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丈山记》选自《朱文公文集》,写于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的夏天。通篇状物写景,准确而形象,细致而生动,表现出作者精细的观察能力和运用语言的功夫,是一篇以刻画山水景物见长的游记。
作者没有把笔墨花在记述出游的时间、行程等方面,而是着力于描写百丈山的优美风景。文章开门见山,文尾映照题目,从“山之胜盖自此始”写起,到“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结束了基本部分的内容,首尾呼应,一气呵成,显得十分集中、紧凑。有选择地落笔于六处景致,分为两组:第一组叙述踏石磴、过涧水、入山门而至西阁,主要描写西阁环境的优美和夜宿听泉的感受;第二组中由石台引出,主要描写瀑布、夕照与云海,叙次分明,铺排得当,重点突出,引人入胜。
第一段,从“登百丈山三里许”直接切入,前面的上山经过,所见所闻,一概略而不提,笔锋直逼描述中心:“山之胜盖自此始”。“左俯绝壑,右控垂崖,叠石为磴,十余级及得度”,一“俯”一“控”,写出地势险要,得叠石为台阶才能通过。作者在这里表现了对险奇美的欣赏。
第二段,描述循水游览,详写涧水美的形貌和作者由此萌生的审美情趣。这一段山门前后诸景点虽历历如绘,以“跨”、“度”、“上”等行为动词,展示过程,一笔不漏地描述了游览经过和诸多景象,但其详写重点则放在幽静美的描绘上。作者以“涧”为中心,贯穿着水的描写。“苍藤古木”的掩映,伴和着“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声色并茂。“盛夏亭午无暑气”,“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点染了清幽的氛围和清冽的感受。第二段一开始先略提小涧,再谛听水声溅溅,再瞰涧水流淌,再写“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阁下,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自池而出”,探寻了水源,再以“乃为前所谓小涧者”,照应前文,并以“阁据其上流,当水石峻激相搏处,最为可玩”,表达了作者的欣赏态度,最后归结为“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的描述,显露了自己的审美趣味和情调。
第三段,先写壮美的瀑布,后又写了美姿美态的山峰。
先写瀑布。如果说第二段写出了百丈山的幽美的话,那么第三段写瀑布则重在表现壮美。先以“下临峭岸,深昧险绝”的险奇美作映衬,再写出“于林薄间东南望”的瀑布景象。“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凌空而泻,气势非凡。“沫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壮丽异常。然后写山峰。作者先选取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从缺口中遥望远山,“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然后作者又以一峰挺拔高出和群山逶迤而去相组合,形成了一幅主次层次感丰富的图画。“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在眼”。接着作者以固定的景点,用傍晚和清晨两个不同时间的景观,构思两幅图画,进一步渲染了壮美的特征。“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不可殚数”,突出的是色彩绚烂美;清晨“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飞浮来往,或涌或没,顷刻万变”,凸现的是云海的变幻美。这样,在作者详尽描述的百丈山景中就兼具了险奇、幽静、五彩、飞动、变幻等诸种美的形态。
最后一段,点明了写作此文的目的:导游,引导人们去游览百丈山的胜景。“而其最可观者,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也”,这一句是作者游后的结论,也是对全文内容的总括。
这篇游记和一般平铺直叙的游记不同,作者处处留意对重点景观进行介绍、描写。如开头就直接写“石磴”,而舍去了关于登山历程的冗长叙述。又如写小涧,仅从客观方面写到了“苍藤古木”、“水皆清澈”以及涧水飞溅而下的淙淙声,和“盛夏亭午无暑气”这一游人的主观感受,笔墨无多,就点染出了此地环境的清幽宜人。 [3]
作者在介绍自然景观时,还擅于运用先抑后扬的笔法。即先叙述该处属平常景观,然后从中找出可供游人欣赏或可能使游人感兴趣的某一侧面、景点来进行介绍。如写山中六景之一的山门,仅有一“不能容十许人”的小屋,殊无可观,而作者用一转折语气,以“然”字领起,指出此地亦别有情趣。因为它“前瞰涧水,后临石池,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倘若炎夏登临,峡风拂面,定当十分畅快,就使读者不禁心向往之了。又如写到山庵时,以为它“才老屋数间”,且狭小低湿,自然无可欣赏,而作者用一“独”字领起,指出庵之西阁却为一胜景,特别结合自己的身世遭遇,叙述了夜卧其上,下听泉声潺潺,所引起的悲凉之感。 [3]
百丈山中最吸引游人的,是石台和石台周围的景色。从“下临峭岸”的石台上,既可于“林薄间”望见前岩岩穴中喷涌而出,“投空数十尺”的瀑布;又可远眺“数百里峰峦高下”的壮观景色。还有变化万千的云海、冉冉西沉的夕阳。真是美不胜收,令人留连忘返。为了突现石台及其周围景色之美,作者多次运用了恰切而生动的比喻,如说瀑布飞沫“如散珠喷雾”,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云海中诸山“若飞浮往来”等,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还有那描写瀑布飞沫为日光所照时的景象的一段文字,虽为直叙,但由于能为山水传神,其技巧也不能不令人叹服。
百丈山记怎么断句
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左控垂崖,垒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
山之胜,盖自此始。
循磴而东,即得小涧。
石梁跨于其上。
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
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
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
小屋三间,不能容十许人,然前瞰涧水,后临石池,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
门内跨池又为石梁。
度而北,蹑石梯,数级入庵。
庵才老屋数间16,卑庳迫隘,无足观。
独其西阁为胜。
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阁下,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
自池而出,乃为前所谓小涧者。
阁据其上流,当水石峻激相搏处,最为可玩。
乃壁其后,无所睹。
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
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
下临峭岸,深昧险绝。
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
其沫乃如散珠喷雾,目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
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在眼。
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迭,不可殚数。
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
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来往。
或涌或没,顷刻万变。
台东径断,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
畏险者或不敢度。
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余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游之。
既皆赋诗以纪其胜,余又叙次其详如此。
而其最可观者,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也。
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呈同游诸君。
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
描写山的优美句子
露出云层的群山似岛屿般一簇簇一抹抹的悬浮着。
周围的大山像一幅五颜六色的花布。
山浪峰涛,层层叠叠。
大山黑苍苍没边没沿,刀削斧砍般的崖头顶天立地。
起伏的黄土山头,真像一片大洪水的波涛。
龙山头,像一座大墓似的耸立在夜色中。
峡江两岸的山直起直落,高得让人头晕。
幽幽的深谷显的骇人的清静和阴冷。
山沟被雪填平了,和山背一样高,成了一片片平平的雪铺的大广场。
晨曦初照,而山像含羞的少女,若隐若现,日落西山,余光横照。
好段 站在这里一看,真怪,山简直变了样,它们的形状与在平原或半山望上来大不相同,它们变得十分层叠、杂乱,雄伟而奇特。
往上仰望,山就是天,天也是山,前后左右尽是山,好像你的鼻子都可随时触到山。
只见远处有一座迷蒙的巨峰突起,周围还有几十座小石峰。
仔细一看,那巨峰像手握金箍棒的孙悟空,那些小峰就像抓耳腮的小猴。
瞧瞧,孙悟空正领着它的孩子们向南天门杀去呢。
微白的天空下,群山苍黑似铁,庄严、肃穆。
红日初升,一座座山峰呈墨蓝色。
紧接着,雾霭泛起,乳白的纱把重山间隔起来,只剩下青色的峰尖,真像一幅笔墨清爽、疏密有致的山水画。
过了一阵儿,雾又散了,那裸露的岩壁,峭石,被霞光染得赤红,渐渐地又变成古铜色,与绿的树、绿的田互为映衬,显得分外壮美。
重重叠叠的高山,看不见一个村庄,看不见一块稻田,这些山就像一些喝醉了酒的老翁,一个靠着一个,沉睡着不知几千万年了,从来有惊醒它们的梦,从来没有人敢深入它们的心脏,就是那最爱冒险的猎人,也只到它们的脚下,追逐那些从山上跑下来的山羊、野猪和飞鸟,从不攀登它的峰顶。
再没有比春雨洗浴后的青山更迷人了,整个山坡,都是苍翠欲滴的浓绿,没来得散尽的雾气像淡雅丝绸,一缕缕地缠在它的腰间,阳光把每片叶子上的雨滴,都变成了五彩的珍珠。
尖刀似的小山,挑着几缕乳白色的雾,雾霭里,隐约可见一根细长的线。
这堵石壁似摩天大厦仰面压来,高得像就要坍塌下来咄咄逼人。
山巅上,密匝匝的树林好像扣在绝壁上的一顶巨大的黑毯帽,黑绿从中,岩壁里蹦蹿出一簇簇不知名的野花。
雨改变了公园的情调,西北方向的云雾之中,是水墨画似的远山,这在园林建筑中颇被称道的“借”来。
沿河两岸连山皆深碧一色,山头常戴了点白雪,河水则清明如玉。
在这样一条河水里旅行,望着水光山色,体会水手们在工作上与饮食上的勇敢处,使我在寂寞里不由得不常作微笑! ——沈从文《湘行散记》
百丈山记里的重点字词。
跪求。
应该是:①卑庳(bēi):低矮。
庳:原作“痹”。
②当:面对。
水石峻激相搏:山石峻峭,水流湍急,水石相撞,如同搏击。
③“乃壁”二句:承上句说,然而在西阁后面,却是石壁,没有什么风景可看的。
“乃”,而,却,表示转折语气。
“壁”,石壁。
“其”,指西阁。
④峭(qiào)岸:悬崖峭壁。
⑤深昧:深暗。
⑥林薄:草木丛杂的地方。
⑦瀵(fèn)涌:水同源分流喷出。
这句是说,看见瀑布由前方岩石洞穴中喷涌而出。
⑧紫翠重叠:是说群山在夕阳照耀下,或紫或翠,重叠相映。
⑨“既皆”句:朱熹著有《游百丈山以徙倚弄云泉分韵赋诗得云字》。
⑩叙次:依次叙述。
各别为小诗:每一处另外写了一首小诗。
《百丈山六咏》是六首五言绝句。
今录其中题为《瀑布》一首:“巅崖山飞泉,百尺散风雨。
空质丽清晖,龙鸾共掀舞。
”识(zhì):记。
夫:那些。
年月日:这里略去了写这篇游记的具体时间。
历历:清晰分明的。
殚:尽;完通假字以纪其胜:“纪”通“记”古今异义左控垂崖(控):古义:临;今:控制词类活用乃壁其后(壁):名词作动词,筑壁 日光烛之(烛):名词作动词,照着,照耀
《百丈山记》的写作顺序是?
阅读第1段。
1.作者写登山经过,从哪里写起?这样写有何好处?从“登百丈山三里许”直接切入,前面的上山经过,所见所闻,一概略而不提,笔锋直逼描述中心,笔力集中。
2.一“俯”一“控”,写出地势险要,得叠石为台阶才能通过。
而作者认为“山之胜盖自此始”,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审美情趣?阅读第2段。
1.本段主要写了哪里的景点?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从哪里可以看出?山门前后的诸景点。
幽静。
“苍藤古木”的掩映,伴和着“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 “盛夏亭午无暑气”,“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无不写出了清幽的氛围和清冽的感受。
2.本段采用了什么方式来呈现景物?有哪些语句表明了作者的审美情趣?移步换景。
“阁据其上流,当水石,峻激相搏处,最为可玩”,表达了作者的欣赏态度,最后归结为“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的描述,显霹了其审美情趣。
阅读第3段1.本段主要写了什么?(瀑布和山峰。
)采用了什么方式来呈现景物?(定点换景。
)2.本段中作者是怎样表现瀑布的壮美的?先以“下临峭岸,深昧险绝”的险奇美作映衬,再写出“于林薄间东南望”的瀑布景象。
“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凌空而泻,气势非凡。
“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壮丽异常。
3.为什么作者笔下的山能写得极具层次感?先选取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从缺口中遥望远山。
然后作者又以一峰挺拔高出和群山逶迤而去相组合,形成了一幅层次感极强的图画。
接着作者以固定的景点,用傍晚和清晨两个不同时间的景观,构思两幅图画,进一步渲染了壮美的特征。
前者突出的是色彩绚烂美;后者凸现的则是云海的变幻美。
这样,在作者详尽描述的百丈山景中就兼具了险奇、幽静、五彩、飞动、变幻等诸种美的形态。
阅读第4段。
1.本段写了什么?(点明了写作此文的目的:导游,引导人们去游览百丈山的胜景。
)2.第2句有何作用?(是作者游后的结论,也是对全文内容的总括。
)
百丈山记表达的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百丈山记:2。
立足点:石台(1分)。
方位:(石台)东南;(石台)西南;(石台)下;(石台)东。
(答对二或三个给0.5分,四个全给1分)3.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
(画对一处得1分)4.石台东面,小路断绝,那些畏惧险途的人不敢走(过),到这里值得观赏的景物也就穷尽了。
(“者”“度”“是”“穷”四个关键词的翻译错一个扣0.5分)
有关描写山的句子
站在山上,极目四望,周围突兀挺拔的山峰尽收眼底,只见雨雾锁着绿嶂,浓云封住山隘,诸山群峰在浅灰色天空的映衬下,渺渺茫茫,我犹如置身一幅泼墨山水画之中。
远远望去,天台峰高插云间,如一把穿天银剑耸立在云雾之九华山上青松挺立,青翠欲滴。
群山连绵起伏,好似奔腾的绿色涌浪,而那涌得很高的浪头被棉花般的白云包围着,若隐若现。
绿色的青原山,点缀着一簇簇五颜六色的野花,就像穿着绿底彩花图案的新衣,上边还有半掩平现的庙宇亭台和曲曲弯弯的小溪。
象鼻山在漓江与桃花江的分岔处,它从水中崛起,像一只大象站在江边,正把鼻子伸到江里喝水呢正是这些无名的小野花,才把龙首山打扮得如此绚丽多彩。
啊!美丽的龙首山,你一年四季风景如画卫着东大门。
,你如巨龙一般为家乡守卧龙山四面平坦,一山突兀,不与群峰相连;远望如龙盘曲而从东蜿蜒到西,因而得名。
山峰攒簇,蜿蜒起伏,似蛟龙腾空。
深褐色的山顶隐现在白云中,显得柔媚而羞涩。
东山犹如一位横卧在绿绒毡上的睡美人。
峡江两岸的山直起直落,高得让人头晕。
西山诸峰,笼罩着淡淡轻烟,若隐若现。
影影绰绰的群山像一个睡意未醒的仙女。
群山重叠,层峰累累,犹如海涛奔腾,巨浪排空。
数十座峰钻进云层,耸立在绿浪滚滚的林海中c群峰之中镶着一块碧玉,这就是天池。
远山连绵不断,恰似一条长龙飞向天边。
群山相互争高,直指天弯,形成无数陡峭的奇峰。
马蹄形的山峰像个巨大的母体,圆实的双臂紧紧搂定她怀中安宁的库区。
近的山出现各种奇特的姿态和形状,它们或是神态凝重如长者的老人山,或是两只雄鸡相斗似的金鸡山。
仰望天湖山,只见那嵘黛峨绿的群山,满山翡郁荫翁的树木与湛蓝辽阔的天空,缥缈的几缕云恰好构成了一幅雅趣盎然的淡墨山水画。
我家乡的茫茫大山,虽然不像华山那样险峰兀立,也不如黄山那样瑰丽雄奇,可它却像一条蛟龙,围绕着我的家乡,忠实地守卫着县城。
它虽然不是十分陡峭、兀立,但是在山脚卜仰视那连绵起伏的山势,犹如一个个巨人屹立在眼前。
罗浮山不算高,但灵秀、俊逸,像母亲一样温柔;它挺拔、险峻,像父亲一样刚劲。
雪山,衬着蓝到极度的天幕,袒露它白到极度的身姿原来尖峰岭不是一座山,而是千山百脉的总称,它犹如一条伏地长啸的长龙,威武地作出了张牙舞爪、足以饮干南海的姿势。
龙首崖拔地千尺,危峰兀立,怪石嶙峋,一块巨崖直立,另一块横断其上,直插天池山腰,势如苍龙昂首,气势非凡。
看山的正面,悬崖峭壁,有华山那雄伟的气势;看侧面,又有秦岭的绵延景象,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啊!山谷中,山峰挺峻,深壑幽秀,苍松附壁,清泉铺涧,悬径旋险,自云纵飞,怪石嶙峋,好似一幅立体山水画我们终于登上峰顶。
在这里耳听松涛流泉,环顾四周,但见莽莽苍苍,九华群峰犹如朵朵莲花在云海中若隐若现。
极目远眺,大江如练。
再远处,黄山、庐山隐约可见。
此时再看刻在石壁上的 “非人间”三字,觉得更加传神了。
啊,太美厂!一座座山峰连绵起伏,形态各异,有的像一位老爷爷拄着拐杖站在那里远望;有的像一只猴子一动不动地蹲在山头;有的像一座亭子立在那里·…再加上满山树木碧绿,云朵在半山腰飘动,让人感觉仿佛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
五台山主峰区域,五座台顶气魄宏大,顶天立地。
五座台顶环围的腹地台怀,寺庙林立,殿宇层叠,楼阁峥嵘,佛塔对峙。
这里,高山以古寺作幽雅的饰品,古寺凭高山添雄浑的气韵。
高高的“鬼见愁”巍然屹立在群山之中。
山坡红叶如火,点缀在苍松翠柏之间。
蜿蜒的小路好像一条玉带,伸向山顶。
我们一边顺着陡峭的山路向上攀登,一边观赏周围美丽的景色。
一棵棵银杏树,穿上了金黄色的袍子,一株株枫叶树戴上了红冠,一串串圆溜溜、红彤彤的野山枣,真像挂满树枝的小灯笼。
抬头仰望,那参天的青松,苍劲挺拔。
望着这傲然挺立的松柏,一种敬意不禁在我心中油然而生。
我们奋力地向上爬,终于登上山顶。
向四周眺望,群峰连绵不断;俯视山下,一片远景近物历历在目。
啊!登高望远,真叫人心旷神怡。
跑马山高耸人云,大雾笼罩着康定城时,跑马山顶却露出云端,像一位温柔的仙女腾云驾雾而来,天放晴时,一缕缕白云从山腰飘过,就像一位慈祥老人的银须。
多么秀丽的山,苍翠碧绿,高人云宵。
多么迷人的一幅画:溪水飞流直下,山中红花点点。
一座座高大的山峰穿过云间,一眼望去,好像没有顶端。
山的景色真秀丽,一座座山笔直地耸立着,不时从山间飞出一只只、一对对、漂亮的、叫声好听的小鸟,又给秀丽的大山增添了几分风采。
山的姿态各异,有的像老态龙钟的老爷爷;有的像年轻力壮的小伙子;还有的像亭亭玉立的少女。
山上大多是苍劲的松柏。
从远处看,一棵紧挨一棵,中间没有多大空隙,这山峰好像盖了一个大绿绒毡,真是美极了。
仰望麦积山,麦垛形的山峰,三面悬空,另一面与山相连。
山上树木十分茂密,苍松翠柏,清秀挺拔;崖面上飞阁栈道,犹如彩虹凌空;上面有三尊巨大的佛像雕塑,个个慈祥和善,神态安逸。
而那密密麻麻、大大小小的石窟,犹如蜂窝一样。
山顶...
百丈山记翻译及原文
《百丈山记》宋代:朱熹 译文 登上百丈山三里来路,向右边俯视,是又深又险的山沟,路的左边靠着陡峭的山崖,路面是垒起来的石磴,上了十几个台阶才过去了这段险区。
百丈山的胜景,从此开始了。
顺着石磴往东走,遇到一条小涧。
一座石桥横跨在它上面。
两旁都是苍青色的藤条和古老的树木,即使是盛夏的正午,也没有一点热气。
涧水全是清澈见底,从高处流下来,发出“溅溅”的声响。
走过石桥,沿着两旁都是山崖的小路曲曲折折地登上去,遇到了一座寺院的大门。
有三间小房子,连十来个人也容纳不下来,但是前面可以俯视涧水。
大门的后面临着石池,风从两旁的山峡间吹来,整天不断。
大门里边,又有一座石桥横跨在石池上。
过了石桥往北走,踩着石梯,上几级就到了尼姑庵。
尼姑庵仅有几间旧房子,房子又矮又窄,没有什么值得观看的地方。
只有西阁美好。
溪水从西面山谷中顺着裂缝从西阁下面象箭射一般飞奔流出,向南与东面山谷中的水一块注入石池中。
水从石池中再流出来,就形成了前面所说的那条小涧。
西阁座落在它的上游,在激流和峻石相搏击的地方,最值得欣赏。
后面是一座石壁,没有什么可看的。
一个人晚上躺在西阁里面,枕头和卧席下面整夜都能听到潺潺的流水声。
越听得时间长越感到悲哀,但也很有意思。
从寺院的大门出来往东走十来步,遇到一座石台。
石台下临陡峭的崖岸,幽深昏暗极其险峻。
从草木丛生的地方向东南望去,见一瀑布从前面的岩穴中喷涌而出,又从几十尺的高空中投下来。
溅起的水沫象散落的珍珠,又象喷射的雾气,被阳光一照,光彩耀眼,不能正眼去看。
石台在山西南的缺口处,它的前面对着芦山,有一座特别秀丽的山峰出现在眼前,而远近几百里高低不同的峰峦也都一个个清清楚楚地呈现在眼前。
太阳迫近西山了,余光横射过来,紫色和翠绿色重重叠叠,数也数不完。
早晨起来往山下望去,白云铺满平野,就象一起一伏的大海波涛一样。
而远远近近从云中露出来的山峰,都象来来往往飘飞浮动一样,有的涌出,有的沉没,转眼之间千变万化。
石台往东的小路断绝了,当地的人凿出些仅能容下脚的石磴来通过,并在东面建了一座神祠,遇到水涝或旱灾就到那里去祈祷。
害怕危险的人有的就不敢过去。
而山上可观赏的景致,到这里也就没有了。
我同刘充父、刘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到这里来游览。
已经把山上的胜景都写诗记述过了,我又按照次序这样详细记述下来。
山上最值得观赏的地方是石磴、小涧、寺院大门、石台、西阁和瀑布。
因此分别作了短诗来描述这些地方,并呈送给了一同来游览的人。
现在又写了这篇游记,用它来告诉那些想去游览而未能去的人。
原文: 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左控垂崖,垒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
山之胜,盖自此始。
循磴而东,即得小涧。
石梁跨于其上。
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
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
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
小屋三间,不能容十许人,然前瞰涧水,后临石池,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
门内跨池又为石梁。
度而北,蹑石梯,数级入庵。
庵才老屋数间,卑庳迫隘,无足观。
独其西阁为胜。
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阁下,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
自池而出,乃为前所谓小涧者。
阁据其上流,当水石峻激相搏处,最为可玩。
乃壁其后,无所睹。
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
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
下临峭岸,深昧险绝。
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
其沫乃如散珠喷雾,目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
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在眼。
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迭,不可殚数。
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
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来往。
或涌或没,顷刻万变。
台东径断,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
畏险者或不敢度。
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余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游之。
既皆赋诗以纪其胜,余又叙次其详如此。
而其最可观者,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也。
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呈同游诸君。
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
注释: 这篇游记作于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所写的百丈山位于福建建阳东北。
作者与同游者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皆赋诗以纪其胜”,复又“叙次其详如此”,这在末节中作了交代。
诗文并作,记其游览之胜。
而作者于诗外作文,不仅为着“呈同游诸君”,同时“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这篇末文字点明了写作此文的目的:导游,引导人们去游览百丈山的胜景。
作者没有把笔墨花在记述出游的时间、行程等方面,而是着力于描写百丈山的优美风景。
文章开门见山,文尾映照题目,从“山之胜盖自此始”写起,到“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结束了基本部分的内容,首尾呼应,一气呵成,显得十分集中、紧凑。
有选择地落笔于六处景致,分为两组:第一组叙述踏石磴、过涧水、入山门而至西阁,主要描写西阁环境的优美和夜宿听泉的感受;第二组中由石台引出,主要描写瀑布、夕...
翻译百丈山记
出处:(宋)朱熹《朱文公文集》原文: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左控垂崖,垒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
山之胜,盖自此始。
循磴而东,即得小涧。
石梁跨于其上。
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
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
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
小屋三间,不能容十许人,然前瞰涧水,后临石池,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
门内跨池又为石梁。
度而北,蹑石梯,数级入庵。
庵才老屋数间,卑庳迫隘,无足观。
独其西阁为胜。
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阁下,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
自池而出,乃为前所谓小涧者。
阁据其上流,当水石峻激相搏处,最为可玩。
乃壁其后,无所睹。
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
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
下临峭岸,深昧险绝。
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
其沫乃如散珠喷雾,目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
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在眼。
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迭,不可殚数。
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
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来往。
或涌或没,顷刻万变。
台东径断,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
畏险者或不敢度。
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余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游之。
既皆赋诗以纪其胜,余又叙次其详如此。
而其最可观者,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也。
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呈同游诸君。
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
翻译:登上百丈山三里来路,向右边俯视,是又深又险的山沟,路的左边靠着陡峭的山崖,路面是垒起来的石磴,上了十几个台阶才过去了这段险区。
百丈山的胜景,从此开始了。
顺着石磴往东走,遇到一条小涧。
一座石桥横跨在它上面。
两旁都是苍青色的藤条和古老的树木,即使是盛夏的正午,也没有一点热气。
涧水全是清澈见底,从高处流下来,发出“溅溅”的声响。
走过石桥,沿着两旁都是山崖的小路曲曲折折地登上去,遇到了一座寺院的大门。
有三间小房子,连十来个人也容纳不下来,但是前面可以俯视涧水。
大门的后面临着石池,风从两旁的山峡间吹来,整天不断。
大门里边,又有一座石桥横跨在石池上。
过了石桥往北走,踩着石梯,上几级就到了尼姑庵。
尼姑庵仅有几间旧房子,房子又矮又窄,没有什么值得观看的地方。
只有西阁美好。
溪水从西面山谷中顺着裂缝从西阁下面象箭射一般飞奔流出,向南与东面山谷中的水一块注入石池中。
水从石池中再流出来,就形成了前面所说的那条小涧。
西阁座落在它的上游,在激流和峻石相搏击的地方,最值得欣赏。
后面是一座石壁,没有什么可看的。
一个人晚上躺在西阁里面,枕头和卧席下面整夜都能听到潺潺的流水声。
越听得时间长越感到悲哀,但也很有意思。
从寺院的大门出来往东走十来步,遇到一座石台。
石台下临陡峭的崖岸,幽深昏暗极其险峻。
从草木丛生的地方向东南望去,见一瀑布从前面的岩穴中喷涌而出,又从几十尺的高空中投下来。
溅起的水沫象散落的珍珠,又象喷射的雾气,被阳光一照,光彩耀眼,不能正眼去看。
石台在山西南的缺口处,它的前面对着芦山,有一座特别秀丽的山峰出现在眼前,而远近几百里高低不同的峰峦也都一个个清清楚楚地呈现在眼前。
太阳迫近西山了,余光横射过来,紫色和翠绿色重重叠叠,数也数不完。
早晨起来往山下望去,白云铺满平野,就象一起一伏的大海波涛一样。
而远远近近从云中露出来的山峰,都象来来往往飘飞浮动一样,有的涌出,有的沉没,转眼之间千变万化。
石台往东的小路断绝了,当地的人凿出些仅能容下脚的石磴来通过,并在东面建了一座神祠,遇到水涝或旱灾就到那里去祈祷。
害怕危险的人有的就不敢过去。
而山上可观赏的景致,到这里也就没有了。
我同刘充父、刘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到这里来游览。
已经把山上的胜景都写诗记述过了,我又按照次序这样详细记述下来。
山上最值得观赏的地方是石磴、小涧、寺院大门、石台、西阁和瀑布。
因此分别作了短诗来描述这些地方,并呈送给了一同来游览的人。
现在又写了这篇游记,用它来告诉那些想去游览而未能去的人。
求采纳,谢谢~
描写黄昏山中景色的句子
1、这时,正是夕阳西下的时分,草原上笼罩起金色的寂静,远处山峦披上晚霞的彩衣,那天边牛乳般洁白的云朵,也变得火带一般鲜红。
草浪平息了,牧归的牛羊群从远方草原走来;只有那些夜间也不回返的骆驼群,还在那柳林附近的湖边上游荡着。
2、夕阳西下,学校沐浴在余晖的彩霞中,同学们三三两两地在校园内漫步,晚风徐徐送来一阵阵花草的清香,使人心旷神怡,更觉夕阳无限好。
3、黄昏已经谢去,夜幕早已铺开。
高高的法国梧桐,被刺眼的白色路灯照亮。
在黑色的夜空里镶了一圈又一圈攫绿,有时被拂过的夜风飘动,发出轻轻的沙沙声,只那么一阵,就消失在无限的宁静之中。
4、黄昏收起缠满忧伤的长线,睁着黑色的瞳仁注视着大地。
那里依旧歌舞升平,但仍有一群人,在灯火阑珊中孤单的注视着另一群人远去的方向。
空中隐约飘来长笛和二胡的声音,嘶哑,悠扬。
很高兴为您解答有用请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