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西江苗寨散文

四月里的风,暖洋洋的,如同有一双温柔的小手在抚摸着我的脸庞,感到有一种说不出的畅快。我披着和煦的阳光走进了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公山麓河流谷地。这儿坐落着中国最大的原生态的苗族寨子——西江千户苗寨。为了研究古村落立法保护工作,我有幸亲近苗寨,一睹她那神秘的风韵。

晌午时分,我迈着轻松的步伐,跨进了西江苗寨宽广宏伟的寨子大门。沿着清澈的白水河上游东进,路两边美丽的景色一览无余:鳞次栉比的梯田,自山脚坡地延伸到山腰上,重重叠叠,高低层次分明;梯田里盛开的油菜花,黄似金,白如雪,在春风的轻拂下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芬芳;绿油油的青苗,频频起伏,对远方到来的客人绽开了欢乐的笑容!

目光越过梯田,朝左侧山岗上望去,那吐着嫩绿的枫林、杉树等乔木和不知名的藤本植物,葱郁秀丽,青翠欲滴;肩负背篓的苗族妇女,额头包裹着黑色的头巾,在林间采摘着什么?我猜想,应是在采摘茶叶,或许是在挖掘山药材。望着她们忙碌的身影里,我仿佛闻到了正在散发出的一股浓郁的农耕文化气息。我感受到,这里的山水草木都浸润着苗族同胞的淳朴、勤劳、勇敢,这里的岁月盛满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歇的宁静、安详、和谐。

望着眼前那优美的田园风光,怎不令我感慨万端。早年,我在江南水乡也曾享受过——那袅袅的炊烟、清灵灵的河水、绿油油的秧苗,还有在布谷鸟的叫声里,社员们进入田间春耕播种的情景,深深地刻在了童年的记忆里。可惜,如今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快速发展,江南水乡的田园风光和农耕文化已消失在历史长河的大潮中……

白水河,是西江苗寨的母亲河。清灵灵的河水清澈见底,由西向东缓缓地流淌着,欢快地越过弯曲的河床、低洼的河谷,越过寨子,将千户苗寨隔成南北两片。气势雄伟的“风雨廊桥”横跨在白水河上,连接着南北寨子。整个西江苗寨,静静地坐落在群山的环抱中。站在南寨子“天下西江”观景台,向白水河东北侧的山谷坡地望去,依山而建的寨子,是很独特的“干栏式建筑”,清一色的木质吊脚楼,有三层四榀三间的,有三层五榀四间的,一千多户汇集在一起,像楼市的海洋,气势恢宏,随地形的起伏变化,错落得恰到好处,美丽而又壮观,让人叹为观止。这古老的建筑风格,熔铸着苗族人对生态环境、民族心里、民族历史、社会生活、宗教信仰、美学观念和空间力学的理解,是中华远古民居建筑的活化石。

西江苗寨由三个村组成,住户1200多户,人口5300余人,多为“西”氏族苗民。族人用黑色的头巾头帕包头,故称“黑苗”。在村寨的坡头,成片的小枫树林格外引人注目。它们舞动着嫩嫩的新叶,吐着翠绿、带着嫣红,排立得整整齐齐,像是村寨的守护神。还有高大挺拔的独立枫树,星星点点分布在寨子前后,正给远方的客人讲述着一个古老的传说:“西”氏苗族的祖先蚩尤部落,在“涿鹿之战”中被皇帝和炎帝部落联盟打败后,几经大规模的迁徙,由黄河中下游地区南下寻找栖身之处,每找到一处安身之所,便在寨子前种下一棵枫树。祖先们在枫树前约定,失散了的族人凡看到有独立枫树的寨子,就有族人居住在那儿。“西”氏苗族凭着这种信条,将散居各地的族群聚集,发展壮大。久而久之,在寨子前种枫树就成了“西”氏苗族的习俗,并作为一种执著追求的信仰,世世代代延续了下去。

苗寨中心广场露天舞台上,苗族青年男女正在给客人们表演歌舞,对飞歌、奏芦笙、振响铃、唱情歌,旋律优美、婉转动听。姑娘和小伙们边唱边跳,歌喉婉转,舞姿优美。广场四周的连廊里,挤满了来自各地的客人,还有不少外国朋友,坐着的,站着的,观赏独具苗族风情的歌舞,感受苗族文化特有的韵味。人群中,有人不时发出欢乐的笑声!我站在舞台对面的连廊里,静听高吭的芦笙音律,默赏苗女们曼妙婀娜的丰收舞、敬酒舞、盛装苗舞、锦鸡舞等独具特色的`节目,无一不是西江苗族文化的精粹,轻叩着观众久染尘嚣的的心扉。漂亮的苗族女主持人,还特地请出了寨中的“银匠王”,为客人们表演压轴戏——独笙舞。看到“银匠王”随笙音起舞的豪放、洒脱,谁又能想到,这里苗族人的银饰,大角银、小角银、银冠、银衣等珍品,全都出自这一双会舞动而又精巧的手啊!他精彩的表演,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

看完中心广场的表演,我穿过“风雨廊桥”,来到预订的“杏花苗家”酒店用餐。走到门口,被两位美丽的苗族少女拦截。她俩身着色彩斑斓的苗裙,头颈佩戴着巧夺天工的银饰,双手高奉满碗的米酒,唱着苗家酒歌,恭敬地献给客人。这种酒,叫“拦寨酒”或“拦门酒”,是苗族同胞待客的最高礼仪,喝了这酒方能进得了苗寨苗家。喝这种酒,是有讲究的。我在进寨时知道,客人若双手接过来捧着碗喝,说明来客不但酒量好,而且真诚豪放,苗族少女要连敬三碗,喝下才能放进;若来客酒量不好,便不能用手捧着碗喝,而只能背着双手低头浅尝一口,苗族少女见状也会放客人进寨进门。喝过“拦门酒”,我真正体会到了苗族少女热情中带着一丝羞涩,腼腆下又隐藏着豪情,那种淳朴、友善的情形,难于言表。礼过后,我和同伴们到“杏花苗家”酒店的二楼,品味苗族人家的“长桌饭”。一张长长的条桌,两侧容坐二十余人,桌上一字儿摆开了苗寨的特色佳肴,以腌、烤、熏肉制品和山野(药)菜居多,以甘、辣、柠檬酸为主味。吃惯了鲁菜和苏邦菜的我,偶尔偿到苗族菜肴,顿觉胃口大开,连喝三碗米酒,又就了两碗米饭,吃得津津有味。

用过餐离开了“杏花苗家”酒店,我去拜访唐姓苗王。苗王家住在距山顶不远的高处,是整个西江苗寨的最高位置。在我的心目中,苗王在寨子里一定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其居室也必定是寨子里最宽敞、最豪华的。到了跟前一看,才知道出乎意料!苗王的居所,是三层的木质吊脚楼,底层是苗王豢养禽畜、储存肥料、存放农具等什物的地方;第二层是堂屋、卧室和厨房,堂屋外侧建有独特的“美人靠”,苗语叫“阶息”。这是苗族建筑的一大特色。苗王常在这儿纳凉、观景和休息;第三层是苗王的储藏间,堆放谷物和其他生活资料。我发现,苗王家与其他苗民家没有太大的区别,陈设简陋朴素,整洁大方,堂屋里也只有一张陈旧的长沙发和一对单人沙发,北墙正中的方桌茶几上方,悬挂着有苗王各个时期照片的镜框。我们坐在“美人靠”上,一边享用山林间散发出的清醒空气,饱览西江苗寨的全貌,一边听苗王介绍苗寨风情。

在与苗王交谈中,我了解到:在苗族,地方事务由自然领袖自主管理。历史上,西江苗族的自然领袖主要有“方老”、“寨老”、“族老”、“理老”、“榔头”、“鼓藏头”、“活路头”等,不同的自然领袖有不同的职责,分工协作,共同维护苗寨的安全与利益。如今“方老”、“寨老”等自然领袖不存在了,但“鼓藏头”、“活路头”延续了下来。这个唐姓苗王,是唐氏家族世袭的“鼓藏头”。“鼓藏头”的意思是,总理社会事务,诸如社会道德、治安保卫等,还掌握着藏鼓的祭祀权。在苗族人的心目中,祖先的灵魂寄居在铜鼓(木鼓)里,祭鼓就是敲击铜鼓(木鼓)召唤祖先的灵魂来享用儿孙的供品,让灵魂永远与子孙同在。祖先崇拜在苗族社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逢年过节必以酒肉供奉。最为隆重的是 “鼓藏(牯脏)节”,每12年举行一次。可以想像,“鼓藏节”那天,“鼓藏头”苗王是何等的尊贵,祭祀仪式是何等的壮观,苗寨小伙和姑娘载歌载舞的场面是何等的欢畅!听完介绍后,我跟随苗王出去,亲眼目睹了神鼓祭祀的地方。

从苗王家里出来,天色已晚,我依依不舍地离开西江苗寨。坐在车上回首再望,此时的寨子,已沉浸在夕阳的余辉里,缕缕升起的炊烟,在半空中散开,如雾,如云;寨子趋向宁静,隐隐约约传来苗族青年男女的情歌……

啊,神奇的西江苗寨,对一个久居闹市的人来说,真是难得一见她的风韵!

神秘的苗寨散文

一份纯净,简单地书写着“她”内心之美;一份优美,却衬托着“她”的外衣;一份静谧,幽幽地躺在这片山林。一群蚩尤的后代,纯朴的苗族人世袭居住在这片偏静的山寨里,过着从拼杀与狩猎,到朴实和男耕女织,再到现在的青年外出与老小留守山村的生活。他们在这片土地上,年年岁岁写下了一段又一段精彩与凄凉的故事……这就是毛古塘苗寨。

在很久以前,有两个欧氏兄弟来到了这里时被这里的坏境给吸引,于是兄弟俩一个在官上坪、一个在毛古塘分别扎根永久的住下来。现在毛古塘全寨都是欧氏人士,只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曾经兴旺的寨子因为年轻的外出,和一部分人的迁移,开始失去了往日的热闹,却多出了一份静谧,凄凉的静谧。

当进入土房子的寨子里,走在石块铺成的街道上,就会感到寨子里除了宁静,还是宁静,偶尔会碰到一个老人,他们不是从山上干活回来,就是正在准备去山上干活。

他们一生都陪伴在这片山林里,从出生,到老去。在世外的人,也许从来不知道这里有着一群终生都没有离开过这片山林的苗族人,他们穿着缝缝补补的衣服,养着一两头全家最值钱的牛。牛,是他们非常重要的家产,年年岁岁的耕作都是依靠牛来协助完成,因此,这些过着原始生活的人都会把牛当做宝贝一样地养护着。

对于熟悉大自然的溶洞的人来说,都知道溶洞有一个特性,就是冬暖夏凉。在毛古塘,却有一个不守规矩的山洞,在冬暖夏凉的自然溶洞的王国里,它却与众不同,很另类,与别的溶洞反着来。

洞里有泉水。据老人说,这是一个很深的洞,洞里有一条地下河,因为村里的自然饮用水有点缺乏,以前老长辈们便在洞里砌石头阻挡水流,让水位上升至洞口。这样山寨里的苗人就可以方便来取用。

一年四季,不管是什么季节,也不管是什么天气,走到毛古塘附近的石路上,就会感到有一股冰凉的寒气侵吞着人的身体。冰冷的寒气越靠近洞中也越重。在暑热的夏天,这里便是大自然赋予山寨里的苗人绝好的冷气空调。每到天热时节,男女老少有事没事都要来这里待上半天,吹吹冷气,聊聊天,有说有笑,很是热闹。就连家养的动物也会来这乘凉歇息,展现着一幅人与动物,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美景。在我的记忆中,那时代不像现在这么发达,出去打工的人也是非常的少,因此一到炎热的天气时,洞内洞外都挤满了人。男的在一块,女的在一起,中老年人坐在这里,年轻人待在那边,调皮的孩子们凑到一处,各玩各的。有端着饭碗来吃的,有吃水果的,有缝衣服的,有带孩子带孙子的,有看书的,有睡觉的,有抽烟的,有说话的,有发呆的,有下棋的,有围观看热闹的,有唱山歌的,有听歌的,有洗衣服的,有挑水的,也有洗菜的。你们有你们的游戏,我们有我们的话题,他们有他们的活儿,都不闲着。

就连家禽也在人的旁边的草丛里,和沙土里,或者石缝里,来回的觅食捉昆虫。洞里清澈的泉水轻轻地从乘凉的苗人脚下流过,鸭子在人群的末端的水沟里玩水取乐,偶尔还会有鸟儿飞到洞口上面的树枝上来凑热闹,洞口外的花儿凭着自己的魅力,也招引了不少的蜜蜂和蝴蝶过来跳舞献乐。时隔二十多年,村里发生了很多变化,很多年轻人出去打工,留下了老人和幼小的儿童在山寨里。山上的田地荒芜了很多无人耕作,有些土房子被风雨侵蚀的破旧,屋前屋后长满了青草,无人居住。村寨里的条条石路上也显得冷冷清清,与以往的人多热闹的情形相比,现在简直就是另外一个世界。

这个洞泉也随着时代的不同而有不同,现在虽然没有以往的“繁华”,但也保留着几分传统的热闹。只是景象和以往有些不同而已,但和冷清的小巷相比,柳哦仙却是一幅人气沸腾的`“繁华”世界。它陪伴着山寨里的一代又一代的苗人,一个人从小孩时就来这里乘凉,成年时带老婆来一起享受大自然的空调,从侧面告诉老婆你嫁给我是对的,我们村里有不需要花钱就可以享受得到的天然冷气空调,夏天避暑的圣地。再到婚后带孩子来这里一边玩耍一边乘凉,渐渐地一直到白头弯腰,依然每年的盛热暑期都在这里度过。随着岁月流逝,自己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不同的年临段身边陪伴不同的人,但是每年的炎热季节都同样地有这个洞的陪伴。这个洞处在一处三岔路口的地段,洞口外有一个水池,是供洗衣服和洗杂物用的,水源是从洞里流出来,洞口到洞里有泉水的地方是一段十多米,貌似超级小型的峡谷。从洞口进去,大概七八米左右的距离的上面的空着,抬头只能看到一片天。左边有一排台阶,是供人休息坐着用,台阶上是石墙,再上面是一块小荒地;右边有一条从洞里流水的水沟,水沟上面是一条倾斜的石路。过了这段小型的峡谷,便进入一段貌似有点阴暗的洞中,但当进入洞里时就会发现,其实洞内的光线比从外面看要亮很多,人在里面不需要照明就可以随意走动。没有走多远就来到了盛满清澈冰凉的泉水的地方,这里也是洞中最冰冷的地方。站在泉水边,可以看到泉水的那一段上面的石头上貌似有一个洞,要是再看仔细一点就会发现其实那只是一处凹进去的石壁。每次站在这里,我心里都在想一个问题,在洞泉里看不到有其它的洞,洞中除了石壁就只有泉水,但却从这里源源不断地飘出冰寒的冷气。夏天飘出来的气体是冰凉的,冬天飘出来的气体是冰寒的,泉水在夏天是冰爽的,在冬天是冰冷冰冷的。它和溶洞的冬暖夏凉是明显的不同,

洞泉和普通山泉的冬暖夏凉也是不同。这就是这个毛古塘的与众不同之处。从外貌上看,这个洞泉很浅,也很小,似乎并没有什么特别。但从它一年四季喷出来的都是冰寒的气体,和流出来的都是冰冷的泉水,说明它并不是外貌上看到的那么简单。对于它的解释和原因,目前山寨里也是没有人清楚。只是听老人说,以前这里本来是一个很深很深的洞,至于有多深,现在的老人也是众说不一。而对于我们这样的年轻人来说,它的深只是神秘的传说,就像它冰冷的泉水和冰寒的冷气一样,背后充满着神秘。

春天赶赴大弯古苗寨的约会散文

烟花三月,春暧花开,草长莺飞,丝绦拂堤。我总想踏一场盛世烟花,与春色,春光,春景叙一个故事,谈一场爱恋。终于等来了机会,我们凤凰县作协,应贵州省松桃县作协的邀请,于2022年3月17日去贵州省松桃县盘信镇的大弯古苗寨。

大弯古苗寨,位于南方长城以西的苗疆腹地,处于湘西丘陵向云贵高原的过度地带,地势落差很大,我们驱车从山上盘绕几道大弯,才到山谷,到了山谷又绕一个更大的弯,才到苗寨。我想,大弯苗寨,也许是因这个大弯而得名吧。

松桃县作协比我们先到大弯古苗寨,已在寨前的停车场迎候我们了,我们一下车,就带我们到小河边的凉亭,热情好客的苗家姑娘一边用苗语招呼我们座下一边忙着沏茶,天气虽然有一些冷,但贵州省松桃县作协和古苗寨的这份热情,驱走了大山里的春寒,让人的心头感觉暧暧的。两省两县的作协相互介绍,大家畅谈着,有掌声,有笑声,有歌声。有贵州的一位年轻诗人为大家吟诗,我座在白奎诗人的旁边静静地听着。吴胜之是松桃县的文联主席,也是一位苗族作家,他把他的作品《血色苗疆》、《松桃嘉木》、《在苗巫秘境中穿行》和其他作家的.作品增送给我们,他还说:他的新书《腊尔山台地》将出版,定于2022年4月17日在家乡大兴举行新书发布会,欢迎大家来参加。我默默地预祝作家吴胜之的《腊尔山台地》新书发布会圆满成功。

在大山臂弯里的大弯古苗寨,四面环山,层峦叠嶂,整个寨子座北朝南,依山而建,傍水而居,房屋是清一色的古式木楼,飞檐翘角,错落有致,层层叠叠。房前屋后,桃红李白,古树掩映,寨边小河,流水淙淙。炊烟,古井,古树,古巷,还有鹅卵石及青石板铺就的路静静地伸向各家各户,偶尔传来几声鸡鸣,几声狗吠,这一切是这样的安宁而祥和,仿佛刚从远古穿越而来,宛若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我走在古朴的巷道里,仿佛时间也变得缓慢起来,心也纯净起来,一种怡然的感觉在心中弥漫。

大弯古苗寨还沿袭着苗族古老的生活方式和劳作方式,他们讲的是苗语,唱的是苗歌,循的是苗俗。置身于如诗如画的苗寨中,不知不觉就到了下午,在我们要回去时,苗寨姑娘们,按照苗族风俗,用苗歌一路相送。车向着湖南的方向慢慢开动,吉首大学的吴恒忠教授打开车窗,举起手中的相机频频地按下快门,用光与影把古苗寨记下。春天,赶赴大湾古苗寨的约会,我将一颗火热的心留在安宁祥和的古苗寨里,与这里风景,这里的古朴,这里的纯净,在春光里相守岁岁年年。

神奇的树洞优美散文

世界上有很多神奇的树洞,对着树洞说出愿望,愿望很快就会实现的;对着树洞说出心中的烦恼,烦恼很快就会解决。

小彦是一个孤僻的小男孩,很少跟人说话,常常一个人躲在角落。妈妈也不知道儿子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担心他这样下去会变成自闭症,就试着跟他聊天。妈妈是希望儿子能够习惯表达自己的情绪,慢慢地开朗起来。可是小彦就算面对妈妈,也不肯说话。妈妈跟他说话的时候,他就像没有听见一样,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妈妈眼看聊天这个方法没有效果,只好带着小彦到附近的公园玩,希望能让他开心一些。来到公园,看到眼前玩得很快乐的同龄小朋友,小彦无动于衷地坐在妈妈旁边,无论妈妈怎么劝都不肯加入那些小朋友。妈妈很着急,但是又拿儿子没办法,两个人陷入了沉默。

公园里有很多树,有一些树的主干已经被蛀空,形成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树洞。注意到这一点的妈妈,想起曾经听说过的关于树洞的故事。妈妈装作不经意地跟小彦讲起树洞的故事,还把树洞说得很神奇的样子。然后妈妈装作要打电话的样子,走到一边背对着小彦。小彦听了树洞的故事,也注意到距离自己不远的地方正好有一个树洞,他趁妈妈不注意的时候偷偷地来到那个树洞前面,好奇地看着树洞。

这时,妈妈转过身看向小彦,就看到他对着树洞说话。因为距离有点远,妈妈听不见小彦在说什么,但是妈妈还是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从这天开始,小彦几乎每天都会跑到这个树洞面前,跟它说心里话。因为小彦发现只要对树洞说自己想要什么东西或者烦恼,很快就可以实现自己的愿望,认为这个树洞真的有神奇的力量。渐渐地,小彦学会表达自己,放下心里的`负担后人也变得开朗了。当小彦离开家到外省上大学的时候,妈妈来到这个树洞面前,把手伸进树洞里,不一会儿就拿出了一个小巧的机器。

原来妈妈在树洞里藏了一个小小的录音机,是她以前趁小彦不注意的时候偷偷放进去的。每隔几天,妈妈就会来树洞取出录音机,听听小彦对树洞说了什么。通过这个方法,妈妈终于进入到小彦的内心世界,了解到小彦的想法,想尽办法实现他的愿望,或者替他解决烦恼,好让他能够健康快乐地长大。

如今,开朗的小彦已经不需要树洞了,而且他会很长一段时间都不会再来这里了,这个录音机终于可以功成身退了。妈妈开启录音机的播放功能,听着小彦离开家的前一天对树洞说的话。录音机里传来小彦最后说的一句话:“妈妈,谢谢你这些年来一直当我的树洞,我爱你。”妈妈听了露出了慈爱的笑容。

这个神奇的树洞就像一条线,联系着妈妈和小彦的心,联系着一份深厚的母子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