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事有先后,用有缓急。”办公做事也是如此,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不但做起事来井井有条,完成后的效果也是不同凡响。次序处理好了,不但能够节约办公时间、提高办公效率,最重要的是能给自己减少许多麻烦。 工作中有长远目标、短期目标、即时目标。这些目标有时候会像热气球遇上麻烦一样到处乱撞,照顾了这一点又忘记了那一点;无论怎样权衡利弊,始终不能尽善尽美。这时一定要善于发现并解决最迫切的问题。只有先解决这些问题,才能解决其他问题。 凡事都有轻重缓急,重要性最高的事情应该优先处理,不应将其和重要性最低的事情混为一谈。对于那些零零散散的事务,我们可以先把它们按照"急重轻缓”的顺序,整理好再着手处理。
做事懂得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有何重要意义
我们做任何事都要讲究效率,一个没有效率的人是永远攀不上人生巅峰的,做事讲究效率,就要懂得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
有些人在处理日常事务时,总想一下子就做完所有事,看这件、急那件,到头来什么都做不好,什么都没做完。
他们分不清事情的轻重缓急,以为每件事都重要,每件事都想要做好,结果不但时 间被忙碌占据,事情也一件都没做好。
做事有效率的人是根据事情的紧迫感,而不是事情的优先程度来安排先后顺序。
把一天的时间安排好,对于一个想做成事的人是十分关键的。
在紧急但不重要的事情和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两者之间,你选择先去办哪一个?对于这个问题你或许会非常为难。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做事没有“心计”的人就是这样,这恰如法国哲学家布莱斯•巴斯卡所言:“把什么放在第一位,是人们最难把握的。
”他们总是不知道怎样把人生的任务和责任按重要性来进 行排列。
他们以为工作本身就是成绩,这其实是大错特错。
懂得生活的人都明白事有轻重缓急的道理,在处理一年或一个月、一天的事情之前,他们总是能分清主次来安排自己的时间。
对要做的事情分清轻重缓急A.重要且紧急(比如救火、抢险等)——必 ...
一 1问文章体裁:答:此文是一篇( )。
备选答案有: (1)诗歌 (2)小说(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 (3)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议论性散文即哲理散文)——要求形散而神不散、 (4)剧本 (5)说明文 (6)议论文 2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文章内容: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4内容是什么: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
即谁做了什么—这可以作为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答案 5.文章怎么样: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
6.作者怎么样: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7.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记叙文开头作用: (1).总领全文,点明主旨。
(2).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3).奠定全文感情基调。
中间段落:详细记叙事情的经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8.修辞手法的作用: (一)它本身的作用; (二)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4。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5、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6、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9.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 ,就可以了。
10.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1)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2)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3)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11.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12.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二 小学生语文阅读答题技巧: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记叙文表达方式 (1).叙述:就是叙述人物的经历、活动,事件发展的经过。
(2).描写:就是以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作细致入微的描绘,给人以真切的感受。
(3).议论:就是讲述道理,表明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4).抒情:就是抒发、表达自已的感情。
(5).说明:就是对事物进行客观的、平实的、科学的解说和介绍 2、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3、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4、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5、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6、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7、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8、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9、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10、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11、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12、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13、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14、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15、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16、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17、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18、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19、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20、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21、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22、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23、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三;记叙文 1.6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人称: 第一人称好处: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
事有轻重缓急之别 下一句是什么
做事情要有全局观念,不能只看局部,就像治驼背,不能只治了弯曲的背,背不再弯曲了,可人的生命也没有了,这就是不看全部只求局部效益,这样做显然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一、光有良好的愿望是不够的,必须要辅之以科学有效的措施。
寓言中的庸医扬言他专治驼背,经他着手的病人,都能治好。
但是他的治疗方法却是用两块木板夹住病人,用人在木板上面踩踏。
这显然不是科学的治疗方法。
我们每个单位在年初时都会提一些年度目标,向职工展示美好的前景。
比如许多单位都会说要改善职工生活,提高职工福利待遇。
这本是个很好的愿望,也是受职工欢迎的愿望。
但如果在实现这一目标时,不是通过正规渠道,那就成“庸医”了。
这种例子不是少数。
如有的单位通过乱收费来增收,有的通过非法手段来增收。
今天报上刊登的湖南省郴州市原市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已判刑),就是要求每一个私营业主向纪委缴40万元买一块纪委颁发的保护牌,不买的话就通过种种手段刁难,甚至把业主“双规”。
这样的人不是“庸医”是什么?这样不但没有为职工谋好利益,反而损害了职工的利益。
二、一定要分清轻重,不能本末倒置。
寓言中的庸医把病人治死了,驼背的儿子找医生评理,他却说:“我只管把他的驼背弄直,哪管他的死活!”他的错误就在于顾此失彼,轻重不分,本末倒置。
在回答治驼背与救性命这两者之间谁更重要的问题时,他选择了前者,即轻者。
而对更重要的“性命”,他却忽视了,因而酿成了把活人治死的恶果。
我们平时的工作中,也经常要治理一些不良现象,如职工上班不遵守纪律、工作积极性不高、违犯操作规程等等。
在出台一项管理措施或有关政策时,必须要充分考虑到其实施的后果,避免因为治理了这些问题,又衍生出了其它更加严重的问题。
在实施过程中,如果发现操作走样,或是因为政策、措施本身不完善,必须及时纠正,以免酿成恶果。
假如寓言中的医生听到病人呼救时,能及时停下来,病人就不至于丧命了。
初一文言文的买椟还珠的问题答案
《买椟还珠》【参考答案】版本一1、用 做 2、郑国人买了他装珠子的木匣子,却把珠子还给他了。
3、批评那些只注重外表而不注重本质的人。
版本二1、楚人对木匣加以修饰,造成了什么结果?请用原文回答。
(2分)2、文中加点的“此”指的是谁?(1分)3、文中最后一句议论批评的是哪个人?这个人错在哪里?(3分)4、成语“买椟还珠”在如今一般用来说明什么道理?与故事本来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4分)参考答案:1、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2、指卖珠的人 3、批评的是卖珠的人。
他在卖珠的工作中过分注重了木匣的装饰,以至匣子的价值及其外表的美观胜过了珠,主次颠倒了。
4、如今用以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
批评“买珠者”一类的人,只注重外表而不注重本质。
买椟还珠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黄以桂、俶,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翠羽,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解释句中加点字的含义①为木兰之柜。
为: 做 ②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还:送回 ③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
于:给 把文中几个语序颠倒的句子找出来(拔高题4分)① ② ③ ④ 四个带“以”字的句,状语后置句。
说说本文所包含的寓意:不能过分追求形式,不能喧宾夺主。
“买椟还珠”的意思是 :买了匣子,退还了珍珠。
作者的原意是: 讽刺那些 :没有眼光,取舍不当,主次颠倒,不知轻重的人 。
这是从:(买方)的角度来说的;我们还可以从(卖方)的角度将寓意理解为(注意包装商品,有时可以获得大的利润)。
原文: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
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1、“饰以玫瑰”中“饰”的意思是:2、“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的句意:3、读了这个故事,我想对那个郑人说;修饰、装饰郑国人买了他的盒子,把他的珍珠还给了他做事要看本质,徒有外表是不行的。
做人也是如此,我们应更注重内在的东西,培养自己的道德和修养,而不是追求功名利禄,徒有虚名。
楚人有卖其Y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Y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
郑人买其Y椟而还其珠。
(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1、解释括号里的句子2、解释后面带Y的字3、你想对楚人和郑人各说些什么?楚人:郑人:1. 这可以说是善于卖匣子了,不能说是善于卖珍珠。
2.他的3.楚人:做什么事情都要分清主次,不能舍本逐末,不要些只重形式,不顾实质郑人应该没什么说的,讽刺的不是他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你认为郑人是个怎样的人?郑人只重外表而不重于内在可笑,而楚人的不分主次也让自己没卖出珍珠。
告诉我们凡事要从实际出发是不是其中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