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欧阳修两首使辽诗赏析

在我所读过的咏辽诗歌中,我最喜欢欧阳修的一首七绝《奉使契丹回出上京马上作》和另一首五言《奉使契丹道中五言长韵》。在我的散文《春,你离我还有几步之遥》中,曾引用过前一首中的两句“紫貂裘暖朔风惊,潢水冰光射日明”,就因该句十分形象准确地描绘出我乡邦的物候。

这两首诗是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欧阳修以翰林学士、吏部郎中、知制诰、史馆修撰的身份,充“贺契丹登宝位国信使”(即贺辽道宗即皇帝位)出使契丹所作。欧阳修在使辽期间受到辽道宗殊礼相待,赐御宴时有尚父燕王萧孝友等四位重臣作陪。诗人通过对契丹族独特的地域特色进行了描写,展现了异域风情和契丹民族习尚。这两首诗皆气势磅礴,流畅自然,抒发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和畅达的思想情怀。

契丹民族所生活的地区疆域辽阔,放眼望去天地相接,夏季河流宽广、水草丰茂,冬季却朔风凛冽、寒气逼人。春秋两季沙尘飞扬,遮天蔽日。顽强的契丹民族在此地区繁衍生息,形成了以勇悍尚武为主要特征的骑射、渔猎文化。诗人文笔雄健,构思巧妙,所作意境空灵,再现了契丹民族所生活的塞外沙漠、草原风光和北方游牧民族独有的游牧狩猎的生活场景,尽显契丹地域和人文风貌。

《奉使契丹道中五言长韵》中的“儿童能走马,妇女亦腰弓”,展现了契丹民族无论老幼、妇孺都具备的勇武性格与豪爽气质。

“白草经春在,黄沙尽日蒙”从这句可以看出沙尘暴自古就有。在这个春意渐浓的时节,南国该是春意盎然,生机吐露,可辽国的腹地依旧春寒料峭,与冬天没有太大的区别,就象欧阳修亲眼见到的一样,田野里没有一丝绿意,只能看到去年干枯的白草(亦作败草)及遮天蔽日的沙尘。“经”、“尽”,“在”、“蒙”不是浓墨丹青,却是细笔点染,轻俏间已带出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特点。

“松壑寒逾响,冰溪咽复通。”长满松树的山谷寒风猛地吹响,结冰的溪水下面却水流淙淙,直接体现北方独特的地理环境。“响”“咽”突出了松林与冰溪的特点,只听见风声与水流,反衬出环境的幽静与气氛的冷咧,实为空灵之笔。

“合围飞走尽,移帐水泉空”、“斫冰烧酒赤,冰脍缕霜红”展现了北方民族特有的游猎、游牧的生活习性,“尽”与“空”都是夸张的笔触,契丹人合围狩猎将飞禽走兽捕获一尽,将寻找到的水源饮尽用光,再迁徙营帐去寻找新的水源;“赤”与“红”是突出色调描写,把契丹人破冰捕鱼、点燃篝火烧酒,细切冻肉准备餐宴的过程一一展现,这种大胆的修辞和表现手法真是妙极。

“山深闻唤鹿”、“轻禽出海东”。契丹人为求生存而挣扎的恶劣生存条件除了练就其粗犷顽强的性格外也磨练得更加聪明,像“唤鹿”,是辽人射鹿的'一种方法。据《辽史》卷116《国语解》载:鹿性嗜咸,洒盐于地,以诱鹿射之。又《辽史》卷32《营卫志》载:伺夜将半,鹿饮盐水,令猎人吹角效鹿鸣,既集而射之,谓之舔咸鹿,又名呼鹿。《辽史拾遗补》卷5载:哨鹿之说,《辽史》已有之,每岁于白露后三日,猎者衣鹿皮,戴鹿头,天未明伏于草中,吹木筒作声,牡鹿闻之,以为求偶也,遂踊跃而至,至则利镞加焉,无得脱者。诗中的“海东”是用来捕猎天鹅的海东青(鹰),契丹驯服这种猛禽,使之成为协助打猎的工具,进一步表现出契丹民族所独具的异域风情及民族风貌。

《七绝》中的后两句“笑语同来向公子,马头今日向南行”表达了作者这次成功出使契丹因喜悦而变得阳光的心情,而《五言》结尾两句“祗事须疆力,嗟予乃病翁。深惭汉苏武,归国不论功”则直抒胸臆,因这次充当和平使者深入观察和体验辽地的风土人情而引发了一些感慨:为使臣者是国家大事(即“祗事”)当身体力行,自己却体弱气衰。想到汉苏武的气节和艰辛深感觉惭愧,表达了作者谦逊豁达的胸怀。

欧阳修的这两首诗意境雄浑、风格纯朴,用精练的语言描绘出契丹民族逐水草畜牧,以鞍马车帐为家的契丹景色与习俗,及特殊的地域所赋予契丹人豪迈之情。我个人认为,全诗无论是声韵、用词还是对仗等技巧都臻于完美,直抒胸臆,请辞真切,既雄豪奔放,又含蓄委婉。让我品之又品,有味;读之再读,有情。

王维诗原文赏析两首

古诗《登楼歌》

年代:唐

作者王维

聊上君兮高楼。

飞甍鳞次兮在下。

俯十二兮通衢。

绿槐参差兮车马。

却瞻兮龙首。

前眺兮宜春。

王畿郁兮千里。

山河壮兮咸秦。

舍人下兮青宫。

据胡床兮书空。

执戟疲于下位。

老夫好隐兮墙东。

亦幸有张伯英草圣兮龙腾[叫,“虫”代“口”]跃。

摆长云兮捩回风。

琥珀酒兮[周彡]胡饭。

君不御兮日将晚。

秋风兮吹衣。

夕鸟兮争返。

孤砧发兮东城。

林薄暮兮蝉声远。

时不可兮再得。

君何为兮偃蹇。

古诗《与胡居士皆病寄此诗兼示学人二首》

年代:唐

作者王维

一兴微尘念,横有朝露身。如是睹阴界,何方置我人。

碍有固为主,趣空宁舍宾。洗心讵悬解,悟道正迷津。

因爱果生病,从贪始觉贫。色声非彼妄,浮幻即吾真。

四达竟何遣,万殊安可尘。胡生但高枕,寂寞与谁邻。

战胜不谋食,理齐甘负薪。予若未始异,讵论疏与亲。

浮空徒漫漫,泛有定悠悠。无乘及乘者,所谓智人舟。

讵舍贫病域,不疲生死流。无烦君喻马,任以我为牛。

植福祠迦叶,求仁笑孔丘。何津不鼓棹,何路不摧輈。

念此闻思者,胡为多阻修。空虚花聚散,烦恼树稀稠。

灭相成无记,生心坐有求。降吴复归蜀,不到莫相尤。

赏析李贺诗两首

李贺的两首诗《古悠悠行》及《马诗二十三首(选四)o其九》进行分析,从中品味诗人的政治情怀与抱负。

古悠悠行

白景归西山,碧华上迢迢。

今古何处尽,千岁随风飘。

海沙变成石,鱼沫吹秦桥。

空光远流浪,铜柱从年消。

这是一首借古讽今的诗,从日月更替,沙石互易的宇宙变化入手,指出“白景归西山”是永恒不变的自然规律,借慨叹秦皇汉武用以求仙的石桥,铜柱早已随年华的流逝而消失,讽刺当今统治者拜神求仙纯属虚妄。

“白景归西山,碧华上迢迢”两句写景,太阳拖着长长的影子落向西山,碧绿的夜空中白云万里,意境空而远,交代了自然变化的规律。李贺诗中的描写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善于将色彩表现得奇特而鲜明,用特殊的设色来渲染,创造意境,为全诗的主题服务。此句,从红色的太阳的讲起,碧绿的天空,谈谈的白云,作者将几种颜色集中到一起,不但没有重叠的感觉,反倒觉得色彩明快。

“今古何处尽,千岁随风飘”恰似点题“古悠悠行”, 日月循环,从古道今都没有尽头。千年的时间过的飞快,宛如一阵疾风,瞬间而逝。诗人站在另一高度窥视人生,传达了吾生须臾,宇宙无穷的亘古不变的哲理。

接着诗人发挥其奇特的想象,“海沙变成石,鱼沫吹秦桥”细小的海沙变成了巨大的岩石,秦始皇修筑的石桥已变为鱼儿出没的场所。鱼儿吐着泡沫在石桥下自由自在地悠游,来写世间的沧海桑田宇宙的.不停变化。语言清新明快风格爽朗,给人一种清新自然的感觉,却又寓意颇深极具讽刺意味。李贺的诗歌在进行叙述描写时又善于运用奇特的想象,对客观事物作出生动奇妙、生动的比喻,使诗中所刻画的事物,形象极其鲜明,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空光远流浪,铜柱从年消”最后两句说时光飞逝,汉武帝求长生的铜柱早已不见踪影。这里是借用典故汉武帝刘彻晚年轻信方士的胡言,以为饮服和着玉屑的露水,就能长生不老,因而在长安建章宫造神明台,台上铸有金铜仙人,手捧铜盘,承接高空的露水。诗人用次来讽刺当朝统治者惑于神仙之说,不理朝政。《古悠悠行》是一首借古讽今的诗,从日月更替,沙石互易入手指出“白景归西山”是永恒。

全诗意境优美,韵律有致,白景、西山、碧华、海沙、石、鱼沫、铜柱勾勒出一幅美丽的图景,却又蕴含深意,以景起兴,借古讽今,押韵使得诗歌朗朗上口。

诗人用典故劝谕当政者关心政治关注民生而不要将注意力放求神上面,历朝历代的开明的、暴戾的君王都在求神这条路上消失了。李贺虽然在仕途的路上屡遭坎坷,但是仍然没有放弃,整个国家放弃了他,他仍然心系君王,这一点与屈原有相似之处。在手法上,李贺对屈原和李白的浪漫主义的传承和发展,在此诗中,诗人为读者勾画了天高地远的景象,从空间和时间上都显示了空旷的精神,诗人的心胸如同这开阔的天地一样,包容一切。在李贺的《马诗》中读者可以看出李贺对于当政者对于人才的抛弃的不满,但是自本诗中,诗人仍旧重拾胸怀天下的气魄,劝谏君王。

马诗二十三首(选四)

其九

叔去匆匆, 如今不豢龙。

夜来霜压栈, 骏骨折西风。

《马诗》是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其表现方法属于比体。而此诗在比兴手法运用上却特有意味。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骏马自喻,表现了一种怀才不遇的无奈。

前两句叔去匆匆,如今不豢龙是说深知龙性、善养龙的叔早已不在了,如今已经没有善于喂养龙的人了。这两句是用典。叔是传说中善于养龙的人。借叔已去,感叹事无伯乐。“匆匆”二字体现了作者对叔不在的无限惋惜与极度无奈。如今不豢龙表示对于世人不识才子的讥讽。

“夜来霜压栈,骏骨折西风”两句借马抒情:黑夜降临时冰霜压向马厩,骏马被寒风吹得筋骨都要折断了。《马诗》其一云:“龙背铁链钱,银啼白踏烟。无人织锦,谁为铸金鞭”“谁为铸金鞭”二句的慨叹与“骏骨折西风”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就是期盼当政者把良马当良马对待,以效大用。以自然环境的恶劣暗喻政治环境的昏暗,有志在千里的骏马,因无人赏识,也只能拴在寒风凌冽的破马棚里,李贺自己不也就是这样一匹西风中的骏马吗?

“夜来霜压栈”中的“压”有压迫之意,让人读后徒生压迫沉重之感,诗人生活与一个不得志的年代,而古代的知识分子向来是先国后家,将民族的、国家的责任主动的承担起来,但是诗人空有报国之情,却无报国之门。这种“压”不仅来自诗人自我的约束更多的外在环境给自己的压力――一种压抑人才,排挤人才的压力。“骏骨折西风”中的“折”字是折断之意,“折西风”意为“在西风中折断”,被折断的不仅是骏马的脊骨更是作者一腔报国的热心、热情。骏马是被无情的西风折断的,西风并不识骏马的威力,但是世人有眼,诗人也早有诗名但是仍然处处碰壁,以一小官聊慰远大的志向,对诗人来说是一种亵渎和侮辱。在诗中诗人李贺用“西风”来比喻当政者,来说明他们的目不识丁。

李贺从少年时代开始就把自己的主要精力贯注于诗歌创作,并表现出为世所重的才华。但嫉恨他的人,借口他父亲名晋肃,“晋”与进士的“进”同音抓住避家讳不放,说他不可参加进士考试,切断了他仕途上进的唯一出路。后来他虽然在京城里做了管宗庙祭祀司仪一类事物的奉礼郎,终因官卑职冷,不能施展抱负,三年毅然托病辞官回乡。在封建制度的摧残下,李贺一生怀才不遇,遭逢坎坷,政治理想始终无法实现。

时事维艰,当李贺面对宦官专政,藩镇割据等日益深重的社会危机,当坎坷的人生与被剥夺施展抱负的痛苦拧结在一起的时候,他写下如此充满忧郁和悲愤的诗篇也是必然的。

全篇虽仅有四句话,但寓意较深刻,讽刺了当时统治者对人才的弃置,抒发了内心的愤慨,前两句押韵,简洁明快,后两句语言凝重,格调沉郁,从龙到马,选择新的寄托之物来承担复杂而丰富的情感,物象与心象之间的链接,使诗产生了跳跃性的节奏。

白居易诗两首赏析

古诗《王夫子》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王夫子,

送君为一尉,东南三千五百里。

道途虽远位虽卑,月俸犹堪活妻子。

男儿口读古人书,束带敛手来从事。

尽将徇禄给一家,远则行道佐时理。

行道佐时须待命,委身下位无为耻。

命苟未来且求食,官无高卑及远迩。

男儿上既未能济天下,下又不至饥寒死。

吾观九品至一品,其间气味都相似。

紫绶朱绂青布衫,颜色不同而已矣。

王夫子,

别有一事欲劝君,遇酒逢春且欢喜。

古诗《和钱员外早冬玩禁中新菊》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禁署寒气迟,孟冬菊初坼。

新黄间繁绿,烂若金照碧。

仙郎小隐日,心似陶彭泽。

秋怜潭上看,日惯篱边摘。

今来此地赏,野意潜自适。

金马门内花,玉山峰下客。

寒芳引清句,吟玩烟景夕。

赐酒色偏宜,握兰香不敌。

凄凄百卉死,岁晚冰霜积。

唯有此花开,殷勤助君惜。

钱尝居蓝田山下,故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