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五散文

年三十守岁的困意还没消退,正月初五就迫不及待地来到眼前。

腊月正月更迭交替的手续在手中还有余温,鞭炮烟花就把古老的破五故事述说!

眼下东北还处在天寒地冻的边缘,天气预报也将寒冷推到月底。理论上沈阳随着春节进入春天,实际上离春天还很遥远。

劈劈啪啪的鞭炮声震耳欲聋,耀眼的烟花在远处绽放。年味因为家家团圆而味道十足,浓浓的节日气氛没有因为天冷而被稀释!

初五,在民间有破五的传说:初五早上要打扫卫生,要进行一次大清扫。因为从年三十到初五这期间不能扫地,落在地上的瓜子皮、花生皮、核桃皮之类的东东统统不能扫,那样会把财气扫走。清扫完了,放鞭炮用于驱赶五穷。所谓的五穷就是: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大诗人韩愈在《送穷文》中说:“凡此五鬼,为吾五患”,诗人文人写文章送五穷既含蓄又风雅,平民百姓就不用拐弯抹角了直接把一切想送走的用鞭炮开路,谁家的鞭炮最响谁家就离五穷越远。这样还不够要将象征五穷的菜混在一起剁碎了,用面包好,以吃饺子的形式将五穷彻底消灭掉!

祖国幅员辽阔,各地的民俗也许不太一样。在东北基本还是延续着老祖宗的过年方式。

小的时候过年基本都是按照母亲的习惯过。年三十她很忌讳打碎盘子碗,那一年我八岁,年三十帮妈妈收拾碗,不小心打碎一个,母亲的脸色变了仿佛有不好的事要发生,然后她默默地祈祷什么?虽然母亲没有责备我,但我知道我破了母亲的忌讳闯了大祸。

那一年,果然应验,开春我就大病了一场,还住进了医院,之后许多年母亲都不允许我在年三十帮她的忙。

好像话题扯远了……

书归正传,说说如今的东北怎样过破五。初五那天不用大扫除了,年三十的东西都随时随地丢进垃圾桶,什么财什么运的`都化作室内清洁干净。还是干干净净过大年比什么都好!

但破五那天还是依照传统清晨放鞭炮,家家户户包饺子。按老理初五这天不允许出门,是为了自律怕自己的穷气传染给别人。

如今不兴那个了。破五吃完饺子愿意去哪就去哪!

早上手里捏着饺子,想着小时候初五的故事:那天妈妈起得很早,把家里家外打扫得干干净净的。她说:鬼都驱走了,丫头起来吧!咱们包饺子。

坐在饭桌旁看妈妈包饺子,她告诉我初五的饺子一定在初五早上包,头天晚上包好可不行!为什么?妈妈听着我有些不解的问题。她说:鬼在初五早上才出现,不能让它藏在犄角旮旯里祸害人,所以家里要里里外外清扫干净。把鬼赶尽最好,如果还有剩余的就包在饺子里用手紧紧地把它们捏死。煮在锅里吃到肚子里把五鬼彻底的消灭掉!好恐怖……

所以,小的时候不怎么爱吃饺子,也许是破五的缘故吧!

望着桌上盖帘上摆好的饺子,想着古老的传说!思念起母亲。

窗外零下二十几度的严寒,今年有点像小时候过年的样子。一阵阵劈劈啪啪的鞭炮声在空中炸响,滚烫的开水正迎接一匹像白鹅的饺子下河!

————仅以此献给天下的母亲们,是她们教会我们什么叫传统,什么叫生活!

春节磕头拜大年散文

在我的老家豫北农村至今仍流传着春节期间磕头拜年的风俗。这种风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没有人能说清,至少也有几百年了。晚辈通过给长辈磕头来表达对长辈的尊重,以及对长辈一年来的辛劳表示感谢,晚辈成群结队地给村里长辈磕头同时也增加了浓浓的年味。清人顾铁卿《清嘉录》里记载:“(大年初一早晨)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亲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至有终岁不相接者,此时亦互相往拜于门。门首设籍,书姓氏号为门簿。鲜衣炫路,飞轿生风,静巷幽坊,动成閧市。”就是说,大年初一早晨,拜年的活动从家里开始,先向长辈跪拜磕头,祝福健康长寿,吉祥如意,流年顺利,这时,长辈便将事先备好的压岁钱分发给晚辈。然后,家人(过去主要是男子)出门到五服以内的同宗同族和近邻挚友家里拱手相拜,恭喜发财。

在我的记忆里,春节磕头拜年是有一定讲究的。大年初一,家人会在父母的带领下零晨四点左右就起床了,都穿上新衣服,先祭拜天地诸神、再祭拜宗亲三代,然后燃放鞭炮。下水饺吃早饭(这也就是我们的“年夜饭”)。吃完水饺后,就是给父母磕头。兄弟姐妹孙子孙女等全家人,会排成几行向父母磕头,先是给父亲磕,再给母亲磕,而且会齐声大喊:“爹,给你磕头了!”“娘,给你磕头了!”孙子们喊的更响“爷爷奶奶,给你们磕头了!”。老人们会乐呵呵的给小孩发压岁钱。在向父母磕头时,内心中会产生一种神圣感,甚至有些激动,有时眼里会含满泪水,这泪水是幸福,是感恩,是责任———。每年我给父母磕头时,父母都开心异常,虽然嘴上说不用了,但他们每次的表情都显现出无与伦比的喜悦与幸福感。磕头,我想这一简单的甚至有些“封建”的传统,在一定程度上包含着对父母的巨大关爱与尊重。爹娘其实什么都不会向你索取,一句问候,春节磕一个响头这样简单的情感,他们就极为满足了。

给父母磕完头后,就要出门给村里长辈磕头拜年了。一般情况是家里留下一位中年人照顾老年人,接待拜年的`人。其他人不管大人小孩都全部出动。一般先到近门近族家拜年,给长辈磕头,然后近门近族再聚到一起到别人家老人拜年。从村西拜到村东,从路南拜倒路北,不管姓什么,只要家中有老人,都要拜一拜,磕个头。为了方便大伙磕头拜年,家家户户主屋前都会放上一张干净的席子,拜年的人以家族为单位,一泼磕完,一泼再进去磕。进门就喊“大娘,给你磕头来了啊!”;“哎呀别磕啦别磕啦。年轻轻哩”;“诶,咋能哩,一年一个,磕这儿了啊,俺大爷哩?”“ 恁大爷刚出去,呵呵,快点拿烟, 来来吸个烟”;“ 别拿了,别拿了,有,吸着呢,走了啊,还得去串串,还有好几家呢”;“ 你看,吸一根儿吧。 ”“不啦不啦,吸着呢,嘴里有,走了啊。”“中中,慢点啊 !”“中中,回去吧,回去吧,别出来啦。”磕头拜年的后生满脸的喜悦真诚,老人们满脸的喜悦,看得出那满脸的皱纹舒展开来,笑意盈盈如满面桃花。顽皮的孩子则专盯老人手里的鞭炮抢去燃放。满院子的欢乐,满院子的笑声,连树上的野马雀都不愿意离去。在村里不论谁与谁有多少恩怨,只要这个头一磕就会烟消云散,和好如初。

东方发红的时候,拜年磕头仪式接近尾声。也有人会出村给其它村子的同姓人拜年。

我的父母年纪大了,为了让他们安逸地度个晚年,我把二老接到了城里,但每逢春节,二老总要嚷嚷着要回老家,他们习惯了故乡浓浓的亲情,习惯了那一声声大哥大嫂、大爷大娘、爷爷奶奶的亲切呼唤,他们还惦记着全村寥寥无几的比他们年纪稍大的老哥老嫂,他们还想蹒跚着脚步给他们拜年......

大年初二的主题散文

大年初二是春节中很重要的一天,有着开年的习俗。下面是小编推荐给大家的大年初二的主题文章,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大年初二的主题散文一

新年到了,后天可得好好地“疯”玩一场,因为,那天我们全家人都去祖母家过年,那里很好玩可以做很多事。我玩什么呢?我想着,突然,我想到县城的烤红薯很好吃。不如,我也来烤吧!

到了老家,我给祖母拜完年后,下起了蒙蒙细雨,但这阻挡不住我要烤红薯的决心,我拿了6个红薯,拿了铁锨,一些柴,一些玉米秧子,一盒火柴。并叫上我的爸爸,叔叔来帮忙。

开始了,爸爸挖坑,我去捡柴火。叔叔去找一块铁片,还好,这块地不是那么硬,很快地爸爸就挖出了一块。我手里已经握了一捆柴了,而且还是那种又硬有老的。不一会儿,叔叔也找来了铁片,我问爸爸:“这块地挖得应该行了吧?”“行了,差不多了”地挖得差不多了,柴也捡的差不多了,下一步把柴添到小坑里,放点玉米秧子”用火柴点燃,我立马扔进坑的中央,火苗向四处散开,火渐渐大了,我往坑里放柴,不知又过了多长时间,火苗也差不多没有了,我们把土给它埋上,进行“保温”,然后再去周围玩了一会儿,过了5分钟我们挖开泥土,挖开了一层,就会感觉泥土热乎乎的,终于可以把番薯挖出来了,我已经闻到了一股香味,挖出来后,原来棕红色的番薯,变成了黑不溜秋的了。一捏,嘿!软软的,可是手上变黑了,我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起一个就往肚里吃,香喷喷的,太美味了啊!要是全部是我的,那就好了!吃完后,我们个个都成了“花猫脸”。

烤红薯,太美味了!一解馋;二品味。如果还去祖母家,我一定还要再烤一次,因为真是太好吃了!

大年初二的主题散文二

大年初二,老家下了一场大雪,虽然地上不是很厚的.,但是远处的山和屋顶都盖上了厚厚的“棉被”。我一推开门就高兴极了,连忙把妈妈和表姐喊起来,要出去看雪景,妈妈说那我就带你们去旁边的矿山上捡石头吧。

一路上我和表姐叽叽喳喳的说个不停,看到路边的野草和树木都是白茫茫的一片,多美啊!小鸟们也跟我们一样互相戏耍着,有的还在雪地里寻找食物呢!我和表姐一边玩耍一边摆造型叫妈妈帮我们拍照片留影。

当我们到达矿山的时候,我被那里的美景吸引住了,扒开薄薄的雪花,下面有很多很多的五颜六色的矿石,有黄的、有绿的、有紫的还有的像玻璃一样透明的,好看极了。我多想把这里的矿石带到扬州跟同学们分享,可是妈妈说这些石头是要运的国外,卖给外国人炼钢用的,不能拿太多,最后我还是偷偷地拿了几颗回来。

大年初二这一天真是有意思极了,我跟表姐不但玩的很开心,也跟妈妈认识了很多以前没见过的东西,真是很难忘的一天啊!

大年初二的主题散文三

在我看来大年初二中的“二”就是在说我家的喜事成双。

因为今天不仅是过年还是我妹妹的生日呢!这不!一大清早的妹妹就要“唱”着去拿蛋糕,爸爸没办法呀!只好带着妹妹去拿蛋糕,过了十几分钟后,妹妹就抱着蛋糕进了门。

爸爸语重心长地说:“今天是女儿的生日,所以我要亲自下厨,为女儿做六道菜。”于是爸爸拎着菜走进了厨房精心地做起了菜。我到要看看爸爸会作什么拿手菜,便悄悄的跟着爸爸。只见他把肉沫挤成一团团的小肉沫团,轻轻的放进锅里,就好像他手中的是一个个鸡蛋一样。爸爸还用铲子不断地进行搅拌,防止肉团粘锅上。等肉团变黄后就把他们捞进碗里,之后又炒一盘白菜,再将一些白菜在肉团上绕一圈就美观多了……

菜终于炒好了,现在开始吃香喷喷的大餐了。

今天可真让我体会到了美食的含义。

散文:童年的大年夜

贫穷的童年,但却是快乐的童年。随着岁月的年轮爬满额头,奔五的中年男人脑海中,贫穷的记忆渐渐模糊,快乐的记忆却日渐清晰。

过年,是那个时代小孩子一年的期盼,比现在的孩子更渴望过年。在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也只有过年才能吃上平日吃不到的好东西(糖块、饼干、鸡鸭鱼肉),当然如果能有新衣服穿那是最美不过的,男孩子即使没有新衣服也一样地快乐,还可以放鞭炮。

上世纪七十年代,有着我太多的童年记忆,而过年的记忆尤为深刻。

天擦黑的时候,各家各户的破门上都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和过门钱,把毫无生机的生活装扮的有些节日的气氛。小孩子也被早早喊回家吃饭,吃过饭就被赶到大炕上睡觉。本地的习俗是半夜起来过年守岁,所以要早睡。

深夜12点以后,当霹雳拍啦的鞭炮声次第响起的时候,睡得迷迷糊糊的小孩子会被大人叫醒,穿衣在炕。瞧着父母和姐姐、哥哥里外忙活,先下水饺,供奉天地诸神,然后才炒菜、喝酒。坐在炕上,还有许多的`禁忌,不能摸窗台(据说摸过以后会生疮长疖子的),不能动剪刀(当然这些东西早就被收拾起来了),不能说不吉利的话(白天贴对联的时候,因为说了一句俺家对联不如东邻大叔家的好看,就让大哥狠狠地踢了屁股一脚。),不能大声说话,诸如此类,显得很神秘。虽然那个年代一直在破除迷信,但过年的禁忌是老辈子传下来的,大年夜家家户户关上大门在家里搞迷信是没人管得了的。祭奉天地诸神自然少不了的,院子里挂上保险灯(带罩的煤油灯),桌子上摆满祭品(猪肉、鸡块、点心、水果等),水饺出锅以后端上去,烧纸,磕头,按程序一样不能少。这样的仪式在农村大都是男主人来完成的,父亲做这些的时候显得很虔诚,嘴里也会念念有词,念叨一些老辈子传下来的符语,譬如大门口边参天树,二门口里聚宝盆,诸神下界把年过,保佑老少都平安等等。10来岁的时候,男孩子会允许参与祭拜仪式,上香磕头,然后放鞭炮(发送纸马)。这样的鞭炮声次第传来,似乎有传染性,附近邻居,整个村庄,甚至不远的邻村都被鞭炮声淹没,空气中满是浓烈的火药气息。

祭拜完天地,父母开始炒菜,我跟弟弟蜷坐在被子边眼巴巴地等候着,有时候也会去数一数自己分到的炒花生和饼干(家里兄弟姐妹多,父母都会把这些分开,炒花生每人一小瓢,自己收藏好了,慢慢吃,自己吃完了别馋其他人的。)在那个年代物质贫乏,做父母的大年夜是不能吝啬的,总要让孩子们吃个够吃个饱,平日不见的饭菜上桌,几个小猪一样的兄弟就开始放开肚皮抢吃了,再严厉的父母在大年夜也会脾气好许多,不再呵斥,不再打骂,任凭孩子们吃喝,这也是小孩子盼望过年的最大理由吧。

吃喝完,会上一些炒花生、瓜子、糖果,一家人吃着谈着守岁。这个时候,小孩子是可以去摸粗一些的椿树,左三圈右三圈,边转边说:椿树高,椿树长,椿树你长我也长。希望新的一年能长高一些。

不多时,天渐渐放亮,一些耐不得寂寞的孩子开始穿上新衣服串门拜年了,比一比谁家起得更早,鞭炮声也渐渐稀疏下来,大街小巷都是过年好的问候声,再穷人家也会被拜年的大人小孩子挤满黑洞洞的屋子,一拨又一拨,不到中午时分是散不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