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佛经中的佛语经典语录13篇

关于佛经中的佛语经典语录(1)

佛语经典语录

经典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此乃六祖慧可的悟禅之言

心非心,物非物,心高于物

心是心,物是物,心物合一,心物是一

人在尘中,不是尘,尘在心中,化灰尘

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切莫刻意的寻求,人人皆由佛性,重在修心和意,而不是外在的

经典二: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源自《地藏菩萨本愿经》,当年地藏王菩萨原可以成佛,但他见地狱里有无数受苦的魂灵,

不忍离去,于是留在了地府,并立下重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于是有一这句话的由来,属于佛教的大乘

经典三:一切皆为虚幻。

这句出金刚经: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当作如是观

对于爱情:美好的爱情,动人的爱情,原来都是虚幻的!可是虚幻的爱情却也是最美的!如坠梦中,近在眼前,却触摸不到;遥远的总是最美,因为遥不可及,充满想象,却难以了解真正的最美,在于人心所营造的幻境这种美,值得我们凡人一直去追寻,即使花去毕生的时间,得到心碎的结局,却依然在憧憬

对于生活:如果人不执着世间的一切物质名利,就不会被物质名利所控制;正由于人追求这些感官之物,才会变得不快乐一切皆流,无物永驻凡人就是太在乎自己的感觉、感受,因为才会身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所以记得佛家的句:一切皆为虚幻

人生如梦随风散!聚散,喜忧皆是缘!

经典四:不可说。

很多的东西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佛的很多境界需要自己去悟,去修心佛陀教化众生要抛弃妄念执着,进入到非想非非想的状态!“说”这一行为本身需要一个妄念才能实行,所以不可说!佛陀有这么多经书,这么多语录就是为了教化众生不得已而为之,故禅宗讲求不执着于文字就是这个道理

有句话很好的说明了这句佛家经典:有的事可说不可做,有的可做却不可说,有的既不可说又不可做

最后送上一段,让大家最自己去体会《涅盘经》云:「不生生不可说,生生亦不可说,生不生亦不可说,不生不生亦不可说,生亦不可说,不生亦不可说有因缘故,亦可得说

经典五: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此句出自“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由唐代玄奘法师所译,尽得禅宗精髓!

全句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佛家讲“色”是指眼睛所看到的一切,这句话基本要阐述的是万物本空的理念不要对万物起执情,而使身心不得自在,使得谈空却又恋空,其实恋取世事和恋空并无分别,同样是执取而不放一切能见到或不能见到的事物现象,是人们虚妄产生的幻觉

色即是空,使人们认识到事物的现象,认识到诸多的苦和烦恼都是虚妄产生的空即是色,则由事物的共性,因缘关系,让人们知道因果报应,善恶循环所谓: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后世果,今生做者是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劝人向善的基础

经典六: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原文应是: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出自《华严经》:昔时佛祖拈花,惟迦叶微笑,既而步往极乐从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个世界,得升天堂!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这一切都是一种心境心若无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参透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个世界,而整个世界也便空如花草处处皆是佛,一切众生人人皆是佛

经典七: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这句话,并不出自佛经,而是出自一个故事佛说:修百世方可同舟渡,修千世方能共枕眠

前生五百次的凝眸,换今生一次的擦肩今生的一次邂逅,定然孕育前世太多甜蜜或痛苦的回忆

万发缘生,皆系缘分!偶然的相遇,蓦然回首,注定了彼此的一生,只为了眼光交会的刹那

经典八: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大悲是无尽的慈悲,不是感情,所以不能用泪来形容;大悟就是开大智慧,这个智慧不是言语能表达的;大笑就是真正的高兴,内心的喜悦又怎么是笑声能表达的呢?

年龄越长,对于这句的体会就越深刻

经典九: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这是佛家劝人改恶从善的话语出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五十三:”广额正是个杀人不眨眼底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比喻作恶的人一旦认识了自己的罪行,决心改过,仍可以很快变成好人

儒家把和谐导向社会理想,道家把和谐导向事物本源,佛家则把和谐导向内心世界佛家认为,境由心生内心平和,见事皆和

禅宗有云:心险佛众生,平等众生佛心中若无佛,向何处求佛?众生皆有佛性

经典十: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人生在世间时时刻刻像处于荆棘丛林之中一样,处处暗藏危险或者诱惑只有不动妄心,不存妄想,心如止水,才能使自己的行动无偏颇,从而有效地规避风险,抵制诱惑否则就会痛苦绕身

心动则物动,心静则物静

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以物物物,则物可物;以物物非物,则物非物

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实,名物不实,是以物无佛语有云: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经典语句)

1.佛教经典语句

2.佛家经典语录

3.佛家经典禅语

4.佛曰经典语录

5.佛曰不可说

6.佛语人生

关于佛经中的佛语经典语录(2)

关于佛经中的佛语经典语录(3)

佛语关于爱情经典语录

2、这句话,并不出自佛经,而是出自一个故事佛说:修百世方可同舟渡,修千世方能共枕眠

3、不忍离去,于是留在了地府,并立下重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4、心动则物动,心静则物静

5、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6、全句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7、心是心,物是物,心物合一,心物是一

8、这句出金刚经: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当作如是观

9、有句话很好的说明了这句佛家经典:有的事可说不可做,有的可做却不可说,有的既不可说又不可做

10、儒家把和-谐导向社会理想,道家把和-谐导向事物本源,佛家则把和-谐导向内心世界佛家认为,境由心生内心平和,见事皆和

11、人生如梦随风散!聚散,喜忧皆是缘!

12、年龄越长,对于这句的体会就越深刻

13、人在尘中,不是尘,尘在心中,化灰尘

14、大悲是无尽的慈悲,不是感情,所以不能用泪来形容;大悟就是开大智慧,这个智慧不是言语能表达的;大笑就是真正的高兴,内心的喜悦又怎么是笑声能表达的呢?

15、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16、于是有一这句话的由来,属于佛教的大乘

17、“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劝人向善的基础

18、切莫刻意的寻求,人人皆由佛性,重在修心和意,而不是外在的

19、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20、对于生活:如果人不执著世间的一切物质名利,就不会被物质名利所控制;正由于人追求这些感官之物,才会变得不快乐一切皆流,无物永驻凡人就是太在乎自己的感觉、感受,因为才会身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所以记得佛家的句:一切皆为虚幻

21、万发缘生,皆系缘分!偶然的相遇,蓦然回首,注定了彼此的一生,只为了眼光交会的刹那

22、前生五百次的凝眸,换今生一次的擦肩今生的一次邂逅,定然孕育前世太多甜蜜或痛苦的回忆

23、这是佛家劝人改恶从善的话语出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五十三:“广额正是个杀人不眨眼底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比喻作恶的人一旦认识了自己的罪行,决心改过,仍可以很快变成好人

24、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25、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这一切都是一种心境心若无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参透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个世界,而整个世界也便空如花草处处皆是佛,一切众生人人皆是佛

26、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27、心非心,物非物,心高于物

28、对于爱情:美好的爱情,动人的爱情,原来都是虚幻的!可是虚幻的爱情却也是最美的!如坠梦中,近在眼前,却触摸不到;遥远的总是最美,因为遥不可及,充满想象,却难以了解真正的最美,在于人心所营造的幻境这种美,值得我们凡人一直去追寻,即使花去毕生的时间,得到心碎的结局,却依然在憧憬

29、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30、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31、最后送上一段,让大家最自己去体会《涅盘经》云:「不生生不可说,生生亦不可说,生不生亦不可说,不生不生亦不可说,生亦不可说,不生亦不可说有因缘故,亦可得说

32、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33、色即是空,使人们认识到事物的现象,认识到诸多的苦和烦恼都是虚妄产生的空即是色,则由事物的共性,因缘关系,让人们知道因果报应,善恶循环所谓: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后世果,今生做者是

34、一切皆为虚幻

35、原文应是: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出自《华严经》:昔时佛祖拈花,惟迦叶微笑,既而步往极乐从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个世界,得升-天堂!

36、经典七: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37、此乃六祖慧可的悟禅之言

38、以物物物,则物可物;以物物非物,则物非物。

39、源自《地藏菩萨本愿经》,当年地藏王菩萨原可以成佛,但他见地狱里有无数受苦的魂灵,

40、很多的东西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佛的很多境界需要自己去悟,去修心佛陀教化众生要抛弃妄念执着,进入到非想非非想的状态!“说”这一行为本身需要一个妄念才能实行,所以不可说!佛陀有这么多经书,这么多语录就是为了教化众生不得已而为之,故禅宗讲求不执着于文字就是这个道理

41、佛家讲“色”是指眼睛所看到的一切,这句话基本要阐述的是万物本空的理念不要对万物起执情,而使身心不得自在,使得谈空却又恋空,其实恋取世事和恋空并无分别,同样是执取而不放一切能见到或不能见到的事物现象,是人们虚妄产生的幻觉

42、禅宗有云:心险佛众生,平等众生佛心中若无佛,向何处求佛?众生皆有佛性

43、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44、人生在世间时时刻刻像处于荆棘丛林之中一样,处处暗藏危险或者诱-惑只有不动妄心,不存妄想,心如止水,才能使自己的行动无偏颇,从而有效地规避风险,抵制诱-惑否则就会痛苦绕身

返回

关于佛经中的佛语经典语录(4)

佛语经典语录

本文是关于佛语经典语录,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这是一篇有关于佛语经典语录的文章,它涵盖了佛语禅心,佛语人生,让您的心灵得到新的释然。
佛说,“人的生命,只在一个呼吸间。”
生命短促,我们应该善待自己的菩提身,思索活着的意义。生命不是用来寻找答案,也不是用来解决问题的,他是用来愉快地生活的,人生多一分烦恼,就需要有一分禅心来解救。
红尘凡夫,人人都需要有一颗禅心。
梦窗国师诗云:“青山几度变黄山,世事纷飞总不干。眼内有沉三界窄,心头无事一床宽。”
境由心造,心即主人,心无物欲,方寸之间皆海阔天空永无崖畔。胸怀坦荡,宛若长空旭日烦恼则无处藏身。
我们何不也做一个这样的快乐佛呢!
初祖达摩说:“不谋期前,不虑其后,不念当今。”
行也安然,坐也安然;穷也安然,富也安然;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得失无意,看天际云卷云舒。
这才是真正的解脱。
燃灯法师说:“如果我们破除一切执着尘劳,丢掉身外乱性的贪婪和物欲,找回自己,这样就能获得身心的自然安宁、惬意、舒适、安逸;幸福的生活也随之而来。”
一切只知道追逐名利,而不知道享受的人心最苦累,可惜世上仍有大多数人,为了各种欲望拼命占去所有清醒时刻,只余下少许时刻来追寻生命的意义。
证严法师说:“宁静是美,安定最乐,这是习禅,修身,养性,怡悦,且最崇高最美好的境界。
佛经的本质就是安详,我们可以在佛经中找到“安详”的真正意义和追求安详的途径,无论是谁要追求,要达到愉快、美满、充实、潇洒的人生境界,都绝对不能缺少一颗安详的心。
耕耘先生说:“人一旦失去了安详,同时便会褪去了生命的华彩,是女孩子,不会再容光照人,是男孩子,就面目可憎。”
是啊,倘使生活中缺少了安详,而怀着挫折、无奈、怀疑、忧虑的心态去过活人生,那生活对生命来说,毫无疑问就是一种惩罚了,一个人要学会安顿自己的心灵,做到内心宁静安适,我们的人生一定才会美好。
静慧大师说:“学佛几十年,我对佛教最重要的体会只有六个字,看破、放下、自在。”
所谓放下就是去除你的分别心,是非心,得失心,执着心。万物皆为我所用,但非我所属。我们要抛弃的是一切的执着,淡薄明心放下贪嗔痴,不绝望于人生的苦,也不执着于人生之乐。
静慧大师说:“苦在一切人面前都是平等的,只不过苦的方式不同而已,人活着为什么会感到很累很累呢?就是因为总是被种种外在的事相锁迷惑,总希望得到的越多越好以至于肩上的担子越来越沉重,以至于连步子都迈不开了。
人生是苦的,充满烦恼,如果放下执着,苦当下就是空,烦恼就是菩提,人生就是解脱,当下就放下,无分别,凡夫就是佛,婆娑世界就是净土,在繁忙的人生中就能实现最大的自在。
灵泉宗一禅师有诗云:“美玉藏顽石,莲花出淤泥,须生烦恼出,悟得即菩提。”
凡有奢求,必得烦恼,所以不要去追求什么,只问自己该做什么,这就是安分,求心安,求解脱,首先该做个明白人,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怎么样获得。明白人既能努力改变环境,更能努力改变心境,改变环境靠聪明,改变心境靠智慧。
弘一大师说:“人生随缘便会活的自在,能够安分守己,不被环境所转,心中就不会有障碍。”
佛之随者,不是跟随,不是随便,是顺其自然,不怨尤、不强求、不激进,不明此意的人只是在听天由命,他所认为的随缘只是任之弃之,悲观之见溢于言表。其实一切随缘并不是消极的等待或放弃追求,而是,要用一颗平常心去看待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不刻意要求结果,关键是你自己是否已经做到了你该做的,你的心里是否满意你自己,有了这样的心态,你就不会过于执着,也就有了一颗平常心,此即随缘。
尊者米拉日巴说:“远离嗔恨损害得安乐,抛弃傲慢嫉妒获安乐,平等安住万法亦安乐,以心观心即得此安乐,无别智慧法界中安乐,自然而然本性之安乐,此乐于我乐乐有许多,无所希盼世间之欢乐!”
若能一切随他去,便是世间自在人。安乐一直存在于心性光明中,了悟这一本性就会“生亦安详,死亦安详。”了。
耕云先生说:“内心安适,俯仰无愧,从一天到一年,从一年到一生,都能够俯仰无愧,心安理得,活得很踏实,秒秒感受安详,活在至真、至善、至美当中,这才是人生的最高幸福。”
现代人都有事业心,而且志向不小,要想有所成就,须知欲安天下必先安心的道理。古语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见,古时之人就把修身放在了第一位。安家、安国、安邦,必先安心,之后才能安天下。
《四十二章经》中说:“心若调适,道可得矣。于道若暴,暴即身疲。其身若疲,意即生恼,行即退矣。其行即退,罪必加矣。但清净安乐,道不失矣。”
耕云先生说:“人活着只求心安无愧,你我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并不建立在少数主观和偏见者的好恶之上。人要是没有这种坚持,没有这种自我做主的态度他会活得很无奈。”
没有自我的生活是苦不堪言的,没有自我的人生是索然无味的,没有自我和丧失自我是悲哀的。所以,你只管活你自己的,不必去介意别人的扭曲与是非。
《菜根谭》中说:“持身涉世,不可随境而迁。须是大火流金而清风穆然,严霜杀物而和气蔼然,阴霾翳空而慧日朗然,洪涛倒海而砥柱屹然,方是宇宙内的真人品。”
真人品的持身涉世是在各种环境都立定不变,即使是在流金铄石、严霜杀物、阴霾翳空、洪涛倒海的时候,也依然不随境而迁。
证严法师说:“同样一个"得’字,有"舍得’,也有"得失’,两种完全不同的心境。有智慧的人就能够舍,能"舍’也就能"得’,能得无限的快乐;不能"舍’就会有"失’,失去了心境的安宁。”
舍弃不是失掉幸福,而是成就完美这是经过淘洗的完美。人生不能追求绝对的完美,但我们可以追求经过舍弃的完美。就像背上包袱太多,我们须舍弃一些轻松上路一样。放弃自我,真我就出现了;放弃有限,就会赢得无限;放弃偏执,就可得到内心的安详。如果能够保持一颗平实不乱的真心,佛性当下就会开显。
《佛遗教经解》中说:“汝等比丘,若欲脱诸苦恼,当观知足。知足常乐,即是福乐安稳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居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不知足者,常为五欲所牵。”
做人不可让贪欲堵塞自己的心智,蒙蔽住自己的眼睛。物欲太强会让人的灵魂变态,变得永不知足以致精神上永无宁静永无快乐。
证严法师说:“才华横溢的人,一方面很容易达到目的,很快就获得了世俗的满足;另一方面,因所求没有止境,又永远不容易寻得内在的圆满,才华反而成了自苦的根源。”
做人必须要有节制,节制是抵制诱惑的力量,不节制只会是烦恼和痛苦缠绕的人生甚至会走向灾难。人生有节制,生活就有幸福。
赵州禅师说:“你不缺少的东西,正是你没有的东西;你没有的东西,恰恰就是你本来不缺的东西。”
人生是场无休无情的战斗,做人要时时刻刻向无形的敌人作战。本能中那些致人死命的力量,乱人心意的欲望,暧昧的念头,使你堕落使你自行毁灭。在人生追求的过程当中,我们应该保持知足的心态,心灵安定才是最大的幸福
证严禅师说:“心田要多播善的种子,多一粒善的种子,就减少一棵杂草。及时行善,以免你的心里再起坏念头。凡是做善拖延的人,内心不易与恶事绝缘。”
善心对坚硬而言是柔和,对难以克制而言是容忍,对冷酷而言是温暖,对厌世而言则是乐趣。善心代表着一种能够被他人欣赏和尊重的巨大的内在力量,随和、仁慈可以激励人们忘我地工作而孤意、强硬则无能为力。
达摩大师说:“若一念心起,则有善恶二业,有天堂地狱。若不以心生心,则心心入空,念念归静,从一佛国至一佛国。若以心生心,则心心不静,念念归动,从一地狱历一地狱。”
一念不生,万法庄严。一念不生的时候就正,万法归一,无处不庄严,无处不是妙有。修行的根本就在正念,平时一定要提起正念。
慈航法师说:“一个好人,一生当中最耀眼的,是他那充满仁慈的行动,虽然微不足道,默默无闻,也没有人会记住。一切天性仁慈的人,总是热心地做些不求报偿的善事。”
仁慈的底蕴是高尚的情操,慷慨豪迈是它的风格,仁慈是自觉自愿地投入,与人同行让人一生快乐。人生在世,要做好人好事善于给予爱,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的爱和幸福。
佛陀说:“毁灭人只要一句话,培植一个人却要千万句话,请你多口下留情。”
恶言,永远不要出自于我们的口中,不管他有多坏有多恶。你骂他,你的心也就被污染了。说话不要有攻击性,不要有杀伤力,不夸己能不扬人恶。业障深重的人,一天到晚都在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真正修行的人,从不会在意别人的过失与缺点而是懂得宽容。
做人,应该看到他人的优点宽容他人的不足。
《佛陀的格言》中说:“莫轻视小恶,以为我不会受报应。莫轻视小善,小水滴不断地落下,最后能灌满整个瓶子。所以聪明的人逐渐积集小善,而致使他整个人充满着福德。”
人应当“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如果不能防微杜渐,小恶可以积成大恶,终必酿成大害。
一个人作恶时,他的心智就有了污垢;一个人不作恶时,他的内心就清净。清净与污垢完全在你自己,别人帮不上忙。我们要一辈子都不懈地身体力行,才能屏绝恶而不断接近善,人格才会日臻完善人生才会日臻完美。
古诗云:“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有了慈悲心,我们的生命才能够是善的循环,而不是恶的叠加;有了恶性,就会无法突破自我。博爱者必得人爱,作恶者终害自己。
《佛陀的格言》中说:“在这个世界上,永远不可能用仇恨来止息仇恨,仇恨只可以用慈爱来止息,这是一个永恒的真理。”
不要把别人带来的伤害,深深地留在你的记忆中,在那里继续侵蚀你的心;忍辱求和,受辱不怨,既是一种处世方法,也是一种高尚情操。
宽容是一种雅量,是文明和胸怀,更是一种人生的境界。你宽容了别人就等于宽容了自己,宽容的同时也创造了生命的美丽。宽容还是制止报复的良方,善于宽容的人不会被世上不平之事所摆弄,即使受了他人的伤害,也绝不去冤冤相报,而是时时提醒自己:“邪恶到我为止。”
《佛经译本》上说:“爱产生爱,恨产生恨。若以怨报怨、以恶待恶,将会形成恶性循环!和气致祥、诚心和气比疾言厉色、怒发冲冠的效果好。若能人人诚心和气,势必乾坤朗朗、霁日光和、祥瑞普降。”
报复是一柄双刃剑,它在将剑刺进对方身体与心理的同时也伤害了自己。但愿我们生活的世界,多一些怀有仁爱宽容之心的人少一些对人施报复的人!
净空老法师说:“凡夫看佛菩萨,佛菩萨也是凡夫;佛菩萨看凡夫,凡夫也是佛菩萨。”
心里光明的人看别人也是光明的;如果心里阴暗,看别人也是阴暗的。一个人应该时时保持内心光明,不要让任何邪恶念头萌发,防微杜渐使自己的品质更加高尚。
净慧禅师说:“古语讲: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人世间的事情,有了付出才有回报,付出越多得到的回报越大,只想别人给予自己,那么得到的源泉终将枯竭。”
佛家说“善有善报”,并非是唯心的因果报应之说。多行善事,或许别人不会报答你的善举,但至少不会给你带来祸端。行善的人,在心理上容易心安理得,帮助别人自己也常处在快乐之中,这本身就是对你的善报。所以,人生在世,要乐于助人,要善于给予爱,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的爱和幸福。
慈爱是人类重要的美德,在众多重要的美德中,怜悯、同情、善良、慷慨、服务、忠诚、宽恕,这一切构成了慈爱的美德。爱是不希图回报的无私情怀,是宇宙当中最强大的力量,它对于爱者和被爱者的影响都是无法估量的。
《佛陀的格言》上说:“高尚的人施舍东西时,心中不存在有任何意图或目的。这种不求果报的施舍所产生的功德是很难测量的。”
做好事不要为求名,也不要为求功德,只有抱着“尽本分”的心去做好事,才是真正的好事才是至诚无私的善事。付出与得到互为转化,懂得其中奥妙的人会乐于付出,做慈善事让它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效果。
耕云先生说:“我们积功德莫过于救人,救人最好是救他的心。你要救他的心,把他的颠倒心变成安详心,你就彻底地救了他。”
一个善良的人,能用自己的善良去感染去改变那些迷失了方向的人,使他们最终能够找到自己的方向,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而拼搏。
《辅教篇》云:“孝出于善,而人皆有善心。”
百善孝为先,没有孝心的人,所谓的善心只是一幢空中楼阁,是虚幻的或者说是徒俱形式的。孝心是稍纵即逝的眷念,是无法重视的幸福是一旦错过成为千古恨的往事。不要让你的孝心来得太迟,更不要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待”的伤痛和遗憾。
证严法师云:“行善要及时,功德要持续。如烧开水一般,烧开之前千万不要停熄火候,否则重来就费事了。”
修行是点滴的功夫,要有耐性,一直保持一颗行善的心。常有人把修行误认为是出家人的事,其实修行表现在日常生活中,是人人应有的生活修养:“修”是修身养性,“行”是端正行为。
修行就是学会文明的生活,文明的生活就是于己于人都有健康向上的意义的生活,或者说是逐渐远离一切过失远离一切违背生命与自然规律的生活。
海涛法师说:“为了修持慈悲心,一个人必须丢开自私的爱,这个世界有太多的爱是以自我为中心,人们只爱个人的自我。”
与任何人接触时,要常常问自己,我有什么对他有用使他得益?我们要用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学问、修持的力量来使人受益把善良修炼成一种信念。
证严法师曰:“天堂和地狱,是用心和行为造作的。不要怕天堂和地狱,要怕的是心的偏向。”
我们之所以做出善恶的行为,是由于我们起善恶之心的结果。人们的一切善恶言行,都是由心而生起。“若能伏心,则伏众法。”要想防止做恶业,就必须制服我们的心。
佛说:“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宣化上人曰:“一念光明就是佛,一念黑暗就是鬼。你念念光明就时时都是佛,你念念黑暗就时时都是鬼。这个心,一念的善,就造天堂的因;一念的恶,会结地狱的果。”
佛和魔也许只在一念之间,运用之妙存乎于心。所有的境界都是由心造成的,当你的心趋向恶时,地狱之门便打开了;当你的心趋向善时,天堂之门则打开了。
达摩大师说:“无妄想时,一心即是佛国;有妄想时,一心即是地狱。众生造作妄想,以心生心,故常在地狱;菩萨观察妄想,不以心生心,故常在佛国。”
我们应该经得起各种物欲的考验,坚守正义守持清心寡欲这样最终才能避开灾祸迎来吉运。

关于佛经中的佛语经典语录(5)

佛语经典语录

导读:本文是关于语录大全的文章,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1、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
2、再大的功德,抵不过一念骄心;再大的罪过,抵不过一个悔字。
3、狐狸藏在寺院里,被执役僧逮住,点着了尾巴,狐狸跑到藏经阁引燃了书籍。禅师:毫无理智地处理事情会招来大灾祸。
4、太平盛世自在年,梵音鼓乐舞翩跹,梵香一柱向佛前,普愿福慧增无边!祝您新年快乐,吉祥如意!
5、傍晚日落西山,快乐随你一天;关心你的朋友,从早晨到晚上。念一声阿弥陀佛!祝你快乐永远!
6、将军的马寄养在禅院,对驴子十分傲慢,不久马病了,不能上战场,被卖到农庄拖粪车。禅师:不要因一时富贵而不可一世。
7、日子像念珠一样,一天接着一天滑过,串成周,串成月。新的一年即将来临,愿您用一颗禅意的心来生活,修炼成一朵智慧的极乐莲花。新年吉祥!
8、从亲爱生忧,从亲爱生怖;离亲爱无忧,何处有恐怖?从贪欲生忧,从贪欲生怖;离贪欲无忧,何处有恐怖?
9、是心不必更求心,是佛何劳更觅佛,倘于言句上作露布,境物上生解会,则堕在骨董袋中。
10、凡夫误用经典的章句,只是把它拿来说说,而无身体力行。他只是得到章句的表皮,没有掌握到真谛。
11、大自然是我们人类惟一、永远的依靠,是我们真正的朋友,我们应当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爱惜大自然,只有这样才能感受到大自然对人类的恩宠。
12、食物是用来吃的;东西是用来用的;音乐是用来听的;经典是用来实践的。凡是错用经典,便是辱没了经典神圣。
13、由积广大施福资,出离凡俗而成佛,往昔诸佛所未度,诸有情众我当度,我以所有救生业,及施所生诸福善,愿证佛位度世间,从烦恼中得解脱,新春吉祥。
14、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
15、没人能一手把你拽到天堂,也没人能一脚把你踩下地狱,命运中所谓痛苦与快乐,只是内心感受。当你超越自己的狭隘和自私时,你会感到处处是天堂;当你被烦恼纠缠不清时,哪里都是地狱。
16、吸引知识精英,追求人生深意。你不能纠正世界上每一个人,使天下太平。正如你不能移去全世界的石头和荆棘,使所有的路径平坦。要走得平坦,就得穿一双鞋子,希望得到内心的和平,就要学习控制自己的感觉。
17、于诸佛法,心无所碍,住去来今诸佛之道,随众生住,恒不舍离。如诸法相,悉能通达,断一切恶,具足众善。
18、我之为我完全是因为自己是什么,而不因为别人改变自己。一朵芳香的花朵不因为憎恶的人到来而改变芳香的本质而发臭。
19、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双忘乃是真法。
20、生活中遭遇的所有的困难与挫折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培养我们的毅力和创造力,把我们打造成完美的人。
21、赤肉团上,人人古佛家风。毗卢顶门,处处祖师巴鼻。
22、声声佛号传祝福,句句咒音达情意;朵朵莲花缀莲台,首首梵呗除烦恼;盏盏心灯照暗夜,把把红炬遣无明;愿你福慧双增!愿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安康,违缘消灭,顺缘增长,广闻深思,勤修佛法,六时吉祥!
23、佛前的一粒佛珠:心是个口袋,什么都不装时叫心灵,装一点时叫心眼,多装时叫心计,装更多时叫心机,装得太多就叫心事。我们常常执着于眼前的功利,执着于生活的琐事,执着于无果的爱情,迷失自己,不堪重负。其实,放下越多,得到就越多;会放下的人,才真正懂得生活,才会活得更洒脱!
24、众生幻心,还依幻灭,诸幻尽灭,觉心不动,依幻说觉,亦名为幻,若说有觉,犹未离幻,说无觉者,亦复如是,是故幻灭,名为不动。
25、问世间情为何物,欢乐趣离别苦,其中更有痴儿女。问世间情为何物,其中又有多少真情相许。怅缘悭无情耳!生与死孰苦孰乐?
26、(缺爱症)现今社会有一种通病——「缺爱症」。大家若能先由自我做起,充足自己的爱心,然后互相付出,将这分爱充足于社会,社会能祥和。
27、不洗澡的人,硬擦香水是不会香的。名声与尊贵,是来自于真才实学的。有德自然香。
28、集曼陀之雅华,旃檀之凝香;祈万佛之祥光,龙天之赞唱。舒畅为地,福慧为基,悲智为梁;方便为门,六度为梯,菩提为藏。申贺新禧,祈度九殃。身心自在,智慧无量。南无阿弥陀佛!
29、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
30、清晨曙光初现,幸福在你身边;中午艳阳高照,微笑在你心间。
31、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己为物。解:一切含有灵性的众生,从无始到现在,被无明遮蔽,迷惑自己的真心,反认自己是物体。
32、(欢喜别人成就)我们应为别人的成就生欢喜心,视他人的成功犹如自己的成就,这就是菩萨心。常常抱持利益众生之心,就可永远不离喜乐。
33、无妄想时,一心是一佛国;有妄想时,一心是一地狱。
34、佛陀说:“净化自己完全在于自己,别人无法代替。”但是心要怎么净化呢?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35、苦与苦之因,以及苦之灭,并八支圣道,能令苦寂灭。此皈依安稳,此皈依无上,如是皈依者,解脱一切苦。
36、如果你能够平平安安的渡过一天,那就是一种福气了。多少人在今天已经见不到明天的太阳,多少人在今天已经成了残废,多少人在今天已经失去了自由,多少人在今天已经家破人亡。
37、当你未学佛的时候,你看什么都不顺。当你学佛以后,你要看什么都很顺。
38、道人非同善人,如鹤立鸡群,劲挺自持,不顺人情,超群脱俗。
39、为了自由,我们舍弃了爱;为了自由,我们舍弃了事业;为了自由,我们舍弃了家庭。其实这些都是错误的做法,我们什么都不需要舍弃,只要带着觉照,不要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本性就不会迷失。
40、几个小孩想做大师的学生,大师让他们每天打扫教室。大师好久不来教室后,仅剩一个小孩天天打扫,最终这个小孩被选中。
41、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脱,不厌生死,不爱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毁禁,不重久习,不轻初学。何以故,一切觉故,譬如眼光晓了前境,其光圆满,得无憎爱。何以故,光体无二,无憎爱故。
42、今世身材修长、玉树临风,是前世恭敬对待他人的缘故;今世身材矮小、四肢粗笨,是前世蔑视侮慢他人的缘故。今世相貌奇丑、粗鄙不堪,是前世常暴怒的缘故。佛教最重因果,只有种善因、结善缘,才可以得善果。千万不要小看因果,因果二字,世间众生,谁逃得开?
43、(不要执着小爱)有些人的爱只执着于自己的眷属,倘若眷属不能符合自己的要求,就容易产生怨恨。
44、如是静虑,一切有情,发心非难,常时不懈,能成就者,是则为难。
45、太平盛世自在年,梵音鼓乐舞翩跹,梵香一柱向佛前,普愿福慧增无边!
46、(谨慎「用」心)人心比武器还厉害!因为武器由人心所创造,不管将它用于好或坏的地方,都起源于一颗心。
47、慈庄严故,于诸众生不起恼害;悲庄严故,悯诸众生,常不厌舍;喜庄严故,见修善者,心无嫌嫉;舍庄严故,於顺违境,无爱恚心。
48、生命的价值远远超过世间任何物质的价值。可是現在的人恰恰相反,迷失了本性,迷失了方向,对物质过分地贪求,物欲高涨,忘却了生命存在的价值与意义,荒芜了生命,实在可悲可叹!
49、别人永远对,我永远错,这样子比较没烦恼。
50、让你烦恼的人,是来帮你的;让你痛苦的人,是来渡你的;让你怨恨的人,是你生命的贵人;让你讨厌的人,是助你成长的;因为,凡是你所抗拒的事物,其实都是你自己的侧面,是你另一个自己而已。
51、佛说:放下红尘之事得人间大道!好淬炼舍利子得正菩提!浑忘世间一切烦恼。风声,雨声,一世的相思。涅磐,顿悟,一世的禅锋。
52、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
53、两个人吵架,甲对乙说你很主观,乙对甲说你并不客观,主客二观,无所标准,是非永远存在。
54、坦然地接受事实,自己就会得到平静。坦然地去接受外在,去克服愤怒。以爱去克服不满和怨恨。
55、(真正的灵感)寺院中木刻、石雕的佛菩萨像,只是供我们摄心,真正灵感的佛菩萨在每个人的心中。
56、我不畏惧死亡,而畏惧虚度光阴;我不畏惧事务繁多,而畏惧空耗生命;我不畏惧名利,而畏惧人生没有方向;我不畏惧他人误解,而畏惧心胸狭隘;我不畏惧爱,而畏惧心中无爱;我不畏惧人情浓,而畏惧道情淡。
57、如果我们能看清“苦”的真相,看出苦由何处而生,由何处消逝,那么便容易做到不令苦的形成,也就能够控制苦。
58、你不要一直不满人家,你应该一直检讨自己才对。不满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59、(烦恼像毒蛇)烦恼就像一条毒蛇睡在人的心中,一旦动了它,蛇就会咬人。修行一定要把心中的愚痴烦恼去除,才能安心修行。
60、人生就像一张有去无回的单程车票;它没有彩排;每一刻都是现场直播;佛菩萨,人天善神,都看着你;把握好每一个念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便是最好的表现;愿你生命的每一刻都能自在吉祥!
61、菩提本自性,性净是菩提,亦非可修相,更无可作相。
62、故彼于天欲,亦不起希求。正觉者弟子,希灭于爱欲。诸人恐怖故,去皈依山岳,或依于森林,园苑树枝提。
63、净心是远离痛苦最好的方式。我们若能守护六种感官,不让欲望去影响我们的心,心不造作行为,痛苦便无从升起。
64、(贪之祸害)人生会遭受天灾人祸的痛苦,无不是从贪而来。「贪」不但带来痛苦,也使人堕落;除了今生此世身败名裂,也会招致未来的业报。
65、所谓的放下,就是去除你的分别心、是非心、得失心、执著心。
66、真正的布施,就是把你的烦恼、忧虑、分别和执著心通通放下。
67、以精进力,身无疾病,一切怨害,慈心相同。
68、诸行是常,无有是处;汝但一切处无心,即无诸行,亦无无行。
69、人与人之间的很多矛盾都是从傲慢中来的;都觉得自己比别人更高明,比别人更有见识,比别人更正确,于是相互轻视,矛盾也就逐渐生起了。
70、夸奖我们,赞叹我们的,这都不是名师。会讲我们,指示我们的,这才是善知识,有了他们我们才会进步。
71、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72、众生身中有金刚佛,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只为五阴重云覆,如瓶内灯光,不能显现。
73、当你的错误显露时,可不要发脾气,别以为任性或吵闹,可以隐藏或克服你的缺点。
74、活着一天,就是有福气,就该珍惜。当我哭泣我没有鞋子穿的时候,我发现有人却没有脚。
75、什么叫真正的放下?就是有一天,当你再次面对你过往的难堪、你憎恨恼怒的人,心如止水,不再起心动念,坦然面对,一笑了之。即便别人在你面前,复述你过往种种不幸时,你仿佛是在听别人的故事,心里一丝涟漪都没有了。放下,莫过如此。
76、愿昼吉祥夜吉祥,昼夜六时恒吉祥,愿三宝护念你!愿上师摄受你!愿护法拥护你!自利又利他,快乐幸福的度过暇满人生!
77、一行三昧者。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是也。
78、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猎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
79、修行者进入尘世,应该要像蜜蜂采蜜一样,不损伤花的色与香,轻盈地采取蜜汁,无害于花本体。
80、佛之所以为佛,皆因他看透了常人看不透的局,做了常人做不到的事。人之所以是人,皆因七情六欲缠身,看不透,也走不出来。若心能顿悟,你我皆可成佛。

关于佛经中的佛语经典语录(6)

关于佛语中经典语录

本文是关于关于佛语中经典语录,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关于佛语中经典语录有哪些?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法,总在心源。以下就是整理的佛语中经典语录,一起来看看吧!
一、菩萨知烦恼性空,即不离空,故常在涅盘。
二、心中无三毒者,是名国土清净。
三、不见他非我是,自然上敬下恭,佛法时时现前,烦恼尘尘解脱。
四、譬如蜂采花,不坏色与香,但取其味去,比丘入聚然,不违戾他事,不观作不作,但自观身心,若正若不正。
五、心的净化完全要*自己。无论是多么神圣的人,多么神圣的经典,他们也仅能带给正确的方法。净化自己的心完全在于自己,无人能够替代你。
六、若不修内行,唯只外求,期望获福,无有是处。
七、声闻住空修空被空缚,修定住定被定缚,修静住静被静缚,修寂住寂被寂缚。
八、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强名,妄情从何起?妄情即不起,真心任遍知。随心自在,无复对治,即名常住法身。
九、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法,总在心源。(佛语经典语录)
十、坦然地理解事实,自己就会得到平静。坦然地去理解外在,去克服愤怒。以爱去克服不满和怨恨。
十一、净心是远离痛苦最好的方式。我们若能守护六种感官,不让欲望去影响我们的心,心不造作行为,痛苦便无从升起。
十二、心本无作,道常无念。
十三、如果有人毁谤我,毁谤我的教义或是毁谤我的弟子,千万别因此而沮丧或情绪烦乱。正因这样的反应无济于事,只会造成更大的损害。
十四、一切善恶皆由自心,心外别求终无是处。
十五、即心是佛,身心俱无,是名大道。
十六、无念之念,生无生相,住无住相,异无异相,灭无灭相,非思虑计度所知,惟洞彻法源者,颇测齐彷佛,未易与缠情缚识者语也。
十七、离心者,非是远离于心,但使不着心相。
十八、寂静不生,放旷纵横,所作无滞,去住皆平。
十九、言若离相,言亦名解脱;默若着相,默即是系缚。
二十、诸佛菩萨与一切蠢动含灵同此大涅盘性。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法。
二十一、与愚同住苦,如与敌同居。与智者同住,乐如亲族。贤者智者多闻者,持戒虔诚与圣者,从斯善人贤慧游,犹如月从于星道。(佛语经典语录)
二十二、法不孤起,仗境方生。
二十三、俗眼既认一切对待者为实事,分别计较遂致牢不可破,此因此有贪嗔也。
二十四、心的不纯净是引发痛苦的来源。什么使得心不净呢?顽固骄傲自大是心理的杂质,这些杂质引出了错误的思想和行为,于是痛苦产生于此。
二十五、以精进力,身无疾病,一切怨害,慈心相同。
二十六、向外驰求,不知摄心返照回光,如是学佛,殊难得其实益。
二十七、人的心像一间有六个孔洞的屋子,贪嗔痴渴爱欲无时无刻地侵入,故欲得清净得先修缮自己的心。
二十八、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从来皆妄物。若知无佛复无心。始是真如法身佛。
二十九、众生着相外求,求之转失,使佛觅佛,将心捉心,穷劫尽形终不能得。
三十、觅身无实是佛身,了心如幻是佛幻,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与佛何殊别。
三十一、绿水无忧,因风皱面;青山不老,为雪白头。
三十二、坛经者,人人皆知出于曹溪,而不知曹溪出于人人自性。人人皆知经为文字,而不知文字直指人心。心外无法,法外无心。
三十三、心无去来,即入涅盘。是知涅盘,即是空心。
三十四、司空本净禅师:「佛是虚名,道亦假名,二俱不实,总是假名。」
三十五、修行者留意自己的心,不让思想任意奔流而无法自我控制。他用警觉之火烧去所有困住他的大小烦恼。由于这样,他找到了内心的宁静之道。
三十六、己饮独居味,以及寂静味,喜饮于法味,离怖畏去恶。善哉见圣者,与彼同住乐。由不见愚人,彼即常欢乐。
三十七、顿悟法门,以无念为宗,妄心不起为旨。以清净为体,以智为用。
三十八、施不住相,福如虚空。
三十九、认得心性,可说不思议。
四十、凡迷者,迷于悟;悟者,悟于迷。
四十一、夫法本无法,一落言诠,即非实义。
四十二、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
四十三、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永处沉沦。
四十四、佛语经典语句-阅读
四十五、直了自心,无性无念,则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手执捉在足运奔。六根门头,无障无碍,六尘堆里,无染无杂。谓之无念行。
四十六、举心动念,即乖法体,即为着相。
四十七、学道犹如守禁城,昼防六贼夜惺惺,将军主帅能行令,不动干戈致太平。
四十八、无求即心不生,无着即心不灭,不生不灭即是佛也。
四十九、直了上无佛果可求,求无众生可化,是名为至佛地。
五十、如是静虑,一切有情,发心非难,常时不懈,能成就者,是则为难。
五十一、时时自觉,念念自知,事事心安,天天惬意。
五十二、能悟自性无字真经,即一切经论皆成注脚矣。
五十三、佛不见身知是佛,若是有知别无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怖于生死。
五十四、善恶莫思量,当处便出三界。
五十五、信得心及,见得性彻于日用中无丝毫透漏,全世法即佛法,全佛法即世法,平等一如。
五十六、住着于法,斯为动念,如人入暗,则无所见。
五十七、一切不留,无可记忆。(佛语经典语录)
五十八、但性清净即是自性西方。
五十九、无所从来,亦无所去,若无生灭,是如来清净禅,诸法空寂,是如来清净坐。
六十、由凡夫至究竟觉,其功行唯一离相而已。
六十一、真性空寂,本自不生,今则不灭。
六十二、四大如坏幻,六尘如空华。自心为佛心,本性即法性。
六十三、要得临命终时,不颠错,要从如今做事处莫教颠错,如今做事处颠错,欲临命终时不颠错,无有是处。
六十四、是身如电,年年不住。
六十五、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烦恼业障,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
六十六、佛陀说:“净化自己完全在于自己,别人无法代替。”但是心要怎样净化呢?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六十七、不诽与不害,严持于戒律,饮食知节量,远处而独居,勤修增上定,是为诸佛教。即使雨金钱,欲心不满足。智者知淫欲,乐少而苦多!
六十八、但识自心,恒沙法门,无量妙义,不求而得。
六十九、自见性者一切业障刹那灭却。
七十、屋顶盖得粗糙,房子会遭雨水浸漏,未经修养调御的心,欲望贪念会入侵。懈怠是死路,发奋精进才是生路。智者常发奋精进以修缮他的心。
七十一、莫道无心便是道,无心犹隔一重山。
七十二、一切诸法皆如幻,本性自空那用除。若识心性非形象,湛然不动自真如。
七十三、不识自心是真佛,不识自性是真法。欲求法而远推诸圣,欲求佛而不观己心。若言心外有佛,性外有法,坚执此情,欲求佛道者,纵经尘劫,修种种苦行,如蒸沙作饭,只益劳尔
七十四、渴求离言法,充满思虑心,诸欲心不着,是名上流人。久客异乡者,自远处安归,亲友与知识,欢喜而迎彼。
七十五、我们的心有很多种作用,这些作用一半害己害人,一半利己利人。净化自己的心就是去除掉不好的心识作用,不令恶质的作用生出来。
七十六、众生造作妄想,以心生心,故常在地狱。
七十七、我们若得不到益友良友之时,宁可独自而行才不会扰乱自己的心灵。与善友为邻能够得益,与恶友为邻受害的但是整个身心。
七十八、净律净心,心即是佛,除此心王,更无别佛,欲求成佛,莫染一物。
七十九、无心之心如恒河沙,诸佛菩萨释梵诸天步履而过,沙亦不喜。牛羊虫蚁践踏而行,沙亦不怒。珍宝馨香,沙亦不贪,粪尿臭秽,沙亦不恶。
八十、一心有滞,诸法不一样。
八十一、舍一切烦恼是布施,与诸法无所起是持戒,与诸法无所念是忍辱,与诸法离相是精进,与诸法无所住是禅定,与诸法无戏论是智慧。
八十二、能常省察,则一句亦有余,不能省察,纵将一大藏经用完也无用处。
八十三、佛祖奚以异于人,而因此异于人者,能自护心念耳。
八十四、知心无住,即是修行,无住而知,即为法昧。
八十五、什么是真实呢?就是要追随优秀的人,跟他们一齐行动,做有益的智慧之游,就好像月亮追随着黄道的星辰循环游走。这就是真实。
八十六、现定见闻觉知是法,法离见闻觉知,非达法也。
八十七、莫击念念,成生死河。轮回六趣海,无见出长波,念想由来幻,自性无始终,若得此中意,长波自当止,余本性虚无缘妄生人我;如何息妄情,还归空虚坐?虚无是实体,人我何所存,妄情不须息,即泛般若船。
八十八、诸学道人,若欲得成佛,一切佛法,总不用学,但学无求无着。
八十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就是真实。追随贤人智者的脚步,将走向善地;与愚者恶人同游,将步向错误的方向。这就是真实。
九十、一性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摄一月,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来合。
九十一、我们是我们的心灵的主人。不正因外在的毁誉顺逆而影响自己的心。我们也能忍受别人对我们的辱骂和敌视。
九十二、如果内心不再有坏的作用那一部分,我们便不再会从其中引起痛苦烦恼,从而到达永恒的愉快安详。
九十三、我们一生所需如果只是为了到达维生所需,其实需要的并不多,就像一只鸟一条虫,天地带给的其实足以满足它们的需求。
九十四、悟心容易息心难,息得心缘到处闲。
九十五、真如佛性,绝思惟分别。
九十六、沩山禅师云:「生生若能不退,佛阶决定可期。」
九十七、杯子扑落地,响声明沥沥,虚空粉碎也,狂心当下息。
九十八、念佛无非念自心,自心是佛莫他寻。眼前林树并池沼,昼夜还能演法音。人人自己天真佛,昼夜六时常放光,别起眉毛观见得,何劳特地礼西方。
九十九、嗔心暴烈,不发则已,发则虽尽反以前所为,亦不暇顾及。
一百、但求一席安心地,谁与龙蛇论是非。

关于佛经中的佛语经典语录(7)

关于佛经中的佛语经典语录(8)

佛语经典语录

本文是关于佛语经典语录,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1、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双忘乃是真法。
2、以精进力,身无疾病,一切怨害,慈心相同。
3、别人永远对,我永远错,这样子比较没烦恼。
4、一行三昧者。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是也。
5、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6、赤肉团上,人人古佛家风。毗卢顶门,处处祖师巴鼻。
7、无妄想时,一心是一佛国;有妄想时,一心是一地狱。
8、菩提本自性,性净是菩提,亦非可修相,更无可作相。
9、所谓的放下,就是去除你的分别心、是非心、得失心、执著心。
10、清晨曙光初现,幸福在你身边;中午艳阳高照,微笑在你心间。
11、真正的布施,就是把你的烦恼、忧虑、分别和执著心通通放下。
12、诸行是常,无有是处;汝但一切处无心,即无诸行,亦无无行。
13、再大的功德,抵不过一念骄心;再大的罪过,抵不过一个悔字。
14、道人非同善人,如鹤立鸡群,劲挺自持,不顺人情,超群脱俗。
15、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
16、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猎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
17、如是静虑,一切有情,发心非难,常时不懈,能成就者,是则为难。
18、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
19、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
20、太平盛世自在年,梵音鼓乐舞翩跹,梵香一柱向佛前,普愿福慧增无边!
21、当你未学佛的时候,你看什么都不顺。当你学佛以后,你要看什么都很顺。
22、你不要一直不满人家,你应该一直检讨自己才对。不满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23、当你的错误显露时,可不要发脾气,别以为任性或吵闹,可以隐藏或克服你的缺点。
24、不洗澡的人,硬擦香水是不会香的。名声与尊贵,是来自于真才实学的。有德自然香。
25、是心不必更求心,是佛何劳更觅佛,倘于言句上作露布,境物上生解会,则堕在骨董袋中。
26、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
27、活着一天,就是有福气,就该珍惜。当我哭泣我没有鞋子穿的时候,我发现有人却没有脚。
28、两个人吵架,甲对乙说你很主观,乙对甲说你并不客观,主客二观,无所标准,是非永远存在。
29、坦然地接受事实,自己就会得到平静。坦然地去接受外在,去克服愤怒。以爱去克服不满和怨恨。
30、众生身中有金刚佛,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只为五阴重云覆,如瓶内灯光,不能显现。
31、傍晚日落西山,快乐随你一天;关心你的朋友,从早晨到晚上。念一声阿弥陀佛!祝你快乐永远!
32、修行者进入尘世,应该要像蜜蜂采蜜一样,不损伤花的色与香,轻盈地采取蜜汁,无害于花本体。
33、太平盛世自在年,梵音鼓乐舞翩跹,梵香一柱向佛前,普愿福慧增无边!祝您新年快乐,吉祥如意!
34、(真正的灵感)寺院中木刻、石雕的佛菩萨像,只是供我们摄心,真正灵感的佛菩萨在每个人的心中。
35、凡夫误用经典的章句,只是把它拿来说说,而无身体力行。他只是得到章句的表皮,没有掌握到真谛。
36、(不要执着小爱)有些人的爱只执着于自己的眷属,倘若眷属不能符合自己的要求,就容易产生怨恨。
37、生活中遭遇的所有的困难与挫折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培养我们的毅力和创造力,把我们打造成完美的人。
38、夸奖我们,赞叹我们的,这都不是名师。会讲我们,指示我们的,这才是善知识,有了他们我们才会进步。
39、从亲爱生忧,从亲爱生怖;离亲爱无忧,何处有**?从贪欲生忧,从贪欲生怖;离贪欲无忧,何处有**?
40、故彼于天欲,亦不起希求。正觉者弟子,希灭于爱欲。诸人**故,去皈依山岳,或依于森林,园苑树枝提。
41、苦与苦之因,以及苦之灭,并八支圣道,能令苦寂灭。此皈依安稳,此皈依无上,如是皈依者,解脱一切苦。
42、(谨慎「用」心)人心比武器还厉害!因为武器由人心所创造,不管将它用于好或坏的地方,都起源于一颗心。
43、于诸佛法,心无所碍,住去来今诸佛之道,随众生住,恒不舍离。如诸法相,悉能通达,断一切恶,具足众善。
44、食物是用来吃的;东西是用来用的;音乐是用来听的;经典是用来实践的。凡是错用经典,便是辱没了经典神圣。
45、如果我们能看清“苦”的真相,看出苦由何处而生,由何处消逝,那么便容易做到不令苦的形成,也就能够控制苦。
46、净心是远离痛苦最好的方式。我们若能守护六种感官,不让欲望去影响我们的心,心不造作行为,痛苦便无从升起。
47、狐狸藏在寺院里,被执役僧逮住,点着了尾巴,狐狸跑到藏经阁引燃了书籍。禅师:毫无理智地处理事情会招来大灾祸。
48、我之为我完全是因为自己是什么,而不因为别人改变自己。一朵芳香的花朵不因为憎恶的人到来而改变芳香的本质而发臭。
49、佛陀说:“净化自己完全在于自己,别人无法代替。”但是心要怎么净化呢?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50、愿昼吉祥夜吉祥,昼夜六时恒吉祥,愿三宝护念你!愿上师摄受你!愿护法拥护你!自利又利他,快乐幸福的度过暇满人生!
51、几个小孩想做大师的学生,大师让他们每天打扫教室。大师好久不来教室后,仅剩一个小孩天天打扫,最终这个小孩被选中。
52、将军的马寄养在禅院,对驴子十分傲慢,不久马病了,不能上战场,被卖到农庄拖粪车。禅师:不要因一时富贵而不可一世。
53、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己为物。解:一切含有灵性的众生,从无始到现在,被无明遮蔽,迷惑自己的真心,反认自己是物体。
54、(烦恼像毒蛇)烦恼就像一条毒蛇睡在人的心中,一旦动了它,蛇就会咬人。修行一定要把心中的愚痴烦恼去除,才能安心修行。
55、问世间情为何物,欢乐趣离别苦,其中更有痴儿女。问世间情为何物,其中又有多少真情相许。怅缘悭无情耳!生与死孰苦孰乐?
56、慈庄严故,于诸众生不起恼害;悲庄严故,悯诸众生,常不厌舍;喜庄严故,见修善者,心无嫌嫉;舍庄严故,於顺违境,无爱恚心。
57、佛说:放下红尘之事得人间大道!好淬炼舍利子得正菩提!浑忘世间一切烦恼。风声,雨声,一世的相思。涅磐,顿悟,一世的禅锋。
58、众生幻心,还依幻灭,诸幻尽灭,觉心不动,依幻说觉,亦名为幻,若说有觉,犹未离幻,说无觉者,亦复如是,是故幻灭,名为不动。
59、人与人之间的很多矛盾都是从傲慢中来的;都觉得自己比别人更高明,比别人更有见识,比别人更正确,于是相互轻视,矛盾也就逐渐生起了。
60、(欢喜别人成就)我们应为别人的成就生欢喜心,视他人的成功犹如自己的成就,这就是菩萨心。常常抱持利益众生之心,就可永远不离喜乐。
61、(贪之祸害)人生会遭受天灾人祸的痛苦,无不是从贪而来。「贪」不但带来痛苦,也使人堕落;除了今生此世身败名裂,也会招致未来的业报。
62、(缺爱症)现今社会有一种通病——「缺爱症」。大家若能先由自我做起,充足自己的爱心,然后互相付出,将这分爱充足于社会,社会能祥和。
63、大自然是我们人类惟一、永远的依靠,是我们真正的朋友,我们应当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爱惜大自然,只有这样才能感受到大自然对人类的恩宠。
64、日子像念珠一样,一天接着一天滑过,串成周,串成月。新的一年即将来临,愿您用一颗禅意的心来生活,修炼成一朵智慧的极乐莲花。新年吉祥!
65、由积广大施福资,出离凡俗而成佛,往昔诸佛所未度,诸有情众我当度,我以所有救生业,及施所生诸福善,愿证佛位度世间,从烦恼中得解脱,新春吉祥。
66、佛之所以为佛,皆因他看透了常人看不透的局,做了常人做不到的事。人之所以是人,皆因七情六欲缠身,看不透,也走不出来。若心能顿悟,你我皆可成佛。
67、如果你能够平平安安的渡过一天,那就是一种福气了。多少人在今天已经见不到明天的太阳,多少人在今天已经成了残废,多少人在今天已经失去了自由,多少人在今天已经家破人亡。
68、集曼陀之雅华,旃檀之凝香;祈万佛之祥光,龙天之赞唱。舒畅为地,福慧为基,悲智为梁;方便为门,六度为梯,菩提为藏。申贺新禧,祈度九殃。身心自在,智慧无量。南无阿弥陀佛!
69、生命的价值远远超过世间任何物质的价值。可是現在的人恰恰相反,迷失了本性,迷失了方向,对物质过分地贪求,物欲高涨,忘却了生命存在的价值与意义,荒芜了生命,实在可悲可叹!
70、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脱,不厌生死,不爱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毁禁,不重久习,不轻初学。何以故,一切觉故,譬如眼光晓了前境,其光圆满,得无憎爱。何以故,光体无二,无憎爱故。
71、没人能一手把你拽到天堂,也没人能一脚把你踩下地狱,命运中所谓痛苦与快乐,只是内心感受。当你超越自己的狭隘和自私时,你会感到处处是天堂;当你被烦恼纠缠不清时,哪里都是地狱。
72、人生就像一张有去无回的单程车票;它没有彩排;每一刻都是现场直播;佛菩萨,人天善神,都看着你;把握好每一个念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便是最好的表现;愿你生命的每一刻都能自在吉祥!
73、为了自由,我们舍弃了爱;为了自由,我们舍弃了事业;为了自由,我们舍弃了家庭。其实这些都是错误的做法,我们什么都不需要舍弃,只要带着觉照,不要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本性就不会迷失。
74、让你烦恼的人,是来帮你的;让你痛苦的人,是来渡你的;让你怨恨的人,是你生命的贵人;让你讨厌的人,是助你成长的;因为,凡是你所抗拒的事物,其实都是你自己的侧面,是你另一个自己而已。
75、声声佛号传祝福,句句咒音达情意;朵朵莲花缀莲台,首首梵呗除烦恼;盏盏心灯照暗夜,把把红炬遣无明;愿你福慧双增!愿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安康,违缘消灭,顺缘增长,广闻深思,勤修佛法,六时吉祥!
76、我不畏惧死亡,而畏惧虚度光阴;我不畏惧事务繁多,而畏惧空耗生命;我不畏惧名利,而畏惧人生没有方向;我不畏惧他人误解,而畏惧心胸狭隘;我不畏惧爱,而畏惧心中无爱;我不畏惧人情浓,而畏惧道情淡。
77、吸引知识精英,追求人生深意。你不能纠正世界上每一个人,使天下太平。正如你不能移去全世界的石头和荆棘,使所有的路径平坦。要走得平坦,就得穿一双鞋子,希望得到内心的和平,就要学习控制自己的感觉。
78、什么叫真正的放下?就是有一天,当你再次面对你过往的难堪、你憎恨恼怒的人,心如止水,不再起心动念,坦然面对,一笑了之。即便别人在你面前,复述你过往种种不幸时,你仿佛是在听别人的故事,心里一丝涟漪都没有了。放下,莫过如此。
79、今世身材修长、玉树临风,是前世恭敬对待他人的缘故;今世身材矮小、四肢粗笨,是前世蔑视侮慢他人的缘故。今世相貌奇丑、粗鄙不堪,是前世常暴怒的缘故。佛教最重因果,只有种善因、结善缘,才可以得善果。千万不要小看因果,因果二字,世间众生,谁逃得开?
80、佛前的一粒佛珠:心是个口袋,什么都不装时叫心灵,装一点时叫心眼,多装时叫心计,装更多时叫心机,装得太多就叫心事。我们常常执着于眼前的功利,执着于生活的琐事,执着于无果的爱情,迷失自己,不堪重负。其实,放下越多,得到就越多;会放下的人,才真正懂得生活,才会活得更洒脱!

关于佛经中的佛语经典语录(9)

佛语经典语录

导读:本文是关于佛语经典语录,希望能帮助到您!

这是一篇有关于佛语经典语录的文章,它涵盖了佛语禅心,佛语人生,让您的心灵得到新的释然。
佛说,“人的生命,只在一个呼吸间。”
生命短促,我们应该善待自己的菩提身,思索活着的意义。生命不是用来寻找答案,也不是用来解决问题的,他是用来愉快地生活的,人生多一分烦恼,就需要有一分禅心来解救。
红尘凡夫,人人都需要有一颗禅心。
梦窗国师诗云:“青山几度变黄山,世事纷飞总不干。眼内有沉三界窄,心头无事一床宽。”
境由心造,心即主人,心无物欲,方寸之间皆海阔天空永无崖畔。胸怀坦荡,宛若长空旭日烦恼则无处藏身。
我们何不也做一个这样的快乐佛呢!
初祖达摩说:“不谋期前,不虑其后,不念当今。”
行也安然,坐也安然;穷也安然,富也安然;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得失无意,看天际云卷云舒。
这才是真正的解脱。
燃灯法师说:“如果我们破除一切执着尘劳,丢掉身外乱性的贪婪和物欲,找回自己,这样就能获得身心的自然安宁、惬意、舒适、安逸;幸福的生活也随之而来。”
一切只知道追逐名利,而不知道享受的人心最苦累,可惜世上仍有大多数人,为了各种欲望拼命占去所有清醒时刻,只余下少许时刻来追寻生命的意义。
证严法师说:“宁静是美,安定最乐,这是习禅,修身,养性,怡悦,且最崇高最美好的境界。
佛经的本质就是安详,我们可以在佛经中找到“安详”的真正意义和追求安详的途径,无论是谁要追求,要达到愉快、美满、充实、潇洒的人生境界,都绝对不能缺少一颗安详的心。
耕耘先生说:“人一旦失去了安详,同时便会褪去了生命的华彩,是女孩子,不会再容光照人,是男孩子,就面目可憎。”
是啊,倘使生活中缺少了安详,而怀着挫折、无奈、怀疑、忧虑的心态去过活人生,那生活对生命来说,毫无疑问就是一种惩罚了,一个人要学会安顿自己的心灵,做到内心宁静安适,我们的人生一定才会美好。
静慧大师说:“学佛几十年,我对佛教最重要的体会只有六个字,看破、放下、自在。”
所谓放下就是去除你的分别心,是非心,得失心,执着心。万物皆为我所用,但非我所属。我们要抛弃的是一切的执着,淡薄明心放下贪嗔痴,不绝望于人生的苦,也不执着于人生之乐。
静慧大师说:“苦在一切人面前都是平等的,只不过苦的方式不同而已,人活着为什么会感到很累很累呢?就是因为总是被种种外在的事相锁迷惑,总希望得到的越多越好以至于肩上的担子越来越沉重,以至于连步子都迈不开了。
人生是苦的,充满烦恼,如果放下执着,苦当下就是空,烦恼就是菩提,人生就是解脱,当下就放下,无分别,凡夫就是佛,婆娑世界就是净土,在繁忙的人生中就能实现最大的自在。
灵泉宗一禅师有诗云:“美玉藏顽石,莲花出淤泥,须生烦恼出,悟得即菩提。”
凡有奢求,必得烦恼,所以不要去追求什么,只问自己该做什么,这就是安分,求心安,求解脱,首先该做个明白人,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怎么样获得。明白人既能努力改变环境,更能努力改变心境,改变环境靠聪明,改变心境靠智慧。
弘一大师说:“人生随缘便会活的自在,能够安分守己,不被环境所转,心中就不会有障碍。”
佛之随者,不是跟随,不是随便,是顺其自然,不怨尤、不强求、不激进,不明此意的人只是在听天由命,他所认为的随缘只是任之弃之,悲观之见溢于言表。其实一切随缘并不是消极的等待或放弃追求,而是,要用一颗平常心去看待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不刻意要求结果,关键是你自己是否已经做到了你该做的,你的心里是否满意你自己,有了这样的心态,你就不会过于执着,也就有了一颗平常心,此即随缘。
尊者米拉日巴说:“远离嗔恨损害得安乐,抛弃傲慢嫉妒获安乐,平等安住万法亦安乐,以心观心即得此安乐,无别智慧法界中安乐,自然而然本性之安乐,此乐于我乐乐有许多,无所希盼世间之欢乐!”
若能一切随他去,便是世间自在人。安乐一直存在于心性光明中,了悟这一本性就会“生亦安详,死亦安详。”了。
耕云先生说:“内心安适,俯仰无愧,从一天到一年,从一年到一生,都能够俯仰无愧,心安理得,活得很踏实,秒秒感受安详,活在至真、至善、至美当中,这才是人生的最高幸福。”
现代人都有事业心,而且志向不小,要想有所成就,须知欲安天下必先安心的道理。古语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见,古时之人就把修身放在了第一位。安家、安国、安邦,必先安心,之后才能安天下。
《四十二章经》中说:“心若调适,道可得矣。于道若暴,暴即身疲。其身若疲,意即生恼,行即退矣。其行即退,罪必加矣。但清净安乐,道不失矣。”
耕云先生说:“人活着只求心安无愧,你我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并不建立在少数主观和偏见者的好恶之上。人要是没有这种坚持,没有这种自我做主的态度他会活得很无奈。”
没有自我的生活是苦不堪言的,没有自我的人生是索然无味的,没有自我和丧失自我是悲哀的。所以,你只管活你自己的,不必去介意别人的扭曲与是非。
《菜根谭》中说:“持身涉世,不可随境而迁。须是大火流金而清风穆然,严霜杀物而和气蔼然,阴霾翳空而慧日朗然,洪涛倒海而砥柱屹然,方是宇宙内的真人品。”
真人品的持身涉世是在各种环境都立定不变,即使是在流金铄石、严霜杀物、阴霾翳空、洪涛倒海的时候,也依然不随境而迁。
证严法师说:“同样一个"得’字,有"舍得’,也有"得失’,两种完全不同的心境。有智慧的人就能够舍,能"舍’也就能"得’,能得无限的快乐;不能"舍’就会有"失’,失去了心境的安宁。”
舍弃不是失掉幸福,而是成就完美这是经过淘洗的完美。人生不能追求绝对的完美,但我们可以追求经过舍弃的完美。就像背上包袱太多,我们须舍弃一些轻松上路一样。放弃自我,真我就出现了;放弃有限,就会赢得无限;放弃偏执,就可得到内心的安详。如果能够保持一颗平实不乱的真心,佛性当下就会开显。
《佛遗教经解》中说:“汝等比丘,若欲脱诸苦恼,当观知足。知足常乐,即是福乐安稳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居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不知足者,常为五欲所牵。”
做人不可让贪欲堵塞自己的心智,蒙蔽住自己的眼睛。物欲太强会让人的灵魂变态,变得永不知足以致精神上永无宁静永无快乐。
证严法师说:“才华横溢的人,一方面很容易达到目的,很快就获得了世俗的满足;另一方面,因所求没有止境,又永远不容易寻得内在的圆满,才华反而成了自苦的根源。”
做人必须要有节制,节制是抵制诱惑的力量,不节制只会是烦恼和痛苦缠绕的人生甚至会走向灾难。人生有节制,生活就有幸福。
赵州禅师说:“你不缺少的东西,正是你没有的东西;你没有的东西,恰恰就是你本来不缺的东西。”
人生是场无休无情的战斗,做人要时时刻刻向无形的敌人作战。本能中那些致人死命的力量,乱人心意的欲望,暧昧的念头,使你堕落使你自行毁灭。在人生追求的过程当中,我们应该保持知足的心态,心灵安定才是最大的幸福
证严禅师说:“心田要多播善的种子,多一粒善的种子,就减少一棵杂草。及时行善,以免你的心里再起坏念头。凡是做善拖延的人,内心不易与恶事绝缘。”
善心对坚硬而言是柔和,对难以克制而言是容忍,对冷酷而言是温暖,对厌世而言则是乐趣。善心代表着一种能够被他人欣赏和尊重的巨大的内在力量,随和、仁慈可以激励人们忘我地工作而孤意、强硬则无能为力。
达摩大师说:“若一念心起,则有善恶二业,有天堂地狱。若不以心生心,则心心入空,念念归静,从一佛国至一佛国。若以心生心,则心心不静,念念归动,从一地狱历一地狱。”
一念不生,万法庄严。一念不生的时候就正,万法归一,无处不庄严,无处不是妙有。修行的根本就在正念,平时一定要提起正念。
慈航法师说:“一个好人,一生当中最耀眼的,是他那充满仁慈的行动,虽然微不足道,默默无闻,也没有人会记住。一切天性仁慈的人,总是热心地做些不求报偿的善事。”
仁慈的底蕴是高尚的情操,慷慨豪迈是它的风格,仁慈是自觉自愿地投入,与人同行让人一生快乐。人生在世,要做好人好事善于给予爱,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的爱和幸福。
佛陀说:“毁灭人只要一句话,培植一个人却要千万句话,请你多口下留情。”
恶言,永远不要出自于我们的口中,不管他有多坏有多恶。你骂他,你的心也就被污染了。说话不要有攻击性,不要有杀伤力,不夸己能不扬人恶。业障深重的人,一天到晚都在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真正修行的人,从不会在意别人的过失与缺点而是懂得宽容。
做人,应该看到他人的优点宽容他人的不足。
《佛陀的格言》中说:“莫轻视小恶,以为我不会受报应。莫轻视小善,小水滴不断地落下,最后能灌满整个瓶子。所以聪明的人逐渐积集小善,而致使他整个人充满着福德。”
人应当“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如果不能防微杜渐,小恶可以积成大恶,终必酿成大害。
一个人作恶时,他的心智就有了污垢;一个人不作恶时,他的内心就清净。清净与污垢完全在你自己,别人帮不上忙。我们要一辈子都不懈地身体力行,才能屏绝恶而不断接近善,人格才会日臻完善人生才会日臻完美。
古诗云:“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有了慈悲心,我们的生命才能够是善的循环,而不是恶的叠加;有了恶性,就会无法突破自我。博爱者必得人爱,作恶者终害自己。
《佛陀的格言》中说:“在这个世界上,永远不可能用仇恨来止息仇恨,仇恨只可以用慈爱来止息,这是一个永恒的真理。”
不要把别人带来的伤害,深深地留在你的记忆中,在那里继续侵蚀你的心;忍辱求和,受辱不怨,既是一种处世方法,也是一种高尚情操。
宽容是一种雅量,是文明和胸怀,更是一种人生的境界。你宽容了别人就等于宽容了自己,宽容的同时也创造了生命的美丽。宽容还是制止报复的良方,善于宽容的人不会被世上不平之事所摆弄,即使受了他人的伤害,也绝不去冤冤相报,而是时时提醒自己:“邪恶到我为止。”
《佛经译本》上说:“爱产生爱,恨产生恨。若以怨报怨、以恶待恶,将会形成恶性循环!和气致祥、诚心和气比疾言厉色、怒发冲冠的效果好。若能人人诚心和气,势必乾坤朗朗、霁日光和、祥瑞普降。”
报复是一柄双刃剑,它在将剑刺进对方身体与心理的同时也伤害了自己。但愿我们生活的世界,多一些怀有仁爱宽容之心的人少一些对人施报复的人!
净空老法师说:“凡夫看佛菩萨,佛菩萨也是凡夫;佛菩萨看凡夫,凡夫也是佛菩萨。”
心里光明的人看别人也是光明的;如果心里阴暗,看别人也是阴暗的。一个人应该时时保持内心光明,不要让任何邪恶念头萌发,防微杜渐使自己的品质更加高尚。
净慧禅师说:“古语讲: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人世间的事情,有了付出才有回报,付出越多得到的回报越大,只想别人给予自己,那么得到的源泉终将枯竭。”
佛家说“善有善报”,并非是唯心的因果报应之说。多行善事,或许别人不会报答你的善举,但至少不会给你带来祸端。行善的人,在心理上容易心安理得,帮助别人自己也常处在快乐之中,这本身就是对你的善报。所以,人生在世,要乐于助人,要善于给予爱,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的爱和幸福。
慈爱是人类重要的美德,在众多重要的美德中,怜悯、同情、善良、慷慨、服务、忠诚、宽恕,这一切构成了慈爱的美德。爱是不希图回报的无私情怀,是宇宙当中最强大的力量,它对于爱者和被爱者的影响都是无法估量的。
《佛陀的格言》上说:“高尚的人施舍东西时,心中不存在有任何意图或目的。这种不求果报的施舍所产生的功德是很难测量的。”
做好事不要为求名,也不要为求功德,只有抱着“尽本分”的心去做好事,才是真正的好事才是至诚无私的善事。付出与得到互为转化,懂得其中奥妙的人会乐于付出,做慈善事让它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效果。
耕云先生说:“我们积功德莫过于救人,救人最好是救他的心。你要救他的心,把他的颠倒心变成安详心,你就彻底地救了他。”
一个善良的人,能用自己的善良去感染去改变那些迷失了方向的人,使他们最终能够找到自己的方向,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而拼搏。
《辅教篇》云:“孝出于善,而人皆有善心。”
百善孝为先,没有孝心的人,所谓的善心只是一幢空中楼阁,是虚幻的或者说是徒俱形式的。孝心是稍纵即逝的眷念,是无法重视的幸福是一旦错过成为千古恨的往事。不要让你的孝心来得太迟,更不要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待”的伤痛和遗憾。
证严法师云:“行善要及时,功德要持续。如烧开水一般,烧开之前千万不要停熄火候,否则重来就费事了。”
修行是点滴的功夫,要有耐性,一直保持一颗行善的心。常有人把修行误认为是出家人的事,其实修行表现在日常生活中,是人人应有的生活修养:“修”是修身养性,“行”是端正行为。
修行就是学会文明的生活,文明的生活就是于己于人都有健康向上的意义的生活,或者说是逐渐远离一切过失远离一切违背生命与自然规律的生活。
海涛法师说:“为了修持慈悲心,一个人必须丢开自私的爱,这个世界有太多的爱是以自我为中心,人们只爱个人的自我。”
与任何人接触时,要常常问自己,我有什么对他有用使他得益?我们要用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学问、修持的力量来使人受益把善良修炼成一种信念。
证严法师曰:“天堂和地狱,是用心和行为造作的。不要怕天堂和地狱,要怕的是心的偏向。”
我们之所以做出善恶的行为,是由于我们起善恶之心的结果。人们的一切善恶言行,都是由心而生起。“若能伏心,则伏众法。”要想防止做恶业,就必须制服我们的心。
佛说:“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宣化上人曰:“一念光明就是佛,一念黑暗就是鬼。你念念光明就时时都是佛,你念念黑暗就时时都是鬼。这个心,一念的善,就造天堂的因;一念的恶,会结地狱的果。”
佛和魔也许只在一念之间,运用之妙存乎于心。所有的境界都是由心造成的,当你的心趋向恶时,地狱之门便打开了;当你的心趋向善时,天堂之门则打开了。
达摩大师说:“无妄想时,一心即是佛国;有妄想时,一心即是地狱。众生造作妄想,以心生心,故常在地狱;菩萨观察妄想,不以心生心,故常在佛国。”
我们应该经得起各种物欲的考验,坚守正义守持清心寡欲这样最终才能避开灾祸迎来吉运。

关于佛经中的佛语经典语录(10)

佛语经典语录

经典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此乃六祖慧可的悟禅之言

心非心,物非物,心高于物

心是心,物是物,心物合一,心物是一

人在尘中,不是尘,尘在心中,化灰尘

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切莫刻意的寻求,人人皆由佛性,重在修心和意,而不是外在的

经典二: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源自《地藏菩萨本愿经》,当年地藏王菩萨原可以成佛,但他见地狱里有无数受苦的魂灵,

不忍离去,于是留在了地府,并立下重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于是有一这句话的由来,属于佛教的大乘

经典三:一切皆为虚幻

这句出金刚经: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当作如是观

对于爱情:美好的爱情,动人的爱情,原来都是虚幻的!可是虚幻的爱情却也是最美的!如坠梦中,近在眼前,却触摸不到;遥远的总是最美,因为遥不可及,充满想象,却难以了解真正的最美,在于人心所营造的幻境这种美,值得我们凡人一直去追寻,即使花去毕生的时间,得到心碎的结局,却依然在憧憬

对于生活:如果人不执著世间的一切物质名利,就不会被物质名利所控制;正由于人追求这些感官之物,才会变得不快乐一切皆流,无物永驻凡人就是太在乎自己的感觉、感受,因为才会身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所以记得佛家的句:一切皆为虚幻

人生如梦随风散!聚散,喜忧皆是缘!

经典四:不可说

很多的东西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佛的很多境界需要自己去悟,去修心佛陀教化众生要抛弃妄念执着,进入到非想非非想的状态!“说”这一行为本身需要一个妄念才能实行,所以不可说!佛陀有这么多经书,这么多语录就是为了教化众生不得已而为之,故禅宗讲求不执着于文字就是这个道理

有句话很好的说明了这句佛家经典:有的事可说不可做,有的可做却不可说,有的既不可说又不可做

最后送上一段,让大家最自己去体会《涅盘经》云:「不生生不可说,生生亦不可说,生不生亦不可说,不生不生亦不可说,生亦不可说,不生亦不可说有因缘故,亦可得说

经典五: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此句出自“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由唐代玄奘法师所译,尽得禅宗精髓!

全句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佛家讲“色”是指眼睛所看到的一切,这句话基本要阐述的是万物本空的理念不要对万物起执情,而使身心不得自在,使得谈空却又恋空,其实恋取世事和恋空并无分别,同样是执取而不放一切能见到或不能见到的事物现象,是人们虚妄产生的幻觉

色即是空,使人们认识到事物的现象,认识到诸多的苦和烦恼都是虚妄产生的空即是色,则由事物的共性,因缘关系,让人们知道因果报应,善恶循环所谓: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后世果,今生做者是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劝人向善的基础

经典六: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原文应是: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出自《华严经》:昔时佛祖拈花,惟迦叶微笑,既而步往极乐从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个世界,得升天堂!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经典语录>

关于佛经中的佛语经典语录(11)

有关佛经中的经典语录

本文是关于有关佛经中的经典语录,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有关佛经中的经典语录
1) 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
2) 不见一法存无见,大似浮云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还如太虚生闪电,此之知见瞥然兴,错认何曾解方便,汝当一念自知非,自己灵光已显现。
3) 妙湛圆寂,体用如如,五阴本空,六尘非有,不出不入,不定不乱,禅性无住,离住禅寂,禅性无生,离生禅想,心如虚空,亦无虚空之量。
4) 常离法相自由自在纵横尽得。
5) 因守无常心,佛说有常性,不知方便者,犹春池拾砾,我今不施功,佛性而现前,非师相授与,我亦无所得。 道由心悟,岂在坐也。
6) 修道之人,倘不以智慧照破烦恼,无始生死,凭何出离。
7) 说一切法,莫离自性。
8) 说有无之过患,如是之人累劫不可见性。
9) 但听依法修行,又莫百物不思而于道性窒碍。 法性本无生灭去来。
10) 一切无有真,不以见于真,若见于真者,是见尽非真。 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萌,顿悟花情已,菩提果自成。 此心本净,无可取舍。
有关佛经中的经典唯美语录
1) 过去事,莫思量;未来事,莫愿莫求;现在事,与一切事但知无着。
2) 知心不坏是实相法身,知心含万像是功德法身,知心无心是法性法身,随根应说是应化法身,知心无形不可得是虚空法身。
3) 菩萨知烦恼性空,即不离空,故常在涅 盘。
4) 心无去来,即入涅 盘 。是知涅 盘 即是空心。凡迷者,迷于悟;悟者,悟于迷。
5) 不见一切法,乃名得道;不解一切法,乃名解法。众生造作妄想,以心生心,故常在地狱。
6) 菩萨观察妄想,不以心生心,常在佛国。
7) 心中无三毒者,是名国土清净。
8) 言若离相,言亦名解脱;默若着相,默即是系缚。离心者,非是远离于心,但使不着心相。
9) 一切诸法皆如幻,本性自空那用除。若识心性非形象,湛然不动自真如。
10) 若了心修道,则少力而易成;不了心而修,费功而无益。
11) 一切善恶皆由自心,心外别求终无是处。
12) 一心有滞,诸法不同。
13) 清净心智,如世万金,般若法藏,并在身心。 净律净心,心即是佛,除此心王,更无别佛,欲求成佛,莫染一物。
14) 诸法不相到,当处解脱。
15) 但性清净即是自性西方。
16) 寂静不生,放旷纵横,所作无滞,去住皆平。 杯子扑落地,响声明沥沥,虚空粉碎也,狂心当下息。 佛者,心清净是。法者,心光明是。道者,处处无碍净光是。
17) 声闻住空修空被空缚,修定住定被定缚,修静住静被静缚,修寂住寂被寂缚。
18) 不求名利不求荣,只么随缘度此生,一个幻躯能几日,为他闲事长无明。
19) 绿水无忧,因风皱面;青山不老,为雪白头。 向外驰求即是「迷」,回光返照就是「密」。 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永处沉沦。
20) 莫道无心便是道,无心犹隔一重山。
有关佛经中的经典感悟语录
1) 禅非语文可阐扬,祛除妄心能品尝,人人心中皆有禅,心外觅禅空自忙。
2) 时时自觉,念念自知,事事心安,天天惬意。 但求一席安心地,谁与龙蛇论是非。
3) 生计恰为一野鹤,粗疏饮啄总随缘。
4) 天地原为一逆旅,江湖何处是吾家。
5) 心中自有菩提意,窗外秋山始入帘。
6) 佛本是自心作,那得向文字中求。
7) 不逢出世明师,枉服大乘法药。
8) 终日不离一切事,不被诸境惑,,名自在人。 前际无去,今际无住,后际无来。
9) 着力今生须了却,谁能累劫受余殃。
10) 认得心性,可说不思议。
11) 但有诸见,即是无边身。若有见处,即名外道。法不孤起,仗境方生。
12) 真性心地藏,无头亦无尾,应缘而化物,方便呼为智。 但学无心,顿息诸缘,莫生妄想分别,无人无我,无贪嗔,无憎爱,无胜负。
13) 夫法本无法,一落言诠,即非实义。
14) 息念忘虑,佛自现前。
15) 举心动念,即乖法体,即为着相。
16) 但悟一心,更无少法可得,此即真佛。
17) 无心者,无一切心。如如之体,内如木石,不动不摇,外如虚空不寒不碍,无能所,无方所,无相貌,无得失。
18) 言下便自认取本法。此法即心,心外无法,此心即法,法外无心。心自无心,亦无无心者。将心无心,心却成有,默契已。
19) 直下无心,本体自现,如大日轮升于灵空,遍照十方更无障碍。
20) 不即不离,不住不着,纵横自在,无非道场。 当下无心,便是本法。
21) 如来藏本自空寂,并不停留一法。
22) 忘机是佛道,分别是魔境。
23) 无法,无本心,始解心心法,法即非法,非法即法,无法无非法,故是心心法。
24) 一切法本空,心即不无,不无即妙有。有亦不有,不有即有,即真空妙有。
25) 无名即是一切诸法得道之处。
26) 心不可传,以契为传。心不可见,以无为见,契亦无契,无亦无无。
27) 无心似镜,与物无竞。无念似空,无物不容。 欲求大道。先正其心。
28) 妄念无生,乃名真心不动。
29) 妄息心空,真知自现。
30) 自性无非,无痴无乱,念念般若观照。

关于佛经中的佛语经典语录(12)

[经典语录]经典佛语

经典佛语

1、但于一切一切法,不作有无见,即见法也。

2、求趣无上菩提者,要净自心,福田方净。

3、智者任物不任己,愚人任己不任物。

4、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者,言其是假非真,非谓绝对没有。

5、佛祖奚以异于人,而因此异于人者,能自护心念耳。

6、佛法在日用处,吃茶吃饭处,语言相问处。

7、愚人除事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事。

8、菩萨心如虚空,一切俱舍,所作福德皆不贪着。

9、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10、自性发时,业识来空。

11、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双忘乃是真法。

12、息念忘虑,佛自现前。

13、不见他非我是,自然上敬下恭,佛法时时现前,烦恼尘尘解脱。

14、菩萨心无取舍,如大月轮,圆满寂静,即是涅盘。

15、菩提本自性,性净是菩提,亦非可修相,更无可作相。

16、不与万法为侣是什么人,回光自照看,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

17、修行要使妄相由多而少,由强而弱。定功由暂而久,由脆而坚。

18、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心心是佛。摘自:短美文

19、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20、一切无心无住着,世出世法莫不皆尔。

21、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自观自在,守本真心。

22、真心应物,不生分别。

23、做工夫全仗精进之力,真正办道人,无剪爪之工。

24、不以有行,亦不以无行。

25、佛法无多子,长远心难得,学道如初心,作佛也有余,始终总不变,真是大丈夫。

26、学道犹如守禁城,昼防六贼夜惺惺,将军主帅能行令,不动干戈致太平。

27、念动急觉,觉之即无,久久收摄,自然心正。

28、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29、三世诸佛以自心为本师。

30、自见性者一切业障刹那灭却。

31、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

32、真心是菩萨净土。

33、诸行性相,悉皆无常。

34、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35、若欲无境,当忘其心,心忘即境空,境空即心灭。

36、不可说。

37、不见一物名为见道,不行一物名为行道。

38、如是静虑,一切有情,发心非难,常时不懈,能成就者,是则为难。

39、无量善事,菩提道业,因一事增,谓不放逸。

40、悟心容易息心难,息得心缘到处闲。

41、平常心是道,趣向即乖,到崮里正要脚踏实地,坦荡荡,圆陀陀,孤*危峭,不立毫发知见。

42、所谓无上正等正觉者非他,即是真如本性,亦名自性清静心是也。

43、悟佛之言,定要行佛之行。

44、于一切相,离一切相,即是无相。

45、诸行是常,无有是处;汝但一切处无心,即无诸行,亦无无行。

46、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故。

47、能常省察,则一句亦有余,不能省察,纵将一大藏经用完也无用处。

48、但悟一心,更无少法可得。

49、本净明心非别处,惟在众生妄心中。

50、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51、众生由其不达一真法界,只认识一切法之相,故有分别执著之病。

52、一切处无心者,即修菩提解脱涅盘寂灭禅定乃至六度,皆见性处。

53、从外入者不是家珍,从内发者,方谓真慧。

54、疾苦在身,宜善摄心,不为外境所摇,中心亦不起念。

55、参须实参,见需实见,用须实用,证须实证,若纤毫不实即落虚也。

56、一念离真,皆为妄想。

57、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58、信得心及,见得性彻于日用中无丝毫透漏,全世法即佛法,全佛法即世法,平等一如。

59、现定见闻觉知是法,法离见闻觉知,非达法也。

60、向外驰求,不知摄心返照回光,如是学佛,殊难得其实益。

61、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

62、一切法相,皆是假名,本来即非,盖生即无生也。

63、但契本心,不用求法。

64、佛本是心自作,哪得向文字中求。

65、发菩提心者,非为己利,原为尽十方遍法界,一切极苦有情之所依怙。

66、忍苦捍劳,繁兴大用,虽粗浅中皆为至实,惟贵心不易移,一往直前履践将去,生死亦不奈我何。

67、邪正烦恼,同一性空,分别假相,妙心现影。

68、尽其心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其天。

69、一切皆为虚幻。

70、临终之际,若一毫凡圣情量未尽,纤毫思虑未忘便乃轻重五阴去也。

71、次于自身善起防护,不应放逸,于刹那中有少动念,应当观察,以正智钩制令正住。

72、做工夫不但不起凡情,亦不起圣解,所谓行起解绝,不令知解才绕心中。

73、但能无心,便是究竟。若不直下无心,累劫修行,终不成道。

74、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缚。

75、不离当处常湛然,亲切无过此语,觅则知君不可见,但于当处湛然,二边坐断使平稳。

76、是心不必更求心,是佛何劳更觅佛,倘于言句上作露布,境物上生解会,则堕在骨董袋中。

77、一切法相本为缘生,缘生之法,当体即空。

78、来得不明,去得正好,智人观此,未免心冷。

79、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法,总在心源。

80、以精进力,身无疾病,一切怨害,慈心相同。

81、无明但是是本性中缘起之幻相。

82、若能自识本心,念念磨练;莫住者,即自见佛性也。

83、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84、不住一切处心即是佛心。

85、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86、若起精进心,是妄精进;若能心不妄,精进无有涯。

87、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

88、依无住本,立一切法无住之本本乎无住,若能彻住则万法一如。

89、一切如来本起因底,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90、念念无相,念念无为,即是学佛。

91、却物为上逐物为下,此乃是学道省力工夫。

92、道人非同善人,如鹤立鸡群,劲挺自持,不顺人情,超群脱俗。

93、根身器界一切镜相,皆是空花水月,迷著计较,徒增烦恼。

94、起见生心,分别执著便有情尘烦恼扰攘若以利根勇猛身心直下,修到一念不生之处,即是本来面目。

95、赤肉团上,人人古佛家风。毗卢顶门,处处祖师巴鼻。

96、妄念纷飞之际,正是做工夫时节。旋收旋散,旋散旋收,久久纯熟,自然妄念不起。

97、慕道真士,自观自心,知佛在内,不向外寻。

98、若不修内行,唯只外求,期望获福,无有是处。

99、前生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100、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更多经典佛语:

经典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此乃六祖慧可的悟禅之言

心非心,物非物,心高于物

心是心,物是物,心物合一,心物是一

人在尘中,不是尘,尘在心中,化灰尘

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切莫刻意的寻求,人人皆由佛性,重在修心和意,而不是外在的

经典二: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源自《地藏菩萨本愿经》,当年地藏王菩萨原能够成佛,但他见地狱里有无数受苦的魂灵,

不忍离去,于是留在了地府,并立下重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于是有一这句话的由来,属于佛教的大乘

经典三:一切皆为虚幻。

这句出金刚经: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当作如是观

对于感情:完美的感情,动人的感情,原来都是虚幻的!但是虚幻的感情却也是最美的!如坠梦中,近在眼前,却触摸不到;遥远的总是最美,正因遥不可及,充满想象,却难以了解真正的最美,在于人心所营造的幻境这种美,值得我们凡人一向去追寻,即使花去毕生的时刻,得到心碎的结局,却依然在憧憬

对于生活:如果人不执着世间的一切物质名利,就不会被物质名利所控制;正由于人追求这些感官之物,才会变得不快乐一切皆流,无物永驻凡人就是太在乎自己的感觉、感受,正因才会身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因此记得佛家的句:一切皆为虚幻

人生如梦随风散!聚散,喜忧皆是缘!

经典四:不可说。

很多的东西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佛的很多境界需要自己去悟,去修心佛陀教化众生要抛弃妄念执着,进入到非想非非想的状态!“说”这一行为本身需要一个妄念才能实行,因此不可说!佛陀有这么多经书,这么多语录就是为了教化众生不得已而为之,故禅宗讲求不执着于文字就是这个道理

有句话很好的说明了这句佛家经典:有的事可说不可做,有的可做却不可说,有的既不可说又不可做

最后送上一段,让大家最自己去体会《涅盘经》云:「不生生不可说,生生亦不可说,生不生亦不可说,不生不生亦不可说,生亦不可说,不生亦不可说有因缘故,亦可得说

经典五: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此句出自“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由唐代玄奘法师所译,尽得禅宗精髓!

全句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佛家讲“色”是指眼睛所看到的一切,这句话基本要阐述的是万物本空的理念不好对万物起执情,而使身心不得自在,使得谈空却又恋空,其实恋取世事和恋空并无分别,同样是执取而不放一切能见到或不能见到的事物现象,是人们虚妄产生的幻觉

色即是空,使人们认识到事物的现象,认识到诸多的苦和烦恼都是虚妄产生的空即是色,则由事物的共性,因缘关联,让人们知道因果报应,善恶循环所谓: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后世果,今生做者是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劝人向善的基础

经典六: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原文应是: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出自《华严经》:昔时佛祖拈花,惟迦叶微笑,既而步往极乐从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个世界,得升天堂!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这一切都是一种心境心若无物就能够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参透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个世界,而整个世界也便空如花草处处皆是佛,一切众生人人皆是佛

经典七: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这句话,并不出自佛经,而是出自一个故事佛说:修百世方可同舟渡,修千世方能共枕眠

前生五百次的凝眸,换今生一次的擦肩今生的一次邂逅,定然孕育前世太多甜蜜或痛苦的回忆

万发缘生,皆系缘分!偶然的相遇,蓦然回首,注定了彼此的一生,只为了眼光交会的刹那

经典八: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大悲是无尽的慈悲,不是感情,因此不能用泪来形容;大悟就是开大智慧,这个智慧不是言语能表达的;大笑就是真正的高兴,内心的喜悦又怎样是笑声能表达的呢?

年龄越长,对于这句的体会就越深刻

经典九: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这是佛家劝人改恶从善的话语出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五十三:”广额正是个杀人不眨眼底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比喻作恶的人一旦认识了自己的罪行,决心改过,仍能够很快变成好人

儒家把和谐导向社会理想,道家把和谐导向事物本源,佛家则把和谐导向内心世界佛家认为,境由心生内心平和,见事皆和

禅宗有云:心险佛众生,平等众生佛心中若无佛,向何处求佛?众生皆有佛性

经典十: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人生在世间时时刻刻像处于荆棘丛林之中一样,处处暗藏危险或者诱惑只有不动妄心,不存妄想,心如止水,才能使自己的行动无偏颇,从而有效地规避风险,抵制诱惑否则就会痛苦绕身

心动则物动,心静则物静

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以物物物,则物可物;以物物非物,则物非物

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实,名物不实,是以物无佛语有云: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经典语句)

关于佛经中的佛语经典语录(13)

佛语关于爱情经典语录

佛语关于爱情经典语录

佛语关于爱情经典语录

1、此句出自“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由唐代玄奘法师所译,尽得禅宗精髓!

2、这句话,并不出自佛经,而是出自一个故事佛说:修百世方可同舟渡,修千世方能共枕眠

3、不忍离去,于是留在了地府,并立下重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4、心动则物动,心静则物静

5、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6、全句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7、心是心,物是物,心物合一,心物是一

8、这句出金刚经: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当作如是观

9、有句话很好的说明了这句佛家经典:有的事可说不可做,有的可做却不可说,有的既不可说又不可做

10、儒家把和-谐导向社会理想,道家把和-谐导向事物本源,佛家则把和-谐导向内心世界佛家认为,境由心生内心平和,见事皆和

1

1、人生如梦随风散!聚散,喜忧皆是缘!

1

2、年龄越长,对于这句的体会就越深刻

1

3、人在尘中,不是尘,尘在心中,化灰尘

1

4、大悲是无尽的慈悲,不是感情,所以不能用泪来形容;大悟就是开大智慧,这个智慧不是言语能表达的;大笑就是真正的高兴,内心的喜悦又怎么是笑声能表达的呢?

1

5、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1

6、于是有一这句话的由来,属于佛教的大乘

1

7、“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劝人向善的基础

1

8、切莫刻意的寻求,人人皆由佛性,重在修心和意,而不是外在的

1

9、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20、对于生活:如果人不执著世间的一切物质名利,就不会被物质名利所控制;正由于人追求这些感官之物,才会变得不快乐一切皆流,无物永驻凡人就是太在乎自己的感觉、感受,因为才会身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所以记得佛家的句:一切皆为虚幻

2

1、万发缘生,皆系缘分!偶然的相遇,蓦然回首,注定了彼此的一生,只为了眼光交会的刹那

2

2、前生五百次的凝眸,换今生一次的擦肩今生的一次邂逅,定然孕育前世太多甜蜜或痛苦的回忆

2

3、这是佛家劝人改恶从善的话语出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五十三:“广额正是个杀人不眨眼底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比喻作恶的人一旦认识了自己的罪行,决心改过,仍可以很快变成好人

2

4、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2

5、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这一切都是一种心境心若无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参透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个世界,而整个世界也便空如花草处处皆是佛,一切众生人人皆是佛

2

6、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2

7、心非心,物非物,心高于物

2

8、对于爱情:美好的爱情,动人的爱情,原来都是虚幻的!可是虚幻的爱情却也是最美的!如坠梦中,近在眼前,却触摸不到;遥远的总是最美,因为遥不可及,充满想象,却难以了解真正的最美,在于人心所营造的幻境这种美,值得我们凡人一直去追寻,即使花去毕生的时间,得到心碎的结局,却依然在憧憬

2

9、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30、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3

1、最后送上一段,让大家最自己去体会《涅盘经》云:「不生生不可说,生生亦不可说,生不生亦不可说,不生不生亦不可说,生亦不可说,不生亦不可说有因缘故,亦可得说

3

2、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3

3、色即是空,使人们认识到事物的现象,认识到诸多的苦和烦恼都是虚妄产生的空即是色,则由事物的共性,因缘关系,让人们知道因果报应,善恶循环所谓: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后世果,今生做者是

3

4、一切皆为虚幻

3

5、原文应是: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出自《华严经》:昔时佛祖拈花,惟迦叶微笑,既而步往极乐从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个世界,得升-天堂!

3

6、经典七: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3

7、此乃六祖慧可的悟禅之言

3

8、以物物物,则物可物;以物物非物,则物非物。

3

9、源自《地藏菩萨本愿经》,当年地藏王菩萨原可以成佛,但他见地狱里有无数受苦的魂灵,

40、很多的东西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佛的很多境界需要自己去悟,去修心佛陀教化众生要抛弃妄念执着,进入到非想非非想的状态!“说”这一行为本身需要一个妄念才能实行,所以不可说!佛陀有这么多经书,这么多语录就是为了教化众生不得已而为之,故禅宗讲求不执着于文字就是这个道理

4

1、佛家讲“色”是指眼睛所看到的一切,这句话基本要阐述的是万物本空的理念不要对万物起执情,而使身心不得自在,使得谈空却又恋空,其实恋取世事和恋空并无分别,同样是执取而不放一切能见到或不能见到的事物现象,是人们虚妄产生的幻觉

4

2、禅宗有云:心险佛众生,平等众生佛心中若无佛,向何处求佛?众生皆有佛性

4

3、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4

4、人生在世间时时刻刻像处于荆棘丛林之中一样,处处暗藏危险或者诱-惑只有不动妄心,不存妄想,心如止水,才能使自己的行动无偏颇,从而有效地规避风险,抵制诱-惑否则就会痛苦绕身

返回

附送:

佛语十大经典语录

佛语十大经典语录

佛语十大经典语录处处皆是佛,一切众生人人皆是佛

经典七: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这句话,并不出自佛经,而是出自一个故事 佛说:修百世方可同舟渡,修千世方能共枕眠

前生五百次的凝眸,换今生一次的擦肩 今生的一次邂逅,定然孕育前世太多甜蜜或痛苦的回忆

万发缘生,皆系缘分! 偶然的相遇,蓦然回首,注定了彼此的一生,只为了眼光交会的刹那

经典八: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大悲是无尽的慈悲,不是感情,所以不能用泪来形容;大悟就是开大智慧,这个智慧不是言语能表达的;大笑就是真正的高兴,内心的喜悦又怎么是笑声能表达的呢?

年龄越长,对于这句的体会就越深刻

经典九: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这是佛家劝人改恶从善的话语出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五十三:“广额正是个杀人不眨眼底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比喻作恶的人一旦认识了自己的罪行,决心改过,仍可以很快变成好人

儒家把和-谐导向社会理想,道家把和-谐导向事物本源,佛家则把和-谐导向内心世界 佛家认为,境由心生内心平和,见事皆和

禅宗有云:心险佛众生,平等众生佛心中若无佛,向何处求佛?众生皆有佛性

经典十: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人生在世间时时刻刻像处于荆棘丛林之中一样,处处暗藏危险或者诱-惑只有不动妄心,不存妄想,心如止水,才能使自己的行动无偏颇,从而有效地规避风险,抵制诱-惑否则就会痛苦绕身

处处皆是佛,一切众生人人皆是佛

经典七: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这句话,并不出自佛经,而是出自一个故事 佛说:修百世方可同舟渡,修千世方能共枕眠

前生五百次的凝眸,换今生一次的擦肩 今生的一次邂逅,定然孕育前世太多甜蜜或痛苦的回忆

万发缘生,皆系缘分! 偶然的相遇,蓦然回首,注定了彼此的一生,只为了眼光交会的刹那

经典八: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大悲是无尽的慈悲,不是感情,所以不能用泪来形容;大悟就是开大智慧,这个智慧不是言语能表达的;大笑就是真正的高兴,内心的喜悦又怎么是笑声能表达的呢?

年龄越长,对于这句的体会就越深刻

经典九: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这是佛家劝人改恶从善的话语出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五十三:“广额正是个杀人不眨眼底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比喻作恶的人一旦认识了自己的罪行,决心改过,仍可以很快变成好人

儒家把和-谐导向社会理想,道家把和-谐导向事物本源,佛家则把和-谐导向内心世界 佛家认为,境由心生内心平和,见事皆和

禅宗有云:心险佛众生,平等众生佛心中若无佛,向何处求佛?众生皆有佛性

经典十: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人生在世间时时刻刻像处于荆棘丛林之中一样,处处暗藏危险或者诱-惑只有不动妄心,不存妄想,心如止水,才能使自己的行动无偏颇,从而有效地规避风险,抵制诱-惑否则就会痛苦绕身

格言 格言是一个人机智之精华,众人汇成的睿智.聪明人的智慧,老年人的经验,都在格言里面。 格言,可以作为人们行为规范的言简意赅的语句。从句法结构角度说,格言是相对完整、相对独立的句子,可以独立用来表达思想。 言简,促人有美德。如:「满招损,谦受益。」。《宋史·吴玠传》:「玠善读史,凡往事可师者,录置座右,积久,墙牖皆格言也。」 在内容上它是人生经验和规律的总结,具有教育意义;在语言形式上简洁而精练。因此,格言与谚语、名言、警句、箴言等有着直接的血缘关系,可以说,只要是有教育意义的精练语句,都可以称为格言。只是谚语来源于民间无名氏之口,或经众人加工而成,而名言则大多数出于名

人生格言

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说好的教师是幸福,不如说好的教师是不幸。——海贝尔

谁若游戏人生,他就一事无成;谁不能主宰自己,便永远是一个奴隶。——歌德

我们要把人生变成一个科学的梦,然后再把梦变成现实。——居里夫人

要体验人生,就要把握现实,相信现实。——拉蒂特

人的一生是短的,但如果卑劣地过这一生,就太长了。——莎士比亚

人生的道路有成千上万条, 每一条都要它各自的风貌。

路的好坏不在于崎岖多少, 只在于谁能最终达到目标。——申宝峰

不要抄近道,否则会白跑。 不要绕远道,否则会迟到。

不要走邪道,否则会坐牢。 不要走黑道,否则会挨刀。

不要只想要,付出不能少。 不要急着要,一定要戒躁。

不要求回报,该到自然到。 不要急得到,心静便无恼。

不要怕人笑,看谁笑到老。 不要怕辛劳,勤是传家宝。

不要怕摔跤,起来是英豪。 不要怕阻扰,继续挺起腰。

不要装知道,不懂就请教。 不要放大炮,说话要可靠。

说话要想好,办事要公道。 说到要做到,不要瞎编造。

出名要趁早,赚钱要靠脑。 该了就要了,不爱就拉倒。

做人要地道,才能步步高。 走就走正道,好人有好报。——申宝峰《人生悟》

生命格言

生命,那是自然付给人类去雕琢的宝石。——诺贝尔

生命不等于是呼吸,生命是活动。——卢梭

生命是一条艰险的峡谷,只有勇敢的人才能通过。——米歇潘

生命如同寓言,其价值不在与长短,而在与内容。——塞涅卡

生命在闪光中现出绚烂,在平凡中现出真实。——伯克

谁能以深刻的内容充实每个瞬间,谁就是在无限地延长自己的生命。——库尔茨

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次也不善于度过。——吕凯特

命运格言

命运就是对一个人的才能考验的偶然。——蓬皮杜

聪明的人造就机会多与碰到机会。——培根

平凡的人听从命运,只有强者才是自己的主宰。——维尼

如果错过了太阳时你流泪了,那么你也要错过群星了。——泰戈尔

一个人的性格决定他的机遇。如果你喜欢保持你的性格,那么,你就无权拒绝你的机遇。

——罗曼.罗兰

友谊格言

朋友需要你今天帮助,千万不要等到明天。——佚名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

和你一同笑过的人,你可能把他忘掉,但是和你一同哭过的人,你却永远不忘.。——纪伯伦

谁要求没有缺点的朋友,谁就没有朋友!——谚语

朋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而使友谊永存。——查理士

友情的纽带,或会因情绪激动而绷紧,但决不可折断.——林肯

周围都有好朋友的人,比四面楚歌的人不知幸福多少。——卡内基夫人

财富不是真正的朋友,而朋友却是真正的财富。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傅玄

情深恭维少,知己笑谈多。——谚语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孔子

树直用处多,人直朋友多。——谚语

怯懦的人,会把朋友送给刽子手。——罗曼·罗兰

朋友看朋友是透明的,他们彼此交换着生?——罗曼·罗兰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谚语

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谚语

真正的朋友应该说真话,不管那话多么尖锐…… ——奥斯特洛夫斯基

朋友间必须是患难相济,那才能说得上是真正的友谊.——莎士比亚

世界上没有比友谊更美好,更令人愉快的东西了;没有友谊,世界仿佛失去了太阳. ——西塞图

与朋友交而不信。——《论语》

信任一位虚伪的朋友,增加一个敌对的证人.——西班牙谚语

什么是朋友?朋友就是你可以精诚相待的人——西塞图

在这个世上,诚实的人最尊重,最珍视的莫过于真正的朋友,这种朋友可以说是另一个自我.

我们的朋友比想象的少,却比我们认识的多。——霍夫曼斯塔尔

友谊是个无限的天地,它多么宽广啊。——罗·布朗宁

励志格言

人生难免经历挫折和悲伤,

再痛再苦不要放在心上.

风雨过后才会有彩虹和阳光,

雨过天晴终究会晴朗。——申宝峰

人生酸甜苦辣都要尝一尝,

尝尽人间冷暖才能成长.

历尽重重磨难才能变坚强,

遇到困难要挺起胸膛。——申宝峰

哪怕前方布满了风霜,

哪怕前方有大风大浪。

也要更加斗志昂扬,

一路高歌乘风破浪。——申宝峰

幸福不会平白无故从天而降,

付出努力才会有补偿.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就辉煌,

除非只是好梦一场。——申宝峰

心中有梦想就要一如既往,

不能遇到困难说放就放.

千锤百炼才能磨炼出好钢.

饱经风霜才能更强。——申宝峰

哪怕前方有虎豹豺狼,

哪怕前方有魑魅魍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