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画吴描写他的句子 高中语文文言文《勾践灭吴》知识点归纳 《勾践灭吴》 一、重点词语解释 1、 贾人夏则资皮(积蓄,储备。这里作"准备") 2、吊有忧(慰问) 3、当室

高中语文文言文《勾践灭吴》知识点归纳

《勾践灭吴》

一、重点词语解释

1、 贾人夏则资皮(积蓄,储备。这里作"准备")

2、吊有忧(慰问)

3、当室者死(指嫡子,正妻所生的长子)

4、支子死(庶子,指妾所生的儿子)

5、践辞曰(推辞)

6、越四封之内(疆界)

7、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副词,表诘问,同"岂",难道)

8、旅进旅退(俱,共同)

9、果行,国人皆劝(果决地)

10、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谁)

11、是故败吴于囿(因此)

12、无乃后乎("无乃……",恐怕……吧)

二、通假字(写出句中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

1、将帅二三子以蕃(帅通"率")

2、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

3、将免者以告(免通"娩")

4、三年释其政(政通"征")

5、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餔通"哺")

6、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有通"又")

7、而摩厉之于义(摩厉通"磨砺")

三、一词多义(解释多义词)

1、知: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知道)

如寡人者,安与知耻(感到,觉得)

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管理,主持)

孰为汝多知乎(通"智")

2、复:山重水复疑无路(繁复)

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再)

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恢复)

3、既:既而儿醒,大啼 (不久)

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已经)

将军既帝室之胄(既然)

4、劝:果行,国人皆劝(鼓励)

劝君更进一杯酒(劝说)

5、遂:自杀未遂(成功)

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于是)

遂使之行成于吴(终于)

遂灭吴(就)

6、当: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掌管)

木兰当户织(面对)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到了)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阻挡,把守)

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必定)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将)

三、特殊句式(指出各句的句式)

1、越王勾践栖于会稽山上(介宾短语后置)

2、何后之有(宾语前置)

3、执其手与之谋(省略)

4、夫吴之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判断句)

5、十年不收于国(介宾短语后置)

6、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省略)

7、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定语后置,判断句)

8、此则寡人之罪也(判断句)

四、词类活用(解释活用词,并指出其用法)

1、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名作动,穿)

2、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名作动,以礼相待)

3、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意动,以……为耻)

4、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使动,使……洁)

5、又郊败之(名作状,在郊外)

6、宦士三百人于吴(名作动,做帝王的仆侍)

7、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使动,使……退却)

五、古今异义词(指出其古今异义)

1、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古义:得力的帮手   今义:帮凶

2、生丈夫,二壶酒

古义:男孩      今义:女子的配偶

3、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古义:原野      今义:黄河中下游地区

4、国人皆劝

古义:劝勉,勉励   今义:劝说

六、难句翻译

1、 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译:即使没有四边入侵的外患,但是有谋略的大臣和勇猛的武将,也不能不加以培养教育来供挑选录用。

2、 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

译:如果能够听到大夫您的.计谋,有什么迟呢?

3、 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

译:不去做百姓所厌恶的事情,补做老百姓认为应该做而没有做的事。

4、 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支子死,三月释其政。

译:嫡子死了的,免除他三年的赋税;庶子死了的,免除他三个月的赋税。

5、 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

译:那些明智达理的士人,使他的居所整洁,使他穿着漂亮,使他吃饱饭,和他们研究事物的义理。(在道义上和他切磋。)

6、 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

译:以前夫差让我们国君在诸侯面前出丑。

7、 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

译:有哪个君主像这样恩惠,可以不为他效劳吗?

8、臣而思报君之仇,其有敢不尽力者乎?

译:做臣子的想着要报国君的仇,难道有敢不尽力的吗?

高中语文的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一、通假字。

1、王知如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无,毋,不要)

2、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无,毋,不要)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斑)

4、涂有锇莩而不知发。(涂,途,道路)

二、词类活用。

1、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名作动,击鼓)

2、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名作动,种植)

3、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名作动,归罪)

4、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名作动,穿)

5、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名作动,称王)

三、重点字词解释。

1、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句末助词,重叠使用,加重语气)

2、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河,黄河;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3、河内凶亦然。(亦然,也是这样)

4、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无如,不如,比不上)

5、邻国之民不加少。(加:更)

6、王好战,请以战喻。(好:喜欢;请:请允许我)

7、填然鼓之,兵刃既接。(之:助词,无义;既:已经。)

8、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兵:兵器,武器;或:有的`人)

9、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直:只是,不过;走:逃跑)

10、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胜:尽)

11、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数罟:密网)

12、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时:季节)

1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庠序:学校;孝悌:尊敬父母,敬爱兄长)

14、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负戴:背着东西,顶着东西)

15、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食人食:吃人吃的东西;检:约束)

16、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发: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17、非我也,岁也。(岁:年成)

18、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异:区别)

四、古今异义。

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河:古指黄河;今指一切河流)

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走:古义"跑",今:行走)

五、一词多义。

1、数。

A、愿令得补黑衣之数。(数目)

B、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几)

C、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屡次shuò)

D、数罟不入洿池。(数cù:密)

2、发。

A、百发百中。(发射)

B、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征调,派遣)

C、涂有锇莩而不知发。(发:打开粮仓)

D、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开)

3、直。

A、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不弯曲)

B、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直:只是,不过)

C、系向牛头充炭直(通"值",价值)

4、兵。

A、非我也,兵也。(兵器)

B、穷兵黩武。(战争)

C、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军队)

D、草木皆兵。(士兵)

5、胜。

A、驴不胜怒,蹄之。(能忍受)

B、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胜:尽)

C、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胜利)

D、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超过)

E、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优美的)

六、文言句式。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介宾短语后置)

2、申之以孝悌之义。(介宾短语后置)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介宾短语后置)

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宾语前置)

5、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介宾短语后置)

七、翻译句子。

1、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译: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啦。

2、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译:黄河以北遇到饥荒,就迁移他的百姓到黄河以东,迁移他的小米到黄河以北。

3、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译:考察别国的政治,比不上我用心。

4、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译:咚咚地敲着战鼓,两军的兵器已经开始接触,抛弃铠甲,拖着兵器逃跑

5、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然后停止,有的人跑了五十步然后停止。

6、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译:只是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这也是逃跑啊。

7、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译: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这就是王道的开始。

8、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译: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

9、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译:人死了,就说:“不是我的过错,是因为年成不好。”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杀死然后说“不是我杀死的,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呢?

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

一、一词多义

“之”

1、公从之 (代佚之狐的建议)

2、许之 (人称代词,郑文公)

3、将焉取之 (增加的土地,代词)

4、子犯请击之 (秦国,代词)

5、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7、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以”“而”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连词,表承接)

2、敢以烦执事 (介词,拿)

3、越国以鄙远 (连词,表承接)

4、因人之力而敝之 (连词,表转折)

5、以乱易整,不武 (介词,拿、用)

“焉”

1、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

2、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

3、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4、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其”

1、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

2、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

3、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

注:思考练习三中“若、说、辞、鄙、微”自己整理到积累本上。

二、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通“供”,供给)

3、秦伯说 (同“悦”)

4、失其所与,不知 (同“智”,明智)

三、词类活用

1、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2、既东封郑(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

3、若不阙秦 (使动用法,使……削减)

4、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5、越国以鄙远 (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

6、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使动用法,使……灭亡)

7、烛之武退秦师 (使动用法,使……撤兵)

四、古今异义

1、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

2、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

五、特殊句式

1、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A. 以其无礼于晋

B.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C. 佚之狐言于郑伯

2、省略句

A.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省略介词“于”)

B.(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省略主语)

C. 敢以(之)烦执事 (省略介词宾语,以之)

3、宾语前置

夫晋,何厌之有 (“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

一、通假字

1、距关,毋内诸侯。 距,通“拒”,把守。 毋,通“无”,不要。

内,通“纳”,接纳,进入。

2、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违背。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蚤,通“早”,早些。

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

6、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内 通“纳”

7、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坐 通“座”

8、令将军与臣有卻。 卻,通“隙”,隔阂,嫌怨。

9、秋豪不敢有所近。 豪,通“毫”。

10、吾令人望其气……成五采。  采,通“彩”,颜色。

11、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具,通“俱”,全部。

12、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参,通“骖”,古时乘车。

二、虚词实词

(一)实词:

飨土卒(飨;犒劳)

夜驰之(之:到,往)

无所取(所取:所字结构,掠夺的'东西)

从沛公(从:跟从)

亡去不义(亡:逃跑;义:符合道义)

料大王土卒足以当项王乎(料:估量:当:抵挡)

与臣游(游:交往)

籍吏民(籍:登记)

他盗之出入(出入:偏义夏词,进入)

具言(具:详细,完备)

若入前为寿(若:你;为寿:祝健康)

杀人如不能举(举;尽)

窃为大王不败也(窃;私下里)

坐须臾(须臾:片刻)

相去(去,距离)置车骑(置;放弃)

督过之(督过:责备)

留谢(谢:辞谢)

(二)虚词

固不如也(固:当然)

君安与项伯有故(安:怎么)

孰与君少长(孰与:与……相比,哪一个更……)

人有大功而击之(而:却)

因言曰(因:趁机)

今者有小人之言(者:助词,不译)

不然,籍何以至此(然:这样)

因留沛公与饮(因:于是)

以示之者三(三:多次)

因击沛公于坐(因,趁机)

若属皆且为所虏(若属:你们这些人)

三、词类活用

1、沛公军霸上。

2、沛公欲王关中。

秦地可尽王也。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3、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作动词,友善、交好。

4、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夜,名词作状语,在夜晚。

于是项伯复夜去。

5、亡去不义。义,名词作动词,恪守信义。

6、. 项伯杀人,臣活之。

7、.吾得兄事之。

9、范增数目项王。

10、若入前为寿。

11、常以身翼蔽沛公。

12、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13、头发上指。

14、刑人如恐不胜。

15、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活,使动用法,使……活命。 兄,名词作状语,像兄长一样。 目,名词作动词,使眼色。 前,名词作动词,上前。 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止,使动用法,使……停止。 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刑,名词作动词,以刀割刺,指施加肉刑。 下,名词作动词,下来。

道,名词作动词,取道。

16、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17、拔剑撞而破之。

18、 籍吏民,封府库。

19、沛公今事有急。

20、此亡秦之续耳。

21、此其志不在小

四、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间,动词作状语,从小路。 破,使动用法,使……破裂。 籍,名词作动词,登记。 急,形容词作名词,危急的事。 续,动词作名词,后续者。 小,形容词用如名词,小的方面间,动词作状语,小道,表示动作的处所。军,名词作动词,驻扎。 王,名词作动词,称王。 8、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从,使动用法,使……跟从,率领。

1、.此天子气也

2、.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3、.此亡秦之续耳

(二)被动句:

1、.若屑皆且为所虏

2、.晋属今为之虏矣

(三)宾语前置句:

1、.然不自意能先人关破秦

2、.不然,籍何以至此

3、.客何为者

4、.大王来何操

5、.沛公安在

6、.今日之事何如?

7、.  何辞为?

(四)介宾短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

1、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2、沛公欲王于关中。

3、 具告之以事。

4、良曰:“长于臣。”

5、得复见将军于此。

五、古今异义:

1、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古义:婚姻,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

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2、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意外的变故。

今义:副词,很。

3、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古义:现在别人(指沛公)

今义:现在的人,与古人相对。

4、而听细说。

古义:小人的谗言。

今义:详细说来。

5、沛公居山东时。

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山东省。

6、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古义:黄河以北、以南。

今义:分别指河北省和河南省。

六、一词多义

(一)为

人为刀姐,我为鱼肉

使子婴为相 动词,是, 动词,做,担当,

窃为大王不取也

谁为大王为此计

且为之奈何

何辞为

为击破沛公军

(二)故

故听之

君安与项伯有故

故遣将守关者

(三)辞

卮酒安足辞

未辞也

大礼不辞小让

(四)幸

妇女无所幸

故幸来告良

动词,认为, 动词,出,制定, 动词,对付, 句末语气词,呢, 介词,替,给, 连词,所以) 形容词,旧时,此指交情) 副词,特意) 推辞,不接受  告辞,辞别  讲究,计较  宠幸 幸而

《诗经》两首

一、通假字

1、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蚩蚩”通“嗤嗤”,笑嘻嘻的样子)

2、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匪”通“非”,不是)

3、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无”通“毋”,不要)

4、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通“吁”,表感叹)

5、士之耽兮,犹可说也(“说”通“脱”,解脱)

6、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泮”通“畔”,边岸)

二、古今异义词

1、泣涕涟涟(泣涕,古义:为眼泪|今义:鼻涕)

2、总角之宴,言笑宴宴(宴,古义:为欢聚|今义:为酒席)

3、不遑启居(启,古义:是跪|今义:指开启。居,古义:指安坐|今义:指居住。)

4、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君子,古义:文中指主帅|今义:指有品德的人。小人,古义:文中指士卒|今义:指品行差的人。)

三、一词多义

1、言:

句首助词。如:言既遂矣。

相当于“而”。如:静言思之。

2、以:

把,介词。如:秋以为期。

而,连词。如:以望复关。

3、作:

本义是起来起身,引申为兴起,产生。如:薇亦作止。

开始。如:天 下之难比作于易。

创作,撰写: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又引申为著述,制造。

如: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

《师说》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 徒: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类,属)

2、 出:其出人也远矣(超出)

二、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感也(受:通"授")

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

三、一词多义

1、传: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解释经书的著作)

2、师:

①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老师)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名作动,从师)

3、从:

①惑而不从师(动词,跟随)

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介词,自)

4、也: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用于句中,舒缓语气,可不译)

②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句末语气词,轻微感叹,可译为"啊")

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句末语气词,"呢")

5、则:

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转折连词,却)

②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条件连词,就)

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副词,表判断,译为"就是")

6、于:

①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比)

②而耻学于师(介词,向)

③不拘于时(介词,被)

④其皆出于此乎(介词,在)

7、乎:

①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译为"比")

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句末语气词,反诘语气)

8、所以:

①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所用来,"以"作"用"讲,表凭借、手段)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的原因,表原因)

四、词类活用

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意动用法,以……为耻)

2、吾从而师之(师:名作动,学习)

3、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形作名,圣人;愚:形作名,愚人)

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师:名作动,学习)

5、孔子师郯子(师:名作动,拜师学习)

五、古今异义的词

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古义:所用来……;今义:因此,因果连词)

3、吾从而师之(古义:跟随并且,今义:目的连词)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今义:不需要)

5.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接受初等教育的地方)

六、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判断句)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

3、不拘于时,学于余(被动句)

4、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介宾短语后置)

5、而耻学于师(介宾短语后置)

七、难句翻译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译:老师,就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决疑难问题的人。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所以无论高贵还是低贱,不分年纪大还是年龄小,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译:不知道文章的停顿,有的人就去求师学习,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有的人却不求师学习,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高明啊。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译:所以弟子不一定比不上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弟子贤能,知道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专门研究,象这样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