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诗情箫曲

引导语:《春江花月夜》是张若虚的杰作之一,也是《春江花月夜》是汉族古典民乐的代表。原名《夕阳箫鼓》意境深远,乐音悠长。后取意唐诗名篇《春江花月夜》更名。下面是有关这首诗的诗情箫曲资讯,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张若虚(约660-约720),扬州(治所在今江苏扬州)人。其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其诗描写细腻,音节和谐,清丽开宕,富有情韵,在初唐诗风的转变中有重要地位。但受六朝柔靡诗风影响,常露人生无常之感。诗作大部散佚,《全唐诗》仅存2首,其一为《春江花月夜》,乃千古绝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

中国诗词浩如烟海,上乘佳作无数,之所以选出以上八首作为代表,只是笔者个人观点,如果将题目中的“最高”换成“较高”,感觉降低了八首佳作的身价,用“较高”定位,显得有些武断,姑且用“较高”,不妥之处,期望各位网友见谅!

其实,世上所有的事情,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心目中都有自己所钟爱的八首、十首、亦或更多诗词佳作,隋炀帝杨广也写过一首《春江花月夜》,内容如下:

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

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杨广有切身的'生活感受,其诗中表达的意境不亚于张若虚的同名之作!

《春江花月夜》是汉族古典民乐的代表。原名《夕阳箫鼓》意境深远,乐音悠长。后取意唐诗名篇《春江花月夜》更名。

《夕阳箫鼓》又名《浔阳月夜》、《浔阳琵琶》或《浔阳曲》,这是一首著名的琵琶独奏曲,写的是寻阳(九江)江上月夜,歌颂祖国山河之壮美,表现人民热爱祖国之情。《夕阳箫鼓》的曲名最早见于清代姚燮(1805年-1864年)《今乐考证》,该曲先后被黎英海改编为钢琴曲,刘庄改编为森管五重奏,陈培勋改编为交响音画。全曲为民族器乐中最常见的多段体结构。

赏析

这是一首抒情写意的文曲,旋律雅致优美,此曲以柔婉的旋律,安宁的情调,描绘出人间的良辰美景:暮鼓送走夕阳,箫声迎来圆月的傍晚;人们泛着轻舟,荡漾于春江之上;两岸青山叠翠,花枝弄影;水面波心荡月,桨橹添声……

《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古典音乐名曲中的名曲,是中国古典音乐经典中的经典。这是一首典雅优美的抒情乐曲,它宛如一幅山水画卷,把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在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西岸轻轻摇曳的大自然迷人景色,一幕幕地展现在我们眼前。乐曲通过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曲调,丝丝入扣的演奏,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尽情赞颂江南水乡的风姿异态。全曲就像一幅工笔精细、色彩柔和、清丽淡雅的山水长卷,引人入胜。此曲扩展为10段,分别为:一、夕阳箫鼓;二、花蕊散回风;三、关山临却月;四、临水斜阳;五、枫荻秋声;六、巫峡千寻;七、箫声红树里;八、临江晚眺;九、渔舟唱晚;十、夕阳影里一归舟。各分段标题是:回风、却月、临水、登山、啸嚷、晚眺、归舟。

《春江花月夜》意境优美,乐曲结构严密,旋律古朴、典雅,节奏比较平稳、舒展,用含蓄的手法表现了深远的意境,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此曲音乐的主题旋律尽管有多种变化,新的因素层出不穷,.听起来十分和谐。从各个不同角度揭示乐曲的意境,深化音乐表现的内容。《春江花月夜》构思非常巧妙,随着音乐主题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乐曲所描绘的意境也逐渐地变换,时而幽静,时而热烈,实现了大自然景色的变幻无穷。《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创制者是谁,说法不一。或说“未详所起”;或说陈后主所作;或说隋炀帝所作。今据郭茂倩《乐府诗集》所录,除张若虚这一首外,尚有隋炀帝二首,诸葛颖一首,张子容二首,温庭筠一首。它们或显得格局狭小,或显得脂粉气过浓,远不及张若虚此篇。这一旧题,到了张若虚手里,突发异彩,获得了不朽的艺术生命。时至今日,人们甚至不再去考索旧题的原始创制者究竟是谁,而把《春江花月夜》这一诗题的真正创制权归之于张若虚了。

《春江花月夜》与《夕阳箫鼓》赏析

引导语:夕阳箫鼓为古代汉族琵琶曲文曲中代表作品之一,也是中国十大古曲之一。此曲为琵琶曲中的大文套,由此曲改编的古筝曲名为《春江花月夜》,此曲最迟在十八世纪就流传在江南一带。我们一起来学习《春江花月夜》与《夕阳箫鼓》赏析

《春江花月夜》与《夕阳箫鼓》赏析

《春江花月夜》

朝代:唐代

作者:张若虚

原文: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望相似 一作“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落月 一作:落花)

约在1925年,此曲首次被改编成民族管弦乐曲。解放后,又经多人整理改编,更臻完善,深为国内外听众珍爱。

乐曲通过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巧妙细腻的配器,丝丝入扣的演奏,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尽情赞颂江南水乡的风姿异态。全曲就象一幅工笔精细、色彩柔和、清丽淡雅的山水长卷,引人入胜。

第一段“江楼钟鼓”描绘出夕阳映江面,熏风拂涟漪的景色。然后,乐队齐奏出优美如歌的主题,乐句间同音相连,委婉平静;大鼓轻声滚奏,意境深远(片段1)。第二、三段,表现了“月上东山”(片段2)和“风回曲水”的意境。 接着如见江风习习,花草摇曳,水中倒影,层迭恍惚。进入第五段“水深云际”,那种“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的壮阔景色油然而生。乐队齐奏,速度加快,犹如白帆点点,遥闻渔歌,由远而近,逐歌四起的画面。第七段,琵琶用扫轮弹奏,恰似渔舟破水,掀起波涛拍岸的动态。全曲的高潮是第九段“欸乃归舟”,表现归舟破水,浪花飞溅,橹声“欸乃”,由远而近的.意境。归舟远去,万籁皆寂,春江显得更加宁静,全曲在悠扬徐缓的旋律中结束,使人回味无穷。

《夕阳箫鼓》

这是一首著名的琵琶传统大套文曲,明清就早已流传了,该曲名最早见于清姚燮(1805~1864)的《今乐考证》。乐谱最早见于鞠士林(1820年前)与吴畹卿(1875年)的手抄本,1875年前后吴畹卿抄本传谱为共6段加1尾声,无分段标题。其后各派传谱分段不一。在平湖派李芳园1895年所编的《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中,曲名《浔阳琵琶》,曲体有所扩展,共10段,其分段标题为:①夕阳箫鼓、②花蕊散回风、③关山临却月、④临水斜阳、⑤枫荻秋声、⑥巫峡千寻、⑦箫声红树里、⑧临江晚眺、⑨渔舟唱晚、⑩夕阳影里一归舟。在浦东沈浩初1929年所编的《养正轩琵琶谱》中,曲名叫《夕阳箫鼓》,其分段标题为:①回风、②却月、③临水、④登山、⑤啸嚷、⑥晚眺、⑦归舟。1923至1925年上海大同乐会的柳尧章、郑觐文将此曲改为丝竹合奏曲,同时根据《琵琶记》中的“春江花朝秋月夜”更名为《春江花月夜》,至今犹用此名。

《夕阳箫鼓》是一首抒情写意的文曲,旋律雅致优美。左手多用推、拉、揉、吟等演奏技法,描绘出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卷。音乐开始,鼓声、箫声,疏密有致地悠然兴起;接着,委婉如歌的、富有江南情调的主题款款陈述;其后各段,运用扩展、紧缩、移易音区和“换头合尾”等变奏手法,并适时点缀以水波声、桨橹声等造型乐汇,表达了意境幽远的情趣。

此曲以柔婉的旋律,安宁的情调,描绘出人间的良辰美景:暮鼓送走夕阳,箫声迎来圆月的傍晚;人们泛着轻舟,荡漾春江之上;两岸青山叠翠,花枝弄影;水面波心荡月,桨橹添声……

第一段“江楼钟鼓”描绘出夕阳映江面,熏风拂涟漪的景色。然后,乐队齐奏出优美如歌的主题,乐句间同音相连,委婉平静;大鼓轻声滚奏,意境深远。 第二、三段,表现了“月上东山”和“风回曲水”的意境。 接着如见江风习习,花草摇曳,水中倒影,层迭恍惚。进入第五段“水深云际”,那种“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的壮阔景色油然而生。乐队齐奏,速度加快,犹如白帆点点,遥闻渔歌,由远而近,逐歌四起的画面。第七段,琵琶用扫轮弹奏,恰似渔舟破水,掀起波涛拍岸的动态。全曲的高潮是第九段“欸乃归舟”,表现归舟破水,浪花飞溅,橹声“欸乃”,由远而近的意境。归舟远去,万籁皆寂,春江显得更加宁静,全曲在悠扬徐缓的旋律中结束,使人回味无穷。

《夕阳箫鼓》是一首抒情写意的文曲,旋律雅致优美。左手多用推、拉、揉、吟等演奏技法,描绘出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卷。音乐开始,鼓声、箫声,疏密有致地悠然兴起;接着,委婉如歌的、富有江南情调的主题款款陈述;其后各段,运用扩展、紧缩、移易音区和“换头合尾”等变奏手法,并适时点缀以水波声、桨橹声等造型乐汇,表达了意境幽远的情趣。此曲以柔婉的旋律,安宁的情调,描绘出人间的良辰美景:暮鼓送走夕阳,箫声迎来圆月的傍晚;人们泛着轻舟,荡漾春江之上;两岸青山叠翠,花枝弄影;水面波心荡月,桨橹添声……

《一曲琴箫伴鹤远》散文诗组

《一曲琴箫伴鹤远》散文诗组:箫 曲

文:甘海飞

1.

手和手相携,六孔七音飞出藩篱,心醉了。

心和心相连,齐手并进步入红尘,情迷了。

情和情相依,旖旎风光皆由心起,意合了。

2.

如咀嚼着美好的日子,浓浓淡淡,浅醉, 流觞。

如点点花红,一曲笛箫唤醒天边的月。

听,笛音出了月台;听,箫声龙腾垫江。

3.

执子之手,柔情似水。

如柳絮翩翩蝴蝶飞,似桃花朵朵双飞燕;

如鸳鸯戏水三步外,似十指相扣彩云间。

4.

品茗一杯,江湖相伴相依,旌旗烈马英姿飒爽。

高歌一曲,情迷锦绣年华,燕子呢喃叼来春意。

5.

心口呼吸,催开了月牙。

五千年的`陈酿飘出,三杯两盏共醉,指尖上的甜蜜花语。

6.

一曲箫声叩开了苍穹,天地合一的美景已遂了人愿。

鹊桥上,梁祝化蝶比翼双飞;鹊桥上,牵牛织女花好月圆。

浣溪沙一曲鸾箫别彩云赏析

《浣溪沙·一曲鸾箫别彩云》作者为宋朝诗人吴文英。其古诗全文如下:

一曲鸾箫别彩云。燕钗尘涩镜华昏。灞桥舞色褪蓝裙。

湖上醉迷西子梦,江头春断倩离魂。旋缄红泪寄行人。

【前言】

《浣溪沙·一曲鸾箫别彩云》是宋代词人吴文英的作品。此词刻画出一个钟情于羁旅在外的郎君的痴情女子形象,表达了一种刻骨铭心的相思之情。

【注释】

浣溪沙: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沙”或作“纱”。相传是由西施浣纱的故事得名。又名“小庭花”“玩丹砂”“怨啼鹃”“浣纱溪”“掩萧斋”“清和风”“换追风”“最多宜”“杨柳陌”“试香罗”“满院春”“广寒枝”“庆双椿”“醉木犀”“锦缠头”“霜菊黄”“频载酒”。此调有平仄两体,平韵见唐词,仄韵始自李煜。《金奁集》入“黄钟宫”,《张子野词》入“中吕宫”。双调,四十二字,上片三句三平韵,下片三句两平韵,过片多用对偶。

【赏析】

“一曲”三句,上片述一位女子与郎君分别时的哀伤。“彩云”,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词有:“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句。这里据唐圭璋《宋词三百首笺注》说:“彩云,指小萍,系歌女也。”女主人公说:“自从郎君用凄哀的'鸾箫声吹了一曲离别曲与我告别。在柳絮飘舞的分别处,我对郎君说:‘当你走了之后,我将不再打扮自己,从此钿钗上会因沾了灰尘而失去光泽;那铜镜也会因为不去拭拂而逐渐昏暗。’终于郎君离我而去,我久久地凝望着送郎远去,以致身上飘满了一身柳絮,将穿着的蓝裙盖得消褪了颜色,也还不忍离开这与郎君的分别处。”

“湖上”三句,下片写女主人公盼郎忠于爱情,不生异心。此言“彩云”姑娘,去信告诫郎君:“希望郎君在西子湖畔不要沉湎在酒色之中,以致使我这个在‘江头’天天望郎归的‘倩娘’因相思而‘离魂’(即逝世),从而折断了你我俩的相思红线。”“倩离魂”,用《太平广记》中“倩女离魂”典故,并与上句“西子”映衬。又说:“随信我将把思君的胭脂泪封上,希望羁旅在外的郎君见信后能更加巩固我俩的爱情。”

此词或是作者追忆杭妾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