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心词分析法:

分析要点:

1.分析的对象是单句;

2.认为句子又六大成分组成——主语、谓语(或述语)、宾语、补足语、形容词附加语(即定语)和副词性附加语(即状语和补语)。

这六种成分分为三个级别:主语、谓语(或述语)是主要成分,宾语、补足语是连

带成分,形容词附加语和副词性附加语是附加成分;

3.作为句子成分的只能是词;

4.分析时,先找出全句的中心词作为主语和谓语,让其他成分分别依附于它们;

5.分析步骤是,先分清句子的主要成分,再决定有无连带成分,最后指出附加成分。

标记:

一般用║来分隔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用══标注主语,用——标注谓语,用~~~~~~标注宾语,用()标注定语,用[ ]标注状语,用< >标注补语。

作用:

因其清晰明了得显示了句子的主干,可以一下子把握住一个句子的脉络,适合于中小学语文教学,对于推动汉语教学语法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还可以分化一些歧义句式。比如:我们五个人一组。

(1) 我们║五个人一组。

(2) 我们五个人║一组。

总结:中心词分析法可以分化一些由于某些词或词组在句子中可以做不同的句子成分而造成的歧义关系。

局限性:

1. 在一个层面上分析句子,层次性不强;

2. 对于一些否定句和带有修饰成分的句子,往往难以划分;

如:我们不走。≠ 我们走。

封建思想必须清除。≠ 思想清除。

3. 一些由于句子的层次关系不同而造成的歧义句子无法分析;

如:照片放大了一点儿。 咬死了猎人的狗。

二. 层次分析:

含义:

在分析一个句子或句法结构时,将句法构造的层次性考虑进来,并按其构造层次逐层进行分析,在分析时,指出每一层面的直接组成成分,这种分析就叫层次分析。

朱德熙先生认为,层次分析不能简单地将其看作是一种分析方法,而是应当看做一种分析原则,是必须遵守的。(可以说说为什么)

层次分析实际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切分,一是定性。切分,是解决一个结构的直接组成成分到底是哪些;而定性,是解决切分所得的直接组成成分之间在句法上是什么关系。

基本精神:

1. 承认句子或句法结构在构造上有层次性,并在句法分析上严格按照内部的构造层次

进行分析;

2. 进行分析时,要明确说出每一个构造层面的直接组成成分;

3. 分析时只管直接成分之间的语法结构关系,不管间接成分之间的语法结构关系或句

法结构中实词与实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

优越性:

1. 注意到了句子构造的层次性;

如: 他 刚 来 我们 便宜 他 了

│ │__│ │ │___│

│___│ │_____│

他 刚 来 我们 便宜 他 了

__ _______ ____ ___________

___ ___ ____ _____

2. 有效地分化了歧义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句子;

如: 照片 放 大 了 一点儿。

_1_ ________2_________ 1-2 主谓关系

__3___ ___4___ 3-4 述宾关系

_5_ _6_ 5-6 述补关系

照片 放 大 了 一点儿。

_1_ ________2__________ 1-2 主谓关系

_3_ ______4_______ 3-4 述补关系

__5__ ___6___ 5-6 述补关系

3.发现新的语法现象,揭示新的语法规律;

如: 父亲的 父亲的 父亲 父亲的 父亲的 父亲

_______1 ______ __2__ ___1___ ______2______

按(a)切分,意思是“祖父的父亲”,即曾祖父;按(b)切分,意思是“父亲的祖父”,也是指曾祖父——二者意义一样。

到底哪种是正确的划分方法呢?

如果要表达: 老师的 孩子的 同学

姐姐的 岳父的 侄子

我们就只能: _______1_______ __2__

通过考察,我们会发现类似“N的+N的+N”,由指人的名词自相组合而成的偏正结构内部有极强的规律性,按照(a)来划分是合理的。

而“父亲的父亲的父亲”出现(a)(b)均可的现象则是一种巧合,这就类似于:

1*7+3 = 7+3 = 10 (正确的运算)

1*7+3 = 1*10 = 10 (不正确的运算)

7+3*1 = 7+3 = 10 (正确的运算)

7+3*1 = 10*1 = 10 (不正确的运算)

注意问题:(可以叫切分的原则)

1. 切分句子不能根据语感和语音停顿;

2. 每一层面上切分所得的直接组成成分,如果不是单词,则必须能在别类句法结构

中在现;

如:很 有办法

_1_ __2___

3. 每一层面上切分所得的直接组成成分,它们之间组合所依据的规则在语言中必须有普遍性;

如: 张三 喝 啤酒

__1__ ____2____

4.一层面上切分所得的直接组成成分,彼此组合起来,在意义上必须跟原先结构所表现的意思一致。

局限性:

1. 它只能揭示句法结构的构造层次和直接组成成分之间的显性语法关系,即语法结构关系,不能揭示句法结构内部所隐含的语义结构关系:

如:我 在 房顶上 发现了 他。

_1_ 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

____3______ _____4_______

_4__ __5___ __6__ __7__

由此并不能看出,是“我”在房顶上,还是“他”在房顶上,亦或是“我”和“他”都在房顶上。

2. 层次分析对有些现象只能做出描述,并不能做出解释:

如:木头 桌子 质量 ——→ 桌子质量

羊皮 领子 大衣 —/ → 领子大衣

三.变换分析法:

产生:

在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由于句中实词与实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不同而造成的种种有意思的现象,特别是歧义现象。要揭示这种隐含在句子里边的实词与实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就得寻求新的分析方法,因此,变换分析法产生。

原则:

1. 作为一个合格的变换,一定得形成一个变换矩阵;

2. 在变换矩阵中,左边作为原句式的一个个实例,形式必须相同,语法意义也必须一致;

3. 在变换矩阵中,右边的作为变换式的一个个实例,形式必须相同,语法意义也必

须一致;

4. 变换矩阵中每一横行左右两侧的句子,即每一横行作为原句式的实例和作为变换式 的实例,其共现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必须保持一致;

5. 矩阵中每一横行左右两侧的句子,即每一横行作为原句式的实例和作为变换式的实

例,二者在语法意义上的差别一致。

作用:

1.变换分析法最直接的作用是可以有效地分化歧义句式;

如: 咬死了 猎人的狗 咬死了猎人的 狗

___1___ ___2____ _____1______ _2_

:动词 + 补语(了)+ 名词1 + 的 + 补语(了)

—→ 把 + 名词1 + 的 + 名词2 + 动词 + 补语(了)

咬死了猎人的狗 —→ 把猎人的狗咬死了

: 动词 + 补语 + 名词1 + 的 + 名词2

—→ 是 + 指量名2 + 动词 + 补语 + 名词

咬死了猎人的狗 —→ 是那条狗咬死了猎人

2. 变换分析的运用更有助于我们把语法研究引向深入,揭示更多的语法规律;

①:双宾结构的远宾语不能有表示占有领属关系的偏正结构充任;

②:现代汉语里不用“被”“给”一类字的受事主语句有一个特点,即受事主语不能是人称代词;

③:使用程度副词“还”的“比”字句,除了表示比较外,还能表示比拟;而使用程度副词“更”的“比”字句则不可以;

④:表总括的程度副词“都”,强调表示“都”后面所说的性状或情况适用于它所指向的某个集合中的每一个个体。

局限:

可以分化歧义句,但是不能解释造成歧义的原因。

如: 楼上演着戏。 楼上坐着人。

这两句话同属于“名词[处所] + 动词 + 着 +名词”的句式,词类的序列相同,内部构造层次和结构关系也相同,但却表达不同的语法意义。

四.语义特征分析法:

产生:

由于变换分析的局限,并不能解释为什么句子格式相同——词类序列相同,内部构造层次相同,每一层面的直接组成成分之间的语法结构关系相同,却会产生歧义,我们才采用语义特征分析法来解决问题。

如上述: 楼上演着戏。 楼上坐着人。

经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虽然两句都属于“名词[处所] + 动词 + 着 +名词”的句式,可是动词表示的语法意义却不相同:

式: 名词[处所] + 动词 + 着 +名词 ——动词表示活动,表动态

式: 名词[处所] + 动词 + 着 +名词 ——动词表示存在,表静态

所以(b)类动词都有“使附着”的意味,这样就可以搞清楚歧义的产生了。

关于语义特征:

语义特征原是语义学中的概念,指的是某个次在意义上所具有的特点。我们分析和描写词的语义特征,主要有三个目的:从某个特定的角度对某一个语义类进行再分类;凸显同属于一个语义类的不同词语之间的差异;用来区别看似同义实际并不同义的词。

语法学中所讲的某一小类实词的语义特征是指该小类实词所特有的、能对它所在的句法格式起制约作用的、并足以区别于其他小类实词的语义内涵或语义要素。

这里有两层含义:

1.如果离开具体句式,单纯从词汇角度概括一些词的语义特点,那不一定有句法上的价值;

2.某些实词是否具有某种语义特征,只有结合具体的句法格式才能确定并概括得到。

因此,语法研究中的“语义特征”,是着眼于分析、概括处于同一句法格式的各个实例中的同一关键位置上的实词所共有的语义特征。

关于语义特征分析:

所谓语义特征分析,是指通过分析某句法格式的各个实例中处于关键位置上的实词所具有的共同的语义特征,来解说明代表这些实例的句法格式之所以独具特色、之所以能与其他同形句法格式相区别、之所以只允许这一部分词语进入而不允许那一部分词语进入的原因。

语义特征分析为进一步分化同形句式,为根据句法研究的需要对同一类实词划分小类,提供了更为可靠的句法、语义依据,因此语义特征分析无疑使语法研究朝着形式和意义相结合的方向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五.语义指向分析:

关于语义指向和语义指向分析:

语义指向,按其狭义的理解,是指句中某个句法成分与哪一个成分之间有语义关系,即只是指举重的某个成分在语义上跟哪个成分发生最直接的关系。

如: 他热热地炸了一盘花生米。 (a)

他高高兴兴地炸了一盘花生米。 (b)

他脆脆地炸了一盘花生米。 (c)

三句的格式完全相同,表面上看,他们彼此的差异只是具体作状语的词不同;可在语义上,各句的状语在语义上所直接联系的成分是不同的——中“热热地”指向谓语动词“炸”,中“高高兴兴地”指向施事主语“他”,中“脆脆地”指向宾语成分“花生米”。

通过分析句中某一成分的语义指向来揭示、说明、解释某种语法现象,这种分析手段就称为“语义指向分析”。

需要考虑的问题:

1. 前指还是后指?

所谓“前指还是后指”是说那句法成分在语义上是指向它前面的句法成分还是指向它后面的句法成分。

如:我 和 他 先后 去 广州 参加一个会。

↑______↑___∣ [指前]

我 先后 去过 广州 和 福州。

∣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后]

我 和 他 先后 去过 广州 和 福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前/指后]

2.指向句内成分还是句外成分?

如:我很好。——谓语“好”指向句内成分“我”

他被客气地邀请进了会议室。——状语“客气地”在语义上指向句外成分

3.指向名词性成分还是谓词性成分?

如:我才做。

我才做第二道题。

我才做三道题。

我才做完。

以上四个句子,副词“才”都做状语,且都为后指,但各自的语义指向却不同——中副词“才”指向谓词“做”;中副词“才”指向谓词“做”的受事名词性成分“第二道题”;中副词“才”指向数量成分“三道”;中副词“才”指向表示行为动作结果的谓词“完”。

4.指向施事,还是受事,还是工具,还是处所,还是其他?

如果某个成分是属于指向名词性成分的,就得考虑那个成分是指向施事,还是受事,还是工具,还是处所,还是别的什么。

如:砍光了。

砍累了。

砍钝了。

这三个述补结构其补语都是指向名词性成分的,可是各自的语义指向却是不同的——的补语“光”指向“砍”的受事;的补语“光”指向“砍”的补语施事;的补语“光”指向“砍”工具。

语义指向分析的作用:

语义指向分析结实了句法成分在语法上和语义上的矛盾,指明了句法成分之间,特别是间接的句法成分之间语义上的种种联系,从而可以比较合理地解释句法结构和语义结构之间复杂的对应关系。

1.可以进一步帮助分化歧义句式:

如:他有一个女儿,很骄傲。

┌ 他有一个女儿,他很骄傲。

—→∣

└ 他有一个女儿,他女儿很骄傲。

2.为解释某些语法现象提供了一种新的角度:

如:砍光了。

砍累了。

砍钝了。

3.提出了一些新的研究课题,引起我们的思考,从而有助于开阔语法研究的思路,将语法研究引向深入。

(朱德熙先生)

现代汉语中的句子分析法有哪些?具体怎么分析?

主要有(一)句子成分分析法 (二)层次分析法 (三)其他句子分析方法 句子成分分析法又称“中心词分析法”,是传统语法学使用的句子分析方法。

①句子分析就是分析一个句子(单句)的句子成分。

句子成分有六种——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②词与句子成分之间存在对应关系,短语中只有联合短语和主谓短语可以直接充当句子成分。

③主语和谓语是主要成分,宾语和补语是次要成分,定语和状语是附加成分。

把主谓短语看作句子,认为句子总是由主谓短语充当。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成分时,就叫做“小句”或“句子形式”;将非主谓句称作“无主句”。

④偏正短语要先找出其中的中心语,述宾短语或述补短语要先找出其中的谓语中心词。

在分析过程中: 首先将句子分为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找出全句的主要成分——主语和谓语; 再看谓语由哪种动词充当,以及后面跟着的宾语和补语; 在主语部分找出附加在主语前面的定语,在谓语部分找出附加在谓语前的状语。

例如分析“未来几十年里,地球能源将面临严重的短缺问题”。

第一步:找出主要成分 未来几十年里,我们生活的地球能源将面临严重的短缺问题。

第二步:找出次要成分 未来几十年里,我们生活的地球能源将面临严重的短缺问题。

第三步:找出附加成分 [未来几十年里],(我们生活)的地球能源[将]面临(严重)的(短缺)问题。

层次分析法,又称“直接成分分析法”,是对句法单位(包括短语和句子)的直接成分进行结构层次分析的方法。

由于切分过程中尽可能采用二分,所以层次分析法又称作“二分法”。

语法从表面上看是线性排列的符号序列。

线性排列是指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说出或写出的形式。

但是语法结构却是有层次性的,层次是指句法单位在组合时所反映出来的不同的先后顺序。

表层的线性关系背后暗含着隐性的层次关系。

小的语法单位是大语法单位的组成部分,大的语法单位是由小的语法单位组合而成的,本身又可以成为更大语法单位的组成部分。

语法结构的每个层次一般直接包含比它小的两个语法单位,这两个小的语法单位就是直接成分。

每一个直接成分又可以包含更小的直接成分。

例如: 我们 进行 社会 调查 分析过程 |主||____谓_______| |_述 | 宾____ | |_定)中 | 更多例子 层次分析法就是逐层将一个句法单位(联合短语等由多个直接成分组成的短语除外)切分成两个直接成分,直到不能再切分为止的句子分析方法。

层次分析法的分析过程主要包括两个步骤:第一步是切分结构层次,第二步是确定结构关系。

例如: 他 去年 去 了 一趟 美国。

分析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谓关系 |___||______________| 状中关系 |________| |__| 述宾关系 |_| |___| 述补关系 更多例子 切分过程中应注意: ①第一步切分非常重要,第一步切分不当,后面便容易全都切错。

②必须逐层切分,直至分析出每个实词,语素不需要切分。

③为避免切分过程中的遗漏,一般采用从左到右、从上到下、逐块切分的分析步骤。

层次分析法中常用的图解表示法是切分法、组合法和树形图。

①切分法 切分法是最常用的方法,将所要分析的短语或句子作为一个整体,从大到小,逐层切分。

例如: 申奥 成功 有助于 中国 的 改革 与 开放。

分析过程 |_ 主 __| |______ 谓 ________________| |主| |谓| |_述_ |______ 宾___________| |__ 定_)_ 中_______| | 联 + 合 | ②组合法 组合法是把所要分析的短语或句子切分到单词,然后从小到大,依次组合起来。

例如: 他 弟弟 在 北京 念 大学 分析过程 |_定中_| |_介宾_| |_述宾_| | |____状中____| |_____主谓______| ③树形图 树形图是把有关的结构分析用竖线和斜线连接起来,从而显示出句法单位内部的结构关系。

例如: S / \ 主语 谓语 / \ / \ 偏 正 述 宾 | | | | 取暖 设备 出现 故障 分析过程 (三)其他句子分析方法 1、变换分析 2、语义特征分析 3、语义指向分析 变化分析是通过移位、添加、删除、替换等方法来考察两种句法结构之间的关系和变换规则的分析方法。

变换分析着眼于句法结构的外部分析,考察具有内在联系的不同句法结构之间的联系。

例如: A、台上坐着主席团 B、台上演着梆子戏 C、山上架着炮 三个例句包含的词类相同(处所名词+动词+助词+名词),排列顺序相同,内部层次关系相同,但是A句表示静态意义(台上有主席团)、B句表示动态意义(梆子戏正在上演)、C句既可表示静态意义(山上有炮),也可表示动态意义(山上正在架炮)。

下面我们通过变换分析法分析三个句子。

A句可以变换为“主席团坐在台上”。

类似的例子如: 门口站着人—→人站在门口 床上躺着人—→人躺在床上 黑板上写着字—→字写在黑板上 墙上挂着画—→画挂在墙上 B句可以变换为“台上正在演梆子戏”。

类似的例子如: 外面下着大雨—→外面正在下大雨 操场上放着电影—→操场上正在放电影 教室里上着课—→教室里正在上课 隔壁打着电话—→隔壁正在打电话 C句既可以按照A句模式变换,也可以按照B句模式变换。

山上架着炮—→炮架在山上/山上正在架炮 类似的例子如:院墙外修着马路—→马路修在院墙外/院墙外正在修马路 通过变换分析,不...

用层次分析法分析几个句子

概念解说: 1、什么是文中的“重要句子” 所谓“重要的句子”是就它们在文中的表达作用而言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①从作用上说,指那些能点明主旨的语句,或能显示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语 句,即人们常说的“文眼”。

②从语句特点上说,指那些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 理解对文脉的推进与转接有关键作用的句子。

③从内容上说,指那些内涵较为丰富而且具有提示性或引导性的语句。

④从表达上说,指那些比较含蓄的有深层含意的语句。

⑤从结构上说,指那些结构比较复杂,对理解文意有直接影响的语句。

此外,从出现的频率说,反复出现的句子也是重要的句子。

2、所谓“理解句子”,它包括三层次意思: ①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

②句内意义,即句子的语境意义(临时意义)。

③句外意义(言外之意),即言在此而意在彼而产生的意义。

3、理解文中的句子与理解文中词语的关系: 词语是基础,句子是扩展,两者是紧密相关的,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含义,实 际上离不开信息的筛选,所以,有时考查会把三者结合起来。

三、方法指津: 1、分析句子的切入点: ①从分析句子的修辞手法入手; ③从分析句子的结构入手; ②从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入手; ④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

2、解释句子的方法: ①摘录法:顾名思义,就是选摘原文原句来作答。

②浓缩法:在原文中找到相应的语句,按照题目规定的字数,将其“浓缩”为 合乎规范的句子作为答案。

③改写法:依据题目,将原文中的某个或几个句子,作点改动,使其合乎答 题的要求。

④拼接法:将分散在文章各处的某些句子,有机地拼接融合在一起,使之满 足答案的要求。

⑤仿写法:依照文章中的某个句子的形式,再造一个形式上与其相似而内容 上又合乎提问要求的句子,使之成为答案。

⑥活译法 这是指回答那些含有比喻的句子含意的简答题 可以采取翻译 : , (活 译)的方法来诠释它,说出这个比喻的本体,等于就找到了答案。

⑦分析法:对于分析句子层次、分析某个句子的作用和分析文章层次、分析 某种写法的意义的试题,这种方法最管用。

回答时,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自拟 答案。

⑧综合法:也就是综合运用以上所述方法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

平常我们老师最常用的方法是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ت这也是新大纲最提倡的方法。

除此之外我还摸索出了一些方法ت自己觉得挺管用的ت大家不妨在自己的课堂讲学中试试。

1.看修辞。

不论是课后题还是专家出的试题中ت总喜欢把一些带有 修辞手法的句子剔出来让学生谈感受或进行赏析。

对于这类句子教学中要注意这几个步骤ث ①引导学生读句子ت体会所用的修辞手法。

由于学生年龄小即使很快就看出句子所用的修辞ت却往往不知如何表达尤其不能精炼表达。

这时就是我们老师发挥作用的时候了ت直接告诉学生用“此句运用什么修辞来下笔回答。

” ء说作用。

即放开让学生畅谈用了这种修辞后有什么好处ت必要时还可以和没有用此修辞的句子进行比较ت这也是一些名师常用的方法。

关键是学生能体会到却不知该怎么表达。

这时候老师的引导和讲解就显得尤为重要。

告诉学生就用上“表现了什么、赞美了什么、歌颂了什么、赞扬了什么、揭露了什么、告诉我们什么、讽刺了什么”或者是“把什么写得更加具体生动。

” 例如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窃读记》中有这样一个句子ث“我急忙打开书ت一页ت两页ت我像一匹恶狼ت贪婪地读着。

” 用以上方法就可以这样理解和赏析ث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ت把非常渴望读书的我比作一只饥饿的狼ت一页一页贪婪地阅读犹如恶狼进食。

表现了“我”强烈的求知欲望。

练一练ث你好ت飞流的瀑布ة你天生的金嗓子ت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

《山中访友》 对于那些没有用修辞手法地句子又该怎样指导学生理解和赏析呢ج下面我们再介绍一种方法。

2.看描写方法。

还有不少句子是通过不同的描写方法来表达的ت遇到这 种句子我们可以按以下几步进行教学。

排比句赏析方法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七)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

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

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

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

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

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

总之,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

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

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易混术语区分(一)“方式、手法”的区分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①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 :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 :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二)“情”、“景”关系区别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

“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三)描写的角度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

“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答题举例(06浦东新区模拟)回答1:同意。

文章以“山格”为题,以拟人化的手法铺写了众多山的不同性情,赋予其以人的灵性:无论是南方的山灵秀不失狂野,还是北方的山健壮而不失妩媚,抑或是西部的山尊严而沉默……总之,作者在对不同地域山的不同风格的描述中笔意纵横,令人饱览山之情味,行文大气而稳重。

回答2:同意。

首先,运用了大量拟人、比喻等修辞格,把山所表现出来的形态赋予丰富的人格性情;其次选材大气,描摹了南方、北方、西部山的个性,给读者以全面的感悟;最后又以山与人之关系升华作结,拓展了思考空间:大气尽显其中矣。

就上海高考而言,它的理念是为学生服务的,是为学生升入高校服务的,而不是站在学生的对立面、设立难题,为难学生,它会为学生提供了舞台和...

求助!现代汉语 层次分析法 分析几个句子

这个人/我在哪儿见过 主谓我/在哪儿见过 主谓在哪儿/见过 状中在/哪儿 见/过 介宾 中补别/把什么都看得一无是处 把—是虚词 不用分吧什么/都看得一无是处都/看得一无是处 看/得一无是处两个例子 下面自己分析喽

体会句子的方法

理解句子:抓住关键词,联系文章的内容,背景,找到背后的意义。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撇开表面意思;找到找到在文章中的指深一度的意思。

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

联系实际,联想来理解。

从修辞角度下理解句子。

从联系时代背景来理解。

从文章中心入手,理解句子的含义。

用层次分析法分析这个句子:老师又教了小王一首新歌

层次分析法是中文专业《现代汉语》的一种基本技能,它要求分析句子的时候精确到每个词,所以这句话应该这样划分层次:1.老师又教了小王一首新歌!————主 谓———!2.又教了小王一首新歌!—述(动)补 ——!3.教了小王 一首新歌!—— 述宾 ———!4.教了小王(述宾);一首新歌 (偏正)5.新歌 (偏正)。

就这样了,这里不方便用图表式的分析方法,所以就这样分析了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