉,带着梅的孤傲,带着桃的烂漫,荷的清高。

说到民国女子,怎可以忽略中国的经典--旗袍,尤其是民国时期的海派旗袍,乃旗袍中的典范。

民国时的宋氏三姐妹,把旗袍的美淋漓到了极致,把女人的气质也美到了极致,不晓得是旗袍成就了女子的美,还是女子的美演绎了旗袍的灵魂。

芊芊淑女,婀娜旗袍着身,曼妙多姿,笑颜如花绽,玉音婉转流,皎皎兮似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回风之流雪。

君不见那绫罗绸缎,艳之韵之,芸芸众神赞,飘飘仙子舞。

美哉!天之仙子莫过于典雅高贵的中国服饰国粹——旗袍。

说旗袍是诗一点也不过分,它以其流动的旋律和浓郁的诗情表现了女子的贤淑、典雅和温柔,它是中国女人的一种情结、一种梦幻,是镌刻在中国女人骨子里的美丽。

不管在哪里,只要有中国女人的地方,就有美丽旗袍的靓影。

她身着一身红色的旗袍,看上去像是静静地倔强的从墙角开出的野蔷薇,就像一只翩翩欲舞的红色蝴蝶,充满了那种旧时代与新时代气质的完美融合。

《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原是麻油店千金,嫁入大户后,为了不被人看轻,在衣着上是紧追潮流的。

她“身上穿着银红衫子,葱白线镶滚,雪青闪蓝如意小脚裤子”。

辛亥革命后,一度掀起过女权运动。

受“男女平等”的思想影响,上衣下裤成了女子的时兴装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