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变形记》英语读后感

《变形记》正是作家受社会使命感的驱使,冷漠而悲哀地审视现实,抓住人的异化丑恶现象,以表现社会对人的敌视、主宰等具有广泛性命题的表现主义杰作。下面语文迷网为大家整理了英语读后感,供大家参考选择。

The Metamorphosis, written in 1912, is one of Kafka’s masterpieces. It talks about Gregor Samsa. One morning, when he woke up, he found himself transformed into a gigantic insect. At first, his parents and sister were filled with compassion and they cared for him. But at last, they regarded him as a burden, leaving him alone. In the end, he died in loneliness quietly. From my point of view, The Metamorphosis is the immortal classic in the modern literature history.

First of all, the tragedy of Gregor Samsa is just the epitome of Kafka himself. In his whole life, he lived just like an insect. He can’t realize his dream because of the poor situation, and he didn’t have possession of love. So he thought he was small and had no confidence. While in his work, The Metamorphosis, Gregor Samsa might be a kind of distorted hopelessness. He was a giant created by a lifelong loneliness. So we can see a picture of Kafka.

Besides, Kafka expressed his accusation the distorted values of people and questioned the human nature. Gregor Samsa once supported his family, but when he transformed into an insert, his family started to disgust him with the time going, and even detest him in the end, hoping that he could die earlier with a disdainful eyes. How selfish、indifferent and cruel they are!

Lastly, Kafka criticized the capitalist society. In the early 21 century, the World War 1 happened. The inhumanity and slaughter can be seen everywhere. Money worship as well as the labor press is the source of distorted humanity and values of people. So The Metamorphosis can reflect the society at that time.

We can draw the conclusion that there is some philosophy in The Metamorphosis, which is the reason that why it is classic in the modern literature history.

卡夫卡变形记的好词好句

好词

1 . 心花怒放:怒放:盛开。心里高兴得象花儿盛开一样。形容极其高兴。

2 . 满心欢喜:满心欢喜,释义:心中充满欢喜的情绪意愿。

3 . 归心似箭:想回家的心情像射出的箭一样快。形容回家心切。

4 . 心旷神怡:旷:开阔;怡:愉快。心境开阔,精神愉快。

5 . 心潮起伏:时上时下。心情像潮水一样起伏不定,十分激动、不能平静。比喻像潮水一样起伏的心情·最好用“心潮澎湃“

6 . 心悦诚服:悦:愉快,高兴;诚:硬实。由衷地高兴,真心地服气。指真心地服气或服从。

7 . 心事重重:心里挂着很多沉重的顾虑。

8 . 忧心忡忡:忡忡:忧虑不安的样子。形容心事重重,非常忧愁。

9 . 心如刀绞:内心痛苦得象刀割一样。

10 . 悲痛欲绝:绝:穷尽。悲哀伤心到了极点。

11 . 怒火中烧:中;心中。怒火在心中燃烧。形容心中怀着极大的愤怒。

12 . 心惊胆战:战:通“颤”,发抖。形容十分害怕。

13 . 心慌意乱:心里着慌,乱了主意。

14 . 心急如焚:心里急得象着了火一样。形容非常着急。

15 . 心灰意冷:灰心失望,意志消沉。

16 . 虎头虎脑:形容壮健憨厚的样子(多指儿童)。

17 . 眉清目秀:眉、目:眉毛和眼睛,泛指容貌。形容人容貌清秀不俗气。

18 . 面红耳赤:脸笔耳朵都红了。形容因激动或羞惭而脸色发红。

19 . 白净柔嫩

20 . 满面红光:满面:整个面部。形容心情舒畅,精神健旺的样子。

21 . 满头银发

22 . 目光炯炯:炯炯:明亮的样子。两眼明亮有神。

23 . 双目如潭

24 . 火眼金睛:原指《西游记》中孙悟空能识别妖魔鬼怪的眼睛。后用以形容人的眼光锐利,能够识别真伪。

25 . 浓眉大眼:又黑又密的眉毛,大大的眼睛。形容眉目有神的人。

26 . 慈眉善目:形容人的`容貌一副善良的样子。

27 . 气宇轩昂:形容人精力充沛,风度不凡。

28 . 高大魁梧

29 . 英姿飒爽:英姿:英勇威武的姿态;飒爽:豪迈矫健。形容英俊威武、精神焕发的样子。

30 . 衣着得体

31 . 眉开眼笑:眉头舒展,眼含笑意。形容高兴愉快的样子。

32 . 破涕为笑:涕:眼泪。一下子停止了哭泣,露出笑容。形容转悲为喜。

33 . 捧腹大笑:用手捂住肚子大笑。形容遇到极可笑之事,笑得不能抑制。

34 . 笑逐颜开:逐:追随;颜:脸面,面容;开:舒展开来。笑得使面容舒展开来。形容满脸笑容,十分高兴的样子。

35 . 满面春风:春风:指笑容。比喻人喜悦舒畅的表情。形容和蔼愉快的面容。

36 . 洋洋得意:形容得意时神气十足的姿态。

37 . 和颜悦色:颜:面容;悦:愉快;色:脸色。脸色和蔼喜悦。形容和善可亲。

38 . 悠然自得:悠然:闲适的样子;自得:内心得意舒适。形容悠闲而舒适。

39 . 神采飞扬:形容兴奋得意,精神焕发的样子。

40 . 气势汹汹:汹汹:气势盛大的样子。形容气势凶猛。

41 . 神情沮丧

42 . 愁眉苦脸: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形容愁苦的神色。

43 . 没精打采:采:精神。形容精神不振,提不起劲头。

44 . 泪流满面:眼泪流了一脸。形容极度悲伤。

好句

1 . 天际出现了一抹紫红色的朝晖,像绽开的红玫瑰。

2 . 刚刚起身的太阳呵,精神抖擞,红光四溢,把整个世界照得通亮。

3 . 火红的旭日刚刚透出海平面,给美丽恬静的大海抹上一层玫瑰色。

4 . 朝阳把它的光芒射向湖面,微风乍起,细浪跳跃,搅起满湖碎金。

5 . 忽然,迎面升起一轮红日,洒下的道道金光,就像条条金鞭,驱赶着飞云流雾。

6 . 海面上跃出一轮红日,鲜艳夺目,海空顿时洒满了金辉,海面由墨蓝一变而为湛蓝。

7 . 金灿灿的朝晖,渐渐染红了东方的天际,高高的黄山主峰被灿烂的云霞染成一片绯红。

8 . 太阳在朝霞的迎接中,露出了红彤彤的面庞,霎时,万道金光透过树梢给水面染上了一层胭脂

变形记英语读后感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变形记英语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Metamorphosis is a classic work of Ovid, a famous writer in ancient Rome. The book is written in six tone steps. The whole poem contains 15 volumes, including about 250 fairy tales. In the form of chronicles, the book was written from creation to the death of Kaiser, and Augustus succeeded. Story characters are mythical gods, heroes and heroines and historical figures. The first part (Volume 1) tells about the creation of the universe and four periods of gold, silver, bronze and black iron. The second part (second to eleven volumes) is a mythical heroic story. The third part (twelfth to fifteen volumes) is a historical story. All the stories are vivid and ingenious, and all the stories are all around the theme of "deformation", to clarify the philosophy of "all things in the world are made in change". The author takes the gods and people in the same view and takes a disrespectful attitude towards them, aiming to express the changing truth of things by the deformation of God, to express the profound connotation of the world from chaos to politeness, Rome from building city to Empire, and the continuous progress of human beings, thus proving that the rule of Kaiser can not be permanent, Augustus. It is the need to comply with the times.

Metamorphosis is a novel written by Kafka in the theme of variation. It was written in 1912 and published in 1915. It was one of the few works published by Kafka in his life. The hero of the novel, Gregor, woke up one morning and found himself a big beetle. He could have used his income to support the family, but now he wanted his family to support him. At first, his parents and his sister had pity on him suddenly becoming a beetle, all filled with sympathy and care. Every day his sister helped him to send him a meal and clean the room. But after a day and a day, everyone regarded him as a material and spiritual burden. Everyone had a disdain and expected him to die early so that everyone was simple. Finally, one day, he left the world alone in the cold family. The whole family was lucky. The father said, "let's thank God." In order to celebrate Gregor's death, a family of three decided to take a car out of town. This is the approximate material of the novel.

The novel has written a lot of ink and ink in the heart of Gregor's sad and miserable inner world. Although Gregor has become a beetle, his psychology always persists in the state of human beings. He suddenly finds himself a panic and melancholy when he becomes a big beetle. He thinks about his family's economic condition and remorse himself. He is rejected by his loved ones. Hope and pain show a kindhearted, loyal and responsible little man who yearn for the understanding and understanding of man. But this desire was finally replaced by utter despair, which is permeated with the boundless loneliness, indifference and sadness.

In addition to the protagonist, his sister is also Kafka's character. Unlike inferior novels, he portrayed his younger sister as a perfect person. In the metamorphosis, everyone is an ordinary little man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They are all real, flesh and blood townspeople. Their love is based on survival and money. When their lives are full, they will love others, care for others and take care of others. But when someone else destroys their own life and dreams, love is no longer there. The rest of the rest is just blood and cold. From the change of the heroine's sister, this is a sign of great difference. The success of this image also shows Kafka's inestimable gift.

In the seven day of deformation, when Yi Hu Chen should face this green forest, his mind is inevitably curious. In the narrow mountains and the steep mountains, it has been through a few hours' trudge to greet him. The broken, thin students, the uneven ground playground, the ragged basketball rack, the five star red flag pole made of bamboo, the four wall bald classrooms, the moment, the easy tiger and Chen's heart does not know what taste is, may be regret and helplessness, maybe it is pitiful and sympathy, the heart is sour, the tears of indescribable tears can not help but bound to the Obscene。

卡夫卡《变形记》读书笔记(通用11篇)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书笔记了!你想知道读书笔记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卡夫卡《变形记》读书笔记(通用11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卡夫卡《变形记》读书笔记1

“一天早晨,格里高尔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若是在上高中之前,看到这样的开篇,我定会觉得作者开门见山的手法的确留下了不少悬念。但是作为大学生的我总认为它有些突兀和荒诞了。

就是从这天马行空的文字中,我读出了人性的懦弱、变质的亲情和惨淡现实的社会。当变成甲虫后,格里高尔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的样子是否能被他人接受,不是自己的生活会不会发生变化,而是该怎样起床去上班、该怎样向上级解释迟到的原因、会不会因为下岗而影响到父亲的债务。

失业在家,格里高尔过着甲虫生活。但是,他为家庭经济状况焦虑,还想着给妹妹实现“美梦”。他想着,父亲老了,母亲生病,妹妹还只有17岁。他一听到家人出去做工挣钱,就“羞赧和伤心得浑身燥热”。他“受到了自责和忧愁的压抑”,“最后在绝望中,他觉得整个房间已经开始绕着他旋转起来,便掉下来摔在那张大桌子的中央”。

他的善良让人感动的同时,也令人同情。要受过怎样压迫的人,骨子里才会有如此懦弱的性子?

一只苹果砸在背上,身受重伤,格里高尔终于被妹妹厌弃。妹妹一再说“我们必须设法摆脱它”。格里高尔“怀着深情和爱意回忆他的一家人。他认为自己必须离开这里,他的这个意见也许比他妹妹的意见还坚决呢”。格里高尔异常冷静,他在绝望而又平和的心境中死去。面对变形,面对亲人厌弃,面对死亡,格里高尔惊慌、痛苦、绝望,最终平静地死去。从这一点看,他还是一个清醒、坚强的人。

终日生活在暗无天日的小房间内,父母和妹妹先后对他失去耐心,他痛苦、无助、迷茫、孤独,他被世界抛弃了。于是,他也抛弃了世界。

格里高尔的死无疑是一种解脱。他的家人“得救”了,他们再也不会看到这只可怕的甲虫。而他自己也不用再为妹妹的梦想、父亲的债务和一家人的生活内疚。这是“皆大欢喜”的结局,家人们为了庆祝他的死而出门旅游。在资本主义社会,在机器生产和生存竞争的高压下,人被异化为非人,人的本性失落,甚至走向反面,人接受不了现实世界,现实世界容纳不了人。格里高尔变成甲虫,这也是一种象征,象征人的异化,人性异化,人际关系异化。在金钱和私利面前,小说表现了两种异化:格里高尔的异化,人变成甲虫,本性也变了,从挣钱还清父债、争取独立自由变为安于甲虫生活的自轻自贱;以妹妹为代表的亲人异化,亲情变成仇情,善良变成冷酷。小说正是通过表现人的异化来反映资本主义制度摧残人性的社会本质。

卡夫卡《变形记》读书笔记2

卡夫卡的作品我读得很少,只有一部长篇《城堡》和一本正在读的短篇小说集,《变形记》就出自这本集子。这是我第一次完整地把《变形记》读完一遍,尽管它的名字出现的频率如此之高。人们大概对近在咫尺的东西都误以为唾手可得,所以懒得去得到了,就这样我们错过了很多。

卡夫卡的名声和他的产量是不匹配的,他低产,平凡,是一个保险公司的职员,业余写作,籍籍无名。但灵魂的热量与他的这些外部条件根本没有关系,人的伟大与他自己以外的东西都没有关系。

卡夫卡作品的魅力在于它的多义性和无限性(博尔赫斯受他影响很大),哪怕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学者也不会贸然说:“卡夫卡这部作品的主题是…”就算是我们听出老茧的“异化论”也不能准确解释他的作品,我们可以解释的东西有很多,但无法解释卡夫卡。男人一旦看透了一个女人,那女人便不再吸引他,我们永远看不透卡夫卡,所以他永远令我们心驰神往。

我对《变形记》有三个方向的理解,第一个理解承接上一段:世界是一个谜团。这句话出自改编自村上春树《烧仓房》的韩国电影《燃烧》,无独有偶的是电影想表达的也是《变形记》这种不可解性。格里高尔变成了一只大甲虫,他和他的父母都没有去想为什么,而是迅速地投入到对新情况的应对之中,比如格里高尔吃什么,如何爬行,家里的生计怎么解决等等,这在读者看来是荒诞的,可卡夫卡写得这么一本正经,让我们就像《皇帝的新衣》里看皇帝游行时的民众一样,噤若寒蝉。

《燃烧》则恰恰相反,影片提到说非洲有“littlehungry”(小饥饿)和“greathungry”(大饥饿)的传说,小饥饿者是肚子饥饿的人,他们寻找食物,大饥饿者是灵魂饥饿的人,他们寻找生存的意义。

《变形记》里的所有人物都是小饥饿者,而《燃烧》的主人公都是大饥饿者。“世界是一个谜团”,前者只是处理它,后者则试图解释它。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也对这两种人做过一些阐述,他认为前者是具有“严肃精神”的人,这种人只服从于处境的压力,把它当做理所当然;后者是具有反思精神的人(“反思”这个词我最近用得很多,它不同于日常意义上的反思,而是指“对意识的意识”),这种人面对世界和自我“在场”,从而使世界和自我在我面前显现。

我的第二个方向的理解是:人是靠不住的。格里高尔变成大甲虫之初,与他感情深厚的妹妹勇敢地承担起了照顾他的工作,他的父母伤心难过,总是哭道:“他是我可怜的儿子啊!”但是长年累月,他们终于感到:这只怪物不仅面目可憎,而且是他们生活悲惨的源泉。最后他们杀死(间接)了他,抛弃了他,并心满意足地开始展望新的生活。比这种反转更使人震惊的是格里高尔本人的反转:他本来是个任劳任怨的推销员,负担着一家的生计并爱他们,但变成甲虫之后他渐渐真的成了“只是”一只甲虫,先是他的胃口和视力发生变化,接着他迷恋起爬天花板的运动,希望家人把他卧室里所有的家具(连同他“为人”时候的记忆)统统搬出去,以为他的爬行腾出空间,尽管他自己竭力想控制这种异化,但仍然力不从心。

人是靠不住的,我们不能理解任何人,包括至亲,包括自己。

我的第三个方向的理解是它当做一则寓言并将其还原:格里高尔是一个工作压力巨大并且任劳任怨的推销员,养活着自己不劳而获的父母和妹妹,有一天他因为一个原因(比如病了,恋爱了,对生活现状厌倦了,等等)决定不再做全家的提款机,他仍然爱他们,只是换了一种生活方式(即寓言里的“变成甲虫”),起先家人还接纳他,但终于忍无可忍,他本人也因自己脱离了主流社会和蜕变的失败郁郁而终。

在对《变形记》的众多理解中,这只是我的三种,而卡夫卡作品的魅力,不只在于它有多少个面目,而是它让读者看到自己的不同面目。在读到《变形记》的最后,一家人如释重负地去郊游,妹妹舒展她充满活力的身体,我也仿佛与他们一起吸到了新生活的氧气而感到神清气爽。

卡夫卡《变形记》读书笔记3

奥地利作家弗朗茨·卡夫卡,或许对于这个现今在中国和西方都已成传奇的人物,这样的前缀还是过于简单。人们常谈起的短篇小说大师,例如莫泊桑或契诃夫等,卡夫卡虽然不在其中,但在短篇小说的艺术成就上绝不逊色于以上任何一位。暑假的休闲时光中无聊想起高中语文老师推荐的他的小说《变形记》,莫名的勾起我的冲动,便上网购得一本,在电子化的现代,对于纸质的书本毫无抵抗力。那在一周的阅读后,我完成了对这本说的体验与收获。不得不说收获颇丰,所以便决定写这篇读书笔记。

有人这样说,即使怀揣甚大的热情去阅读卡夫卡的作品,他还是毫不留情地将其浇灭。确实卡夫卡的叙述语言简单平实,但层次交叉,结构复杂,初读之,觉得其枯燥无味。细细品读,会发现他写作的奇妙之处,即使它既无像莫泊桑作品那般精心的情节安排;又没有像契诃夫文章那样令人难忘的幽默讽刺;甚至于“大众文学”那些令人难忘的对话也没有。但是卡夫卡的创作从不是为了某些人,他的心里没有读者,他只是靠着他的感觉去追寻自己想要的东西。这种创作其实是会受到人们所鄙夷的,我也会这样想,但直至后来对卡夫卡有一定了解后,才明白正是因为他抛开了一切融入创作,让创作如刘宇所说成了“一种生活的状态”,让创作成为与内心自我交流的方式,让创作成为与外部世界抗衡的手段,正因如此,才让本已厌倦不已的读者有欲罢不能地读下去,期待新的东西出现,最终找到与心灵的共振之处。正如余华所说:“内心的不安和阅读的不知所措困扰着人们。在卡夫卡的作品中,没有人们已经习惯的文学出路,或者说其他的出路也没有,人们只能留下来,尽管这地方根本不是天堂,而且更像是地狱,人们仍要留下来。”他的作品是寓言式结构,却不予以一目了然的说明,这通常是会让一部作品招致破坏的。但《变形记》却没有,尽管中外多少研究卡夫卡者对这部作品所表达的核心内容有诸多解释,却让《变形记》从更大层面上诠释了更多的内容,抓住更多人的心,更使其扬名至今。

让我们回到书中内容来,小说《变形记》内容十分简单,讲述了主人公格雷高尔一天起床发现自己竟变成一只巨大的甲虫,从而招致一系列麻烦与家人最后无法容忍的悲剧,终因长期不食而死去。可以有这样的疑问,是寓言,还是梦魇?是一场噩梦,还是人类无法抗争的现实?主人公究竟是一只大甲虫,还是格里高尔?书中这样写道“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卡夫卡小说《变形记》的开始就是如此的直接,直接得让我没有准备思考的时间。这样的开始让我有些难受,就像千斤巨石压在身上,拘束、压抑、扭曲,种种感觉把人捆住了,周身动弹不得。它不给读者任何前因做铺垫,不以何等惊叹语气表示其事件的奇异性,平静的海面下却有着令人感到万般恐惧的暗涌存在。接下来更甚是稀奇,主人公对自己的变形却无太大反应,却将“上班迟到”当成头等灾难。设想一下,无论是谁突然间变成了一个异类,首先担心的莫不是自己丑陋的外表以及周身人所射出的种种目光?主人公如此不关心,从一定细腻角度是可以窥见其对自己变形后的模样并不是很陌生,只是变形这一事件来得过于突然。格雷高尔所担心的,是自己离不了床上不了班,丢了工作没了与家人共食的饭碗。从其自身的态度,我们可以解读到一点关于变形的含义。变形已经让人感到命运的无常和不可预料。可变形后家人对待格里高尔的厌恶和冷漠,更让人感到心寒,因为亲人之间的关系竟然只能是用

金钱和物质来作为媒介,即使是血脉相连也不能保证亲情的坚不可摧!这也是《变形记》要回答的,如果人变成甲虫,那么它还有生存的权利和价值吗?他还是一个人吗?回答恐怕是否定的,他已经不再能为这个家庭带来财富,不能承担他的责任,甚至不再能说话,他只能默默的倾听,羞怯的张望等待着家人对它的判决。它的家人最后再也不能承受这种沉重的压力和打击,而打算把它抛弃,而它提前的夭亡,也解除了家人最后的顾虑和心理负担。没有人为它唱一首挽歌,没有人记得它曾经是一个人。现实就是这样无情,即使是人间的至爱,最真切的亲情也无法挽回一个人的沉沦。人生活在世上,无法承担作为人的义务时,也同时失去了他作为人的权利,即使他曾获得家人最初的同情,但最终将被无情遗弃,这不是个别家庭的冷漠,而是人性一次真正的裸露。

我们能够知道,因为在他的潜意识里,他厌恶自身,根本不愿再继续以前的生活和工作,艰难的生存处境早已压得他无处可逃:当他早早赶来取订单的时候老板们才吃早饭;公司秘书时刻监督着每一个员工的行动,两个小时不上班就找上门去,医生也会说你好吃懒做;每天4点钟就得起床赶火车,成年累月在外奔波,饮食恶劣,友情淡薄。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人逐渐变得麻木异化成为“非人”,他对外部世界已无能为力,没有办法改变自己的命运。为此他不得不选择一条逃脱的路,这就是“变形”。与其说是社会让他“变形”,不如说是他自己选择了“变形”。摆脱自己的人形,逃离人的世界,从人变为非人——大甲虫,这对格里高尔而言完全是为了不再继续昨天的噩梦。于是,格里高尔异化了。相对温暖的家庭尚且如此,社会恐怕对这种个体的不幸遭遇会更加残忍,他们会把他送进实验室,每天对他进行各种各样的实验,而且会引起无数的眼睛好奇地逼视他,无数张嘴巴无休止的讨论他,他生命的每一秒种将暴露在惨白的灯光下,直到他死去还要被制成标本供后人研究。他作为人的资格和尊严被完全忽视了,没人在乎他心里的感受,群体只在乎他们的好奇心可以获得满足,他们拥有作为幸运者的活生生的见证。这其实是现代人的悲剧,或许卡夫卡也看到了这一点。犹如许许多多学术研究的说法,卡夫卡究其一生都是孤独的存在,但笔者认为这未免太过极端,卡夫卡正是了解到因孤独而不被理解,因不被理解而披上虚浮外套,因虚伪的存在而继续不被理解的孤独,这种循环其本身就是可悲的,所以我们看到《变形记》中格雷高尔即使是在变形的后依旧没有放弃争取家人的理解与关怀。故事最后也证明了他获得了成功——在格雷高尔死后,家人赶走了对自我形态下的格雷高尔一直很不尊重的房客与老妈子,并且决定请假一天,三人出去好好走走。结尾描写了温暖美好的景致以及相应的家庭其乐融融的景象,而非以悲剧式的结尾对格雷高尔的死煽情不已,这也从另一个层面上表现出人与人间并非存在着智慧博士观点中所说的“完全理解的不可能性”。

无处可逃,就是《变形记》给我们所展示的金钱社会下普通人们的绝望处境。作为人形时过着没有人格尊严的生活,变形为甲虫后更是加速自身的灭亡。或许在金钱至上的社会里,形体的泯灭才是最终的解脱、才是最好的出路吧!在这里,只想问:“大甲虫,你还有眼泪吗?”这或许也是我们现代人带着面具行走于不同场合的原因。因为一旦显露出真实的自我——也是拥有许多为人所不喜得如巨虫班的丑陋自我——就会招致厌恶乃至唾弃作呕。

卡夫卡自己也在日记中写道:“我在自己的家中,在那些最好、最亲爱的人们中间比陌生人还陌生”。这并非抱怨与亲人的隔膜,而是在“最好、最亲爱的人们中间”他依然孤独,这让他绝望,就像是扒开现实假象变形的格雷高尔,始终得不到家人的接受。

其实,这样的“变形”在现实生活中又何尝没有呢?当今社会巨大的竞争压力,容易让人产生对人生的倦怠和对前途的失望。有多少人曾经有过或者正有着类似格里高尔的“潜意识”啊!一条宠物狗尚能住高楼、坐名车,享受到VIP的待遇,同时又还有多少人衣不遮体、食不果腹仍在贫困线上挣扎着生活,感叹还是狗狗活得潇洒!于是乎就有成千上万的人报名参加唱歌比赛的选拔,为的就是有朝一日可以实现自己的明星梦,过“人上人”的生活,期盼着“灰姑娘”的故事再次重演。这究竟是梦想还是幻想,究竟是对还是错呢?

卡夫卡确实丝毫不为某些人创作,而是关注自我,关注笔下人物命运映射出的自己。可他连自己的伟大也不明了,在他那个幽闭的世界里,他关注的正是全人类的生存状态。

卡夫卡《变形记》读书笔记4

卡夫卡的《变形记》,描述了格里高尔·萨姆沙突然变成一只使家人都厌恶的大甲虫的情节,揭示人与人之间表面上亲亲热热,内心里却极为孤独和陌生的实质,

从书中,我感受到了两点。

第一,人是自私的。但很多时候的自私都是单纯的。

文中主要描述的是一家人,可是这一家人的联系程度在一个不可抗拒因素出现后,也慢慢疏远,主要体现在对格雷高尔还是不是自己家人的矛盾和犹豫上,当家庭的顶梁柱格雷高尔变成一只甲壳虫后——

父亲:从回家后仍然穿着制服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很要脸面的人,自己的儿子由可以说是家庭的骄傲变成了一只可笑的甲壳虫后,他是生气的,甚至用苹果扔他,但心中还是有些不舍,所以没有主动说放弃他,从本质上,他对家庭的爱是霸道的,一些情况看还是有限的。

母亲:文中可能看上去自私程度最少的人了,她爱自己的儿子,而且不愿放弃,但她的性格更多的是懦弱和没有主见,而且她的这种爱中更多带有一些无知,是她没有像格雷高尔的父亲和妹妹一样认为他永远是只虫子了,她还活在以前的世界中,认为他有一天可以再变回人类,所以说她的这种所谓看上去不自私是建立在她认为格雷高尔有可能变回人类他们还有可能变回以前的'生活的基础上的。

妹妹:这是一个塑造的最成功的形象,最初格雷高尔变成虫子后她是最关心他的,可是也正是她第一个提出放弃格雷高尔,她内心也许挣扎没几天后就认定格雷高尔就是一只虫子了,而她照顾格雷高尔出于自己内心的一是她觉得该照顾他,二是她觉得自己成年了在家中能担起一部分责任,她的这种照顾并不是纯粹的对哥哥的爱,某个角度看是参杂着自私,从文中家里来了房客在听她拉小提琴的时候格雷高尔跑出来了,她委屈夹杂着愤怒,并且第一个提出放弃对格雷高尔的照顾中就可以看出。

我想这三个形象是再平凡不过的家庭中的形象了,这三种自私也是最常见也最不被人当作自私的自私了,这些看起来都是正常的,无害的,但是又都是那么的伤害人——在格雷高尔变成了一只甲壳虫后。

第二,爱到底存不存在。

格雷高尔是很爱自己妹妹的,包括要为她提供高昂的学费去音乐学院,包括其实她的小提琴拉的并不好但是他却觉得很好听并且很陶醉,妹妹对他也是最照顾的,从他变成了一只甲壳虫后便每天给他吃的,帮他打扫房间,他为了不吓到她便用毯子裹住自己的身体,起初我们看到的都是一副温馨又悲惨的故事。

可是谁也想不到最后第一个提出放弃格雷高尔的正是妹妹,让格雷高尔放弃活下去的想法的也是妹妹。我觉得卡夫卡并没有想表达一种真正的爱该是怎么样,而是告诉我们这种我们平时见到的爱,在不可抗拒因素出现后,会毁掉一些东西。

我觉得给我最大的启示就是人性有很多缺陷,尽管我们抱有美好的幻想,但当现实出现,也不要轻易去责怪和赞美它。

卡夫卡《变形记》读书笔记5

《变形记》是卡夫卡的代表性作品,也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经典之作。《变形记》中对人与人关系的描写,尤其写格里高尔在父亲的公司破产、全家处于困顿的境况下,去当旅行推销员,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他在家里是受到尊重和爱戴的。当一个人被人依赖时,他与别人的关系自然会处于正常状态。但格里高尔一朝成了大甲虫,父子关系、母子关系、兄妹关系突然间发生了180度的转变,显示出一幅极端自私、冷漠、残酷、无法沟通的可怕图景,亲情、伦理之情荡然无存。

结尾格里高尔在挣扎中死去了,生活又变回了原来的模样。格里高尔,不过是萨姆沙一家生活中慢慢划过的一道流星……

在读完了《变形记》之后,我最深刻的感受是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利益关系。亲情的力量远远不如利益的驱使下人性的各种需求大。且不说格里高尔刚变成甲虫时父亲的憎恨和母亲的冷淡,因为在那时他还有小妹的关心和照拂。这无疑是他所忍受着的充斥着非人的待遇和歧视的悲惨生活中唯一一抹足以支撑他挺下去的温暖阳光。格里高尔无疑是一个有极大责任感和包容心的人。他挑起全家人的生活重担,却因为变成甲虫而受到一系列他所珍爱和呵护的家人加诸于自身的苦痛。但他却依然设生处地地为他们着想,为他们的所作所为寻找让自己可以宽恕的理由。但那弥足珍贵的兄妹情却在妹妹的自私和时间的催磨中渐渐变味,最后消失殆尽。他的世界从此再也没有可以支撑下去的信念,于是他死了,如秋雨后零落成泥的枯叶。

19世纪的作家一般是从社会人的角度去揭示、批判具体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而卡夫卡这些现代派作家,则是从个人的、人性的角度去揭示和否定整个社会,目标是笼统的、抽象的、全面的。这就比现实主义作家的揭露更加尖锐、彻底。正如中国的俗话所说:久病无孝子。而变形记的成就则更是因为它所体现的时代意义。

在卡夫卡冷漠的笔下所呈现的灰黑色的世界里,资本主义腐朽的精神内核已经不知不觉渗透到人性的各个角落。它从表现这一个方面来说,没有《欧也妮。葛朗台》如此鲜活的辛辣讽刺,却在阅读的过程中已经隐晦又“随风潜入夜”般的丝丝透入骨髓。格里高尔深沉的哀怨凝结在他们最后发现它时眼前干瘪的甲虫尸体,又在文末“他的妹妹第一个跳起来,舒展她充满青春活力的身体”中化为一声无声的太息。

人性的扭曲和分崩离析由于想象而有了成长的空间。这部象征主义的小说构得相当完美。读完《变形记》,心情有难以抑制的压抑,但却没有喷薄而出的怒意。它透过字里行间所渗透出的,只属于卡夫卡的精神内核,让我们更深的了解到这个世界,这个时代。更清晰的剥离出人性的复杂。

卡夫卡《变形记》读书笔记6

“一些光穿透阴暗,成为了光,而另一些光更持久地穿透,成为了光阴。”卡夫卡的《变形记》用一只甲虫写尽了中年人在黑暗中的,孤独和生存的荒诞,而光点也最终消逝。

课文《变形记》的开篇:一个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的中年男子,开始体验一种完全不同的生命样态,并在这种荒诞中走向生命的终点。格里高尔就是这么不幸的人,有一天他从焦虑不安的睡梦中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变成一只巨大的甲虫。即使变成了甲虫,但他首先想到的是工作职位和家人。他担心他的迟到会不保工作而无法替父亲还债、无法让自己疼爱的妹妹去上好的音乐学院。生活的压抑,工作精神上的胁迫,人际关系的冷淡的黑暗中,格里高尔的心里仍然闪烁善良朴实的光点。

即使是亲情,也抵挡不住事故带来的考验。这样一个变故,对当事人一家的冲击是巨大的。起初家人们对他的包容、害怕随时间的流逝,生活的胁迫渐渐冲淡,随着而来的只有厌恶,不耐烦,直到最后自我欺骗的的应当将格里高尔赶出家门。格里高尔虽变成甲虫,但知觉尚在。他为此十分难过,但没有人体察他的心情。外在的变故,使他们渐行渐远,终于隔膜起来。

甲壳虫里的格里高尔,象征了现代人的孤独,无问东西。“孤独、寂寞,这不仅是我们社会最深沉的体悟,本质上说,这就是人类生存的真相。”

在当时的黑暗社会下,当命运不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时,人们就会开始彷徨。一旦遭遇不幸,就不会再被社会承认,失去为人的价值,便被外部世界称为“非人”。他们以黑暗中濒危的光点作为生活的目标,一直麻木的生活着。但他们也存善良、朴实、勤劳,他们为爱存在,为爱前行,点滴爱意汇聚,也能如散发璀璨银河般的光芒。

即使课文中的格里高尔的结局并不随人意,但我仍相信只要自己不放弃,以乐观心态面对生活。即使在不如意的生活面前,仍能发现点滴的美好存在,而这些美好的存在,就是支持我们生存下去的存在。

最重要的,不是别人没有爱我们,而是我们值不值得被爱。在茫茫人海中,有过超越极限的瞬间,经历过自己的改变,走过的痕迹都会变成生命中的光点。

人生如梦,我投入的却是真情。世界先爱了我,我不能不爱它。我们值得被爱,每一份爱,不分大小,都是有意义的,是闪烁在黑暗中的光点。

卡夫卡《变形记》读书笔记7

我读过不少书,其中最喜欢的是一篇看似荒唐的故事——卡夫卡的《变形记》。这篇小说我前前后后看过许多遍,对它的认识也在不停地变化之中——起初,我认为这是一个荒唐的故事。故事中,小小的推销员格里高尔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大甲虫……小小的我也吓得不敢入睡,怕自己也变成一只大甲虫。

慢慢地,它变成了一个沉重的故事。可怜的格里高尔,由于生活和职业的重压,变成了一只大甲虫,终日生活在暗无天日的小房间中,父母和妹妹先后对他失去了耐心,他痛苦、无助、迷失、孤独……他被世界抛弃。于是,他也抛弃了世界。在一个灿烂的早晨,当一丝阳光透入他的房间,照在他干瘦的外壳上时,他死了……这样沉重的故事下面,藏着多少现代人因为生活的巨大压力发出的痛苦呼喊啊!每次看完,我都会呆望着阳光,看灰尘飞舞。这是怎样沉重的一个故事呀!是怎样被卡夫卡嵌在白纸里的呀!我无声地呼喊……是的,生活负担终于成为现代人的通病,而这,正是一个关于沉重的故事。

后来,我发现,我又错了。这是一个关于善良,关于同情的故事。在喧嚣的二十一世纪中,善良似乎已成了一棵无人理睬的狗尾草,而在卡夫卡,这位因为父亲的一句责骂就去自杀的心灵脆弱的奥地利人的笔下,我终于重拾了善良——这一种昔日情怀。在格里高尔痛苦的时候,他得到了妹妹的同情;而后来,又在失去了这种善良的同情的时候,他死去了。但是,如果人们给予他善良的同情,如果他一直得到家人和其他人善良的同情和关怀,或许他又会成为……我不否认,虽然在这个关于善良的故事里,我们无法找到更多的善良的故事,我们无法找到更多的善良的人和善良的事,但是,透过字里行间,我们看到的是对善良的呼唤,是对善良的称赞,是对善良价值的认可!

落幕了。格里高尔在那样灿烂的一个早晨死去了,或许他已经死了很久,只是没有人发现。总之,他死了,但他的家人“得救”了,他们的生活终于因为那个阳光灿烂的早晨而灿烂;但甲虫死去了。

记下吧,记下这样一个看似荒唐而又沉重的关于善良的故事吧!朋友,当你在这喧嚣骚动的世界中忙碌的时候,想想那一只死去的甲虫吧,去养育一株善良的狗尾草吧。

真的,感谢卡夫卡,感谢他为善良作证。

人们啊,我们祈求善良!

卡夫卡《变形记》读书笔记8

暑假里的一天我读了卡夫卡的《变形记》。觉得心中的压抑感像巨石一样压在我的身上。拘束,扭曲,种种感觉把我捆住了,动弹不得,仿佛变成甲虫的不是哥里高尔而是我,是我拘束在巨大的皮沙发下,动弹不得。

《变形记》,以一种绝望的笔调开头。主人公哥里高尔在一夜好梦结束之后,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大甲虫。全家都因此惶恐。还不够绝望吗?我以为这就是最绝望的事。不单单如此,绝望之中还有孤独:一个人的孤独,一家人的惶恐。惶恐之后,余下的办法只有一个——接受。习惯了就好。到这里,在漫无边际的黑暗中似乎看到了一丝希望的曙光。淡淡的爱意出现了,妹妹细心的照顾,母亲温暖的语言,都让主人公感到了一阵阵的温暖。哥里高尔也很了解自己的情况,默契的配合着。全书开始时紧张的节奏渐渐慢了下来,事情又得到了缓解,让人开始浮想联翩:也许,哥里高尔还会再变回来的,生活还会恢复原状。可卡夫卡不这么认为。我看到的只是片面,而卡夫卡看到的却是全貌。熟悉,不过是厌倦的第一步,稍稍熟悉之后,无限的厌倦就在前面。终于,经济上的重负让这个家疲惫不堪,心理上的重负让哥里高尔越来越多的做出他不该做的事,比如他的生活习性越来越像大甲虫,开始喜欢吃一些腐烂的事物——绝望终于把他逼疯了。他想克制,又无法克制。理智已经无法战胜本能。对过去的回忆已经占据了一切。他虽然拥有甲虫的外壳,但他还有一颗人类的心,只要他在世界上还存在一刻,他就仍然是个顶天立地的人。他无法忍受别人把他当作恶心的爬虫,他渴望自己像原来一样!但是,他又对曾经的生活充满恐惧。对生活的恐惧又使他有些爱上了现在的状况。矛盾,是矛盾让他心力交瘁,是矛盾让他死在自己房间的地板上。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小说人物,哥里高尔,他就是卡夫卡的真实写照。卡夫卡不仅仅在写小说,他在写自己,在写自己的生活。

从结尾中,可以看到不止一种感情。哥里高尔在挣扎中死去了,生活又变回了原来的模样。也许,比原来还要美好,在哥里高尔妹妹的跳跃中,哥里高尔被忘记了。不,这个人就不曾存在,以前的生活,不过是幻觉。在一场闹剧过后,生活又滑回了原来的轨道。而他,哥里高尔,不过是萨姆沙一家生活中慢慢划过的一道流星……

这本书给了我太多启发。使我认识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人性的险恶,一本好书对人的影响会是一生的,希望自己能够多读些这样的好书。

卡夫卡《变形记》读书笔记9

昨天,我观看了今年《变形记》的第一期节目——《山路弯弯》,故事的讲述了在城市里生活的少年李锦鉴不爱学习,因上课看漫画书不服从管教打伤老师,回家后玩游戏,妈妈为保护他的视力关了电源,他又把妈妈打到,看到妹妹不顺眼,又把妹妹狠狠地教训了一顿,真是一个人见人烦的小霸王!而生活在广西山村的韦志忠兄妹生活虽然贫困,但是他们互相关爱、互相照顾,非常懂事。

《变形记》栏目组决定把李锦鉴和韦志忠兄妹互换,让他们到对方的学校和家庭体验生活。

就这样,李锦鉴来到了韦志忠兄妹上学的上镇小学,这里的学校条件非常艰苦,孩子们上完课得自己做饭,吃饭还是三四个人一个饭盒,为了照顾李锦鉴,校长特地给他准备了一个新饭盒。还是因为不服从老师管教,李锦鉴掀翻了课桌,扔了饭盒,还打倒了好奇的低年级同学,他在上镇小学的第一个朋友“小绿”都被他骂哭了。放假回到韦志忠的家里,李锦鉴拒绝了韦爸爸特意为他准备的晚饭,自己搭帐篷睡在了外面,韦志忠的哥哥韦志升为了照顾他,只好在外边陪了他一宿。但李锦鉴意外从韦志忠的伯伯那里得知韦爸爸可能患有白血病时,他很焦虑:为什么不去医院看病?工作人员告诉他看病需要钱,而韦家哪里能拿出看病的钱?就这样韦爸爸每天一强忍疼痛支撑这个缺少母爱的家,三个孩子吃、穿、上学都需要用钱……就是这个身心交瘁的爸爸,给他买药、买那里最好的凉鞋,看着这个衣着破烂的爸爸,李锦鉴被深深地打动了。

后来,李锦鉴到“小绿”家里作客,看到“小绿”的外公和村里老人们在开山修路,但得知是为了让“孩子们走出大山时”,李锦鉴彻底转变了,他加入了修路的队伍。

再次回到学校,李锦鉴甚至担任了学前班的老师,教孩子们唱歌,和孩子们一起做游戏,耐心的照顾哭泣的小朋友,这是一个从未见过的李锦鉴——李锦鉴变形成功了——在最后离开时,他跪求韦爸爸和他一起去医院看病,并确诊韦爸爸没有患白血病。

现在想想我自己,和所有小朋友一样爱玩游戏,一玩就天昏地暗,不愿意停下来,遇到不高兴的事就大发脾气,甚至骂人打人,在学校门口我也见过许多小朋友跟家长大喊大叫发脾气的,这是我们身上的“魔”,我想我一定能够战胜它,像李锦鉴一样变好,做一个懂得爱和责任的好少年,小朋友们,你们愿意和我一起来“变形”吗?

卡夫卡《变形记》读书笔记10

《变形记》是篇幅不大的一个小故事。三个小节。

格里高尔是一位善良、忠厚且富有责任感的人,生活给他太多压力。故事让他在一夜之间变为一只巨大的甲虫,变形之后,他所关心的家人却没接受他的变形,抛弃了异样的他。这是一个因为变异,不能被家人接受而绝望死亡的悲剧人物。

他的父母年纪大了,根本没什么经济收入,他的妹妹还有自己的人生要经营。变异后的格里高尔对谁来说都是一个负担,因为剩下的人必须得生活。家人最初的表现为心痛和怜悯,随着时间的推移,对格里高尔复原的期待逐渐削减为零,也尝试着坚持,但最终抵不过内心的私欲和无力感。时间消磨了最初的同情和怜悯,附和产生了厌恶和憎恨,他们最后都把格里高尔当成是负担,谁也不愿承担这个当初照顾他们而如今却变异的亲人。当格里高尔绝望至死,父母和妹妹抛弃格里高尔之后,三人坐火车外出接受阳光沐浴时心里如释重负的描写,或许带着冷漠和悲剧的气味。但是谁又能断言格里高尔的家人最终的抛弃就是冷漠无情呢?我却更愿意相信,最终的抛弃不全是出自狠心的本意,假若他们有能力,他们绝不会做这样的决定。

这是一个无弱拍、强硬到底的社会,有太多人承受着难以排遣的孤独和危机感,那种无法克服的、荒诞的恐惧使人发生异化现象。故事终究是故事,情节过于夸张,因为人难以变形为动物。但是生活中心灵变异的事实却存在。由于沉重的肉体和精神上的压迫,使人失去了自己的本质,异化为非人。这种精神层面的变异更值得当今社会的重视。或许我们过得比几十年前好,但是我们的信仰,我们的心灵,我们的精神追求如基因突变般千变万化而又难以捉摸。这也是心理学在现今社会大受关注的原因。我们的需求已经远远超过吃得饱,穿得暖,更为关注的是精神层面的建设。

每一个人都该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和压力,不要让自己毁灭在自己的手里。要知道人始终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简单的个体。错综复杂的人生就像是一团线,你要准确无误地缠好每一根细丝,要学会游刃有余地处理自己情绪。

不要以为得到别人的怜悯和同情就可以继续存活,任何一段感情都必须在相对平等的状态下才能存活。时间是解药也是毒药,它的累积只会滋生分解同情和怜悯的化学物质。任何情感纽带都无法绑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感触好大,心里好酸!

卡夫卡《变形记》读书笔记11

《变形记》,一个篇幅很短但是致郁效果极强的故事。简单写了一点读后感留念。

首先,《变形记》当中的社会关系是十分脆弱且淡薄的,亲情、同事间的交情,都是如此。这些情谊,基本上只能通过劳动/金钱关系维持,秘书主任来家中探访,是因为主人公无法到场工作,而主人公自以为和睦的家庭,在他不能创造财富和价值之后,也将他视作了一个敲骨吸髓的怪物。

这也许正是卡夫卡在暗讽人情淡漠利益至上的社会。可以看到,当主人公失去其社会性,无法用劳动/金钱维系和他人的关系时,他就会相应地失去他的社会/家庭地位,甚至失去作为正常人生活的资格。

这是我第一遍阅读后模糊地感受到的部分,在和雨晴交流之后,又有了一些新的想法。

一是卡夫卡对主人公变形后形态的选择。格里高尔在书中变成了一只臭虫,一种在人类普遍观念中被认为是害虫的生物,遭人厌恶,避之不及。但卡夫卡恰恰将他设计为这样一种形态,这无疑加快了他被社会/家庭抛弃的进程。如果,如雨晴所说,他变形成猫、狗一类能作为宠物的生物的话,家人也许还会选择饲养他。雨晴说,人类对于“外表”或者说“外形”还是十分看重的。我想她说得没错,但归根到底,这也许还是“价值”的问题:猫狗尚且有观赏、玩乐的价值,甚至可以看家护院,而臭虫如何能与猫狗相比呢?它只是毫无价值的害虫罢了,于是死便死了,尸体的归宿也如一般害虫无异,家人也当是清除了普通的害虫一样,从此感到天下太平。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是维持“人”的外形呢?雨晴说人类看重的是“外表”,那么按理来说主人公维持人形能在家中“存活”的时间应该最长,但我却认为这点有待商榷。一来,这篇作品的大前提是“人情淡薄”,要想维系人情唯有“创造价值”,而一个病人(植物人或瘫痪病人等)往往并不能做到这一点,况且,照顾病人的负担也要比饲养猫狗沉重得多。因此,照我看来,主人公哪怕是维持人形,若不能做到继续工作,受到的待遇也不见得能比臭虫好到哪里去,是的,甚至不如猫狗。只不过,前期家人寻医问药作出的努力应该会稍微多些,因此他能比臭虫活得更长久些,下葬方式也更慎重些……仅此而已罢了。

只靠利益关系支撑起的社会中,人一旦失去价值,就落到和一只臭虫差不多的境地,被亲人和社会无情抛弃。在这样的环境中,如何爱、爱到多深,才能不让自己在走投无路时不至于如此卑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