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老井经典散文9篇

故乡的老井经典散文(1)

关于故乡的优美散文


就连星星,也好似不喜欢小城的夜晚,躲在灰色幕后不肯出来,要不夜空怎么只有寥寥几颗星子,像没睡醒似的一副倦容;月亮,不管是盈满如盘,还是瘦弯成弓,也是少了一份静雅的诗意。晚饭后想找一个清静之地散步,越来越成了难事。暂且不说街巷闹市,单就是滨河堤坝,活脱脱一个聒噪的世界。即使在家紧闭窗门,不和谐音符的穿透力就像无孔不入的苍蝇一般,从不容觉察的缝隙钻进来,让人生厌。
何时起,小城的夜晚变得喧嚣不堪。都说心随境转,即使你有一颗坐禅之心,噪杂之中你何以静修?于是,心中常生逃离感。夜晚若是夜晚的模样,该是何种心境。夜色如水,心静神清,枕月光入眠,听虫鸣入梦——故乡的夜晚,便是这般情景。
薄暮,热烈了一天的万物,以恬静的姿态显露出柔情。树木、农舍、归人、村野,被徐徐弥散的薄烟缭绕,远处的群山渐渐成了墨色的剪影,静默中画出一道柔和的弧线。伸向村庄的那条小路,若隐若现,几团白色跳跃向前,不时发出“咩——咩——”的叫声,跟随的黑色人影不由加快了脚步。
夜晚来了,迈着袅娜的脚步而来。
天际,出现了一颗星星,金色的,金光耀眼。接着,一颗、两颗、三颗……转瞬间,满天的星星全都悄悄地钻出了黑色大幕;明的、暗的,还有金色的银色的,一个个神秘地扑闪着眼睛。村庄的夜空,是繁星的家园。只有在深蓝色的天空,在静夜,星光才会更加璀璨。这样说来,便是对霓虹灯照彻的小城夜空星月无光的恰当解释了。
天一黑,村庄人便把身心收拢,稳妥地安放在得以他们一生为之努力经营的城堡中。即使室外一片漆黑,屋内却有和煦的春光,温暖而安心。乡下人从不惧怕夜黑。村庄的孩子,去伙伴家玩久了,拒绝邻居陪送回家,虽独自走心有怯意,却也强壮着胆子,紧握拳头加快脚步竖着头发根往家跑。他们从小学会了走黑路,成人后才敢于在人生的来路中摸黑而行。父母呢,不会满村子去找,他们知道,村庄的夜晚,天黑是黑,人心却是亮堂的,孩子单独出去玩没有什么隐患。这让我想起了一位来自京城的同学,她说没有路灯,就觉得寸步难行,而且对村庄夜晚的黑暗和宁静有恐惧感。
故乡的夜晚,寂静,却不死寂。偶尔传来几声犬吠,几声鸟叫,那是村庄在梦呓。乡下人遵循祖上流传的规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乡下人不会违背这个规矩。在乡下人心里,夜晚就是夜晚。夜晚,是生命力量的积蓄,就像埋入地下的种子,只有经历了黑暗,才能勃发而出,迎接黎明的曙光。人,只有在夜晚静下来,才能回想白日得失,反思行为的过错,规划未来新的一天究竟如何度过。也只有在家乡这样的夜晚,方可自己和心灵低语,人和夜晚方可相通,浑圆。
有月的夜晚,是孩子们热闹了村庄。
银色的月光,落满村子,染白了夜晚,也给村庄的孩子们挂起一盏照明灯。生产队的打谷场上,一帮十多岁的顽童在“打仗”,领头的是一个短发女孩。包谷杆是他们的长枪,包谷芯儿是他们的手榴弹,麦草垛是他们隐蔽的壁垒……做好准备各就各位,一声令下,“战斗”开始打响。顿时,草垛内你追我赶,你躲我藏,叫声笑声混杂一片。几个回合,终是“好人”战胜了“坏人”,“八路军”打败了“日本鬼子”……正在兴头,忽听有人高声叫喊自己的名字,这是大人呼唤回家该睡觉了。旨意难违,大家这才兴犹未尽地、怏怏地离开,心里期待着明晚战斗的继续。
经历过这样的场景,不难明白现在城里的孩子,就连三岁大的小不点儿,不让看电视玩手机就会嘟噜:没意思,没意思。“意思”,对于他们又是什么呢?
故乡的夜晚,仲夏最美。如盖的夜空罩着村庄,天空幽蓝深邃,像被深蓝墨水印染而成。奶奶怀抱弟弟,轻轻拍打着入睡。我和妹妹依着奶奶的两胯而坐,托腮仰望星空。北斗星、牛郎星、织女星,还有密匝匝的银河,一闪而过的流星,在奶奶离奇的讲述中,给山村的孩子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有几颗“星星”飞到了院子里,是天女下凡了吗?孩子们跑上前伸手去抓,追来追去双手一合,掬住荧光,手心冰凉冰凉的,赶忙松手,荧光掉在地上,踩一脚上去,荧光还在扑闪呢。
“傻孩子,那是萤火虫!别踩踏,损命遭罪呀!”
听奶奶这么一说,我们心里害起怕来,生怕被月亮里的孙猴子怪罪。奶奶讲过,月亮里有个孙猴子,是火眼金睛,地上的人谁干坏事,都逃不过他的眼睛,逃不过他手里的棍棒。抬头敬畏地看那月亮,里面朦胧的影子真是像一只踞于大石上的猴子,他正在拭目注视着我们。于是,我们乖乖地听话,生怕被孙猴子一棒子下来打在头上。
长大后,明白了,奶奶的月亮故事中为什么不是嫦娥和白兔,而是孙猴子。她不光是要吓唬我们听话,而是心中有美好的愿望,希望世间有扬善惩恶的大圣。
秋天,故乡的夜晚是一派静寂的世界。四野,秋虫私语、弹唱,夜色清凉,更显夜晚的静谧。稀稀落落的几点灯火,是村庄的坐标,沉睡的村庄,翌日又是一个崭新的世界。
这时,母亲却更加繁忙。昏暗的灯下,母亲低头细心地串红辣椒,她像是给女儿编辫子那样,动作娴熟、麻利。母亲一副虔诚、平静的样子,她手里串的是辣椒,也是生活。她把一堆散乱的辣椒串成了疏密有致的日子,把每一个粗糙、清淡的日子串成了大红辣椒的模样。看见我还在写作业,母亲露出欣慰的笑容,轻声劝我休息。洗完手,伸伸腰,母亲爬到炕上,拿出笸箩中的麻线和捻车,捻麻绳。天凉了,给孩子作越冬的鞋子,麻绳必不可少。在“吱扭吱扭”的捻绳儿声中,我睡着了,一家人睡着了,只有母亲的影子还印在炕墙上。
多少年后,母亲捻麻绳的声音消失不在,从此,故乡安静的夜晚,缺失了一种温情,少了一份美妙的意境。每当小城喧闹的夜晚让人心浮气躁时,故乡的夜晚便随行而来……

故乡的老井经典散文(2)

村庄的老井

作者:陈才

作者机构:无

来源:农民科技培训

ISSN:1671-3346

年:2004

卷:000

期:002

页码:44

页数:1

中图分类:I267

正文语种:CHI

关键词:散文;怀旧题材;文学作品;陈才

摘要:村庄坐落在一个鱼形的山坡上,老井刚好在村口,正处于“鱼眼”的位置。井口是四方的,水井约有七八米深,井壁的上半截由石块砌成,下半截是黄褐色的泥土,泉眼只喷涌清泉和细沙,而几乎没有淤泥,这就保证了水井的清洁。井水明晃晃的,像镜子一样反映着天空。四方的井口有一个好处,那就是人们可以站在它的四角上同时打水。

故乡的老井经典散文(3)

老井的记忆
作者:张呈明
来源:《散文选刊·下半月》2019年第02期

         后院的广成姥爷家有一眼井,谁也不记得到底有多少年份了。据村里年龄最长的老人回忆,他的曾祖父说过,打记事起就一直吃这个井里的水。

         这眼老井很深,大约有十五六米的样子,水面距地面约五六米。井台四周略高于地面,用四块南山石板铺就。井口外方内圆,石头砌的井沿长年累月被井绳勒出了好多深浅不一的印痕。井壁上长满了墨绿色的苔藓和不知名的小草,常年湿淋淋的,早已看不清井壁砖石的模样。

         老井是慷慨的,一年四季泉水汩汩,即使大旱之年也保持着不变的水位。村里人洗衣、洗菜、做饭、喂牲口等等,哪一样也离不开它,清凉甘甜的井水哺育了一辈辈的庄稼人。每天天不亮,门外的大街上就响起扁担“吱嘎”“吱嘎”的响声,那是扁担两端的挂钩与水桶的提系摩擦的声音。然后是水桶和井沿的撞击声,“叮叮咚咚”的声响在早晨清新的空气中传得老远。这声音,唤醒了沉睡的乡村。于是,伴着袅袅升起的炊烟,和着鸡狗鹅鸭的喧闹,开启了乡村新的一天。

         不论寒来暑往,不论大街小巷,从清晨到夜晚,都会听到“吱嘎”“吱嘎”挑水的声音。乡村的土路上,也会洒下一路的水痕,散发着清新的泥土气息。有时候打水的人多了,便把扁担靠在井边的老槐树上,坐在一起聊聊家常。东家长,西家短,乡村的奇闻趣事便在井台边荡漾开来。

         随着井绳一圈一圈地放下,水桶最终“咣”的一声碰到了水面。就那么有节奏地左右晃动两下井绳,水桶灵巧地跳跃一下,桶口朝下,“咕咚咚”,里面便灌滿了水。顺势顿一顿,然后再一把一把往上提,一桶清洌甘甜的泉水便从幽深的井底提到了地面上。千百年来,农家的日子就是这样一桶一桶地从深井中打捞出来的。

         “吱嘎”,“吱嘎”,那三尺长的扁担挑起了多少童年的往事和酸甜苦辣。

         滴水成冰的寒冬,零下十多度的气温下,老井却氤氲着丝丝缕缕的热气,带着大地母亲最深处的温热,给冰封雪裹、数九隆冬的人们以温暖。过去了四十多年的光景,我依然清晰地记得腊月天母亲在井台边用井水洗衣洗菜的画面。在那个尚不富裕的年代,老井慷慨地奉献着自己的余温,带给人们以些许的慰藉和期盼。

故乡的老井经典散文(4)

描写老井的散文

导读:在我的老家有一口水井,长一米,宽不过2尺,深约2尺许,用四块青石板围成,坡度成梯形,状如扁日,长年能看见水井里有两处泉眼,泉水清澈透明甘甜。
我就是喝这口井水长大的。记得儿时,全屋五户人家住在一座中间有公堂厅分上下两排的瓦房里,只要走进一家就能从任何一家走出来 。这口井就在屋的东南角,当年每家每户都没有水缸,做饭用水是用一个木制提桶,要用水时即去井里提一桶回来,不够再去提。井边备一个水瓢,便于每家提水时掏水用,即方便又卫生。水井里的水不多,最多不过三担,即便多了也从旁边溢出来流到下方的一个小水池里了,池子不大,水满时多了也就流走了,平日里洗衣洗菜就在这个池子里。
有一年大旱,生产队上其他屋里的"水井全干了,40多户人家百余人全来这口井里等水吃,说是等,其实是因为水井的容量有限,最多三担水,不过井里的泉水沁出来也是很快的,只消嗦几筒黄烟或一杯茶的功夫又会满的。有的人来了也不急于挑水,一看前面有人在等就放下水桶,进屋串串门拉拉家常什麽的,不消一会儿 就话也说了水也有了,两不误。
有好事者提议,这麽缺水,为何不把水井凿大些呢?曾记得那年,叔叔们与队里几个年轻人找来钢钎大锤准备把井扩大些,不想钻了没几下,原本有三个泉眼却突然有一个泉眼不再冒水了,任凭他们再怎麽找也找不着。奶奶知道后出来一通大骂,死活不准他们再挖下去,生怕剩下的两泉眼被弄没了。原来,这口井本有四口泉眼,想扩大这口井也不是今天才想到,祖上曾公一辈人也因闲井小水少干过同样的事,不想戳瞎了一个泉眼而后悔莫及。现在又被戳瞎一个怎能怪奶奶不骂?从哪以后,泉水来路少了,溢满的时间自然要长些,直到如今,依然只有两处泉眼出水了。至于这是怎麽一回事我至今也还不太明白。
尽管我不吃鱼,但是在井里捉鱼却成了我儿时的一大乐事,经常趁大人们出工去了,我就拿个面盆,站在井里,水刚过膝,三两面盆就把井水斛干了,里面寸长的小鱼,泥鳅每隔三五天就有,用碗盛了放在饭边蒸熟拌饭给猫吃,乐得小花猫终日对我百依百顺,馋了就跟着我一路叫,让我又去掏井捉鱼。
农夫山泉,有点甜,这话我信。而我家那口井里的泉水比农夫山泉水更甜。一到夏季,我几乎不喝茶,渴了就喝这井水,有时井边没有水瓢,我就扒在井台上,嘴伸到井里直接喝,有点像牛饮水,哈哈。在田畈上做工的大人们歇钵时也总是喜欢到我家门前的老枫树下来,提一桶井水,用葫芦瓢就着一个个地喝,冰凉解署止渴,大呼过瘾!如果恰逢队里分夏季降温用的冰糖或红糖,用这泉水化开,那滋味入口,比喝红参鹿茸汤还舒坦,终身难忘......
前几天回家我信步路过老屋,突然忆起那口井,几十年过去了,如今的老屋物实人非,但那口老井依然还在,在杂草丛中,老井仍然是长不过1米,宽二尺,深不足二尺,井台石板还在,只是井水面长有一层厚厚的青苔,拨开青苔,井水还是那麽清澈见底。几十年了,井里的鱼儿也快成精了吧?但我仔细搜寻却难觅综迹,连魂儿都没有,很是惊奇。

1.品读桶井的散文
2.时光之井的散文
3.老井的情感散文
4.市井的声音散文
5.那口老井的优美散文
6.母亲和那口老掉的井的阅读和答案
7.故乡的水井的优美散文
8.故乡的老井的优美散文

上文是关于描写老井的散文,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

故乡的老井经典散文(5)

关于故乡的散文 [关于故乡的散文(14篇)]

关 于 故 乡 的 散 文 ( 14 篇 )(篇一)故 乡人的一生中,记忆最深刻最清晰的时段大概就是少年时期。因为发生在那个时期的事情,常常能够最完整地保留在大脑之中,甚至可以达到刻骨铭心的程度。就我个人的生活经历而言,我只在故乡生活了十七年,而且还要包括牙牙学语不懂事的几年。但是,发生在少年时期故乡的任何事情,却都使我无法忘记,尽管有许多事情还远远谈不上锥心刺骨。记忆中的事情总是有棱有角,即使一些细枝末节也能让我耳熟能详。我的故乡在**,从地理位置上看,是**最西边的一个县(**),与内蒙古相邻,与甘肃、宁夏只隔一县。县城在古长城之外,应该属于塞外。**的贫穷,似乎是与生俱有的。但**的贫穷大概始于大夏王朝衰落之后,也就是赫连勃勃的大夏国灭亡之后。清光绪年间,朝内翰林王培芬到“三边”(**、定边、安边)视察,面对地瘠民贫的凄凉景象,用辞赋格律写下了《七笔勾》的诗句,一下子把“三边”的“万紫千红” “雕梁画栋” “绫罗绸缎” “山珍海味” “金榜题名” “粉黛佳人”和“礼义廉耻”一笔勾。那么,我的故乡还剩下什么呢?可能什么都没有了,甚至连希望都没有了。在故乡生活的那十七年,是贫困的十七年,因为从我记事起,我,或者说大多数的**人就与贫穷相连,好像**是贫穷的象征。人一旦贫穷,就会被人瞧不起,从与外地人包括关中人的交谈中,我能体会到他们的“异样”,心里难免产生自卑。而今,时过境迁,**因有了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已经与过去的**不能同日而语了,**人富有了,自然也要被人刮目相看了。不过,我还是从中体会到了一种被人瞧不起的感觉,好像**人钱是有了,但就是没有文化,更谈不上什么品味了,想来也是一件悲哀的事情。当然,我还要说,在**生活的十七年,也是记忆中最美好的十七年。常言道: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故乡再不好,那也是生我养我的地方呵!我没有理由不爱她。离开故乡已经三十多年了。三十多年,我很少慢慢地细细地品味故乡的滋味,只有在感到孤独的时候,特别是想念家人的时候,才会想起故乡,想起与儿时的伙伴在一起玩耍,以及和父母拉家常时的情景。但不论是在辗转东西的部队,还是已经安家立命的**,我都会说我是**人。当然,这不是我现在生活的这座城市不接纳我,或者说我没有融入到这座城市,而是我的根依然在**。乡音,是故乡的符号,是一个人永远摆脱不了也不可能消除的说明自己身世的符号,就像商标既体现商品的属性又代表着某个商品。年轻时的我总觉得**话不好听,于是拼命地学普通话,以便使人们不知道我的出生地,后来普通话讲得还可以,倒是不会说正儿八经的**话了,许多人误以为我是南方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那些**土音方言总是不经意间冒了出来,人家一听就知道我是**人,想藏也藏不住。当然,对故乡的钟情更重要的在于故乡是随父母的存在而存在着。中国有一句老话叫作“父母在,不远游。”这句话的意思一方面体现传统美德,一方面则说明思想守旧不解放。说实在的,人们回故乡,大多是因为父母的缘故,若父母离开了故乡或者父母去世,那么回故乡的时间自然要减少许多。故乡,其实是浮现在亲人之海的一只船。不过,从另外一个方面看,中国人所谓家的概念,有时候就是有一个可以居住的房子,而只要有了可以居住的房子,便可以称之为故乡。就像租房子的人,虽然他生活并工作在某个城市,但因没有自己居住的房子,总有一种飘无着落的无根的感觉。所以有人说:此心安处是吾乡。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有时我也觉得只要身安心安,又何必要计较只有出生地才是故乡的说法。思念故乡,每一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受。鲁迅在其小说《故乡》中写道:对故乡的感受多是由于自己心情的改变。正因为此,那些远离故乡的人便生出许多情绪来,也便有了李白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感触,也便有了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心情,也便有了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的询问,更有那许多乡愁频频袭扰游子们的心灵。我没有在国外生活的经历,对乡愁的体验并不深刻,但从我十七岁就独自一人闯荡的经历和感受来看,乡愁的滋味的确不好受,尤其是在阖家团圆的日子里,我最能体会到那些远离家乡为生活奔波的人们的心情,也最能体会到那些在国外生活和工作的海外游子们的情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每一个游子的情绪里都有一份乡愁,那份乡愁深埋于内心最敏感最脆弱的地方。乡愁是一种甜蜜的痛苦。少小离家,前路茫茫,而变幻的风云又是那么的神秘莫测,我或许是一片飘零的树叶,或许是一只离港的渔船,我要经历的我什么都不知道,我的甘苦只有我知道。离开故乡,当故乡像一朵缥缈的云时,乡愁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乡愁的味道,是一种甜蜜中带有一丝苦涩和伤感的孤独的味道。台湾诗人余光中老先生在他的《乡愁》中写道:“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他还说: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我理解,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不是一般的对亲人对家乡的思念,而是对海峡两岸阻隔几十年不能团圆的痛苦的质问,这种没有了距离感的乡愁,是特别的强烈的沧桑的沉重的。相比席慕蓉的《乡愁》则要清新和轻松许多:“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是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别离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记忆中的故乡,犹如陈年老酒,时间愈久便愈醇厚绵香,穿越千年味道也不会散去。说起回故乡,我便想到当兵时每年的探亲,那种急切的感情真是无法形容。那时每当我听到或自己唱起张明敏先生《爸爸的草鞋》那首歌时,我都要热泪盈眶,一股离乡的愁怆噎满腔,同时隐隐感到远远的故乡在召唤,让我这倦航的船儿快来靠港。而当父亲去世,母亲又离开**后,故乡的味道似乎又淡了许多,特别是老家的房子因无人经营卖掉之后,故乡在心头的分量就不再那么重了,回去与否好像也不是那么重要了。没有了房子,仿佛就失去家,没有家又在哪儿居住?就像荀子说的“过故乡,则必徘徊焉,呜号焉,踯躅焉,踟蹰焉,然后能去之。”心里很是矛盾。有时我总是在说服自己,回去看看,看看你生活了十七年的地方有哪些变化?回去和你儿时的伙伴、少年时的同学叙叙旧,这使我想起闻一多在他的诗《故乡》中写道:“我要看家乡的菱角还长几根刺/ 我要看那里一根藕里还有几根丝/我要看家乡还认识不认识我/我要看坟上添了几块新碑石/我家后园里可还有开花的竹子。

”是的,三十多年,那个曾经寒酸、凄楚的故乡是越来越远了;

而当我走近故乡时,又觉得少了些什么,心中忐忑不定。家乡的面貌是变了,但我认识的人却少了,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贺知章的诗句)已成过去。作为常年在外工作的我,依然是个小人物,不可能也永远不可能有那种荣归故里让人刮目相看的自豪感,更不可能会像项羽那样豪迈地唱着“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的壮歌回故乡的。有人说,故乡是用来怀念的。可是我却觉得故乡应该是具体的可感的,是一个人心中温暖的安慰,更是一个人魂牵梦萦的地方。故乡,处处弥漫着乡土的气味,处处弥漫着不变的亲情。我敢说每一个人都与故乡有着割舍不了的情丝,有着难以解开的情结。故乡,是流淌在一个人血液里的梦境,时时激荡着我的热情,令我的心灵骚动。或许,在我将来退休在家或闲来无事的时候,或者当“落叶归根”的念头在心头泛起的时候,故乡的味道会更加浓厚。(篇二)槐花香里品读故乡情怀在去市区的耿都大道上,我看见了盛开的洋槐花。白的,浓密艳丽,像飘满枝头的雪花;

红的,是万绿丛中一抹红,美的灿烂,惊艳。在城区里的市场里,有乡下人高声叫卖自己采来的鲜嫩洋槐花。在药材公司的药店里,有一位店员刚刚从市场上狗买回来一袋雪白的洋槐花,兴高采烈地与同事们谈论着洋槐花怎么吃。西山公园里、城区住宅小区里、国道的路边、汾河岸畔,那一树树白的、红的洋槐花,一嘟噜、一嘟噜的在枝头开放着,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在寻常巷陌的深处和乡村的田间地头,随处都能看见碧绿的枝叶间,垂下一束束洁白的槐花。此时,乡村完全被一缕缕香甜清新的气息弥漫着,不管走到哪儿,呼吸的都是槐花的馨香。哦,这就是槐花槐花,这就是北方人的情怀。人们之所以喜欢槐花,是因为槐花具有良好的观赏价值,每到盛夏花期来临时,一串串洁白的槐花缀满树枝,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素雅的清香,沁人心脾。人们之所以喜欢食用槐花,是因为槐花味道清香甘甜,富含维生素和多种矿物质,同时还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润肺、降血压、预防中风的功效我的故乡坐落在吕梁山下,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而繁华的村镇。村庄静静地坐落在大山的下边,芹溪渠畔曾经是清一色的槐树,农历三月,走进田野,就走进了槐花的香雪海,它那满渠畔开放的气势,它那一簇簇一朵朵的形态,它那融进空气里清新恬雅的香气,永远刻在我的记忆里。槐花开放的日子里,渠畔就比平时更热闹了,大人小孩,你喊我唤,拿着镰,绑着杆,端着盆,提着篮,树上树下都是人,槐花捋进篮子盆里,槐树叶喂羊,真是人欢“羊”叫。芹溪在村头流过,吃饭的时候,就有先先后后的端着槐花饭的人走到渠边,闻着,吃着,说笑着,每逢二、八日子,就会有三三两两的行人路过这里,沿着槐花树覆盖的小溪去镇子中心的大街上赶集。是的,故里“三月槐花香”,其它一切的滋味似乎又都因此而在瞬间变淡了。故土兴许是贫瘠的,然而却阻挡不了槐树的坚强与执着,漫山遍野,生长着无限的热情。槐花是素美的,却开的那样的真实而热烈,一串串,一树树,漫山遍野成为一片花的海洋。“槐香十里闻春风”,那种沁人心脾的自然醇香,让人心醉,让人品味,更让人在这槐花香里品读故乡的情怀。对于槐花,总是有着一种难以割舍的记忆于情愫,槐花似海,它不仅是香甜美好的,也是养人的,母亲总是在这个季节里为我们辛劳地准备着!过去吃的总是很短缺,母亲在想方设法的养育着我们。新鲜的槐花可以拌上面粉蒸着吃,满屋的香气预示着等待不及的我们可以开吃了。母亲又会晒干很多的槐花收好了,冬天用热水泡开,可以成为下饭的美味。记得小时候每年这个时节,都会和小伙伴一起爬高上低去够槐花,一边摘一边狼吞虎咽地生吃!觉得那是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啦。槐花承载了我们温暖的童年记忆!槐花菇蕾、槐花炒鸡蛋、清炒槐花、凉拌槐花、槐花拌菜、槐花煎饼、槐花饺子、槐花肉包子、槐花煮粥、槐花鸡蛋汤、腌槐花酱、槐花泡茶等等,对于我们来说,都是美味佳肴槐花饼切成小块,熬上一锅粥,来个小凉菜,绝对是一顿舒服又健康的早晚餐。槐花拌成菇蕾,捣点蒜泥,两勺香醋,再来一勺油泼辣椒,那滋味简直了。空口吃是槐花的清香甘甜,蘸着辣椒吃又是酸辣劲爆的,哪一种吃法都好吃。感谢槐花,那一阵阵香甜的槐香,仿佛清澈的泉水,涤荡着我的肺腑,丰满着我童年幸福的斑驳记忆,也一直渗透到灵魂深处。感谢槐花,盛开的时候它把芬芳毫无保留地撒向人间,凋落以后,还要把芳香远播到天涯海角。而那丰富多样的可口的槐花饭、香甜的槐花蜜、融化在人们的乡愁里。飘香的槐花梦,应该都是槐花生命不灭的延续吧,在这槐花香里,我们细细地品味故乡的味道,品读故乡的情怀。(篇三)《记忆中的故乡》土褐色的土坯墙,上面镀着一片片冬日的暖阳,凸凹不平被风雨的手掌拍打成各种形状,那些淡红或金黄的光斑在上面跌跌撞撞的行走,在凸凹不平的土墙面上踩出各色的光线,在冬日暖阳里闪闪烁烁。我的爷爷,青色棉袄,青色棉帽,两手插在袖筒里,蹲依在土褐色的墙面上,双眼闭着,任毛绒绒的暖阳抚触他岁月斑褐的脸庞,他头上是晶蓝晶蓝的天空,天空的屏幕上蜿蜒着枯黑的槐树枝,从土墙的一侧探出来,巨大的冠盖在天空的勾皴点染,浓墨,淡墨,焦墨在蓝色的苍穹笔意纵横,抒写岁月的轮廊与苍凉,冬天的冷风在静静吹着,淡红的夕阳在西山的脊梁上慢慢吞吞地爬着,我不知道我童年的时光如此寂聊漫长,岁月青灯如豆,冬天的天空湛蓝悠长。土墙的对面躺着一个歪歪斜斜的黄土路,一条斜阳铺在上面,将上面摇晃冬天臃肿的身影拉成长长的感叹号。这条小路斗折西行,一口汲水的枯井,和两排土坯盖的猪圈站立两侧,上面的土坯一层层裸露着黄土的本色,冬天落日的余辉将它们镀成金箔。这本是生产队里的一处饲养院,院里养骡马牛驴,外面是猪圈,两扇巨大的木门钉着巴掌大的铁钉,想一座庙宇,后来才知道这是侯家家庙,里面的泥塑雕塑鬼神在文革扔到西大湾涯里,后来改成生产队饲养院,村南有高家庙,村北有赵家庙,于是那庙宇成了我们这群野孩子迫逐打架嬉闹的地方,在月夜银色冬天,月光白如大纸,上印着我们黑扁的身影在月光里晃动,直到母亲一声断喝“ 不回来別回家睡觉! “我们才不情愿回家。那时候我们冻得鼻涕长长的,穿着打闹撕烂的露棉花头的棉袄,吃着玉米面饼子胡萝卜蛋子加清水咸菜,那些童年的日子虽然清苦,却很快乐。

我唯一不明白的那些庙宇改成的一个个饲养院里,养那么多猪牛马骡,为什么在过年分肉时,母亲总分那么点薄如纸片的肉片儿。故乡村庄西边土路斗折西行,一条宽宽的水沟象个漏斗,一株巨大的几人搂抱不过来的柳树,象个老翁将胡须垂在地上。每逢雨天水患连连时,村庄的雨水总都往这儿涌,却总是灌不满,那么多水一二天干涸而尽,听村中年长辈份讲,是从东海一个神龟,顺村庄的河道爬行东去,结果迷了路,匍伏在此,每逢雨季,便张开嘴咕咚咕咚喝水不停,就算一九 xx 年发大水,村庄有了这漏水湖幸免水灾。我不知道頁假,但逢年过节,村庄的人们便去烧纸焚香祭祀,保佑全家一年风调雨顺,岁岁平安。故乡村西有一条大湾,大湾的形状象我童年造得最瘪角的木枪,岸边的柳树用它铁黑凸兀的躯干将绿色的云团举向蓝天,它们粗大的树身,将虬龙一样的须根扎进清澈的水湾里,听大人讲,水湾的中心有一泉眼,是那只巨龟走向东海的唯一通道,后来人们在一九五八年大练钢铁时偷偷铸了一个巨铁锅压在大湾底部防水灾。我沒见过传说中的巨龟,但湾中碧水涟漪,肥鱼游梭,蛙跳蝉鸣,编织我童年的梦境。

故乡的村庄叫大侯村,祖先叫侯通,明末清初山西洪洞县迁过来的,几百年了。故乡傍倚一条河,叫大汶河,七八里地的河床上游,便是六千年氏族部落大汶口文化的发源地。我们那儿是河流最宽的河床,南北五六公里宽,比得上黄河宽度,中间方圆有几公里的沙滩,名曰神滩,河水清澈见底,有鲜活的鱼儿在柳树根丛里嬉戏游走。神滩上沙白如玉,绿杨林里有兔蹦鸟鸣。童年的村庄,记忆的故乡,永驻我心里。(篇四)家乡的印象 车子还在往家乡的路上奔驰着,我的脑子就像放幻灯片一样把在我脑子里不知已回忆了多少次的那点故乡的零星印象又一遍又一遍地放映着。我三岁就随母亲离开了我的故乡—— **市**乡一个叫九坝屯的壮族乡村,这是我时隔 43 年之后再次回家乡。由于离开家乡时太小,家乡的情景多不记得了,家乡给我的印象非常的零星:皎月下的田野、屋边的巴蕉树、出村的小路、村前那条偶而有班车开过的沙土公路、山间的弄场、电影《地道战》那道“太阳出来照四方”歌声在田间飘荡,还有母亲带我到弄场种地的情景。多少年以来,我就是用这些零星的记忆想象着我那美丽的故乡,也由于记忆太零星,我脑子那故乡的印象有许多还是借助电影《刘三姐》想象出来的。不

故乡的老井经典散文(6)

想起那口老井

芷 兰

①童年的记忆中,印象最深的是老家门口的那口老井。

②井台呈四方形,圆圆的井口由清一色的青石砌就。井水,永远那么清澈、明亮,波纹荡漾,银光闪耀。

③老井总是“吱呀吱呀”地唱着一首动听的歌谣,应和着乡村中的鸡鸣狗吠,构成一曲优美的乡间交响曲。乡村人家都备有水缸,每天早上去挑水,将水缸里的水盛得满满的,以供一天使用。每天到老井打水的人络绎不绝,有挑水的,也有抬水的。桶里的清水跳着欢快的舞蹈,荡出来洒落在乡间小路上,一行行,一片片,湿漉漉的。它们与黄土地相映衬,像是一幅美丽的水墨画。

④老井的冬夏都别有风味。盛夏,走到井边,打上来一桶井水,舀起一瓢,仰起头,咕咚咕咚,一饮而尽。一股冷气,从喉咙里一直凉遍全身。啊,真凉快!用粮食跟瓜农换取一两个西瓜,放进冰凉的井水里浸上半小时,便成了“冰镇”西瓜,吃起来冰爽可口,暑气全消。隆冬季节,天寒地冻,井口上面不断冒出缕缕白雾,如同太上老君的炼丹炉。探头往井里一看,井底会映出人影,井内壁的缝隙里长着郁郁葱葱的青草和青苔,充满生机和灵气。冬季,水井旁也是妇女们浣洗衣服的地方,河水冰冷,井水温暖,洗衣服不会感觉到冷。妇女们一边洗衣一边聊天,天南地北、家长里短,无所不谈,不时传出阵阵笑声,给宁静的乡村平添几分热闹。

⑤我就是喝老井里的水长大的。六七岁的时候,我和哥哥就一起到老井抬水。哥哥提着水桶,我拿着抬水的长棍子,迈着轻快的脚步走出家门,来到老井边。正值少年的哥哥最喜欢放“野辘轳”,左手把水桶钩在辘轳绳的钩子上放下井口,右手反而放开了辘轳把任其自由下落。看着哗啦啦疯狂运转不受控制的辘轳,我吓得魂飞魄散,大叫起来。哥哥却呵呵笑起来,连声说:“别怕别怕,有哥呢!”一边说一边伸出左手搭上辘轳,疯狂的辘轳忽然变得很听话,渐渐慢下来,然后是“咚”的一声,水桶落到水面了。稍作停留,哥哥开始汲水,只见他右手摇动辘轳把,左手时不时拨一下井绳,使井绳整齐地缠绕在辘轳上。转眼之间,一桶清冽甘甜的井水露出了井口,哥哥右手摇着辘轳把,左手向下一探,抓住水桶拉了上来,双手配合得天衣无缝,一桶水就算完美地汲了上来。

⑥年龄再大点的时候,我就能自己到老井边给家里挑水了。先是每次挑两半桶,然后是两大半桶,最后才是两满桶。有时一不小心,水桶会掉进井里。队里有个铁制的捞梢钩子,有三根爪,用绳子拴上它扔到水里,朝着水桶漂浮的方位,一下一下地往上提,水桶上钩了,就可以提上来了。

⑦就这样,围绕着老井,喝着老井甘甜透心的水,我走过了充满幻想的童年,度过了十年寒窗生涯。清澈甘甜的井水像母亲的乳汁一样,哺育着我成长,也净化了我的灵魂。

⑧老井不但养育了村里的祖祖辈辈,还为我们村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人才。小河对岸的一户于姓人家,经常来喝老井的水,家里出了一个清华生。我们岳家兄妹三人喝着井水,也都相继考上了大学。于是村里的老人们都说:“_______________”“神水”的消息像插上了翅膀,传遍了三里五村,于是不断有邻村的人过来汲水,老井更加忙碌了。

⑨老井,见证了岁月的变迁,也见证了老家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过去农民交公粮到现在国家发放粮食补贴,从过去都住土坯房到现在户户小洋楼,从过去人们挑水喝到现在家家安装自来水……

⑩不知何时,村中不见了那口老井。老井完成了它的使命,悄无声息地湮没进了历史的尘烟里。但是,每当想起老家,我总是会想起那口老井。

(选自《思维与智慧》2020年第3期,有改动)

(1)老井的冬夏分别有什么样的风味?请简要回答。

(2)请按要求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桶里的清水跳着欢快的舞蹈,荡出来洒落在乡间小路上,一行行,一片片,湿漉漉的。(从修辞角度赏析)
②哥哥右手摇着辘轳把,左手向下一探,抓住水桶拉了上来,双手配合得天衣无缝,一桶水就算完美地汲了上来。(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

(3)文章第⑤⑥段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情感?

(4)结合上下文,展开想象,给文章第⑧段空缺处填写上合适的内容。

(5)文章结尾处,作者为什么说“每当想起老家,我总是会想起那口老井”?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1)①盛夏时,井水喝起来凉快;放进井水里浸过的西瓜,吃起来冰爽可口。
②隆冬时节,井口冒出白雾,井内充满生气,且井水温暖,妇女们常在水井旁浣洗衣服,很是热闹。

(2)①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桶里的清水摇晃的特点,表达挑水人的欢乐和喜悦之情。
②运用动作描写,展现了哥哥汲水时的动作,表现了哥哥动作的熟练和轻快。

(3)主要写“我”和哥哥挑水的经历。表达了“我”童年时光的欢乐心情,以及对童年生活的回忆。

(4)示例:咱这口井的水可是神水啊,喝这口井里的水,人都比别村的人聪明,你看,老于家出了一个清华生,老岳家三个孩子都考上了大学,还有……

(5)①因为老井有“我”童年的美好回忆,哺育着“我”成长;
②老井养育了村里的祖祖辈辈,还为“我们”村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人才;
③老井见证了岁月的变迁,也见证了老家翻天覆地的变化。

故乡的老井经典散文(7)

故乡情描写故乡情的经典散文清明祭祖归故乡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情,《清明祭祖归故乡》是一篇写故乡情的经典散文,作者在文中写了在清明节时回乡祭祖的所思所感,欢迎阅读!

四月一日,刚好星期天,风和日丽,和哥哥嫂子一起回何店祭祖。说是祭祖,其实更多的是想看看八十多岁的大伯;还想看看自家的叔叔、婶婶、伯伯们,今年春节我还没有给他们拜年;还想看看我们家老屋的那一块基地。

我的老屋,在天星沟村二组,准确地说,是二里岗子。老屋的那一块基地,如今成为别人的菜园,各种各样的菜,长得很是茂盛。菜园的东面还残存着一堵土墙,几十年的日晒雨淋,依旧没有垮倒。每一次站在这里,不知道自己的心里是一种什么样的滋味,哥哥和妹妹应该也是一样的心情,大哥说,他要用方便袋将土墙上的土带一些回广州存放,每年都带一点。

菜园的四周都是树。北面的柏树最多,在父亲去世后的植树节,我和小哥在屋后面栽了一些,这些柏树,应该有二十八岁了,那一年同时栽了一棵樱桃树,听说,樱桃每年都丰收。西面,密林中的一间土墙屋,至今完好无损,开始是牛栏屋,后来成为我们姊妹四个的书屋,我们做作业的地方。南面,是老屋的大门方向,一个不大不小的场子,场子前面一个小堰塘,我们吃水洗菜的地方。场子的边上有一棵杏梅,高大茂盛,结的果子又大又甜,好吃得独一无二,我们家穷,且穷得揭不开锅,穷的原因,总被一些人怪罪于屋前的这棵杏梅树。每一棵树,父亲母亲活着的时候,每天不知道有意无意地瞅它们多少次;每一寸土,父亲母亲活着的时候,每天不知道要踏过多少次。

我很想把这一块基地再买回来,不是再盖房子,只是让它保留现在的这个样子,让它继续成为别人的菜园,只是很担心它被其他的建设所占用,担心闻不到土的香味,担心摸不到我们亲手栽的树木,担心看不到父亲母亲在月光下挥汗如雨榔头捶打的土墙,担心踏不到父亲母亲曾经踏过的土地。

担心这些的时候,眼前的一切似乎都在泪光里浮动,似乎听到了母亲温热的呼喊,似乎看到了父亲又在屋后的山岗上等我们归来,牛栏屋儿里似乎又亮起了一盏煤油灯,我们在桌上做作业,母亲在灯旁拉鞋底,父亲在灯旁装犁

人的思想也真是个怪。1991年离开家乡,几间宝贵的土墙屋1992年卖给同村的一个孙姓人家,几十年过去了,我的梦一直离不开这里,很多次在梦里见了父亲母亲的微笑,在梦里听小脚奶奶摇着蒲扇讲牛郎织女的故事一幕一幕,现在回忆起来,还恍如眼前的事。

这次回老屋祭祖很幸运,看到了身体仍然很健康的大伯。劳苦了一辈子的大伯不愿意去城里和儿子住一起,孝与顺是连着的,堂哥也只有顺着大伯的心意。从前我们两家共用的竹林,一片葱茏,大伯用竹条做篓子,做的篓子虽然不够精致,但足够可以给大伯带来乐趣,给大伯消磨时间。一天做一个篓子,间隔三四天背到何店镇集贸市场上去卖,卖得便宜,一般不会有再背回来的时候,大伯用卖篓子的几个小钱再买点自己喜欢吃的蔬菜瓜果零食之类的,卖篓子的小钱当然还有结余。我们跟大伯开玩笑:屋前屋后堆积如山的柴垛一定要烧完(大伯做饭用最老式的柴火灶),做篓子一定要把竹林的竹子用完,才可以老去,不然这些木柴和竹子都可惜了。这样的生活方式,将随着大伯这一代人的离去而终结,除了他们,不会再有如此辛劳、节俭、守着破旧不堪的老屋而终老一生的人。

爷爷、奶奶、爸爸分别住在不同的小山坡,也好,距离不远,各有风光。从这个山坡到那个山坡,看到了一些以前熟悉现在都变了但也还能认得出来的面孔,他们都是同村的长辈,都是熟悉父亲和母亲的那一辈人。他们看到我们,老远地主动迎上来说话,很亲切,哥哥拿好烟、递烟、点烟、问候,家长里短,憨厚老实的父亲母亲一直被可敬可爱的乡邻们惦记,我们姊妹也沾光,有长辈们的笑脸热情迎接。

老屋在天星沟水库的一角,高速公路横穿天星沟村,二里岗子已经失去了原来的模样,这里算不上世外桃源,但这儿是一块能让人安静的地方。有青山有绿水,听着村子里的鸡鸣狗吠,心无杂念,明透单纯,觉得特别平静。二里岗子和其他的地方不一样,自七十年代恢复高考后,姚焕新第一个考上了清华大学,随后,这条岗上的学生基本上都考出去了,在那个大学生很稀缺的年代,二里岗子属于天星沟村最出人才的山岗。

这里很少见到年轻人,年轻人都去城里工作了。

这里没有商店,甚至连最小最小的小卖部也没有,买一袋盐也要去何店镇上或者河那边的刘店街。

这里的太阳很耀眼,月亮和星星都很明亮。这里的山坡上都是松毛铺就的厚厚的地毯,踩上去软绵绵的,山坡上长了很多很多开黄色小花的鸡腿,长了很多很多的棉枣子。

这里的田都是小块儿小块儿的,七十多岁的叔叔们依旧采用传统的农耕方式,牛拉犁,人垄沟,播种、收获都很慢,但很美。祭祖那天,碰巧叔叔正在用牛犁地,婶婶正在做午饭,炊烟袅袅,小狗撒欢,母鸡下蛋。我和小哥采摘了田沟边的刺苔,也跑到犁过的地里寻找小时候最爱的马蹄(荸荠),也跑到叔叔屋侧边多长野菱角的堰塘戏水拍照。

看着我们长大的叔叔婶婶们一直生活在这里,他们的生活、风俗、礼仪、习惯都不一样,不会打牌,更不会上网,偶尔看看电视。长年累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放牛、种地,不慌不忙,累了,就坐下来歇一会儿,抽一支烟,看看天,看看树,看看高速公路上飞驰的车辆,神态安详、心思平静。

何店老屋的长辈们,用他们特有的生活方式热爱着生活,长年累月的坚持着简单的劳作,换来了健康,换来了长寿。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拥有健康的身体,拥有平静的心灵,在豪华的高楼大厦里,也不过一饭一粥,在破旧的土墙屋里也可以睡得香甜。每年的清明,我和哥哥们都会来这个山水环绕的村子,看看我的健在的长辈们,看看躺在山坡上那个角落的爷爷、奶奶和爸爸。

作者:詹桂华

故乡的老井经典散文(8)

故乡的雪阅读答案

故乡的冬天,常常是不经意之中,鹅毛大雪一夜之间就覆盖了苍茫大地,像给广袤大地铺上一床洁白的厚绒被。一大早,男当家们和往常一样,“吱呀”一声打开堂屋厚重的木门,刺眼的光芒扑面而来,天地间已是一个银白的世界,万籁俱寂,恍如梦中。这时候,最开心的当属小孩子了,那双双摘桔子打砣螺折飞机的小手,纷纷伸向银白的世界里,堆雪人,打雪仗,滑雪车,放鞭炮。一时间,整个村庄因为孩子们忘情的嬉戏欢腾起来……

这便是映在我童年记忆深处那耐人寻味的一幕。

故乡的雪天,欢乐不光是属于小孩子的。这时,农人的手指穿透这白雪皑皑的季节,深刻而又细致地触摸着积雪下面的深邃风景,然后呵一口气,搓搓手,嘴唇不时咂几下,脸上的皱纹便溢出了几丝不易察觉的欣喜。在他们的眼中,大雪冻死了害虫,冰雪融化让溪河丰盈,水库蓄满,来年的庄稼一定好长势,好收成。

“瑞雪兆丰年”啊!一场漫天大雪,昭示着明年丰收在望的喜人景象。乡村人家心底的阳光,如炉火照耀下红彤彤的脸,涨满了冬日的祥和与宁静。

我的故乡在湘潭的一个小镇上,而走上漂泊路的这些年,我蜗居在南方天空下的冬天里,常常因冬日窗外月光泻地,错觉那是铺满洁白的雪。“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我知道南方的冬天没有雪。那洁白的雪,别具一格的雪,亲切熟悉的雪,在远方的故乡,载着我童年的梦幻、少年的憧憬和青年的怀念,在岁月的长河中漂流,永不沉没……

屈指算来,来南方漂泊已有六个年头了,回家的日子不多,异乡租住的小屋反倒成了长住的家,春节回家过年,也只有前几年才真正见到了一场大雪。

故乡下雪的日子,是宁静祥和的日子。漫天大雪在人们的睡梦中悄无声息地铺天盖地而来,给大地和万物盖上了一层厚厚的棉被。清晨,在鸡鸣狗吠的热闹声中,乡邻们走出院落,走进洁白无瑕,玉树琼枝装饰的冰天雪地里。

踩着厚厚的积雪,脚下发出有节奏的“嘎吱嘎吱”的声响,乡邻们心底升起了一股快意和踏实感。走进自家的麦地、菜地、果园和种满油菜的稻田里,看见邻居的大当家也站在自家的田地里,就吆喝一声“好大的雪啊!”邻居也跟着吆喝一声“是啊,好大的雪。”算是打招呼。他们没有更多的话题,他们的话题深藏在积雪的土壤里,淹没在漫天飞扬的雪花中——农谚说得好: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记得故乡下雪的日子,是一年秋收之后,田地已种好青菜,麦苗已茂盛,田地园外的农活已忙完的时候。牛羊不上山,关在圈里喂干饲料;路上已没有牧童的笛声和摇铃铛的声响;山雀不觅食了,蹲在筑巢的树枝上和岩缝边东张西望;袅袅娜娜的炊烟里,隐隐传来一两只冬喜鹊清脆的鸣唱;农家小院里,古老的石磨咕碌咕碌地摇唱着磨米磨豆,好像在背诵着一首古老的农谚……

任外面雪花纷扬,男人们炒上了大碗的腊味,炸上了大盘的糍粑花生米油豆腐,端出了大碟的年糕蜜桔柿饼,各自满上一海碗新蒸的米酒,任冬日的寒风多么凛冽,自拥有一份从容,清闲和耐心。

因为库房里已备齐了春耕所有的生产资料和各种年货,在这个冬日,就只管和亲朋戚友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烤火打牌,叙说农桑,海侃兄弟情谊,合计着下一个年头。

村里的女人,就坐在火炉旁绣花纳鞋织毛衣,偶尔走出堂屋倚在门槛上望一望村口。寂寞的雪天,她们是在盼望南下打工的丈夫或儿女们归来。其实,要回来过春节早就打电话或写信告之了,但村里的女人却仍然愿意这样倚门而盼……

故乡最美的雪景,是在女人们倚门而盼悠悠的心里……

故乡下雪的日子,平淡无奇,万籁俱静,千里冰封,却蕴藏着浓浓的诗意。我的父老乡亲们,沐浴了雪的灵光,吮吸了雪的甘甜,性格永远如冬雪一般质朴淳厚,胸怀也永远坦荡透明;故乡下雪的日子,清新、洁净、美丽——那是一个银妆素裹的世界,那是一个充满奇妙的童话王国。天地融为一体,没有尘埃,没有喧嚣,全然是一个空灵,纯洁,质朴和初始的境界……

于是,在南国繁华的都市东莞,我常常怀念和梦见故乡湘东的雪……

感谢您的阅读!

故乡的老井经典散文(9)

故乡经典散文诗散文诗朗诵

无论我走到哪里,你始终在我的脑海里,在我的心里,不离不弃。

每每提起你的名字,你的一草一木,我的心顿时贪婪赶来,似要把你每一帧影像,每一声乡音,都融入我的心坎,成一幅幅心的壁挂。

每当忆及你的倩影,我的每根神经总跌宕起伏,毫无顾忌地拉扯你往日的衣衫——我老榕树下荡秋千的岁月,小河畔摸鱼虾的时光。

鹅卵石的小巷连连绵绵,逶逶迤迤,铺成了故乡经年不衰的美誉。延伸着一代代从朝霞到晚红,从阳春到暮冬的生命旅程。

是哪家的媳妇路过这长长的巷道,也种下咯咯的笑声?轻轻拨开记忆里柔柔的窗帘,我细细一瞧:哦,是美丽的春姑娘,把风儿的手拉扯了进来。也让欢天喜地的娃娃们,赤脚噼哩啪啦敲打不知愁的滋味。而荷锄躬耕的老伯,也开始了朝日里的春播……

紫燕飞过故里的天空,剪辑着一行行美丽的诗篇。春播的喜悦,也在播种希望,播种明天。为了丰硕的金秋,就连汪汪的小狗也跑来帮大忙。

待到雨打芭蕉的空闲时节,也是禾苗青青的时候。这时,是故乡人一卷香烟,一泡清茶把话聊的最佳时辰。一旁是庄稼拔节的声响,一旁是秋镰美丽的话题。

而外出的少壮,也让老宅变了模样,就是村里的小道也长得疯狂。再多的钢筋和水泥也一时养育不了故乡的变化。

啊,在融融的月光下,就着一湖春水,我对月梳妆,才发现星星点点鬓白的华发,早夺去了我青春的容颜。而故里,成了一江倒流的春水,夜夜年轻在了我的眼前——我无法抹去的思念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