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名的翻译策略的论文

归化策略要求翻译者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要着重于关照目的语观众,并采用目的语观众熟悉的语言表达来展现源语内容,这样就能最大限度缩减目的语观众对源语产生的陌生感,通过最小的努力就能获取最大化的信息内容。相关的“归化派”特别指出以下三点内容,其一,认为要把源语中较为规范的语言表达强制给目的语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就要努力突破源语表达方式和文化差异;其二,由于翻译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两国人们的交际目的,所以翻译者的首要责任就是避免观众产生文化上的矛盾,这就要求翻译者要着重于平衡好文化中包含的中心内涵,并采用适当的表达方式使观众能简便的理解;其三,译语所展现的内容都处在观众的知识范围内,这样就能有助于读者对源语的解读和掌握。相反,异化策略则是以源语文化作为出发点,要求翻译者能尽量倾向于源语的表达,它积极倡导翻译者抛弃目的语中的表达习惯,并充分利用源语中表达方式来转换作者创作的意涵,并做到还原源语包含的异国风情。“异化派”着重指出以下四点内容,其一,应该有意识地让目的语观众去进一步了解异国的文化;其二,翻译者要相信目的语观众具备一定的智力水平和思维能力去发现异国文化中的独特点;其三,在目的语文化中适当融入源语文化能在一定程度上利于目的语的准确表达;其四,翻译应有效地促进两国文化间的相互交流,并实现文化传播的目的。

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它所包含的对象极为广泛,同时由于电影语言具有通俗化、口语化特征,所以电影名也应与其实现对等。电影名本身就包含了传达信息、展现美感等社会功能,它不仅要把影片中的核心内容和影视题材说明清楚,还要求做到新颖,富有创新力,能在第一时间吸引观众的眼球,并在观众的心底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也能为影片做宣传。为了真正实现这些电影功能,翻译者应采用归化和异化策略来处理语言结构和文化信息。

(一)归化在电影片名翻译中的应用

长期以来,各个民族之间由于地理环境、社会背景等方面的影响,促使中西文化形成了巨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也直接关系到人们的日常生活,这一差异反映在电影片名中就各自有不同的心理倾向。中国人民更加重视整体的观念,这一点在电影名中就表现在中国观众乐于接受一些综合性、概括性的电影名称,并且这一类的电影名能帮助观众进行整体性地掌握影片的基本信息,例如《城南旧事》就采用汉语中用来概括的词汇来表达。而西方人民则个体思想鲜明,他们注重语言上的简明性,要求电影名能提炼影片中的核心人名、地点等,或者是某一个名词,例如英文电影Lolita就采用了影片中的女主人公的名字作为片名。中西文化上的差异性就导致译名和原名之间会存在一定的偏差,同时也会直接造成部分的语义流失,很多观众都对源语文化不够了解,甚至会感到很难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这些来自于观众文化、审美性等方面的差异就会使翻译者在进行电影名的`处理时,就要对源语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归化。但仅仅是译名和原名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翻译者只要对其进行整体上的把握,使其能完整地表达出原作者的内涵和达到预期设定的目的,使观众对译名产生的审美效果和源语观众是相同的情感体验,也可以认为是成功的译名。例如在英TheBridgesofMadisonCounty中,翻译者基于归化翻译策略的基础上,主要关照了中国观众的表达习惯和文化性,通过片名直接反映出影片的中心艺术,于是翻译者就为《廊桥遗梦》,通过“遗”和“梦”来突出影片讲述的是一个悲剧故事;而“廊桥”则暗指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同时还对主人公的遭遇进行了提示,因为“桥”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认为是相爱人之间的相聚和别离。这个译名把四个汉字连接在一起,不仅精炼地反映了影片中的基本内容,还意味深长地表露出影片中的主题,富有诗情画意的四个字激起了观众对影片故事的联想,译名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中国观众的审美性和心理期待。但是如果这部影片采用直译策略,就可以译为《麦迪逊之桥》,从字面意义来看,中国观众就不能深入了解到影片中的思想主旨,可想而知,这部影片的故事也不可能让人回味至今。在另一部英文电影ForestGump中,以男主人公的名字作为电影名,故事主要以一个智商低下的主人公阿甘的视角来剖析美国20世纪中叶到90年代的社会变迁,影片中充满了幽默性和讽刺性意味。翻译者在进行电影片名处理的时候,在归化策略的指导下译为《阿甘正传》,片名说明了影片是以阿甘作为视角,并综合考虑到中国观众的接受能力和认知审美意识。翻译者通过对中国文化的灵活运用,采用了“某某正传”的方式作为表达方式,并且把“阿”字放在人名之前则表示出一种亲切的称呼,这种用法在我国江浙等地区仍然还在使用。

(二)异化在电影片名翻译中的应用

在指导电影名的翻译中,异化策略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文化处在相等对位的前提下,异化策略能让目的语观众感受到异国情调。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异化翻译策略则是要求翻译者保持原文中的语言特征,并使源语和目的语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从而让目的语观众对译语产生陌生感。在遵循异化翻译策略的前提下,翻译者可以灵活采用直译、补译等翻译方法,充分地展现出源语中的语言特色,与此同时,观众也应主动、自觉地去感知源语中包含的异国风情。在英文电影RainMan中,主要讲述的是患有自闭症的哥哥长期生活在幻想中,所以他的行为作风让人感觉很奇怪,甚至被人当做白痴,但他很害怕雨天,时常把自己的名字念成“雨人”。而弟弟对哥哥的情感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由刚开始的疏离,到对哥哥的关心让他终于明白了生命中最珍贵的是手足之情。弟弟的思想也好像经历了一次洗礼,整个人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所以翻译者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把RainMan译为“雨人”,实质上,“雨人”在影片中就包含了双层的意思,不由得让中国观众对影片激发了强烈的兴趣,甚至让观众在欣赏完影片后再回想片名,让人感到更加富有深意。在另外一部爱情电影AWalkintheClouds中,翻译者采用了异化翻译策略,把它译为《云中漫步》,片名中的“云”和“漫”蕴涵了浓厚的拉丁基调,富有梦幻和唯美色彩的情感体验让中国观众感到浓烈的异国情调,充满诗韵和浪漫的语言表达与中国观众的审美性实现了共鸣。影片中的画面萦绕着一层宛如人间仙境般的薄雾,一天中的任何时候都让人好像身临梦幻一般,影片中的情感基调和片名实现了对等性。有人则把AWalkintheClouds译为《飘飘欲仙》,这一片名并没有充分地展现出影片中的思想情感,也没有营造出一种仙境美的体验,甚至会让人对它产生误解,其结果必然导致文化氛围和商业功能的丧失。相类似的电影名翻译也有很多,例如TheMummy在异化的指导下译为《木乃伊》;英文电影TheGodfather中,翻译者基于源语中包含的文化气息,把它译为《教父》。

总之,翻译者在进行电影名的翻译中,应在忠实源语的基础上要求富有独特性。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翻译者应正确把握中西方文化和语言上的差异性,并综合关照目的语观众的接受能力和审美性,灵活地采用归化和异化来指导电影名的翻译。在归化策略的指导下,翻译者应采用目的语观众较为熟悉的语言表达和文化意象,使目的语观众能简便地理解电影名所传达的信息;在异化策略的作用下,翻译者应尽可能地把原作者的意图诠释出来,使目的语观众体会到异国的语言意涵和文化氛围,从而使译名传达出源语中的情感内容,又能被观众所认可。

欣赏电影论文

1985年电影在西方横空出世,这是世界电影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一年。在二十年的时间里电影作为一门艺术突飞猛进地发展,其魅力、影响力已被大众接受和推崇。电影之所以发展这么迅速,主要是它的内容反应一种文化,一种信仰,一种感情,一种哲理。把这个世界更为紧密地联系起来。从电影中我们可以学到一些处世道理,同样也能得到身心的娱乐和了解其它国家的风俗习惯。在电影欣赏课上,我们看了多部电影,其中有《喜福会》、《蓝色姊妹花》、《七宗罪》、《刮痧》、《了不起的盖茨比》等。看完每一部电影,我都会从中汲取一些东西,一些深邃却易于理解的东西,它们很难从现实中挖掘。这些珍贵东西的累积让我对电影艺术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喜福会》影片节奏稍慢,但是线索清晰,也很感人。每一个故事都有让你为之一震的元素,影片围绕了四对母女的命运展开,讲了多位女人的生活经历。每一位女人都有着自己曾经辛酸,坎坷,不愉快的过去,在不同的经历后她们对这个社会,她们的家庭,以及对待丈夫儿女有了更好的经营手段。给我印象深刻的是莺莺阿姨还有AnMei阿姨。莺莺阿姨,曾在年轻时爱上一位花花公子,在无耻卑鄙的丈夫折磨下,她忍无可忍,夺走了他唯一在乎的东西—他们的儿子,她,溺死了他们的孩子。AnMei阿姨有一个逆来顺受、命运悲惨却毫不反抗的母亲,母亲要为女儿争夺一些地位和严,她,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AnMei也学会了怎样才能变得更加坚强。

可以说《喜福会》是反映当时社会女性的声音,她们强烈要求着自己的尊严、权利、地位、利益、平等、独立。通过多位女性的交叉的不同悲惨经历,深刻地阐述了女性的这种强烈心声。如今的社会已大不同与以往,女性的地位已经被提到了国家、大众的议事进程中,女性的权利也在逐渐地增加,可以说二十一世纪是“女性的时代”她们在家庭、工作、社会都会有着平等或者更优厚的待遇。《喜福会》这部电影虽然不会改变当时社会对女性利益、权利的改变,但是它向人们揭示了当时社会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使人们意识到女性对于这个社会的重要性。我想正是千万部这样的电影促成了当今社会女性地位的提升!

影片《刮痧》借一件小事反映了中美文化的冲突。电影中许大同的父亲的一句话最能说明这个问题。他说,刮痧在中国几千年了,怎么一到美国就说不清楚了呢?其实说不清楚的何止是刮痧这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像许大同代替父亲承认是自己给孩子“刮痧”,许大同对上司说的“我打孩子是对你的尊重”等等中国的.传统道德规范,在上司桑兰那里又何曾得到理解和认同。当然,事情最后得到圆满解决,法庭的起诉撤销。这种结果的产生,除了人正常的良知以外,更多的是由于相互之间的沟通和理解。我想,《刮痧》中男主人公的名字叫“大同”,其目的或者其象征也就在此吧!如果说这部电影是一个寓言,其寓意也正在与此。

《刮痧》的另一个理解层面是情感,包括父子之爱,母子之爱、夫妻之爱、祖孙之爱、朋友之爱。这几者又以父子之爱为主要方面。电影中出现了两对父子,祖孙三代,但他们之间的爱却是相通的。许大同在法庭上的一段独白最能代表所有父亲的心声。虽然起初美国人对我们的这种爱有一种曲解的看法,随着故事的发展,我们看到这种爱逐渐被接受,被认同,影片最后美国人向我们拍手的是时候就是一个最好的回答,向我们暗示了东西方文化的包容性。

《喜福会》是反映一种呼吁关注女性的社会问题,而《蓝色姊妹花》反映的是姐妹情深意厚的家庭因素,《七宗罪》揭示犯罪人的变态心理和警察的破案智慧机制,《刮痧》向我们阐释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教子、爱子的态度问题。《了不起的盖茨比》记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资本主义社会下人性的丑陋以及利益的驱动造就了当时人的贪婪、享受的欲望。

曾经有位艺术家说过,“电影的意义在于将生活的镜子打碎,然后将碎片重新贴成另一面镜子。”它不但能反映生活,还能教育引导人们,我想这正是它的意义所在。

有关科技论文的翻译技巧汇总

科技论文作为一种学术论文,是科研学者在实验基础上对人文自然工程等学科领域的现象进行科学阐述,经过总结得出结论的一种书面表达形式。就我国现阶段而言,科技论文泛指sci、ei等论文。如果要投ei和sci,有一个问题不能回避,那就是论文翻译的问题。今天小编整理一下关于科技论文翻译方面的一些小技巧。

科技论文翻译要求技术概念明确清楚,逻辑关系清晰突出,内容正确无误,数据准确精密,文字简洁明了,符合技术术语表达习惯,体现论文翻译的科学、准确、严谨的特征。

(1)、用分析结构法拆译长句

科技论文的语言表达客观准确,逻辑性强,结构严谨。为了更好地记录自然界的现象和科技界的'动态,科技论文中所采用的句子往往偏长,结构复杂,这点在论文摘要翻译中尤为突出。

(2)、被动语态的使用

科技论文本身具有科学性,重叙事和推理,因为读者看重的是作者的观点和发明的内容,而不是作者本人,因此通常不会采用第一或者第二人称,并且,由于论文的结论是在大量的试验数据的基础上或是大量的考察基础之上,在医学论文翻译中为了表现其客观性就常用被动语态。

(3)、大量名词结构的使用

由于科技论文的准确性,要求行文简洁,表达客观,信息量大,强调存在的事实而非某一行为,因此在科技论文翻译的过程当中,可以大量地采用名词结构。

(4)、定语从句的应用

汉语没有词形的变化,句子中各种成分词的关系主要靠语序来表示和保持。英语则不同,由于语法和修辞和句子结构等的需要,某些句子成分的语序发生变化。特别是定语在句中的位置十分灵活,和汉语差异很大,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要注意语序的调整。

(5)、非限定动词的应用

如前文所述,科技文章要求行文简练,结构紧凑,为此,往往使用分词短语代替定语或状语从旬,使用分词独立结构代替状语从句或并列分句,使用不定式短语代替各种从句,介词+动名词短语代替定语或状语从句。

在学术论文的人工翻译过程中除了以上的5种技巧以外,还有很多的翻译技巧可以运用,有的时候会因为论文所涉及的领域不同而具体采用很独特的技巧。不管运用哪一种技巧,所有的译者都只有一个目的,而且必须要达到的一个目的,使译文忠于原文,尊重科学,行文简洁,结构紧凑。

关键词:科技论文翻译技巧,科技论文怎么翻译,论文翻译的一些技巧

我国近代的翻译与留学论文

【摘要】随着近代西方列强对我国的侵略,并被迫与之打交道,产生了我国近代最早的翻译;随着洋务运动的深入发展,产生了我国近代最早的留学。在一定程度上,翻译必然导致留学,而留学又促使翻译向广度和深度进展。翻译的突出代表为严复。翻译与留学对我国各个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翻译 留学 严复

在明前期,我国民族关系发展,海外交通也比较发达,因此和境内的少数民族和境外的国家都有比较频繁的交往。为了解决交往过程中的语言问题,太常寺专门设立少卿一人,提督“四夷馆”。“四夷馆”初隶翰林院,选国子监生于此学习少数民族及外国语言,翻译文字。永乐时有蒙古、女真、西番、西天、回回、百夷、高昌、缅甸八馆,正德时增设八百馆、万历时增设暹罗馆,共为十馆。故四夷馆译字生所受的待遇较高,如参加科举考试中式,可以得到乡、会试科甲的同样出身。「1」

后来,由于明朝的国际影响力逐渐下降,“四夷馆”也日趋寥落。据隆庆时大学士高拱所说:“译自字生自嘉靖十六年(1573)考收之后,迄今垂三十年,中多事故更迁,所存者仅余一二。世业无传,番译俱废。”「2」可见,翻译最初的含义就是“番译”,即将少数民族和外国的语言转译成我国的汉语。和现在“翻译”的含义,即将一国的语言转译成另一个国家的语言的含义是有差别的!

清朝长期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和国外的交往几乎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翻译一事就无从说起了。但是到了清朝晚期,由于民族危机四伏,一些封建官僚中的开明士大夫,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开始注目世界,其中杰出的代表就林则徐、魏源,他们是有名的“经世派”。“经世派”士大夫最关心的问题是了解擅长海事的西方。但是,如何了解呢?在钦差大臣林则徐看来,有效的途径是通过翻译。1839年在广州时,曾命令翻译广州、澳门、新加坡和印度的外国报纸。后来魏源建议设立一个官办译书局。……除报纸外,西方的历史、地理、法律和政治情况的资料都在收集之列。「3」这应该是我国近代最早的翻译事业,直接为当时的现实服务。

xx战争以后,来华的外国人渐多,我们也必须和外国侵略者打交道,就要涉及到语言的交往问题。特别是第二次xx战争时签订的中英《天津条约》规定,以后中外交涉的条约均用英文书写,仅在3年内可以附用汉文。这就必然要求统治者正视我国当时翻译人才奇缺的现实,想方设法培养自己的翻译人才。

为了避免受制于人,同治元年恭亲王奕上《奏设同文馆折》,认为:“欲悉各国情形,必先谙其言语文字,方不受人欺蒙”,主张设立同文馆。并以“止学言语文字,不准传教”为条件,聘请英国传教士包尔腾教授英文,汉人徐树琳教习汉文,同文馆由此产生。「4」同文馆是我国的第一个培养外语翻译人才的机构,但是奕奏设同文馆的目的仅仅在于培养满族的`翻译人员,人数也极为有限,同治元年七月二十五日奏定的《新设同文馆斫拟章程》中规定,学生人数先定10人,最多不超过24名。「5」显而易见,这些可怜的人数根本就无法满足现实的需要。

随着洋务运动的推进,对翻译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单单要懂得外国语言,还必须懂得一些专业的术语。为此,同治二年,李鸿章奏请在上海和广州建立外语学校,他认为:“彼西人所擅长者,推算之学,格物之理,制器尚象之法,无不专精务实,……果有精熟西文者转相相习,一切轮船火器等巧技,当可由渐迪晓。”「6」因此,李鸿章设想中的新学校应该比京师同文馆有更广泛的目标,即在学习欧洲语言的同时,还要学习数学和自然科学。自然对语言的要求是达到“精熟”的程度!

李鸿章的建议得到清政府的批准,上海同文馆于同治三年在上海兴办起来,录取学生50名;广州同文馆根据李鸿章的奏折,在同治三年夏以同样的方式创办。

但是,只要不跨出国门,无论你的语言达到如何“精熟”的程度,都只能是闭门造车,无法了解和掌握西方真正的技术。对于这一点,以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的精英们是知道的!因此,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留学外国学习西方的一个长远的计划必须提上议事的日程。

同治九年,曾国藩、李鸿章上《奏派遣幼童赴美肄业办理章程折》,详细说明了派遣留学生的理由:一是办理洋务的急需。洋务学堂的学生对西方近代技术“本源无由洞彻,曲折无以自明,”因此无法学到真正的西方技术,而“造募学生出洋肄业西学”,可以弥补洋务学堂育才之不足,是为当务之急;二是条件已经成熟。同治七年签订的《葡安臣条约》第七条规定:“中国人欲入美国大小官学学习,须照所有最优国之人民一体优待;美国人欲入中国大小官学学习,也照最优国之人民一体优待。美国人可以在中国按约批准的外国人居住地设立学堂,中国人也可以在美国办理学堂。”也就是说中国人可到美国游学有了法律依据;再加上我国第一个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的留学生容闳的活动,丁日昌、曾国藩、李鸿章等人的支持,同治十一年七月初八(1872年8月11日),中国第一批官派留学生30人赴美。自同治十一年至光绪元年,清廷每年分别派遣30名,共120名幼童赴美。「7」

我国的第一批留学生后来虽然因为国内顽固派的反对以及美国制造的排华事件而被迫全部撤回,但是我国的留学脚步就再也没有停下来,反而呈现愈演愈烈之势,并且促成了我国留学风气的形成和清政府留学政策的逐步确立,并且留学的目的地渐由欧美转向日本。其原因,张之洞在其名著《劝学篇》讲得非常明白:“出洋一年,胜于读西书五年……入外国学堂,一年胜于中国学堂三年……”,并进一步认为:“游学之国,西洋不如东洋。一,路近费省,可多遣;一,去华近,易考察;一,东文近于中文,易通晓;一,西书甚繁,凡西学不切要者,东人已删节而酌改之。中东情势风俗相近,易仿行,事半功倍,无过于此。”「8」光绪三十一年至三十二年间,中国出现了第一次出国留学高潮。光绪三十二年,仅留日学生人数就达一万三四千人。「9」

因此,在和外国侵略者打交道被迫学习外国语言的过程中,以及随后的洋务运动产生的“洞彻”外国“制器之密”的愿望,促成了留学的出现。但是,正是这些留学生在海外的学习经历,进一步了解了国家的强盛不单单在于器物,还在于制度。郑观应就明确指出:“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轮、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果以足恃欤?”「10」第一批留学生以及后来者反过来又把他们认为促使西方强盛的一些制度方面的书籍介绍到中国。梁启超就说过:“今日之中国欲自强,第一策,当以译书为第一事”,这句话有点偏颇,但这也是当时很多有识之士的想法!

近代中国的翻译,当首推严复。严复的翻译,被誉为:“自中土翻译西书以来,无此宏志……自来译手,无似此高文雄笔。”「11」

严复(1853—1921),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福建侯官人。少年时期,严复考入了福州马尾船政学堂,接受了严格的自然科学的教育。1877年到1879年,严复等被公派到英国留学,先入普茨毛斯大学,后转到格林威治海军学院。留学期间,严复对英国的社会政治发生兴趣,涉猎了大量资产阶级政治学术理论,尤为赞赏达尔文的进化论。严复译书,重点在社会科学上面,特别是西方资产阶级学术经典著作上,尤其是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逻辑学,政治学等。他认为只有从这些著作中才能找到西方国家强盛的真正命脉之所在,其他的都不过是“形下之粗迹”。他把译书与寻求救国道路结合起来,翻译《国富论》是为了发展中国的资本主义,翻译《论法的精神》是为了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倡导君主立宪制度等等。

在他的笔端下,西方资产阶级称誉的优秀著作,基本上都由他介绍到了中国。亚当·斯密的《原富》,斯宾塞尔的《群学肄言》,穆勒的《群已权界论》和《名学》,孟德斯鸠的《法意》,耶芳斯的《名学浅流》,甄克斯的《社会通诠》,赫胥黎的《天演论》被称为“严译八大名著”。

在严复的所有译著中,影响最大的是《天演论》,康有为曾说“《天演论》为中国西学第一者也。”「12」在书中,严复反复强调“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理论,向中国人民敲起了危亡的警钟,大声疾呼要顺应“天演”的规律,改革现状,变法维新,才能避免危亡之祸,否则就会被淘汰。

《天演论》的发表,不仅促进了维新运动的发展,而且对行将到来的革命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正如革命派所指出的那样:“自严氏之书出,而物竞天择之理,厘然当于人心,中国民气为之一变。即所谓言合群言排外言排满者,固为风潮所激发者多,而严氏之功,盖亦匪细。”「13」

可见,翻译在促使社会变革方面的巨大影响力。而后来的新文化运动,李大钊、陈独秀等人介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竟然开启了我国历史一个崭新的时代!

与此同时,著名翻译家林纾(1852—1924)等人翻译了西方达二百部小说,这些西洋小说向中国民众展示了丰富的西方文化,开拓了人们的视野;1897年我国最重要的翻译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的成立,对国民素质的提高、民智的开启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日本翻译过来的一些词汇,大大地丰富了我们的汉语……可见,翻译和留学对我们制度的变革、视野的拓展、学术的提升等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注:

「1」方志远:《明代的国家权力及运行机制》142页,北京,科学出版社。

「2」孙承泽:《天府广记》卷27《四夷馆》。

「3」《剑桥中国晚清史》第145页,北京,中国社科出版社。

「4」《筹办夷务始末》(同治)卷8,第29-35页。

「5」《筹办夷务始末》(同治)卷8,页。

「6」《李文忠公全书·奏稿》卷3,第11-13页。

「7」容闳:《西学东渐记》,123页。

「8」张之洞:《劝学篇·外篇》第5-6页。

「9」《中国人留学日本史》第36页。

「10」郑观应:《盛世危言·自序》。

「11」吴汝纶:《答严几道书》,《桐城吴先生全书》,尺牍一。

「12」《与张之洞书》,《戊戌变法》第二册,第525页。

「13」胡汉民:《述侯官严氏最近之政见》,《民报》第二期,1905年。